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洋

紅日初升,我們昂首海天,萬千心事飄落海的中央......相望於大洋,時代予我僅僅幾十年,我行走的軌跡在永恒中隻是一瞬。
個人資料
正文

2015年的中國社會 - 猜想篇 (2006)

(2006-07-22 15:26:07) 下一個

個人聲音 - 無關大局 - 獨立思考 - 坦率真誠 - 與時俱進 - 有錯就改

北京、上海房價2015
北京房價將繼續攀升,房價抑製舉措不會見效。北京房價會接近日本東京、韓國漢城和香港的局麵。市民購房麵積相對2005年減半。這種現象是大城市的普遍現象。
市政當局開始主推90平米單元,而此前110-120平米乃居民選擇的主流。在承認房價過高的同時,居民對大居住麵積的追求也需要調整。亞洲幾大城市,工薪階層的居住麵積都小於京滬。
2006年7月底,陸續傳來禁止海外華人購買兩套或以上住房,以及二手房買賣需納稅20%的消息,都是很有力的措施。但是,後者也給正在和已經購房的平民帶來巨大的負擔。這是一個不及格的政策,弱勢群體無法從中獲益。炒房團貪心造成的惡果,由全民買單。炒房團的熱錢仍在,根本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中國婚姻2015
今天的中國人不僅要在經濟上提升自己趕上發達國家,他們還麵臨傳統崩潰帶來的思想煎熬。前兩天是毛的三十年忌,中國會這樣,他責任最大。如果我們不早日公正評價他,道德會持續混亂,我們將失去拯救傳統的最後機會。獨生子女政策是被迫之舉。毛的人口擴張證明了他不僅在傳統道德,而且在現實社會等多方麵都XXX(省略三字)中國。
在七十年代末,當我們推行一項新政策的時候,沒有科學的研究,沒有反麵的意見。全國傳唱“計劃生育好”。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政策,徹底終結了傳統。這又一次證明了,巨人雖然不在了,但是其思想仍然繼XX(省略兩字)中國。
“男女都一樣”的教育政策是計劃生育推行的口號。教育工作者不遺餘力地推行,沒有懷疑,沒有獨立思考。這是社會悲劇,她(他)們難辭其咎。
未來十年,年輕男性擇偶更加困難;大齡女性持續增加;大城市新婚夫妻離婚率達到40-50%。中國女性超級現實,達到令人厭惡的地步。社會兩性角色互換,混亂,男性角色成為最大犧牲品。混亂,不斷地混亂。讓人遺憾。




中國婦女2015
中國女性缺乏女性傳統,男性化十足。五四開始的婦女解放運動,戰時的新生活運動,建國後毛“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政策,和78年開始的獨生子女政策,等一係列運動,最終將華人婦女地位推到曆史最高峰,男性地位嚴重下降,大陸婦女在教育,就業等方麵取得壓倒男性的優勢,在家庭裏,婦女地位達到曆史最高。
中國男性遭遇尷尬的灰色100年。中國男性的相對地位在世界各國位於後列。此後,男性覺醒和男權運動將蓬勃開展。上海舉行“八三男人節” 50企業男員工放假(下圖)。昨天是8月3日,一個受到關注而又飽受爭議的日子。三年前,時任《時尚健康•男士》雜誌主編的瘦馬首次發起申辦“八三男人節”,並拉攏張朝陽、孫周、孫興、李小鵬等一幫中國名男人率先在北京過節,這一過就是三年。昨晚,瘦馬和其所在的時尚集團又將“八三男人節”派對的主會場首次移師上海。瘦馬說,將男人節移師上海,可以引起全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國更廣泛的關注,並逐步推廣到更多的城市。 在滬上一家保健食品企業從事市場推廣工作的小王昨晚帶著女友石小姐前來參加男人節派對,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過男人節。他說,自己的入場券是靠填寫調查問卷贏得的。“我是堅決支持男人節的,可以放鬆放鬆、減輕壓力,我們單位的男同事基本上都是支持派。”小王告訴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如果能有半天的男人節假期,他會好好待在家裏休息。據派對組織者透露,昨天,萬寶路、寶馬、上海大眾等50家知名公司都給男性員工放了一天假,《時尚》雜誌集團也給所有男編輯放假一天,盡管很多男編輯因為忙於籌備狂歡派對而沒有真正休假。瘦馬說,其實給男員工放假並不是他申辦男人節的初衷,“給男人一個節日”是想讓在生活與工作中體力透支、疲憊不堪的男性同胞能夠在特定的一天釋放壓力。男人節應該成為社會關注男人的一個日子,成為世人關愛男人的日子。
鏡頭一:幾十年來,女性在中小學獲得教育優勢,她們開始在研究生教育方麵攻陷最後一個堡壘。近十年,在教育界,很多教授大量招收女研究生,甚至超過男研究生數量。鏡頭二:重慶《新女性》雜誌社總編輯王繼侮辱性地推出“男體盛”,金夫人婚紗影樓文化事業部經理羅焱、餐廳老板陳心意、即將畢業的大學
生王丹璐、鄭曉霞、曾珍等6位女性參與。重慶市神戶牛排屋的老板在聽說編輯部策劃"男體盛"行動,非常痛快地答應提供場所,還慷慨地把大廚貢獻了出來。

男體盛--王小波,21歲,重慶某專科學院大二學生 。此一舉動嚴重觸犯了男性的尊嚴底線。鏡頭三:各省高考文理科狀元女性出超。以重慶某年為例,8個狀元,7個為女性。鏡頭四:中國女性在國外考取研究院獎學金的人數比例為世界第一。鏡頭五:中國總體毛失業率近20%,而中國女性就業比例位居世界五強。中國城市女性白領就業率超過男性,廣州、北京等市紛紛淪陷。鏡頭六,女性成為高收入階層的主流。以代言費用為例,韓紅30萬每場、S.H.E演唱會每場350萬港幣、李湘13萬每場 、孫燕姿9萬美元每場、張柏芝53萬每場、周迅25萬每場、趙薇35萬每場、範冰冰代言每兩年250萬、李宇春代言每兩年180萬、張靚穎代言每兩年150萬、李嘉欣代言每兩年220萬港幣 、倪萍代言每年150萬、蔣雯麗代言每兩年160萬 、徐帆代言每兩年150萬 。鏡頭七,選美、模特大賽絡繹不絕。你聽說過“超級女生”,但是沒有“超級男生”。未來十年,中國社會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舞台,男性成為了寂寞的觀眾。
硝煙中的兩性關係充滿激烈的戰鬥。當大陸女權主義者進入戰壕的時候,男性卻沒有做好準備,綏靖者有之,輕敵者有之,投降者有之,叛敵者有之,這是中國男權大潰敗的原因。男權運動與女權運動的鬥爭關乎社會道德和傳統。女權運動的過度發展,導致社會失衡,道德淪喪,矛盾重重。當代男性有義務贏得這個運動。

西藏2015
首先“印度威脅論”是一部分國人製造的。所謂“印度威脅論”是荒謬的,離開當年的英國殖民者,印度沒有這個實力染指西藏,而且印度人民是真正愛好和平,具非暴力傳統的民族,其侵略性甚至低過我國。如果說“中國威脅論”可信度為50%,那麽“印度威脅論”可信度為20%。一麵指摘別人妖魔化中國,另一麵又妖魔化印度,這背後的國際政治角力,凸現了一點:政治無正義可言。
青藏鐵路修通後,可愛的西藏將麵臨巨大的環境壓力,同時中國西部的經濟總量不會提高多少。 我希望每個到西藏旅遊的遊客能做到的一點就是,到西藏旅遊的時候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保護尊重西藏的文化。

中國經濟2015
中國是否能依循日本之路迅速崛起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我的猜測是- “中國在路上”,也許到2030年,你聽到的答案是“中國還在路上”。這條路很有意思,它忽遠忽近,因為背後的美國因素在操控“交通規則”。當年日本的迅速崛起是因為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加之日本國民的勤勉合力。而中國沒有“美國駕照”,中國靠的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文化圈給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帶來了一樣寶貴的財富--富有紀律性和犧牲精神的人民。儒學文化圈的人民太偉大了,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他們承受太多,得到太少,仍然不斷創造財富。這是“中國仍在路上”的根本原因。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國民的紀律性更多的表現在 1)個人與權力機構之間的順從關係,2) 個人與所屬利益團體之間的一致性。國民性將會影響“中國在路上”的時間。


人們心目中的北京
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世界著名古都,現代國際都市──沒有哪座城市,像北京一樣,匯聚如此多重的功能,承載如此多元的期望。
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工作時指出:“北京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完全有條件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希望北京“在改革發展穩定的各個方麵都努力走在全國的前列”。
麵對殷殷囑托,北京在思考和選擇自己的時代座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說:作為首都,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征程中,核心問題是打造一個新北京,成為“首善之區”。
全國在看,世界在看:新北京,新在哪裏?
從定位之爭到規劃之變,新思路破解發展困局
在半個多世紀的現代化建設中,北京人的心頭,始終縈繞著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北京是什麽?
表麵看,北京定位明確。搞好“四個服務”: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服務、為日益擴大的國際交往服務、為國家教科文衛事業的發展服務、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務。
現實中,北京的坐標總在遊移。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受命“由消費城市向生產城市轉變”,隨後又計劃建成全國的工業中心、經濟中心乃至“包攬一切的萬全中心”。北京,就在這說不清、大而全的定位中發展著、也困惑著。
地位特殊,定位模糊,使北京聚集了超常“人氣”。到 2005 年底,北京戶籍人口和暫住人口 1538 萬人,城市中心區每平方公裏近 3 萬人,密度遠高於國際上其他大都市。北京新進人口以每年 35 萬人的速度增長著,相當於一年添加一座中等城市。
人多,北京無可怨尤:全國人民的首都,不論誰來,北京都歡迎。人多,北京無可奈何:大家都來,北京怎麽辦?
人口激增使北京深陷“大城市病”:水、能源、土地奇缺,交通吃緊,汙染加重。幹旱加上沙塵暴,讓北京常常“灰頭土臉”。市發改委主任丁向陽感歎,北京是在以有限的資源和環境應對著無限的需求。
更何況,北京還有 3000 多年建城史、 850 年古都的深宏文脈。幾十年來,北京現代化的步伐,一直在“經營舊城”的有限空間裏閃轉騰挪。伴隨著“新”與“舊”的不休紛爭,回望被現代化浪潮淹沒的古都風貌,北京人時常陷入“發展與保護”的兩難境地。
不堪重負,何去何從?
2005 年 1 月 20 日前後,京城各大媒體濃墨重彩地報道了一個消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2004 年─ 2020 年)》出台。
其後幾天,敏感的媒體用不同方式關注著這個“前所未有的規劃”,其中最集中的報道主題,是“新北京功能定位”。
這幅事關北京今後 15 年發展的藍圖,第一次把城市規劃拓延到城鄉統籌,第一次把北京定位於“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第一次提出興建新城、調整單中心城市布局、走出以環線擴張的“同心圓”、實現城市均衡發展……
在新的發展觀之下,重新打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新北京的思路豁然開朗──
北京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不去做全國經濟中心;北京要做全國的表率,但不一定拿全能冠軍。
而這隻是新北京的“城市戰略”。新修規劃還鮮明突顯了北京市決策者關於“國家戰略”和“國際戰略”的構想。第一次將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協調發展納入視野,強調北京在推動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的戰略調整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成為統籌區域的一大突破。第一次根據世界城市發展大勢和自身優勢,確立“文化”和 “宜居”為城市發展的最優空間,打造強化城市品牌,最終在全球舞台張揚東方文明古都的國際競爭力。
“這意味著北京將自己的未來,置於全國加快發展的大局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家學者分析。
中央評價:這是全國第一個按照科學發展觀編製的規劃,具有示範效應。
自 1953 年以來,《總體規劃》已是第六次修編。新版規劃的大“取”大“舍”展示了北京市發展思路的戰略性嬗變。市長王岐山感慨,科學發展觀是解決北京當前現實問題的鑰匙,破解了北京為誰發展、如何發展的難題。



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