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篇原創】嘉慶帝及其時代--太上皇帝乾隆(下)

(2004-07-04 19:02:06) 下一個
乾隆一共有十七個兒子,除了五個兒子夭折以外,其他的都成活並且受封。而永琰當時不過排名十五,永琰的外祖父清泰也不過是個小官(內管領),母親魏佳氏後來是母以子貴才得以追封皇後的,生前根本不在貴寵之列的。那麽,永琰何以榮膺皇太子呢?這就要從滿清的所謂的祖宗家法說起了。 清朝從還沒有入關之前就沒有延襲漢族王朝的習慣,立嗣以長,最初是以軍功為重,褚英被努爾哈赤立作“儲君”也是因為他出類拔萃的軍事才能而並非是長子的特殊地位。其後,皇太極、福臨兩個皇帝的得立也是政治鬥爭的產物,號稱開創之主的康熙自己也不是長子。康熙初年立皇太子是因為當時正處於三藩之亂,國家需要利用這個穩定人心,再者,康熙有意大幅度漢化滿洲,拉近同漢族地主之間的差距,標榜滿漢一體,所以,仿效漢族習慣,預立儲君,然而,這次給他帶來的教訓實在深刻,太子不法以致於諸王爭立,成為康熙晚年最大的隱患,所以,世宗即位之後,采取了創新的辦法--密立儲貳,這又是中國二千多年封建史上的獨創。乾隆的皇位就是這麽來的。這個創新最大的重點就在於是立賢。不過雖說是立賢其實也還是在立嫡立長上麵打轉轉,比如乾隆不僅是立賢,實際也是立長,弘時早死,乾隆就是世宗的長子了。永琰之立也有這方麵的因素。前麵說過,乾隆有十二個兒子成活,不過最初準備立的兩個皇後生的嫡子,都是很小就故去了,其中嫡子皇次子永璉的早逝最讓乾隆傷心,世宗很看重這個孫子,起名叫璉本身就是照著 “璉瑚之器”來的,可惜九歲就死了,乾隆特旨追封皇太子,這在滿清曆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乾隆說:“永璉乃皇後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禦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永璉死後,乾隆還不死心繼續立皇後的第二個嫡子永琮為接班人,意圖很明顯,隻是沒有像永璉那麽正規,不巧的是,永琮也很快就死了,這次乾隆開始唯心起來,他後悔的說道:“先朝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因為兩個兒子的不幸病故,導致皇後在乾隆十三年因為思念過度也病逝於去德州的路上,這一年由於皇後的病故和愛子的早夭遂成為乾隆初政的終結點。 乾隆即位之後,力矯前朝的弊端,效法乃祖行寬大之政,四川巡撫王士俊不滿皇帝的翻案,上書譏諷被判作斬監候,幾位皇叔的事情在這時也得到一個比較體麵的了結,一時朝廷上下、官方民間對乾隆的好感大增 ,民謠作“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即使在一百年後的清末一些官民士庶回憶起這段時光還都是飽含著一定的留戀。然而,到了乾隆十三年,皇帝變臉了。這一年,乾隆誅殺的大臣最多,處理最嚴,一反初政的寬大的令名於不顧。先是皇長子定親王因為對皇後的喪事辦理不恭受到嚴譴,繼而協辦大學士阿克敦(乾嘉名相阿桂的父親)因為戰事不利處以斬監候下獄,接著督撫周學健、塞愣額因為違製薙發被嚴譴,其中塞某人還被皇帝處以自盡,連前朝著名大臣尹繼善也受了革職的處分。然則這還不是最厲害的,因著大小金川的事情,皇帝先殺慶複 ,再殺張廣泗,最後在年底殺了訥親。慶複是隆科多的弟弟,滿清最有名的漢軍貴族佟半朝的後裔,世襲的公爵,張廣泗是世宗生前寵臣鄂爾泰一手舉薦的重要疆臣。可是,這還都比不上訥親事件的嚴重。 訥親是滿洲著名八大家之一的紐鈷祿氏出身,他的曾祖父是滿清赫赫威名的三大開國功臣之首,努爾哈赤的最親任的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他的祖父是順治親委的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父親音德也是世宗的親信之一。訥親本人還是世宗臨終的顧命大臣之一,乾隆一開始非常看重訥親,把他當作首輔大臣,讓他出馬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哪知道訥親能力平平,再加上複雜的原因,皇帝決定借用訥親的腦袋殺人立威。而辦法很特別。在這裏,我們要提一下訥親的祖父遏必隆這個人。遏必隆 是額亦都的十六子,母親是和碩公主,鬆錦會戰時,遏必隆作為皇太極 的侍衛對明軍曹變蛟突襲皇太極禦營奮起搏鬥,使得皇太極及時脫險,事後,皇太極心有餘悸的誇獎遏必隆說“微卿,朕幾危矣。”還說遏必隆:“巴圖魯子猶巴圖魯也”(額亦都生前受封巴圖魯榮譽稱號),遏必隆留下一把隨身用的腰刀,人稱“遏必隆刀”,全稱叫:“遏必隆神鋒握勝刀”,這把刀以後被皇帝收進宮中,作為大臣專征時頒給的特殊榮譽和皇帝親臨的象征。直到清末平太平軍時,首席大臣賽尚阿還得到過這種殊榮,著名的鴉片戰爭的投降派頭子琦善因為畏縮不前,被鹹豐皇帝在奏折上公開威脅道:“汝再逡巡不前,朕必用遏必隆神鋒握勝刀 將汝正法。”可見,這把刀的威力所在。然而,這時的乾隆卻用這把訥親的祖父的佩刀來結果祖父的孫子,而且還是自裁,手段未免毒辣一些 ,遏必隆九泉有知,一定後悔把這把刀流傳下來了。 乾隆政治在乾隆十三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乾隆二十年又是另一個重要的分界點,這一年標誌著乾隆的“寬大”政策的徹底結束,五年之後,從康熙三十年開始的盛世終於走向尾聲,乾隆政治從乾隆二十年或者說二十五年開始逐步走向反麵,專製統治得到全麵的提升,以後文網密布、臣民動輒得咎,皇帝本人也從惕厲走向荒淫。 下麵再回過頭來提一下我們的主人公,永琰,在永琰之前活到乾隆五十年的也就隻有成親王和儀郡王兩個人,(皇十二子過繼出去)所以,永琰算作是老三,也是年長的皇子。而且,他和成親王、儀郡王比起來老成厚重,能力上偏於務實,所以,被乾隆看好。最後終於脫穎而出。永琰即位後改名顒琰,借以和弟兄們的名字以示區別,後來道光也是由綿寧改為旻寧。清代的皇帝中不避諱弟兄們的名字從乾隆開始,乾隆的理由是大家的名字都是皇祖賜給,不能輕易更改,以後鹹豐、同治、光緒 、宣統四朝都延用乾隆的辦法,而嘉慶、道光兩朝例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