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James Watson和DNA雙螺旋結構

(2007-10-29 17:08:27) 下一個


如果你不知道James Watson,總該知道DNA吧?就算不知道DNA, 基因該聽說過吧?如果沒有,打住,你不用再往下讀了。你就是和我一樣,是屬於Jim說的人群裏麵那10%的最愚蠢的人。他說了,愚蠢是一種病,是應該去治的。治好了再往下看。

說白了吧,基因的物理化學本質就是DNA,而Jim就是確定DNA的分子結構的最關鍵的兩三個人之一。

James Dewey Watson 1928年4月6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和他父親一樣,Jim自小就喜歡觀察鳥類。因此,他15歲上芝加哥大學的時候選的專業就是鳥類學。我在上一篇《薛定諤的貓和埃弗雷特的多世界理論》裏提到理論物理學家薛定諤寫過一本叫《生命是什麽》的小書,影響了整整一代生物學家。Jim就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才把自己的專業有鳥類學改為遺傳性。

這才後來後麵的故事。

上世紀50年代初期, 孟德爾遺傳學早已經深入人心。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等人的領導下,決定遺傳性狀的基本單位--基因已經被定位在染色體上。染色體上有兩種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和DNA。蛋白質由20種氨基酸構成,而DNA隻由4種不同的核苷構成。鑒於遺傳的複雜性,當時多數人認為蛋白質更有可能是遺傳物質。一直到1952年, Alfred Hershey 和Martha Chase通過噬菌體實驗,才確立DNA作為遺傳物質的地位。

得稍微詳細說一下這個得1969年諾貝爾獎的Hershey-Chase實驗。

噬菌體是細菌的病毒。構成很簡單,就是一層蛋白質裹著一團DNA。它吸附在細菌表明以後,向細菌注入遺傳物質。這些遺傳物質在細菌裏麵大量複製出更多的噬菌體,最終導致被感染的細菌的裂解。很顯然,隻要確定是蛋白質還是DNA在感染的時候進入細菌裏麵,就知道它們中哪個是遺傳物質。

當時已經知道磷原子以磷酸腺苷的形式存在於DNA中,而蛋白質分子裏的蛋氨酸和半苷氨酸含有硫。因此,用放射性磷或硫就能特異性地分別標記噬菌體中的DNA和蛋白質。他們設計兩組試驗,第一組用放射性磷標記的噬菌體感染細菌;第二組用放射性硫標記的噬菌體感染細菌。結果發現第一組裏麵的放射性物質進入細菌裏麵,而第二組裏麵放射性物質留在細菌外麵,說明進入細菌裏麵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質。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1947年,Watson從芝加哥大學獲動物學學士學位以後,到印地安那大學師從諾貝爾獎得主Salvador Luria研究用X-射線滅活噬菌體。1950年得到博士學位後,去哥本哈根做博士後。這期間,在意大利的一次會議上巧遇倫敦國王學院的Maurice Wilkins,從Wilkins那裏聽到他的同事Rosalind FranklinDNA分子X-射線衍射的最新結果。碰巧1951年Linus Pauling發表了他用X-射線衍射測定的蛋白質分子的α螺旋結構,Watson因而堅信用X-射線衍射測定DNA結構是可行的。巧的是,那年夏天,他的前導師Salvador Luria給他聯係好了在劍橋大學卡文笛許實驗室的一個博士後課題。在那裏,他和同一辦公室的35歲的研究生Francis Crick成了誌同道合的朋友。Crick的專長是X-射線衍射的數學理論。這樣在英國,他們倆就和Maurice Wilkins結成了研究DNA結構的三人幫,經常在康橋的柔波上討論有關DNA的問題。

這Maurice Wilkins也是個大嘴巴,把Rosalind Franklin的最新X-射線衍射結果一五一十地倒給了上麵兩位,而對這些 Franklin本人毫不知情。1951年秋天Watson聽了Franklin的一個報告,得知她已確定DNA具有某種螺旋狀的結構。回去以後和Crick匆匆忙忙構建了一個DNA模型,可惜錯誤地把磷酸骨架放在結構的裏麵,而Franklin的結果表明磷酸基團幾乎肯定是在DNA分子外麵的。

三方麵的運氣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Watson。一是認識Francis Crick和Maurice Wilkins, 二是1952年Erwin Chargaff 來英國演講,讓哥倆對核苷酸的生物化學有更深的了解。Chargaff 的實驗結果表明DNA分子裏有四類堿基--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在一個DNA分子裏麵,A和T含量相同,G和C含量相同,提示A和T是配對的,而G和C是配對的,就象一夫一妻製那樣。三是由於那時McCarthy等反共狂人對進步科學家的迫害,結構生物學泰鬥Linus Pauling對英倫的訪問未能成行,因而無從看到國王學院的DNA分子X-射線衍射結果。如果看到那些結果,在它們的啟發之下,Linus Pauling可能會很快解出DNA結構,再得一個諾貝爾獎(他一生得了兩個諾貝爾獎,一個是由於發現血紅蛋白的結構,另一個是和平獎,表彰他在禁止核武器方麵的努力)。

1953年2月21日是個特別的日子,不光對Jim本人,對全世界都如此。那一天,迫不及待的Jim用漿糊和紙板做了一些堿基模型,然後在辦公桌上移來移去,翻來覆去擺弄它們,看它們怎麽能最合理地拚在一起。忽然意識到,G和C之間,以及A和T之間,能通過氫鍵互相配對。由此延伸,DNA應是反向平行雙螺旋結構。配對的堿基在裏麵,而磷酸集團在外麵。這樣的結構解釋了之前關於遺傳物質的所有實驗結果。他們關於DNA雙螺旋的文章發表在1953年4月25日的Nature雜誌上。

Watson, Crick 和Wilkins分享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後記

公平地說,Rosalind Franklin的DNA分子的X-射線衍射,對最終確定DNA的精確分子結構功不可沒。她親口告訴他們磷酸基團一定是位於DNA分子外麵。可惜她死得早,不能和上述三人分享諾貝爾獎。 Watson, Crick雖然是通過合法途徑得知她尚未發表的結果,不少人還是認為他們在文章發表時和以後的做法還是對Franklin不厚道。他們沒有很充分地說明Franklin的工作對他們的發現的重要性,也沒把她列為共同作者。而且在他的暢銷書The Double Helix裏,Watson對Franklin還有相當負麵的描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hunder_bird 回複 悄悄話 哈哈,再通俗易懂我可寫不出,得等我智商超過那10%最蠢的人才行。DNA嘛,就是26個英文字母裏的三個,不難懂呀,就象陳景潤研究的1+1一樣簡單:)

這人的成就當然是不錯了。DNA結果的闡明,奠定了分子生物學發展的基礎。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幾乎解釋了一切具體和抽象的生命現象。不光是生老病死,甚至包括人的思維,性格和性取向。如果說進化論告訴我們人是哪裏來的,以DNA研究為基礎的現代生物學很大程度是回答了我們是什麽的問題。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壞了,讀了這篇文章,發現自己就是屬於10%中最愚蠢的人:(((

我說鳥兒呀,跟你商量商量,能不能寫得再通俗易懂些啊,照顧一下大象的智商嘛.

順便說一句,這人成就不錯,長得也不錯.

對了,還得鼓勵一下,鳥兒寫科學人物係列一定要堅持啊,真的很有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