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讀史劄記(26)--劉阿鬥的千古名言
(2004-01-15 09:50:26)
下一個
文革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這樣一句話:人民不是阿鬥。阿鬥這個名詞大約和白癡、廢物幾乎同義。劉阿鬥除了丟了祖宗的江山以外,還幹過兵臨城下不戰而降、寵信宦官等等,而這些似乎都不引起大家很多的注意,唯獨那句:“此間樂,不思蜀而”讓後人指責為無能至極點。很有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味道。劉禹錫不就說: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嗎?不過,若幹年以後,當我們重新品味劉阿鬥的那句話以及那句話的背景之時,我們就會發現這是劉禪一生做的唯一一件明白事,也是劉備作為傑出政治家的優秀基因在此公身上的回光返照。
為什麽這樣說呢?你想,如果劉禪按照郤正的話去辦,你以為司馬昭會把劉禪放回去嗎?當時,西蜀剛剛平定,人心不穩,以劉禪的地位和血統,隻要有好事者振臂一揮,不說應者雲集,也差不多,劉備父子在西蜀的統治雖然說不上天下大治,可也不是橫征暴斂吧,況且,
劉禪其人不過是昏庸,比起楊廣那樣的殘暴不知道要強多少呢。如果說到正統,似乎曹魏的
根係比不得劉家吧?荊州事件以後,孫權為什麽封劉璋做益州刺史,不單純是惡心劉備,最主要的是以劉璋的過去的身份瓦解西蜀的幹部隊伍,搞點統一戰線,以那個劉璋土皇帝的身份尚且如此奇貨可居,況且劉禪這個“四十二年真命主”呢?假如劉禪敢於流露一點思戀故土的意思等待他的不是毒藥就是白綾。不會比任何一代廢帝強,司馬昭是連皇帝都敢宰的人
,殺個把亡國之君算得了什麽?絲毫不承擔任何輿論責任。至於說劉禪想沒有想到這點,不好考證,但是結果是劉禪的樂不思蜀成了他安度晚年的護身符。曆史是故意作弄人嗎?
相對劉禪而言,那位孫大帝的孫子孫皓就顯得那樣的不識時務了,到得洛陽,西晉的開國皇帝貴公子出身號稱虛心求言其實骨子裏隻喜歡奉承的司馬炎和他說:我在這裏設立此座位給你已經很久了。其實這就是勝利者的一般性炫耀,實在是不能較真的,可是這時候孫皓的二杆子脾氣又犯了,千尋鐵索沉將底的時候他沒有這個脾氣,建業受降的時候他也沒這脾氣,
偏偏這時候來了,他對,估計表情很可能是脖子一梗,翻著白眼說的:我在江南為陛下設立
此座位也很久了。司馬炎雖然哈哈一笑,可是內心的感受想來不會快活,接著,西晉的國丈
賈充又問孫皓:聽說你在江南準備了很多殘暴的刑訊工具是幹什麽的?孫皓一看更不服氣了
,順口就一句:就是給那些殺害皇帝的小子留著呢。搶白了一通,賈充本來在平吳的事情上
就很沒有麵子,隻是想從孫皓這裏找回來一點,可是,孫皓偏偏不給麵子,偏偏逞英雄,鬥嘴皮子,好嘛,這下把西晉的第一第二號人物都給得罪了。孫皓的死,在《三國誌》和《晉書》裏麵都沒有提,但是,卻在東晉明帝和王導的對話裏麵提到了,孫皓是死於非命。再者
,你們看孫皓和劉禪的政治待遇就可以看出來,劉禪是封安樂公,這和正統了一輩子的漢獻帝的退位待遇是相同的,說明司馬昭是很拿劉禪當作君王來看待的,劉禪子孫封侯的達五十人,而孫皓呢?隻不過是歸命侯,這名起的?和安樂一比能比嗎?
無能在中國的詞典裏麵不是好話,但是有點偏進一點中性,而逞能呢?別看和無能隻差一點
,境遇可就差遠了,沒看見,古往今來很多無能之輩往往官運亨通嗎?而逞能者呢?除了作為悲劇教材以外,好像沒有撈到其他好處。所以,後人評價劉禪說裝傻或者真傻有時候也是
幸運的,至少對於那些準備在像三國那樣複雜的大背景下玩政治的爺們來說,是一個必備的
素質。現在呢?不好說了。
所以,無能有時也是一種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