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風俠隱 之 洪秀全的文官和武將
洪秀全 (1814-1864) 籍貫:廣東花縣,太平天國的創立者,自稱天王,最高領袖。
楊秀清 (1823-1856) 籍貫:廣西桂平。東王,掌握太平天國的實際權力。
馮雲山 (1815-1852) 籍貫:廣西桂平。南王,洪秀全的早期支持者,協助發動金田起義。
韋昌輝 (1823-1856) 籍貫:廣西桂平。北王,太平天國的早期領導人之一。
李秀成 (1823-1864) 籍貫:廣西藤縣。忠王,後期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
洪仁玕 (1822-1864) 籍貫:廣東花縣。幹王,洪秀全的堂弟,負責製定政策和製度。
石達開 (1831-1863) 籍貫:廣西貴港。翼王,傑出的軍事統帥。
陳玉成 (1837-1862) 籍貫:廣西藤縣(客家人)。英王,年少成名,作戰勇猛。
蕭朝貴 (約1820-1852) 籍貫:廣西武宣。西王,早期領導人之一,在長沙戰役中戰死。
李世賢 (1834-1865) 籍貫:廣西藤縣大黎鄉。侍王,負責江西和浙江的軍事行動。
李開芳 (1811-1855) 籍貫:廣西武緣縣。早期重要將領,參與北伐,在天津戰死。
楊輔清 (?-1874) 籍貫:廣西桂平。晚期軍事將領,在太平天國失敗後繼續抵抗,最終被捕處死。
林鳳祥 (1825-1855) 籍貫:廣西南寧市武鳴,北伐將領,在天津被清軍俘虜處死。
秦日綱 (?-1856) 籍貫:湖南寶慶。燕王,早期將領,參與內部鬥爭後被洪秀全處死。
胡以晃 (?-1856) 籍貫:湖南長沙。豫王,早期將領,因參與內部權力鬥爭被殺。
譚紹光 (1835-1863) 籍貫:廣西象州。慕王,軍事將領,在太平天國後期作戰中被俘處死。
曾天養 (?-?) 籍貫:廣西桂平。將領之一,具體生卒年不詳。
韋俊 (?-?) 籍貫:廣西桂平。將領之一,參與多次重要戰役,具體生卒年不詳。
廣東:1人;廣西:14人;湖南:2人。
憑風俠隱 之 袁世凱的文臣和武將
袁世凱 (1859—1916)河南項城
軍事將領
段祺瑞 (1865-1936) 安徽合肥人,北洋集團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曾擔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被稱為“北洋之龍”。
馮國璋 (1859-1919) 河北/天津河間人,北洋軍的重要將領之一,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總統。
曹錕 (1862-1938) 天津人,北洋軍高級將領,曾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以賄選聞名。
吳佩孚 (1874-1939) 河南南陽人,北洋軍傑出的將領,號稱“北洋之虎”,在軍中威望極高。
張作霖 (1875-1928) 遼寧海城人,奉係軍閥首領,北洋軍重要將領之一,後成為東北的實際控製者。
張勳 (1854-1923) 江西奉新人,北洋軍將領,以恢複帝製的複辟行動(張勳複辟)聞名。
段芝貴 (1869-1925) 安徽合肥人,段祺瑞的弟弟,北洋軍將領,曾擔任直隸總督。
王士珍 (1861-1930) 河北保定人,北洋軍高級將領,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張懷芝 (1862-1936) 山東濰縣人,北洋軍高級將領,曾任山東督軍、陝西督軍。
政治心腹
徐世昌 (1855-1939) 河南衛輝人,北洋集團的重要政治人物,袁世凱的好友,曾任中華民國總統。
梁士詒 (1869-1933) 廣東新會人,北洋政府的重要官員,曾任中華民國財政總長、交通總長。
靳雲鵬 (1877-1951) 山東泰安人,北洋政府的重要官員,曾擔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段芝貴 (1869-1925) 安徽合肥人,北洋軍將領,段祺瑞的弟弟,曾擔任中華民國交通總長。
倪嗣衝 (1868-1924) 安徽巢湖人,北洋軍重要將領和政界人物,曾任安徽督軍。
張謇 (1853-1926) 江蘇南通人,著名實業家和教育家,袁世凱政府的教育部長,對北洋政府有一定影響力。
安徽省: 4人;河北省(天津): 4人;山東省: 2人;河南省: 2人;遼寧省: 1人;江西省: 1人;廣東省: 1人;江蘇省: 1人
憑風俠隱 之 孫中山的文臣和武將
孫中山 (1866-1925) - 廣東香山
孫科 (1891-1973) - 廣東香山
廖仲愷 (1877-1925) - 廣東惠州
朱執信 (1885-1920) - 廣東廣州
鄧仲元 (1886-1922) - 廣東惠州
薛嶽 (1896-1998) - 廣東韶州
宋子文 (1894-1971) - 海南文昌
古應芬 (1876-1914) - 廣東台山
蔣光鼐 (1888-1967) - 廣東東莞
張發奎 (1896-1980) - 廣東肇慶
蔣介石 (1887-1975) - 浙江寧波奉化
張靜江 (1877-1950) - 浙江南潯
於右任 (1879-1964) - 陝西三原
蔡元培 (1868-1940) - 浙江紹興
黃興 (1874-1916) - 湖南長沙
許崇智 (1887-1965) - 湖南湘鄉
葉挺 (1896-1946) - 廣東惠州(祖籍湖南)
古應芬 (1876-1914) - 福建台山
吳稚暉 (1865-1953) - 江蘇武進
李石曾 (1881-1973) - 陝西三原
宋教仁 (1882-1913) - 湖南常德
汪精衛 (1883-1944) - 廣東三水
廣東/海南 11;浙江 3;湖南3;陝西 2; 陝西2;福建1;江蘇 1。
憑風俠隱 之 蔣介石的文臣和武將
蔣介石 (1887-1975)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
陳誠(1898-1965):浙江青田
陳布雷(1890-1948):浙江寧波
陳立夫(1900-2001):浙江吳興
陳果夫(1892-1951):浙江吳興
胡宗南(1896-1962):浙江寧波
蔣鼎文(1893-1974):浙江諸暨
張靜江(1877-1950):浙江南潯
湯恩伯(1899-1954):浙江金華
朱家驊(1893-1963):浙江吳興
邵力子(1882-1967):浙江紹興
戴笠(1897-1987):浙江衢州
宋子文(1894-1971):海南文昌
薛嶽(1896-1998):廣東韶州
胡漢民(1879-1936):廣東番禺
蔡廷鍇(1892-1968):廣東羅定
孫科(1891-1973):廣東香山
於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
張靈甫(1903-1947):陝西西安
胡鏈(1907-1977):陝西華縣
杜聿明(1904-1981):陝西米脂
衛立煌(1897-1960):安徽合肥
張治中(1890-1969):安徽廬州
黃維 (1904-1989):江西貴溪
範漢傑 (1894-1976):廣東嘉應
傅作義 (1895-1974):山西運城
廖耀湘 (1906-1968):湖南邵陽
黃百韜 (1900-1948):天津
邱清泉(1902-1949):浙江溫州
李彌 (1902-1973):雲南盈江
孫元良(1904-2007):四川成都
顧祝同(1893-1987):江蘇漣水
錢大鈞(1893-1982):江蘇吳縣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穀
閻錫山(1883-1960):山西五台
吳鐵城(1888-1953):江西九江
熊式輝(1893-1974):江西安義
李宗仁(1891-1969):廣西桂林
白崇禧(1893-1966):廣西桂林
戴季陶(1891-1949):四川廣漢
何應欽(1890-1987):貴州興義
鄭洞國(1903-1991):湖南石門
浙江 11; 廣東/海南 5; 陝西 4; 安徽 2; 江蘇 2; 山西 2; 江西 2; 四川 1; 貴州 1; 湖南 1; 廣西 2
憑風俠隱 之 續評二十世紀十大政治家
二十世紀十大漢族政治家 漢族曆史上稱得上創時代偉人的隻有兩位:創造了兩千年"秦漢模式",劃定長城以南為勢力範圍的秦始皇嬴政;和開創了中華民族體係和"強漢模式",擴張漢族版圖至滿蒙疆藏,並將此格局延續以後兩千年的毛澤東。 中國那麽多通曉古今經緯的大儒,那又如何?秦始皇被他們反反複複地罵了將近兩千年,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基本翻案。哀哉,對曆史人物的評價居然要接近兩千年才能全麵認識。台北王某堅議長嗓門大,口舌好,議論起毛蔣嘴巴巴的。但是,我看他對毛澤東的評價和曆史真相還差一千年的功力。至於老蔣,他是個帥才,但是遇到了毛澤東這樣的天才,在曆史的舞台上隻能靠邊站了。 十幾年前,我對20世紀中國的政治偉人的排序是“一孫二鄧三毛四周五蔣六袁七汪八段九劉十經國”。經過對近代曆史的學習,看來有必要作出重大的調整。孫中山隻是依靠袁世凱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是他沒有獲得全國人民的支持,他和繼任者蔣介石在軍事上也沒有統一國家,中國也沒有按照他的方向建國,因此他的曆史定位大打折扣。站在評判千年曆史的層麵,鄧小平也被我高估了。鄧隻是毛的學生,他繼承了老師的政治衣缽,糾正了老師的經濟錯誤。所以,二十世紀的十大政治偉人要有新的順序:“一毛二孫三鄧四蔣五周六袁七劉八江九段十經國”。 恭喜,江澤民先生進入十大。
憑風俠隱 之 曆史的另一半
中國大屠殺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張獻忠和滿族都有屠殺四川人的記錄,到了1685年四川登記人口僅有18090人。前者是典型的漢族內部殺戮,後者則是典型的民族間屠殺。曆史上戰爭對戰敗方男人的屠殺遠勝過對女人的屠殺。典型的事件就是鐵木真覆滅塔塔兒部 - 高過車輪的男性都要被屠殺,而女性則會被留下來。戰敗方女性的生命權還是被尊重的,而男性的生命權很容易被忽視。 看了很多曆史視頻,我被迫承認中國的曆史課本故意略去了所有民族間和漢民族內部屠殺的記載,曆史課本上留下的都是“文明”的記錄。真正的中國曆史充滿了“屠殺“。中國的文明史可能比其他國家都要野蠻,中國人不像我們自以為的那麽溫和。就像魯迅說的: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這裏的吃人始於商朝製度化的活人祭祀,先秦綿延到明朝的殉葬製度,當然也包括戰爭中的人吃人。 粗略地回看兩漢以後的曆史,三國時期漢族在北方基本上是十室九空,而中國北方的民族許多在民族戰爭中被族滅。隻說滿清,信手拈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乾隆族滅準格爾、七千萬規模人口死亡的太平天國時期、漢族和回族之間的”回亂“是幾百萬人的屠殺;滿族倒台後,滿族在南方基本被漢族屠殺、日本侵華是兩千萬級別的死亡......我們是從怎樣的曆史血泊中走來的民族? 如果要我編寫曆史書給孩子們看,我確實也不敢寫全部真相呀,有一半真相必須掩蓋起來。我對真實的曆史不再那麽執著了,內心終於了然。
憑風俠隱 之 北亞風雲
世界曆史比各國曆史有更公允的角度。亞洲北部多極寒,存在大量無主之地,在通過戰爭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古代歲月,亞北的金戈鐵馬,圓月彎弓,縱橫馳騁充滿了英雄主義的讚歌。蒙古、滿族和俄羅斯一直是亞洲北部的主要玩家。中原漢王朝一直在長城以南活動,漢族不是北亞的主要玩家。
(蒙元時代)成吉思汗、窩闊台和蒙哥率先從東北亞席卷東歐;(滿清時代)康熙和乾隆向西攻擊蒙古準格爾部,占領中亞地區;隨後俄羅斯從烏拉爾山向東席卷西伯利亞,甚至與1799年占領北美阿拉斯加全境。蒙古可以吞並俄羅斯,滿族可以襲占中亞攻滅準格爾蒙古,那麽俄羅斯也可以一路向東,占領外東北。在開拓時期,俄羅斯與大清在中亞和外東北的領土爭奪,隻是延續千年的(滿蒙俄)北亞風雲的終章。
與北亞的軍事爭奪不同,甲午戰爭後俄羅斯入侵滿洲,並且與日本在中國的土地上爆發了日俄戰爭,則是赤裸裸的侵略戰爭。日俄入侵了華夏文明(在東北的)傳統勢力範圍。這是開拓與侵略的界限。
二戰以後民族國家的觀念開始流行,滿蒙漢融合形成了“中華史觀”,於是滿蒙俄之間在古代在北亞的軍事開拓之爭,被描述成中華民族和俄羅斯民族當前的矛盾。總有人挑撥俄羅斯在清朝割走了中亞和外東北,也有人說斯大林侵犯了中國利益,其實是兩段曆史混淆了,也有“中華史觀”的偏頗,以及刻意親美反蘇等原因。
我想闡述的是,在漢族史觀下,滿蒙俄存在激烈的軍事衝突,漢俄之間無深刻矛盾,漢俄合作對漢族建立大一統中國幫助巨大。尤其是目前,西方壓迫下,中俄相互再次有了戰略合作的需要。
憑風俠隱 之 讀懂列強
嚴複在清末做過預判,滿蒙疆藏臣服的是滿州皇帝,如果清帝退位,那麽滿蒙疆藏會脫離中國。
孫中山和袁世凱推翻滿清後,滿清建立的“滿蒙漢疆藏”多民族體係逐漸崩塌。日俄和西方列強入侵,助推了這一分離運動。袁世凱企圖稱帝失敗後,南北各係漢人進入戰火紛飛的軍閥割據時期。外蒙率先獨立,疆藏異動,此後偽滿建國。華夏各民族重新競爭,哪個民族先讀懂列強,就會在多民族競爭中領先。
作為漢族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革命一生,周旋列國,對列強對華態度逐漸清晰,他是最早讀懂世界列強的漢族革命者。孫中山選擇與蘇俄合作建國是時代背景下英明的選擇。
美國建國後奉行“孤立主義”的外交策略,未主動對華施加影響。而且美國追隨英法反對漢族越過長城統一滿蒙疆藏。二戰前,孫中山在內的各漢族勢力都沒有尋求和美國深度合作。
由於不具備工業能力,各漢族割據勢力在現代化潮流下,隻能紛紛拉攏日德英法俄。孫中山為了對抗北洋,曾經試圖拉攏日本,然而日本意興闌珊。假設投奔日德,那麽漢族勢力在二戰後就會淪為戰敗方,更將失去華夏主體民族地位。日本有分裂中國的陰謀,投奔日本如抱薪投火。
旅歐漢族誌士眾多,但是沒有人選擇依靠法國。蓋因法國國力太弱,二戰一觸即潰。投奔法國是自取其辱。此外,法國等歐陸國家素來主張單一民族國家,也不支持漢族跨越長城統一滿蒙疆藏。
英國從鴉片戰爭起率先對中國采取瓜分和殖民政策,而且對疆藏染指已有時日。英在遠東執行拉攏印度分裂中國的政策。
蘇維埃政權成立後,蘇聯停止了俄羅斯對外侵略的政策。列寧希望向中國輸出革命,尋求結盟漢族對抗西方。處於大革命時期的孫中山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曆史契機。此後,斯大林的“主體民族”政策正合支持大一統的中共的胃口。具體到工業化和先進技術轉讓,也隻有蘇聯對漢族政權最盡心盡力;西方列強則頻繁對華實施技術封鎖。
中共黨對孫中山的革命眼光是非常佩服的,他對蘇俄的認識與中共黨不謀而合。
憑風俠隱 之 孫中山“以俄為師”
蘇俄革命直接影響了中國革命,亞洲大陸的兩大國家因為接壤而命運相連。
“以俄為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口號是孫中山在遭遇過一係列失敗的的漢族內部爭鬥後,在遭遇各省漢族軍閥打擊下,提出的漢族革命成功的指導性原則。
蘇聯支援的黃埔軍校、莫斯科中山大學(和東方大學)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精英。孫中山的蘇聯顧問鮑羅廷安排了30位國民黨政要二代留蘇,有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李宗仁的弟弟,馮玉祥的女兒,於右任女兒女婿,邵力子之子、廖仲愷之子、鄧演達之弟、張發奎之弟等等。國民黨形成了“黨國一體”的政治體製,軍隊也派駐了黨代表。蘇聯的支援讓國民黨軍隊煥發了蓬勃的戰鬥力,一掃頹勢,順利東征和北伐。
“駐華軍事代表團的文武官員多達1000人。在東征、北伐期間,蘇聯顧問上自軍事總顧問加倫將軍,下至各科的顧問及教官,都和學員一樣隨隊出征、英勇戰鬥,利用戰鬥間隙進行教學,邊學邊用。”
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列寧帶領無產階級革命走向成功;斯大林向中國積極輸出革命;蔣介石放棄了孫中山以俄為師的方針;毛澤東則把蘇聯革命成功經驗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劉少奇是最根紅苗正的蘇維埃路線支持者;鄧小平和蔣經國對蘇聯的經驗進行了改革,並開始與歐美接軌。
蘇聯共產黨培養了蔣經國12年。他深習共產主義精髓,在台灣搞土地改革和減租,改造國民黨。另一方麵為了防止共產主義,他切斷了和蘇聯的聯係。鄧小平找他談判和平統一,蔣經國心裏對中共非常忌憚,害怕統戰和統一。人家自己不好意思分裂台灣,於是趕緊死掉了,死前特意找個台獨繼承人李登輝搞台獨。本來國民黨內有大批支持統一的繼承人,蔣經國把他們都幹掉了,可謂曆史罪人。
附:
中蘇革命領袖生卒年
孫中山 1866_1925
列寧 1870_1924
斯大林 1878_1953
蔣介石 1887_1975
毛澤東 1893_1976
劉少奇 1898_1969
鄧小平 1904_1997 曾用名: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多佐羅夫
蔣經國 1910_1988 曾用名: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紮洛夫
憑風俠隱 之 “美日韓台”一體
列位,兩岸和平統一沒有可能,因為美國絕不答應!
在美國看來,日韓台都是二戰後美國的勢力範圍。日韓台都受到美國軍事的直接保護和控製,日韓台的政府都是傀儡政府,必須跟隨美國的意圖反中反蘇(俄),成為美國在東亞的附庸。所有試圖脫離“美日韓台”體係的日韓台首腦都必須下台。這就是他們口中所謂的西方民主製度!
二戰後,美國就不希望把台灣交給中國。蔣介石堅持反對美國托管台灣,美國對蔣有不滿,準備用孫立人替換掉蔣。國共進行了金門炮戰,中共把金門馬祖給了蔣介石,阻止了美國的台獨陰謀。此後,為了和大陸合作對付蘇聯,美國政府提出了模糊的台灣政策,即兩岸屬於“某一個中國”,但是“某一個中國是不確定的”這樣的文字把戲。今天,中國強大到和美國競爭的地步,美國更是揚言直接武力“保護”台灣。所以,美國從來不認為台灣應該屬於中國。
兩岸休兵近七十年,中國大陸非常克製了。從鄧小平改革開放開始,中共一直極力避免戰爭,迫切希望和平解決兩岸分裂問題。其中“幫聯製”和“一國兩製”是最大的善意,可惜蔣經國在美國的要求下堅持反共反華,死硬到底。以至於,今天大陸已經沒有任何可行的和平建議。
憑風俠隱 之 漢族統治力
(%百分比為曆朝漢族政權在中國多民族的整體統治力。 )
秦65% -秦漢模式,漢民分治
兩漢70% -秦漢模式,漢族首次接觸西域
三國西晉50% -秦漢模式,漢民分治
東晉45% - 秦漢模式,漢民分治
五胡亂華和南北朝35% -弱漢模式
隋70% -秦漢模式,漢民分治
唐80%-秦漢模式,漢族與鮮卑族融合,首次短暫統治部分西域地區
五代十國35%-弱漢模式
北宋和遼金60%-秦漢模式,漢民分治
南宋和金45%-秦漢模式,弱漢模式
大元20%-弱漢模式,民族融合
明70% -秦漢模式,漢民分治
大清35%-弱漢模式,民族融合
民國60%-秦漢模式,漢民分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100%-強漢模式,民族融合
漢族小一統:秦、兩漢、西晉、隋、唐、兩宋、明和民國。 因為隻管轄中原漢地,沒有直接管轄北方民族,隻能稱為小一統。 (漢唐最多統治新疆部分地區,但是沒有統治過滿蒙藏)
多民族大一統:蒙元、滿清、中華人民共和國。 管轄中原漢地、北方和西北各民族,稱為大一統。
憑風俠隱 之 貴族體製與集權
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體製符合中國曆史的傳統,就是集權。
秦始皇建立了偉大的“秦漢模式”,為啥卻長期無法得到正名?漢朝人貶低秦始皇,原因是六國後裔泄私憤。但是漢族曆史終究還是沿著秦始皇的體製發展了兩千年。“漢朝不僅直接繼承了秦朝的皇帝稱號,而且還全盤照抄了秦法秦製,甚至五行推演和服色曆法也不放過。可以說,秦朝怎麽統治帝國、漢朝就怎麽統治帝國。所以,漢朝是一邊罵著秦朝、一邊學著秦朝,而且學得極為徹底。”
漢朝統一前,秦宗室或自殘或被楚國等滅絕,喪失殫盡。此外漢朝大力安撫關中老秦人,停止了秦的嚴刑峻法,提倡黃老之說,與民選休息。”劉邦通過約法三章贏得了關中人民,即老秦人的支持,從而削弱了他們恢複國家的願望。”
但是曆史終究要還原,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中國兩千年的集權曆史。“秦漢製度”的建立告訴我們,隻有宗室和貴族才能建立這樣複雜而強大的政治製度。漢朝作為底層百姓建立的國家,沒有能力建立這樣高級的製度。
由此看來夏商周的貴族體係孕育了後世中國的集權製度。整個中國政治體製的曆史發展是完整的。
憑風俠隱 之 馬來西亞的“中國化”
去留之間的選擇與苦難,讓人動容。我和大家一樣對馬哈的種族主義言論表示憤慨。我支持馬來西亞的華人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樣是海外堅持“中國化”的主力。
在1970年代後,新加坡在李光耀的政策下開始靜悄悄地“去中國化”。從此馬來西亞成為“中國化”的孤軍,一直堅持到現在,成為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旗幟。雖然黃明誌之流開始追隨台灣搞“去中國化”,也是支流而已。
台灣在2000年後開始追隨新加坡,但是我把這種分裂行徑稱為惡意“去中國化”。
馬來西亞畢竟不是美蘇等大國或者歐洲日本這樣的先進國家,它是個中等非發達國家。在同化華人上,缺乏吸引力。而且,不同於泰國等地,馬來西亞華人曾經在中共和馬共的領導下進行了武裝民族獨立戰爭,最後以軍事投降和民族和解收場。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這種英勇的武裝鬥爭,換來了華人文化的獨立和保留。這種曆史的拉鋸,使馬來西亞成為獨特的“中國化”的“孤島”。
如果沒有武裝鬥爭的曆史,少數民族一般都會被要求進行民族融合。參看世界多數國家的民族融合。在毛主席的強大軍事領導下,中國進行了順利的多民族融合,建立了漢族為主體的主體民族體製。
憑風俠隱 之 各國對強漢模式的態度
毛澤東建立“強漢模式”。但是,美英至今仍挑戰漢族在中國的統治地位。這就是中美長期博弈的根源。西方推廣民主不過說辭而已。
國家之間的關係主體上是競爭和博弈為主,沒有一個列強會主動和無私地幫助中國走向強大。
1)俄羅斯的態度:蘇俄(斯大林和赫魯曉夫)幫助毛澤東建立了強漢模式。沒有蘇俄的支持,以我們漢族當時的實力無法幹淨利索地建成強漢模式。新中國建立後,蘇俄基本上對漢族政權領導的大一統的穩定給予理解和支持,在東北、內蒙、疆藏問題上,俄羅斯中規中矩。
2)歐陸(代表:法國)的態度:支持西藏和新疆獨立,反對強漢模式。
3)盎格魯五眼聯盟(美英加澳紐)的態度:分裂各大民族,特別是西藏和新疆,誌在破壞強漢模式。
4)日本的態度:反對強漢模式。曆史上支持過東北、蒙古和新疆的分裂,如今則轉為支持台灣的分裂。
5)印度的態度:支持西藏獨立,印度至今占領藏南大片土地。
6)土耳其的態度:支持新疆獨立
憑風俠隱 之 分裂易,團結難
毛主席統一南北漢族本部,建成新漢族,這是漢族曆史上最卓越的曆史功績之一。共產黨通過現代集權製度,對大陸漢族思想和文化進行了統一。
北方民族進入長城以南,儒家出現了服務於皇權的趨勢,不再強化漢族整體意識:儒家服務於金、蒙元和滿清朝廷,而不再提倡漢族團結。漢民族形成文化綁定,血緣疏離的鬆散狀態,許多地方發展出有宗族意識沒有家國意識。日本人侵華,東北和北方漢族出現了民族定位的混亂。
毛主席建立漢族集權國家,實行了漢族定義、地域融合、思想改造、語言統一、文化統一,才有了今天13億大陸漢族團結的大好局麵。
大馬部分地區的海外和很多港台華人反中氛圍的出現,是一種警告,也是曆史的延續。古代漢族地區的民族意識薄弱,當代西方民主造成了海外華人(舊漢族)認同的進一步混亂。民主是熱鬧了,可是海外華人卻形成了各自的分散的思想意識形態。出現了海外華人不同於中國漢族的文化現象。
一個統一的“大陸新漢族”和一盤散沙的“海外華人”,將展現出統一和分裂的力量對比。
憑風俠隱 之 漢民族的曆史奇跡
清末民初,漢族還處於農業文明,軍事、經濟、科技實力全麵落後。
漢族傳統生活疆域隻有五六百平方公裏,尤其是宋明。到了清末,長期異族統治下漢族各省間的文化分裂也是明顯的,甚至沒有形成清晰一致的當代民族概念。
清亡之際,其他民族和漢族一樣紛紛尋求民族自立;漢族沒有被其他民族認可為統治民族。有些人提出漢族政權應該繼承滿清極盛時期的領土,包括外蒙和庫頁島,這是幼稚的。滿族最早的傳統控製疆域麵積也隻有200萬平方公裏,沒有那種“有史以來13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說法吧;而且滿清也沒想法沒能力把所有的領土麵積傳承給推翻它的漢族政權呀。
在十分複雜和不利於我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漢族政權能從傳統的600萬提升到960萬平方公裏,堪稱漢民族的奇跡。
由此我們看到,反中派一方麵通過西方民主手段分裂中國,一方麵破壞漢族和俄羅斯的關係,這是很陰險的。
我重申,滿蒙漢和俄羅斯民族之間的博弈中,漢民族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各大民族的曆史觀,不能被當代的大中華史觀完全替代。各民族的曆史才是其他國家讀得懂的曆史,其他國家根本都不懂大中華史觀。大中華史觀是給中國人讀的有利於多民族融合的新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