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宋是一陣痛(三)顛沛流離珠璣巷

(2008-07-05 23:12:57) 下一個



在上海讀研究生時有個來自粵北南雄的老兄,老實人,普通話比我還菜。別人問他是哪裏人,他總是非常認真地回答:“我是港督(廣東)人”。上海人聽到後偷偷發笑。因為此兄用普通話說的“廣東”,發音就象上海話裏的“憨大”,即傻瓜。知道這個後,上海癟三常常拿他取樂,明明知道他是哪裏人,還是常常故意問他。問得多了他也不耐煩了,回答也因此簡單化。誰再問起,隻答兩個字:“港督!”問者被罵,自討沒趣,以後也不再問了。


那時我還不知道南雄其實是個有相當的曆史積澱的地方。


南雄珠璣巷離古縣城15公裏,離大庾嶺2.5公裏。話說秦皇兩次派兵入粵平定南越,就有不少秦兵留在嶺南。秦皇為了解決這些將士的老大難問題,還有意從北方發派了解一萬五千名妙齡女子。這些人裏麵不少就落戶在珠璣巷附近繁衍生息。珠璣巷後來的興盛卻得益於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開拓的大庾嶺梅關古道。梅關道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係,成了中原至嶺南最重要的通道。古道旁邊的珠璣巷因而逐漸成為南北往來旅客的重要歇息地。這些人裏麵,有的喜歡上了這裏的風土人情,便定居下來;有的隻是過客,歇腳以後繼續南行。據載從盛唐到明清的一千多年間,路過珠璣巷的商旅“日有數千”,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清末粵漢鐵路修成之前。正因為如此,小小珠璣巷逐漸成了中華民族不同姓氏聚居的大熔爐,曾經盛極一時。鼎盛時期,這裏的居民涵括152個姓。




珠璣巷人口達到高潮正是南宋時期。宋金之間的中原大戰,造成大量難民流離失所,紛紛南遷以避戰亂。珠璣巷正是安居樂業的理想場所。


珠璣巷人口的大量遷出也發生在宋末。當時元軍大舉入侵,很快就把戰線南推到嶺南。元軍從大庾嶺梅關入粵,一下子把南雄置於戰區中心。珠璣巷居民幾乎傾巢南下,走避一空。


南遷經曆的艱難苦楚,不亞於猶太人之出埃及。




那段時期,近十萬珠璣巷及附近居民砍木紮筏順江南下。其中一萬難民在連州碼頭歇息時,夜晚狂風大作,木筏被刮得四分五裂,呼號遍野,慘不忍聞, 淹死的難民不計其數, 浮屍堵塞河道數日之久。


這些人經曆千辛萬苦,最終一部分到達珠江三角洲並在那裏安居樂業。當今珠三角大部分居民的祖先都是從珠璣巷南遷而來,不少人還常常回珠璣巷認祖歸宗。現在沿著珠璣巷中心湖周圍建了許多宗族祠堂,都是此地原住民後代募捐的成果。




根據民間傳說,南宋末年珠璣巷人的大舉南遷還與一個女人有關。這就是所謂的“胡妃之禍”。


相傳南宋度宗有一愛妃子胡妃。胡妃父兄主張抗金,被奸臣賈似道忌恨,禍及胡妃。胡妃父兄被殺後,胡妃被迫出逃以躲避賈似道的追殺。逃到錢塘江邊,走投無路,投江自盡時,被正好路過此地的南雄商人黃貯萬冒死相救,帶回南雄珠璣巷為妾。




好景不長,此事被一家奴告密,官兵追殺到珠璣巷。珠璣巷居民為了避免牽連自身,紛紛南遷躲避。而胡妃不忍禍及無辜,毅然投井自盡。珠璣巷居民深為感動,於其投井處建“貴妃塔”彰顯其德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thunder_bird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小艾。

據史料記載,原先這裏不叫“珠璣巷”。唐朝之前因為有族人張興七世同堂,這裏叫“敬宗巷”。唐帝李湛為表揚這“模範家庭”特賜珠璣絛環一條。李湛死後被賜廟號唐敬宗。為避諱李湛廟號並感謝他的賞賜,“敬宗巷”改名“珠璣巷”。

圖還有些,就是不大方便貼這裏:)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珠璣巷這個名字不錯。

想不到鼎盛期有十萬之眾,更難得是個大熔爐,可以想象當年的繁華。

這段曆史真有意思,以前沒聽說過,謝謝雷鳥分享。

關於這裏,還有圖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