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已經不怎麽看電視了。今天看 CNN 新聞,說影評家 Roger Ebert 甲狀腺癌手術後已經說不出話,隻能靠伸大拇指表達意見了。這消息又讓我想起他的老搭檔,前幾年剛死於腦癌的 Gene Siskel。。。
每年這麽多名人,中國的美國的,生生死死,我都沒有什麽感覺。對這兩位,特別是 Gene Siskel 的死,心裏還真有點不是滋味。太突然--好象前一兩個禮拜剛看過他的節目;也還不是時候--他當時大概就 50 出頭吧。最要緊的是--他是一個有腦子的好人。我對人的要求就這麽簡單,其實也不簡單。當今這個世界上,值得我尊敬的,又有腦子為人又好的人,好象真不是很多。
想起當年沒有小孩,又沒有互聯網的日子,晚飯吃過後就泡杯清茶看電視。看過些什麽大都已經忘記了, Siskel & Ebert 卻是記得很清楚,常常看的節目。這兩哥們原來分別是《芝加哥論壇報》和《芝加哥太陽時報》的影評家,各為其主,多少應該是競爭的關係吧?七十年代中期不知怎麽就走到一起,在電視上共同主持電影評論節目。當然剛開始的時候節目的名稱不叫 Siskel & Ebert。據說當初為了這新節目名稱中兩人名字的先後順序,哥倆互不相讓,最後隻能靠扔硬幣決定。這故事我是相信的。看他們有時候在節目裏為一部電影象小孩那樣直率,不留情麵,毫無顧忌的爭論,就知道這事他們是做得出來的:))
這就是他們的風格。
按理說電影跟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同樣一道菜,由於各人口味不一樣,有的說好吃,有的說難吃,好象是沒有什麽標準的。所以要做一個多數人認可的影評家,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讓一個人看了你的影評以後改變他當初對一部電影的看法,就更需要有些真知灼見。記得當年我們剛看了 Fargo, 覺得很好。不久就看了他們的影評,果然是 “Two thumbs high up!” 自己覺得很得意,好象是鑒賞力得到了驗證似的:))果然這片子那年得了好幾項奧斯卡獎。
其實你如果讓 Gene 說,他是有他的標準的。他說 "I always ask myself, 'Is the movie that I am watching as interesting as a documentary of the same actors having lunch together?’”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片子還不如裏麵的明星在一起吃頓飯有趣,那肯定是爛片。換句話說,光靠名演員是遠遠不夠成就一部好片的。就拿 Fargo 來說,裏麵演主角女警長的 Frances McDormand 雖然在1987年由於在舞台劇《欲望號街車》中的表演得過 Tony 獎提名,當時在好來塢還是默默無聞之輩。Fargo 之後也鮮有佳作。所以說往往是一部好片子成就了一些好演員,而不是反過來。
由於他們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到一部電影的票房,所以好來塢的製片人和導演對他們其實是心裏怕怕的。有的是由怕生恨。象 Richard LaGravanese 就是由於他以前的一部片子 The Fisher King 得到過 Siskel & Ebert 的惡評,而把他的新劇本 The Ref 裏的一條惡狗命名為 Siskel:))
寫下這些多少也是為了懷念那段日子。往往一部新片出來以後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看,就先看這哥倆的評價,然後再做決定。好些日子都沒去過電影院,電影院的門朝哪開的都快想不起來了。再說這兩位不在了,以後即使又有看電影的機會了,誰給我出主意該看哪一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