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清史雜談(2)--清代的封爵製度

(2004-01-10 19:45:21) 下一個
清代的皇族宗室爵位在清崇德元年定製為九等,順治六年,更定為十二等: 1.和碩親王。2.多羅郡王。3.多羅貝勒。4.固山貝子。5.奉恩鎮國公。6.奉恩輔國公。 7.不入八分鎮國公。8.不入八分輔國公。9.鎮國將軍。10.輔國將軍。11.奉國將軍。 12.奉恩將軍。 清室的分封原則是:“酬庸為上,展親次之。”清代以武開國,故而特重軍功,宗室皇族即使近支親貴,如無尺寸之功,仍不得上賞,這比之明代於繈褓中封王,確實強出很多。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十六個兒子中,隻有四個親王、一個郡王,崇德八年,努爾哈赤第十一子巴布海因謀反被殺,其爵位不過是小小的奉國將軍。皇太極諸子中封親王的也隻有兩個。順治諸子中因康熙感念手足之情,故而,兄弟二人福全、常寧都得以封為親王,這在清代是唯一的 特例。康熙三十五個兒子,成活的二十四個,封親王的除雍正以外,包括廢太子的追封,共有10個親王(康熙朝共封過兩個,除雍正以外),郡王五個(康熙朝隻封過2個),乾隆諸子中封親王的除嘉慶以外,隻有3個,嘉慶諸子中封親王的除了道光以外,隻有1個,道光諸子中封親王的有3個,但是,在道光一朝隻有恭親王是他臨死前封的,皇五子是過繼給道光的兄弟才得以封王。鹹豐隻有一子,同、光、宣無子,故而無封。 從上述情況看清代的分封還是比較嚴格,這和宋代差不多。而且,世襲的不多,到清末也隻有十一個世襲罔替的親、郡王。再有,清代諸王“不臨民、不錫土、不加郡國”,也比明代 的強出來一些。 軍功民爵。這是專門為酬勞功臣勳舊,推恩外戚,褒獎陣亡。 努爾哈赤的時候,列有總兵、副將、參將等五等,皇太極天聰八年,加上公爵,更設一、二 、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紮蘭章京、牛錄章京。順治元年,加上公、侯、伯,並且正式 更定昂邦章京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為阿思尼哈番,紮蘭章京為阿達哈哈番,牛錄章京為 拜他喇布勒哈番,增加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比照漢稱,更定精奇尼哈番為子爵,阿思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乾隆十六年,定製世襲七品為恩騎尉,這樣,正式確立了清代的世爵製度,分為九級二十七等 ,它們是: 公爵,分為一到三等,超品。 侯爵,分為一等侯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侯,超品。 伯爵,分為一等伯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伯,超品。 子爵,分為一等子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子,正一品。 男爵,分為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到二等騎都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一雲騎尉在清代俗稱“半個前程”。 有清一代,軍功世爵也不是都可以世襲的,隻有少數滿洲世家才可以享受這個特殊待遇,像努爾哈赤的親密戰友額亦都、費英東、揚古利,猛將圖魯什、葉臣、阿山等,漢人最初除了 佟家一族以外,包括很早歸順的八旗漢軍石廷柱等,此外連額駙李永芳都無緣。直到清軍入關後,一大批南明降將得以用民族利益換取了這個世爵,像田雄、許定國等人。“三藩之亂 ”起,康熙重用綠營將帥,張勇等“河西四將”得以晉封。雍正朝,為了緩和明朝遺老遺少 的矛盾,雍正正式為朱元璋立嗣,選派朱之璉(正白旗漢軍)為朱元璋後裔,打掃明孝陵, 晉封一等侯,世襲。張廷玉以宣力有年,謹慎勤勞,被雍正封為一等伯,這是漢人中在清代 唯一不是以軍功封爵的第一人也是最後一人。(此人也是漢人中唯一一位得以不需要軍功就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這個榮譽連曾國藩等人都無緣得到,滿洲貴族能夠配享太廟的也隻有15人而已)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漢人封爵的沒有,等到 太平軍起,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以軍功封爵才又出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