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太平天國史雜談(9)--對李秀成的曆史評價

(2004-01-12 06:42:33) 下一個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著名的政治軍事核心人物之一, 他 和 洪仁玕、陳 玉 成 維 持 天 國 的 殘局達七八年之久, 而且,在1862年以後,主要是李秀成在獨撐危局,雖然他在很多問題上 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特別是變節的事情為後人所詬病,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作為太平天國乃至整個晚清一位舉足輕重的農民政治家的地位。 我們看到李秀成在給洪秀全1858年的上書中指出的關鍵幾點和後來提出的著名戰略“讓城別走”,就可以為他的戰略眼光所佩服,他在上書中提出了一 整 套 綱 領 性 的改 革 計劃,選 拔 人 才、寬 大 刑 律、體 恤 百 姓、任 人 以 賢等,比較 難 能 可貴的 是 他大 膽 舉薦 石 達 開 出 任 領 袖 群 倫 的總理軍師。盡管這兩點建議沒有被洪秀全采納,但是,他們的曆史價值和實際價值不能受到低估。而且,我們注意到李秀成在江浙地區執行的一些政策已經走向天國極端宗教戒規的 反麵,這是繼石達開之於江西之後的第二次有益的嚐試。 然而,李秀成的缺點就像他的優點一樣突出,一樣給太平天國造成深遠的影響。太平天國建都以後,保障上遊的安全一直是既定方針,雖然這個方針有著一定的偏頗,但是主要方麵還是正確的,第一次西征的成功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江南、江北大營盡管林立,但絲毫不能影響天京的供給,說明上遊安慶或者說是安徽的得失在太平天國的政治天平上是舉足輕重的。 作為一個富有政治軍事經驗的領導人李秀成不會不知道這點的,然而,他卻是計不及此,在 第二次西征開始的時候,他就勉強應對,最後幹脆擅自回師南下,使得本來可以重創敵人的 大會戰成為泡影。這時的李秀成已經越來越醉心於建立他自己的領地了,分封的觀念逐步深入他的內心,當陳玉成在安慶血戰之時,李氏兄弟手握重兵,居然以遠水為名,拒絕救應, 從古以來,凡是偏安江左的政權比較成功者均是抱定守江必守淮的大原則的,而李秀成竟然 如此昧於大勢,不能不說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洪 仁?指 出:“忠 王 既 撫 有 蘇 杭 兩省,以 為 高 枕 無 憂,不 以 北 岸 及 京 都 為 憂。”是 有 一 定 道 理 的。此 時的李 秀 成已經明 顯 的 把 集 團 利 益放 在 全 局 觀 念 上 來 做 通 盤 的 考 量了,他 當 然 不 會 聽 進 去 洪 仁?的 勸 告。未 幾,被 洪 仁?言 中, 安徽淪落以後,清軍進而分兵攻略江浙,不過一年的光景,領地完全喪失。而且,在李秀成 統治江浙地區時,他比較輕信和輕率,著名的內奸徐少遂就是這樣渾水摸魚的。在選拔將領 方麵他缺乏一定的判斷力,蘇州八王反水就是一個明證,反觀陳玉成等人,部下很少如此大規模的叛變投降。李秀成的寬簡在激烈的鬥爭中往往演化為一種放縱,容易被鑽空子。這是 他疏闊的一麵。《太平天國通史》指出:李秀成在羽翼未豐之時,總是借助陳玉成兵團或者相互配合,而一旦等到掌握軍權以後,李秀成坐大的現象就越來越嚴重。我們認為這個評價 還是符合事實的。至少李秀成在後期的種種失誤是他的腦子裏麵的某些個人主義有著重要聯係的。當然,這和後期洪秀全執行的分封製度有著直接的關係,將領熱衷於領地忽略於大局 ,最後隻能走向崩潰。 下麵,我們再來談談所謂自述變節的問題,這個話題在太平天國史學界爭論很久了,一直是 各執一說、互論短長。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承認李秀成沒有出現陳 玉 成、洪 仁?那 樣 的不 屈 而 死的 場麵。當然,我們 不 能簡單的 憑借 一個 不 屈 而 死 來 看 作 是英 勇 的唯 一 佐 證。 可是,作為政治家,首先是服膺他的信念和信仰,並對此作不懈的追求。政治氣節是政治家 必備的條件,否則,臨危苟難豈不和政客無異?說到自述,我們可以看到,李秀成洋洋萬言 除了對天國失誤的總結和自己經曆的懺悔以外,就是對曾氏兄弟的部分吹捧。大談收齊章程 的要點。如果說這是一個韜晦的話,那麽,我們要來看看什麽是韜晦?韜晦的最重要的前提 是實力的保存和感召力的存在。作為天平天國最高宗教領袖和號召者洪秀全已然死亡,李秀成的讓城別走的能夠實現的前提就是洪秀全作為主體,我們看看後來新撚軍首領賴文光不就是以恢複天國為口號的嗎?然而,今昔異勢,老天王已經不在了,而洪天貴福下落不明,單獨的恢複天國已經是基本是畫餅。於是,就出來了以李秀成比作薑維的假說,好吧,我們就 試著按照這一思路來看一下吧。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三國薑維之於鍾會的韜晦策略的演習,鍾會為什麽會和薑維結成政治同盟?因為鍾會沒有自己的班底,再者薑維是西蜀的人望,曹魏滅亡蜀漢,不存在比較大的正統與非正統的界定,至少界定範圍很寬。然而,曾國藩呢?曾國藩確實在得意忘形的 情況下說過:長江兩岸無一處不張鄙人的旗幟。假如他易幟於南京,他可能會借助於李秀成 去招撫他的舊部,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點,李鴻章在蘇州殺降,曾國藩始終不報惡感,可見曾李在使用降將問題上主要論點是合而為一的,就是可以利用不能重用,可以使用,不能信用。有這個前提在,李秀成即使是暫時得全,但想成為曾國藩的政治同盟者豈可得乎?曾國藩的班底大家是知道的,都是封建正統觀念的衛道士,他們就算是與滿清為敵,也不會同 他們心目中的反賊化友的。何況,太平天國在那時候中國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眼中除了妖魔 以外還有其他的好感嗎?曾國藩會大張旗鼓的利用李秀成為他壯大聲勢嗎?那麽他是想壯大力量還是想渙散隊伍呢?改朝換代的君王,寧不慮此?說的通俗一點,李秀成雖然有利用價值,但是沒有一點政治價值! 這就是他不可能成為薑維第二的主因,自然也就不能李代桃僵了。 其次,還有一個軍心問題。司馬昭為什麽看透鍾會無能為也?因為他知道大戰之後,人心思歸的道理。曾國藩在克複南京以後,手中直接掌握部眾達十萬人之多,是滿清開國以來不要說是漢人領兵就是滿洲貴州統軍也不能望其項背的,但 是,這 支 部 隊 在南 京 燒 殺 之後已經 不再是百 戰 之 餘的猛士了,而是急於 衣 錦 還 鄉的匹夫了,如果曾 國 藩利用 他們 的剩 餘 價 值 去平 定 內 亂 也許 還 有一點 強 弩 之 末,但是要作為 動 亂的 本 錢,可能就 是走 向 滅 亡的開始。古往今來,名不正則言不順。熟讀南北朝曆史的一定知道南朝宋武帝的親信謝晦在 反 叛時麵對他 旌旗招展、精 銳 無 比 的荊 州 軍說出了這番話: 恨 隻 恨 不 是勤 王 之 師 啊。假 如 曾 國 藩 造 反,他 在 石 頭 城 上 的 感 歎 一 定 不 會 比 這位先 輩 更 離 奇。 此外,我們經常說曾國藩具有一定的政治野心,這是不必否認的,曾國藩意欲獨步天下的野心是從來就有的。但是,凡事要有一個形勢的對比,曾國藩適時雖然門生故裏甲於天下,督撫十有其八出於湘係,但是,那是大家還在一條船上的時候,假如曾國藩敢於揭竿而起的話 ,我還是那句老話,第一批討逆的先鋒中一定有李鴻章的身影,因為就是避免連坐也是要來 的,一旦形勢變化不利於曾國藩的話,第一個殺了他的也一定是那些當年把他放在火上烤的 人。當初,李鴻章的愛將劉銘傳回憶,彭玉麟把類似勸進的書信轉交給曾國藩之時,曾國藩 將它活吞,說:雪琴如此試我,其心可誅。後麵四個字自然是虛妄的。此段是李鴻章說給劉銘傳的,想來應該可靠。以曹操那樣的條件都拒絕行非常之事,曾國藩是大傻子嗎?曾國藩 的條件比曹操、朱元璋還要好嗎?行非常之事,必要有非常之人佐之,曾的身邊有荀彧、徐達嗎?曾國藩以近乎知天命的年齡去做劉秀三十歲做的事情,我們覺得有可能嗎?至於說到 保存書稿我以為作為曆史的另類見證的涵義可能比關門做皇帝的意淫心理來得實際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