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3)
2017 (2)
2021 (3)
口述曆史作為記載重大曆史事件的方法,在西方國家的曆史研究和檔案保存部門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院校的人類學或社會學係也把基層采訪視為搜集資料的重要手段。為挖掘原質素材,相關人員通常要深入基層,直麵事件的親曆者,聽取目擊者的陳述,了解事發因緣及過程,然後才作出分析和評點。但在過去,曆史記載往往被人們認為不夠客觀,因史料多由勝利者或成事者按自己的意願編造出來,不給戰敗者說話的機會,也很少聽得見草根社會裏平民百姓的聲音。顯然,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觀點有所改變。人民,隻有人民,才能編寫出沒有偏見的曆史材料。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大批越南“船民”被迫逃離他們的祖國,其中包括幾十萬早已把這個“東南亞魚米之鄉”視為自己家園的華人華僑。如今,這些“曾經的船民”分散在世界各地,大多人已在新的國度紮下根,過上相當安穩的生活,而在新家園成長的“船民”後代更不乏傑出人士,在各行各業中為當地社會作出新的貢獻。轉眼幾十年過去,當年那些怒海落難的景象無疑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相逢一笑泯恩仇”,曾經短兵相接的對手也早已握手言和,人們好像正在“忘記”了這段令人痛心疾首的曆史。但曆史是客觀存在的。客觀的史料不應帶有政治性質,唯有帶著有色眼鏡的人,才會刻意在史料中尋找自己需要的武器和彈藥。怎樣解讀曆史,怎樣去看到一個曆史事件,視乎於你是這個事件中的旁觀者、得益者抑或受害著。也就是說,曆史觀點會因個人的自身經曆而不同。而口述曆史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比較客觀地收集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觀點,讓學習者從多方麵去了解曆史,認識曆史,從而建立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據悉,目前倫敦某口述曆史項目正就當年的越南“船民”這個題材整理相關資料。據該項目網站現有的消息介紹,資料來源主要是由接受采訪的(原籍)越南人士提供,其中包括來自南、北兩方的“船民”和一小部分在英國成長的年青人。親曆逃難者講述自己的當年離越的經曆、路途上的所見所聞和到英國安置以後的生活、工作等情況;而年青受訪者將發表自己在英國成長的感受以及自己對越南傳統文化的認識等等。這個為期兩年的項目由英國巨型六合彩資助,目前正處在結尾階段,估計所收獲的資料將會引起(原)越南華人華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