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行路上廣州 —— 羊城初訪雜憶

(2011-12-10 02:26:22) 下一個

                                                  
   行路上廣州 —— 羊城初訪雜憶             

     很小的候我就聽說過廣州的名字。後來鄰居有人從廣州求醫回來,有聲有色地講述他們的見聞,開始喚起我對這座南國大城的向往。讀了歐陽山的《三家巷》,這種向往成了迷戀,一發不可收拾。七二年在南寧,我幾次設法去廣州,可惜文革後期的中國,出行管製仍然很嚴,沒有通行證買不到火車票。朋友臨時給我弄來的街革委證明又沒有過省遠行的效力。去不成廣州,但我對廣州的熱戀一直久燒未退。 

   早期從倫敦回國,都是經北京入境。九十年代後期,我才第一次經香港轉飛廣州。那天晚上十點抵()白雲機場,邊檢人員拿著我的護照看了又看,問了一連串問題。我的回答對方並未滿意,找來同事幫忙。兩個人重新翻看我的護照,偶爾交頭接耳,還是不放行。又來了一位女警官。這位年輕的女同誌用英語問話:你外國護照,怎麽會講中文?中文哪裏學的?我說沙展您有所不知,海外華人會講中文很正常;事實上華人未必都識外語。又糾纏了好一會後,我才最終得以踏上廣州的土地;高興之餘,心裏還在嘀咕:廣州廣州,想說愛你不容易!

   寄宿在河南東南方。那時廣州未建地鐵,但江邊碼頭有輪渡往返市中心,乘公車到海珠廣場最多也不過幾十分鍾。但因平時喜歡步行,所以我進城有時幹脆坐“11號車”。佐藤是新識朋友;他普通話很好,說話時常常故意插入一兩句不鹹不淡的廣州話。我告訴他我步行進城。本以為他會笑我傻瓜,放著船車不坐,偏要“行路上廣州”;誰知他聽後豎起大拇指:“大大的好!下次你的帶我去的幹活!”。我們就這樣成了徒步同伴。倆人邊走邊聊,沿途觀賞繁華的街景;不覺得累,也沒有“傻瓜”的感覺。 

   此時的廣州活像個樓盤大工場,到處是樓房的半成品。惦著小時候聽過的故事,一有空我便跑到西關一帶,企圖從依稀的記憶中追尋舊日的廣州風情。沙麵、荔灣、上下九、南方大廈都是些熟悉的名字。但眼前的廣州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山路的古老騎樓很多已拆除重建;新落成的高樓搶了愛群大廈的風頭。除了越秀山的“五羊石雕”外,我能在記憶裏按“原型”找回的東西實在不多。廣州似乎少了一份以往的溫馨;《三家巷》裏的市井生活氣息已成曆史。廣州在變,全國都在變;但消失中的“老廣”情調讓我特別留戀,甚至令我有點惋惜。

   中學曆史課聽過越南進步人士早期在廣州活動的故事。出於好奇,我特地花了一天的時間到位於文明路的“越南青年革命同誌會”舊址和白雲山南麓的黃花崗烈士陵園走了一趟。秋日的廣州,風輕氣爽。烈士陵園內莊嚴、幽靜,人影稀疏,是名副其實的史料露天檔案館。在範鴻泰墓前,我注意到仍燃的殘香和旁邊用越文落款的小花環。不知什麽緣故,一陣傷感忽地掠過心間 — 我想起日前在飯堂碰見的那幾個越南青年:她們是不是也來過這裏?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廣州在漫長的歲月裏汲取了嶺南文化大量的脂質和營養。“食在廣州”聞名全球。西方很多人甚至以為廣東人除電腦不吃外,什麽豬腦羊腦統統不放過。雖然沒吃上什麽好菜肴,但每隔三五天我還是“下一趟館子”,來一個燒鵝腿“碟頭飯”或“田雞煲仔”什麽的。天字碼頭不遠的橫街有一家糯米飯專賣檔。從口音中聽得出老板娘是外省人。意識中糯米飯是兩廣小吃,但這位大姐的扣肉糯米飯做得很不錯。每次從輪渡上來,路經小店,我都忍不住進去“幫襯”一碗。在英國,午餐我很少吃米飯,但在廣州時,卻幾乎成了“飯桶”。

   廣州是著名僑鄉,向來比內地的其他城市多了一份“洋氣”。改革開放之初,外省到廣州打拚的人都想學點粵語。八十年代末,國內還有過“普通話南巡,粵語北伐”的說法,指的就是粵語在沿海以外地區的迅速普及。但後來流動人口多了,粵語又被普通話“喧賓奪主”。也許逗留的時間不夠長,也許所接觸的本地人不多,反正我感覺粵語好像不再是廣州的“普通話”。普通話才是當今廣州人的“普通話”。“廣州人”這個概念也不再單純是歐陽山筆下那個性情直率到動不動就“丟那媽”的“廣東仔黃阿康”,而是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和農民大軍 — 白領藍領、“海歸”“海待”,以至長期居留這裏的外籍華人和各種膚色的洋人。

   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使廣州變得更年輕、更多元化、更包容,“洋氣”也越來越濃。外國一旅遊專著將廣州稱為Capitalof everything Cantonese (粵文化之都),看來並非完全空話 。生活在廣州,我感到方便、舒適,起碼這是短期住宿的感受。但翻江倒海般的拆除和重建,也令廣州的城市生態環境蒙受損失。有一天在沿江路溜達,我看見堤邊一小女孩指著河中驚呼:“爸爸,看那油汙!”。女孩的父親擰過頭來,目無表情;好一會才自言自語似地說,過去珠江幹淨清澈,可以下河遊泳,但現在絕不可能。女孩聽後凝視著流水,似懂非懂,若有所思。

   自從那次初行之後,我還先後幾次路過廣州。說來也奇怪,盡管不是自己的老家,但每次路過這裏,我都好像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 也許這是出於早年播下的“單思”情結。而且,每次來到廣州,我幾乎都有新的發現。的確,社會不斷進步,廣州正在換骨換胎。如今的廣州,到處是摩天大樓和先進的城市設施。廣州甚至不再是一座單獨的城市,而是由一個現代交通網絡連在一起的綜合城市群。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未來的廣州是個什麽樣的世界,確實難以預料。但無論如何變化,可以肯定的,就是珠三角將繼續走在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最前列。然而,對我而言,無論如何變化,令我最眷戀、最懷念的,還是那些小時候聽說過的生氣勃勃的橫街小巷;還是那個即便是在雨打芭蕉的日子,路人仍然可以在長長的騎樓下邊放心“行路”的廣州,還是那座夢幻中美麗而可愛的南國花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