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讀史劄記(82)--明成祖靖難始末之明成祖功罪
(2004-03-30 17:48:18)
下一個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他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的敗筆。曆史上舉凡是得位不正的皇帝照例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驚天動地、身敗名裂;一個是驚天動地、傳之子孫。李世民、朱棣都屬於這種類型的帝王,和楊廣、完顏亮等人的破罐子破摔還是有著質的區別的。
朱棣一直以來被史家所詬病的就是他即位前後的殺戮和他行政的暴虐的一麵,在這點上他和他的父親朱元璋幾乎相差無幾,有時候甚至還要超過乃父。明史作者說他:“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拋開正統的觀念不談,那麽大規模的進行無限製的屠殺確實比較罕見,屠十族和瓜蔓抄這種方法的發明本身就是無謂的血腥,當然這自然是出自政治的需要,然而也不能逃避後世對這個問題的譴責,所謂聖德之累也就是此意。朱棣對待大臣動輒就以摧折,像方賓,史書上說到他的死是這樣的:“中使進香至,語賓以帝怒。賓懼,自縊死。帝實無意殺賓,聞賓死,乃益怒,戮其屍。”死則死矣,還要刑戮屍首,實在有些說不過去了。再有,明成祖設立東廠、寵信宦官開明朝政治黑暗的先河,對於宦官,朱元璋有過明確的意見:“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惡者常千百。若用為耳目,即耳目蔽。用為心腹,即心腹病。”明太祖和建文帝在世的時候,宮內公開打出招牌,禁止宦官與政“內臣不得幹預政事”(《明史》卷七四及卷三百四),而朱棣即位之後,因為甚得宦官之力,所以,開放此禁,“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終明一代,太監成為一股非常強大的政治集團,他們中間雖然也有個別的出類拔萃者,然而為非作歹的居多,這也就是明代政治較之於漢唐宋比較黑暗的緣故所在。大肆的任用特務以致於被史家稱之為特務政治也是永樂統治時期開始的一大弊端,初期盡管可以彌補皇帝的耳目不足,可是日久天長,所謂的東廠就成為社會絕大的毒瘤。這些方麵不能說都要歸罪於朱棣,但朱棣作為始作俑者的責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不過,朱棣一生的功績還是大於過失的,他的曆史功績除了人們眾所周知的下西洋(功過參半)、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削奪藩封、初始化內閣製度以外,明成祖朱棣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的擴大與鞏固還是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的。
他在哈密設立衛所,確立了中國對西部邊疆的統治;他在東北地區設立的奴兒幹都司,保證了中國北部邊陲的歸屬。貴州的設省直接開辟了中國對西南諸省的正式統領。特別是朱棣一麵臣服朝鮮,一麵有力的打擊了日本的在東南沿海的倭寇為患,有史料表明:“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正月,命豐城侯李彬、平江侯陳瑄等率浙江、福建舟師剿捕海寇。一四一六年,命都督同知蔡福率兵萬人,在山東沿海巡捕倭寇。一四一九年,總兵劉榮(劉江)領導軍民在遼東望海堝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抗倭戰役。望海堝,位於金州衛金線島西北,距金州城七十餘裏,是遼東沿海的要塞,地勢高廣,可駐兵千餘。劉榮任遼東總兵後,築石堡,置煙墩了望。一日,二千餘倭寇乘船前來。劉榮自煙墩得報,命都指揮徐剛伏兵山下,百戶江隆率壯士潛繞賊船,截其歸路。倭寇到堝下,劉榮舉旗鳴炮,伏兵奮勇殺敵。倭寇大敗,死者枕藉。逃脫者被江隆部擒拿。望海堝之役明軍生擒倭寇數百,斬首千餘。大獲全勝,成祖一朝,倭寇不再敢來侵擾。”可見,朱棣對於中國的海防建設還是有著很大的功勳的。
當時對北中國威脅最大的是北元蒙古殘餘勢力,朱棣通過五次大規模的討伐和四次親征來試圖一舉消除這個腹心之患,雖然有三次都是勞師動眾、無功而返,然而,第二次的親征對於蒙古阿魯台部的打擊還是相當沉重的。而且對比後代對於蒙古的打擊力度來說,沒有人可以和朱棣相提並論,以往我們隻看到朱棣的親征的負麵,沒有全麵的了解他的這個戰略意圖的政治含義,也是失之偏頗的。
史書上說朱棣:“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這點是比較切合實際的。總體來講,明成祖朱棣盡管有不少的錯誤和局限性,但是,他仍然不失為一名優秀的封建帝王,盡管他一直自比唐太宗第二而終不可得,可是和其他比較具有作為的皇帝相比,朱棣絲毫不遜色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