正文

【原創】中國文人--作家高陽和他的曆史小說

(2004-07-12 19:20:00) 下一個
高陽的作品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那部膾炙人口的《胡雪岩》了, 這部集中曆史、人物、經濟、民族、文化、宗教等種種門類於一身的曆史小說一度成為人們飯後最好的談資,可見高陽先生筆力之峭。 高陽有兩枚比較有名的閑章,其中一枚叫做“野翰林”,意味比較深長,高雖然出身世家大族,然而對於文學、曆史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盡管後來他精於此道,仍舊被一些世俗的眼光目之為半路出家,可是,我們知道高陽的曆史作品中經常抖落出來的閃光點卻決不是一般的“名翰林”可以舉手做到的,所謂文憑學曆不等於能力此當為一例。 我以為就曆史小說而言,高陽作品中最為出眾的就算是那部《慈禧全傳》了,這幾乎就是晚清幾十年的曆史的小說版,人物繁多卻活靈活現,事件起伏仍引人入勝。高陽之於清史的研究的功底 由此可見一斑了。由這部作品延續開來的三部民國的小說《小鳳仙》、《金色曇花》、《玉壘浮雲》也是一律的好看。高陽作品最大的對於小說的改造之處在於對白的精彩和由對白引發故事情節,這也算是高陽特色吧。 我們常見的曆史小說(其實不僅僅是曆史小說)多數都要以背景交待、人物思想、風景狀物等作為必要的填充,然而這一切到了高陽的筆下都改用人物活生生的對白來展開了。這點誠屬不易,為什麽?我們知道,特別是曆史小說中的人物對白不僅要符合當時的曆史環境還要有具體的人物風格顯現出來,而在高陽的筆下這些似乎都不在是關山阻隔了。在這點上包括中國現代曆史小說的大家如姚雪垠先生也要讓高陽一席。 然而,我雖則欣賞高陽先生的筆力,卻是對他的曆史觀不敢苟同,高陽本姓許,叔祖父是滿清軍機大臣、兵部尚書許庚身,許庚身是一八六一年熱河政變的最受益的兩個軍機章京之一(另一個是曹毓瑛)。所以,許家對慈禧太後和恭王的觀感始終是很好的,因而,我們在小說中也時時可以看到高陽字裏行間為恭王的當國之難的大段辯解,一句“看人挑擔不吃力”成為高陽譏諷一切攻擊恭王者的結論。為了回避一些尷尬的曆史事實,高陽在《慈禧全傳》這部書中隱去了主人公最為人所詬病的“甲午和議”這段故事,從而避免了主人公醜惡的嘴臉的暴露,用心也是可謂良苦,毛澤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是給高陽這部作品中的如此描寫做了最好的注解。 高陽在《胡雪岩》這部作品中對江南的風情、典章乃至人俗寫的行雲流水,就看那些茶肆、酒樓、飲食、男女的描述就足以給人回首的留戀,因為高陽生於浙江,那裏是他的故鄉,所以,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可是,當轉換時空之後,比如《慈禧》這部小說中,作為小說行家的高陽也不可避免的露出他的不足。隻要多看幾篇這本小說,你就發現,蜜汁火方這道菜經常會出現在小說中,無論是太後的賞賜,還是官僚之間的宴飲,都少不了提一提蜜汁火方,特別是那個本來生長於河南的袁世凱在榮祿家吃飯也因為胃口大開吃掉了半盤子的蜜汁火方。(小說最後一部《瀛台落日》)同時,高陽還介紹說,袁世凱每頓早飯經常要吃掉二十幾個白煮雞蛋和幾籠蛋糕,借此說明袁世凱的胃口之好。然而,考諸於曆史,袁世凱的飲食習慣大抵是這樣的: 早餐,定不可移的是:一大海碗的雞絲湯麵,完全是河南風味的,偶爾吃一回油條,但是,湯麵是不能少的。 正餐是最受到重視的,一般是有幾個菜永遠不動,一個是肉炒韭黃放在飯桌的東麵,一個是紅燒肉放在西麵。不知道為何,他最愛吃的是清蒸鴨子,而且,他最喜歡吃鴨子皮,手法極為熟練,用筷子一卷,整個鴨子皮就下來了,然後一口吞掉。因為袁世凱在朝鮮住過,家裏又有朝鮮的姨太太,所以,朝鮮的泡菜他也愛吃,就是不喜歡喝什麽狗肉湯。主食基本就是麵食,偶爾也有稀飯,喜歡在夏天喝一種綠豆磨成的糊糊。 晚飯,黃河鯉魚必不可少,而且,要用鹿茸磨成的粉散在上麵,他不知道聽誰說的,鹿茸有助於房事,結果每餐都吃鹿茸,冬天居然流鼻血。此外,北京烤鴨不能少,偶爾換成烤全羊,周末一般是烤肉為主。 特別是袁世凱的早餐幾乎是幾十年沒有改變過,這是他的女兒袁靜雪的回憶。同樣的事情還出現在慈禧太後身上,這位老佛爺雖然也在南邊呆過,可是口味是典型的北方人,根據滿清《宮廷供奉》記錄,慈禧太後最喜歡吃的是:清燉肥鴨、清燉鴨舌、燒豬皮、櫻桃肉、鴨掌、西瓜盅,小點心包括:油炸糕、飯卷子、黃色蛋糕、小窩頭、炸三角等。然而,在小說中太後經常賞賜的隻有蜜汁火方,包括給榮壽公主介紹的好吃的中也少不了蜜汁火方 。這是其一,其他的比如經常提到魚翅,不論是寶鋆還是那桐這些精於飲食的大老們最喜歡宴集的都是魚翅,然而根據滿清末年經常參加那桐家宴的人回憶,那桐不大喜歡魚翅,也很少請人吃魚翅,至於專門雇傭廚師來會客泡發魚翅可能也是比較少見的。魚翅在清末的豪門的宴會中所占的比例並不是十分的看重,這點北方和南方還是有區別的,就在今天我們都知道魚翅是名貴的食品,然而一年下來最大消耗魚翅的地方還隻是廣東、香港幾個少數的地方。 高陽作為南方籍作家,對於北方人的口味和食肴偶有失於查考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這點上,他顯然不及姚雪垠,姚雪垠在他的小說《李自成》第一卷下冊(26章)中描寫的那段老神仙會牛金星於河南酒樓上的吃魚就顯得那麽的自然、渾和。如下: 牛金星的話才說出半句,那個堂倌又匆匆進來,打斷了他的話。堂值提著一條約摸十二三兩重的活鯉魚的脊翅,請客人親眼過目,滿臉堆笑地問:   “請問,兔怎麽吃法?一吃還是兩吃?”   “啟翁,你是客人,你說,怎麽吃?”尚炯望著金星問。   “兩吃吧,糖溜一半,焦炸一半,糖溜的一半,吃剩的魚骨頭來一個魚骨焙麵。” 金星對堂倌吩咐畢,轉向醫生笑著說:“這是咱們河南館子的拿手菜,在別省館子裏是吃不到的。” 還有第三卷中上冊第四章中對皇後的一道菜的描寫,如下: 一個尚膳太監趁機會揭開銀碗蓋,果然是兩樣精致的葷菜。崇禎掂起兩頭鑲金的象牙筷,遲疑一下,望一望那一碗用乳白的魚翅、鮮紅色的火腿精肉絲、五六隻雪白的鴿蛋,加上若幹片翠綠的萵苣(這是豐台農民在地窖中培育的特別時鮮)燒出的美味,上邊撒一點點極嫩的韭黃。這碗美味,是周後的往年發明,並賜它一個佳名叫“海陸同春”。 這個描寫也是出自《明代後宮供奉》中的,當然姚雪老之所以把 這些寫的比較到位,和姚雪老本人是河南人有關。 再有一點,高陽小說中缺乏大的場麵,長篇小說大場麵是不可或缺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120回本的占了七回,《紅樓夢》的省親也是再現了四家的花團錦簇的局麵。《李自成》中的南原激戰也是難得的大場麵,然而在高陽小說中卻是看不到。 以上說的這些都是個人讀高陽小說的心得,也是一家之言,而且 ,暇不掩瑜,高陽作為曆史小說家中優秀的代表人物的地位是確定的,他寫的是曆史小說,而不像我們的二月河同誌那樣的小說曆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