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毛澤東和彭德懷的曆史宿怨
(2004-06-15 12:27:24)
下一個
毛澤東和彭德懷的糾纏最終在廬山獲得解決,然而,他們之間的曆史宿怨卻是由來已久的,談到他們的這個關係就不能不提一下非常重要的彈著點--會理會議。
我在《林彪與彭德懷的一件曆史公案》一文中已經提到了會理會議的前因後果,雖然這件事林彪在廬山做了澄清,然則那時候,
彭的性質已經變了,這次的“幫忙”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應該說
會理會議是毛彭關係的一次重大轉折,毛澤東從這次事件開始後
對彭的印象基本轉變,不是向好的方麵轉變,而是向壞的方麵轉變,其後百團大戰一事讓毛澤東最終認定彭不僅是言語上的頂牛
,更是政治上準備另搞一套的,廬山不過是這兩次事件的總爆發
罷了。毛澤東所說的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也是由此而來。
現在,我們就有必要先把彭德懷的背景交待一下清楚,彭在北京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之前就說過這樣一句話:“開這個會無非要把我在軍隊三十多年的影響完全肅清,搞臭我罷了。”彭這個人
雖然暴烈但是很少從個人角度發牢騷,這次也是個例外,可是,
彭說的他在軍隊中三十多年的影響,毋寧說是威望更準確。彭為人正直簡樸,待人特別是對待士兵和中下級軍官非常和藹,彭做
湘軍的團長多年,積累了七萬元的家產,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然而彭除了每月給家裏兩百元以外,其他的都用作接濟部隊裏麵的窮苦出身的士兵和官佐,彭的這個作風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後關頭,在江西時期,彭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革軍委副主席
、軍團長,他吃飯是有一定照顧的,然而彭主動和戰士一起吃薯
絲以致於至今老區還流傳著“彭總給薯絲加糖”的傳說。(薯絲
難吃,彭帶頭吃,戰士後來就說薯絲好吃是因為彭總給加了糖的緣故,此為紅軍老戰士的回憶,故而說傳說),除此之外,彭十分珍惜士兵的生命,這在紅軍時期就是非常有名的,和劉伯承並列。再加上彭本人賞罰公平,所以,彭的威望一直比較高,有一個外號就很能說明問題,毛在紅軍時外號叫毛大帥,朱德叫朱副帥,而彭的外號則叫彭代帥(因為這個外號,滕代遠還被指責為
政委不正)。特別是彭平江起義的部眾對彭特別擁護,彭黃(黃公略)在軍隊裏是數一數二的頂尖級人物,毛澤東尚有“偏師借重黃公略”一詞。富田事變後,紅二十軍公開打出的旗號就是迎接“朱彭黃”。而蘇區群眾打出的標語是朱彭毛紅軍,可見,彭
在紅軍中地位舉足輕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毛澤東眼中林彪之所以寫信出來彭一定是背後的主使,聯係到張聞天一直是跟著三軍團走的事實(張隨三軍團行動),讓毛把打鼓新場的周渾元部時張聞天對他的刺激聯係到了一起,那次,毛澤東吸取土城的
教訓,不主張硬打,甚至以辭職相要,張聞天火了就說:“不幹就不幹,有什麽了不起的。”毛澤東此後在延安整風時,一九四三年九月,就指責張聞天“當時挑撥軍隊領導同誌林彪、彭德懷反對“三人團”。毛澤東雖然在會理會議上批評了或者集中批評了林彪,而且口氣也很重,以致於像聶榮臻等人的回憶錄中對此都比較注意的提到,借以表明林彪在曆史上是一直反對毛澤東的
,其實,隻要我們注意下毛澤東的語言就會發現,毛澤東的這種嚴厲是有著一定深意的,毛說林彪“不過是個娃娃,懂得什麽?”這其實就是說林不過是受了指使罷了,這封信背後肯定有人,而不是林這個層麵能夠解釋出來的。再者,毛澤東和林彪的關係並不是一般黨史教科書說的那麽簡化,林彪在紅軍時期特別是江西時期,一直是站在毛澤東一邊的,因而和朱德、陳毅等人的關係一直不睦,古田會議之前,林彪為了毛澤東的領導權問題
一度和朱德等人爭吵,這也是林彪後來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公然說
朱德“算什麽總司令,一天也沒有指揮過打仗,和主席就是陽奉陰違,唱了對台戲”的原因所在。結合毛澤東在文革期間評價朱德的話,我們更可以看得出來毛林的共同點,毛澤東說:“我和
總司令是七分合作,三分不合作,三分不合作主要是紅軍的時候
,也就是三五年之前,長征以後我們就合作的很好了,重大原則上,總司令和我合作很好,所以說朱毛不能分開,這是曆史形成的。”正是林彪在一些比較大的原則是非上是始終支持毛澤東的
,所以,毛認為林寫信動機不複雜,而彭明明知道林的意圖不和
當時的“三人團”說,反而對張聞天說,問題就嚴重了。
彭不是林,彭那時候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再加上他的威望,廣昌戰役後,彭敢大罵李德,而李德不過責備彭因為撤了軍委副主席以致於遷怒於他,被彭再次指責為無聊,以李德當時的地位,彭居然敢和李德拍桌子,可想而知彭的地位是怎麽樣的了,以王明為首的臨時中央對彭是始終遷就的,這裏麵不排除利用彭的意思
,不過彭的軍中的威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彭一直是直接指揮軍隊的主要將領,他和張的意見的暗合,以及黃克誠反映對毛澤東的打法的不滿,凡此種種讓毛認定彭是準備對著幹的。毛澤東當時剛剛恢複了軍事指揮權,地位遠遠沒有鞏固,特別是土城的失利,讓博古等人譏諷毛澤東“看來狹隘經驗論者指揮也不成”聯係到後來張聞天曾經主動要求去上海恢複和中央的聯係而未能成行,就不難看出,毛澤東把博古、張聞天、彭德懷這幾個人看作了是一個小集團的。會理的事情一出,等於說這個小集團又一次要撼動毛澤東的地位,自然引發了毛澤東的震怒,多年之後還是餘恨不消,毛澤東責備林彪,毋寧說也是一種指桑罵槐,因為直接把矛頭對準彭德懷,等於擴大矛盾,再者也不見得獲得多數人的讚同。會理的結束是要黃克誠出麵檢討,而黃克誠牛脾氣大發,就是不寫,毛澤東說:“我連一個師長也指揮不動了。”黃克誠事後還被毛澤東說成:“上自中央、下到支部,有意見他都要講。”事情雖然不了了之,然而毛澤東並沒有忘記。在這次會議上劉少奇雖然沒有出席,然而他的作用卻是很關鍵的,他之被派為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含有監軍的意思,而陳雲的崛起也在這次會議上確立,後來中央派陳雲去上海聯係中央,顯然如果陳雲是毛派之外的人物那是決不可能的,陳雲多年之後始終打而不倒症結也是由此來的。
幾年之後的一九四O年的百團大戰,雖然毛澤東表麵上也說了“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以組織一兩次?”然而,三年不到的整風運動開始後,毛的口氣就變了,為什麽呢?黨史公認的毛澤東取得最後決定權是在一九四三年,他和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書記處就此掌握大權直到一九七六年,所以,百團大戰一直存在的軍委電報早到晚到之爭恰恰反映了毛澤東的真實想法,毛澤東並不讚成過早的暴露八路軍的真正實力,盡管被人嘲諷為遊而不擊,但是一旦暴露目標其後果自然是比較麻煩的。當然這些總結都是在百團大戰之後,因為當時,毛澤東還讓李富春布置學習百團大戰的經驗。即使是這樣,華北會議也是針對這一原因而來的,集中批判彭二十多天,上綱上線,被彭說成“罵娘”。
毛澤東在六四年因為四清一事和劉少奇在會上鬧出意見後,劉在陶鑄等人的勸說下曾經對毛表示尊重不夠,這時,毛說:“不是尊重不尊重的問題,我們是主義之爭,我這個人對原則是從不讓步的。”其實也是尊重的問題,然而,毛澤東和某人的分道揚鑣
首先是毛所說的原則意即路線、方針,毛澤東雖然對彭之於自己
稱呼啊、文工團啊等等小節問題上也很惱火,然而最終讓毛決定下狠手拿下彭的還是多年以來毛澤東認為的路線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