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火熱的文旅,丟失的老味道

(2025-10-30 13:54:13) 下一個

兩年沒回沈陽了,這次回去驚訝地發現沈陽竟然變成了旅遊城市。

地鐵、旅遊景點和博物館裏盡是外地人。在大街上,拉個小行李箱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節假日時,外地人明顯增多,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總是人滿為患。

五月二號那天,我為了倒視察,帶著困意前往已搬到渾南的新遼博。沒想到的是,以往人煙稀少的博物館那天竟然人山人海,等待入場的隊伍都快排到了地鐵口。我詢問了工作人員,這麽多人多久能排進去呢?告訴我至少三小時,我一聽立馬打道回府。我一個退休老頭時間有的是,每天都放假,沒必要跟度假的年青人一起擠。

回城的地鐵裏,跟身邊的一個營口來的小社牛嘮了起來。小家夥是初一學生,典型的東北自來熟性格。他告訴我他是跟母親和妹妹一起來沈陽遊學的。我不明白啥叫遊學,小社牛就滔滔不絕地給我解釋起來,說所謂的遊學就是家長或老師帶著學生去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什麽的,是一種新概念旅遊。我說你們是一早來的?他點點頭說:是的。我們經常是坐高鐵來沈陽,早晨來,晚上回,來回才一個多小時。自從高鐵通了後,遼寧其它城市到沈陽的旅程都縮減到兩小時之內。這確實極大促進了沈陽的旅遊業。

因為高鐵的便利,北京人也在沈陽常客名單裏。我一個外甥大學畢業後去了北京,在北京娶妻生子,兩口子一個在高德地圖,一個在北京華為,收入都不錯。他們兩口子就經常帶著三兒子回沈陽過周末,回沈陽的最主要活動就是吃烤串。連吃帶高鐵費也比在北京吃同樣的東西差不多。他們這代孩子都是吃烤串長大的,所以烤串對他們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力。這就像川普喜歡吃漢堡,我弟弟每次回沈陽必吃四季麵條一樣,都是小時候養成的胃口。

車到奧體中心時,接到一個微信,一看是我移民到加州的發小和同學,問我是否在沈陽。我說在啊,他馬上回我說:我們見個麵吧,我過幾天就回洛杉磯了。我說那我們在中街老邊餃子見吧。我現在對沈陽的飯館已經不熟悉了,除了老邊餃子我一下子想不起什麽飯館。等到了中街我才知道自己奧特了,中街地鐵站裏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差點被憋在地鐵站裏。好不容易上了地麵,可老邊餃子館已經滿員了,很多外地食客都在門廳那排隊等位子。我隻好站在門口等我發小,好在沒幾分鍾他就到了。見老邊餃子進不去,我們決定沿朝陽街向北去找飯館,以避開中街密密麻麻的人群。拐到朝陽街上首先看到的是網紅喇叭哥的麻辣燙館子,進去一看根本沒位置,而且在視頻裏看著挺大的食堂,真進去發現非常狹窄,桌子也小,間距也小。除了一碗麻辣燙,小小的桌子上也隻能再放瓶汽水,難怪喇叭哥動不動就給美女送汽水。

我們一路邊走邊找,一直走了大約四個街口才找到一個賣小籠包的小吃部,我們坐下點餐時發現這個小吃部竟然有一個送餐的機器人。吃完飯發小帶我去逛中街美食街,這地方有點像成都的錦裏,密密麻麻的都是小吃攤。路不寬,人特多,有點寸步難行。我這是第一次來這裏,也是第一次知道沈陽還有這樣一個地方,感覺我這個老沈陽人和外地人沒啥兩樣了。我們被人流擁擠著好不容易走出胡同,到了中街地鐵站,發現地鐵站竟然因為人太多封了,不讓下了。無奈之下,我們隻好沿朝陽街往南走,順道去故宮看看,我有二十年沒去故宮了。到了故宮人依然不少,到處是一群群穿著古裝服的人在拍照。故宮也不是我以前去過的故宮了,翻修的煥然一新,我都快不認識了。

曾經以鐵西工廠大煙囪為代表的沈陽,如今已脫胎換骨成了一座旅遊城市。連帶著沈陽的烤串,烤雞架都成了名小吃。各種創新小吃和外地美食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但遺憾的是沈陽的老味道卻所剩無幾。

小時候家在太原街附近,離當時的美食街一步之遙。所以跟著開資三天樂的老爸沒少去解饞,以至於沈陽這些著名小吃的味道早早就刻進了我的味蕾裏。如今除了園路餐廳不見了之外,李連貴熏肉大餅,楊家吊爐餅,開封灌湯包,四季麵條,西塔大冷麵,馬甲燒麥都還在,可味道大都變了樣。唯一保持老味道的就隻剩下西塔大冷麵,也是唯一一家連飯館位置都沒變的沈陽老味道。這麽多年,我幾乎每年都去吃西塔大冷麵,雖然飯館翻新擴大了,但冷麵的味道真是一點沒變。現在西塔大冷麵也成了老沈陽人尋找小時候味道的地方,雖然冷麵的價格比我小時候貴了一百倍。

以前的李連貴熏肉大餅是肉湯和麵,豬肉起酥,熏肉是肥肉多,瘦肉少的五花肉,夾進熱乎乎外焦裏軟的餅裏,吃起來滿口流油,那香氣按沈陽小網紅的話說,真實香的腦袋能甩出十裏地去。現在的熏肉大餅店到處都是,早市地攤上也常見熏肉大餅,但沒有一家還保留過去的老味道的。

過去的吊爐餅真是上麵一個炭火吊爐酪出來的,我小時候見過。出鍋的吊爐餅聞起來就香噴噴的,現在滿大街都是賣吊爐餅的,就沒一家是用吊爐烙的。

開封灌湯包據說以前真是往裏麵灌雞湯的(不知真假),現在都是包肉凍充數。關鍵是味道完全變了,我都懷疑做灌湯包的師傅小時候是否吃過真正的灌湯包。有一次幾個大院發小請我在南市場的海潔灌湯包回憶老味道。可那包子就根本不是老味道,開封灌湯包是以肉餡細膩著稱的,而海潔灌湯包裏麵盡是沒攪碎的肉塊和筋頭。這就是像酸菜白肉的酸菜切的細和粗,那味道完全兩樣。

四季麵條店現在開的也到處都是,但隻有太原街那家一直有肉酥餅賣,那味道也確實是老味道。可今年我發現,肉酥餅變樣了,變得五大三粗,也沒有過去香了,我懷疑是做肉餅的師傅換人了,手藝沒有傳承下來。這真是大大的遺憾!

在工業化時代,工業模式席卷一切,餐飲業也不能逃脫。如果說標準化、連鎖化隻是餐飲工業的1.0,那AI化,無人化就是餐飲工業化的2.0,而預製菜則是餐飲工業化的必然產物。餐飲的工業化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收益,但卻無法給客戶提供豐富多樣的口感,而餐飲是最需要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行業。如果烹調被定義為一門藝術或手藝,那烹調需要的是匠心和對烹調的熱愛,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心。

我知道我這些話完全脫離了時代,像一個農業時代人的夢囈。其實我就是懷念那些失去的老味道和我逝去的童年而已。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