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起來讀書 - 維基百科之黑色幽默

(2007-02-03 11:28:23) 下一個
黑色幽默是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由於它人數眾多的作家和豐富多彩的小說作品,成為現代主義中非常有影響的一支流派。

背景
黑色幽默產生,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繁榮於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的。當時美國在朝鮮戰爭結束後,一方麵社會矛盾,勞資矛盾頻繁,另一方麵麥卡錫主義使整個社會形成了壓抑窒息的氛圍;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卷入越南戰爭,戰事的失利和美軍慘痛的傷亡,更使全國反戰情緒高漲,局勢比較動蕩,社會狀況比較混亂。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現實麵前受到一些人的懷疑,傳統的道德觀念遭到拋棄,生活與思想的真理受到了懷疑。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中小資產階級出於對共產主義革命的先天恐懼心理,在無所適從的社會背景下,於是產生了對現實采取嘲笑抨擊,揭露和諷刺,幻想和否定結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起源
早在20年代,一位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安德烈·布勒東曾編過一本名為《黑色幽默文集》的書,1965年,美國作家布魯斯·傑伊·弗裏德曼( Bruce Jay Friedman)將60年代以來的美國報刊上發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風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編成一本小書出版,取名為《黑色幽默》。同年,美國評論家尼克伯克發表《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明確的將這類作家稱為“黑色幽默”派,於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在美國誕生。

解讀
什麽是“黑色幽默”呢?尼克伯克曾舉了一個例子,通俗地解釋了這種幽默的性質。某個被判絞刑的人,在臨上絞架前,指著絞刑架故作輕鬆地詢問劊子手:“你肯定這玩藝結實嗎?” 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稱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這一派作品中充斥的諷刺幽默與傳統的幽默大不相同:並不表現一種單純的滑稽情趣,而帶著濃重的荒誕、絕望、陰暗甚至殘忍的色彩。作品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

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礎是以丹麥的克爾凱郭爾為先導的,經過法國的讓·保羅·薩特再創造的文學上的存在主義,它在許多問題上的認識類似於荒誕派戲劇,甚至可以說是荒誕派文學在小說上的具體表現。屬於黑色幽默派的小說家大多在作品中強調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觀點,所以盡管他們在作品中有不同的反映,但出現在讀者麵前的總是病態的人物典型,陰沉而痛苦的幽默,荒誕而雜亂的情節,麻木而殘酷的現代世界,尖銳而深刻的諷刺。 在描寫手法方麵,黑色幽默派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係,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範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納博科夫,可以算是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195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洛麗塔》,此後又出版《普寧》(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說,成為事實上的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以《第22條軍規》聞名文壇,後又寫出了《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爾德一樣好》(1979),成為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
庫特·馮尼格特(Kurt Vonnegut),以充滿幽默和奇特風格的長篇小說而著稱,他的《第五號屠場》(1969)使黑色幽默的小說創作的影響達到頂峰。另為他的《貓的搖籃》(1963)和《時震》也是優秀的黑色幽默作品。
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受業於納博科夫,以長篇小說《萬有引力之虹》(1973)成為黑色幽默派的後起之秀,這部小說把人的性欲和現代科學技術聯係在一起,提出了生與死、世界與人性等問題,作者以導彈發射後形成的拋物線“萬有引力之虹”來象征世界、象征死亡,表現了對世界未來的悲觀情緒。
威廉·蓋迪斯,他的小說《小大亨》(1975)以誇張的諷刺描寫一個大發投機財的孩子形象,獲得1976年的美國全國圖書獎。
托馬斯·伯傑,他的小說《小巨人》(1964)使對看似強大實則渺小的西方社會的諷刺。
約翰·霍克斯,他被認為是“當代最有獨創性的先說家”。代表作《血桔》描寫了一對夫婦在假想的海島上過著原始的性愛生活,成為“反小說”的典範。
約翰·巴思(John Barth),在他的代表作《牧羊童賈爾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寫手法,通過對大學生賈爾斯受到來自兩個方麵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經錯亂的描述,映射冷戰時世界兩大政治集團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