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讀史劄記(32)--宋明兩朝的大禮議

(2004-01-15 10:06:14) 下一個
宋朝的濮議和明朝的大禮議都是鬧得沸沸揚揚的兩件大事,而當這些完全煙消雲散的時候,這兩個王朝也開始走向消亡。或者也可以說,正是王朝走向衰亡,才會出現這樣咄咄怪事的 宋仁宗無子,乃立濮王的兒子宗實做皇儲,這是韓琦、富弼、包拯這些人努力的結果,也是 仁宗從諫如流的一個典範。因為皇帝本生父和與曹太後的關係,英宗開始和大家鬧別扭,結果,還是韓琦出麵擺平。而另一方麵,也給濮王一個台階,可以稱帝。大家最終都顧忌著一點也就是不要因此把皇綱統緒完全背離。加上英宗隻有四年不到的時間在位,所以,風波雖然大的很,但是,結局還是差強人意的。之所以沒有進一步的變故的另一主因也是宋代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保持著儒家傳統觀念-君臣共治的時期。封建皇帝的皇權此時還未能 得到全麵的提升。但當這樣情況出現在明代的時候,結果和過程就大相徑庭了。 嘉靖是興王的長子,按照封建法統是小宗,武宗沒有兒子,楊廷和作主和張太後一起謀立朱厚熜,那時的朱厚熜不過是十五歲,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年輕的興王世子給大明朝帶來 了天大的麻煩。朱厚熜按照母親和自己的意圖,下車伊始,就對本生父的事情倍感興趣,搞得楊廷和狼狽不堪。此後,一再以退位相要挾,從而使群臣多次妥協,把本生父隻不過是親王的位置大肆拔高,從興獻帝到興獻皇帝,再到睿宗獻皇帝。而且,神位位列武宗之上!成為封建史上的昭穆製度的一大笑談。 大禮議不僅完全漠視傳統,而且將皇權的淫威暴露無遺,也是從這次大禮議為起點,明代乃至中國進入了一個相當長的黑暗階段。事情初始,楊廷和等人以理抗爭,然而,在自朱元璋 就開始惡性膨脹的封建皇權一舉推翻一切成憲,君權的殘暴、乖戾徹底令挑戰者最終粉身碎骨。一批不得誌的官員如張璁、桂萼因此幸進。開啟明代真正意義上的黨爭大門。 大禮議進入尾聲階段的時候,就是強行把興獻皇帝的神位稱宗拊廟,這已經是前無古人的做法了,所以,連張璁他們也不敢應承,因為走的太遠了。嘉靖就此把他們踢開,夏言、嚴嵩 等新一批的新貴出現了。後來人評價嘉靖說他是威權自操、乾綱獨斷僅次於太祖、成祖的明代第三人。嘉靖一朝,皇帝雖然躲進西苑,但是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最高權力的把握,即使是 嚴嵩那樣的獨攬朝政的權臣,也不過是皇帝玩弄於鼓掌之間的一個高級奴才而已。 清朝的皇帝乾隆論及大禮議之時曾經批評過楊廷和他們過於拘泥於細節,如果很早的就答應 嘉靖的請求,事情可能不會搞得像後來那樣糟糕。這就是作為同樣專製帝王的一個鼻孔裏冒出的戾氣。因為,嘉靖就說過性質差不多的話,他指責楊廷和:以定策國老自居,以門生天子視朕。可見,皇權主義發展到了極端,就是一切都被視作禁臠。 此外,有一個主要的症結是楊廷和他們嚴重忽視的,就是這些飽讀詩書、通曉典章的大臣們 沒有過於認真的考究大宗、小宗之分,片麵的看待漢朝的定陶王故事和宋代的濮王故例。以致於落下一個悲劇收場。考諸明史,楊廷和真是一位難得的救時宰相,其人的正色當在張居正之上。朱厚熜在安陸藩邸時就聽父親說起楊廷和是最大的能員。嘉靖中期曾經問過戶部的 官員國庫中的存貨,官員說都是依賴嘉靖初年積攢下來的,所以能夠維持多年。嘉靖聽到這裏不免長歎說:此皆楊廷和之功也。而此時的楊廷和早已亡故,其子孫被嘉靖遠竄至瘴煙之地。楊廷和本來可以更好的糾正武宗晚期的弊政,不料竟敗在大禮議這上麵,說來也是氣數 。其後,滿清末年也上演了這樣一出活話劇,不過主角改成了垂簾的母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