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邊讀邊聊《翻身》記(四)

(2024-05-20 15:37:34) 下一個

土改前,極少數的地主鄉紳靠什麽統治廣大農民呢?韓丁在書中總結了三個統治支柱,即: 1,,傳統思想文化的洗腦; 2,村公所及縣衙的公權力;3,暴力。

洗腦是很厲害的,也是很有效率的統治方式。比如宣揚地主之所以有很多土地,那是地主的德性的回報,是祖輩上積德和祖墳風水好。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祖上沒有積德,所以要認命。因為這套洗腦說辭,讓窮困農民從不質疑現存製度,而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村長和村公所並非村子裏的人選舉出來的,而是村子裏幾個土豪富紳商議定的。比如頭號地主申金河就是張莊的村長。村公所的幾個職位是村長任命的,甲長也是這些頭麵人物挑出來的對他們唯命是從的人來擔任。這些人被張莊農民稱為狗腿子。

為了保證村官們能行使權力,村裏一直設有一個有十幾條槍的保安隊,村裏的槍杆子牢牢地掌握在地主申金河手上。這也是申金河能夠放高利貸且能收回的保障。政治權力和經濟能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斂財和搜刮農民。

對於縣衙和省府來說,村一級政府不需要他們付錢養活,還能為他們征稅,征役,征壯丁,所以上級部門樂得村政府的存在,也不願過問他們的內部事務,更不會管對村公所辦事是否對村民公正合理,但如果有人想找村公所的麻煩,縣衙和省府則一定要站在村公所一邊,這也是村公所願意服從他們管理的原因。

既然沒人替無權無勢的農民做主,掌握村子權力的地主富農們就自然會利用權力給自己撈好處,而且還可以利用村公所的權力控製農民。比如:哪個村民不聽話,那就在農忙的時候派他去為軍閥出勞役,或者強征他家的獨生兒子去當兵。所以,農民都被控製的服服帖帖。

暴力是普遍存在的。地主與農民之間發生矛盾,地主首先用暴力解決,如果地主自己解決不了,才會動用村公所。村公所也壓不住的話,就會由縣衙和省府出麵鎮壓。盡管在那個時代,男人打女人,婆婆打媳婦,父母打孩子是很普遍的,但地主對農民的暴力則更為恐怖和致命。韓丁書中記載:

張莊一個農民的兒子才六歲,就因為鬧災的時候偷了地主家幾把樹葉子,就被地主用棍子打的渾身青紫,還罰了他爹15塊銀元。在張莊,村長地主的話就是法,量刑隨心所欲。

“如果農民企圖自衛,事情就會變得不堪設想了。有個太行山的農民,因為地主強奸了他的老婆而動手打了地主,就被拴住頭發吊起來毒打,直到頭皮從腦頂上撕裂,人栽到地上,流血過多而死。”(P79)

“在張莊,多數地主和他們的狗腿子都是國民黨員。他們竭力宣揚蔣介石《中國之命運》一書裏鼓吹的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儒家思想的大雜燴。他們在鄉村生活中進行嚴密的思想控製,並且發動地主階級與新興的農民革命決一雌雄。”(P81)

雖然地主階級對農民壓迫深重,但鑒於曆朝曆代對農民起義鎮壓的殘酷性,農民們不是被逼的忍無可忍是絕不敢造反的,而農民一旦選擇造反就會表現的十分暴烈和極端。因為他們知道,造反就是一錘子買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成功就家破人亡。曆代農民起義都是如此,農民起義軍可不像阿Q那樣就是到地主的床上滾一滾。他們恨不得將地主老財都殺光,這樣他們才有安全感。法國大革命也是一樣,國王、貴族和第三階級都沒放在眼裏的法國農民,一旦造起反來,其暴烈程度讓人大吃一驚。

農民起義軍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是農民起義很少成功的根本原因。政治的不成熟會導致非理性暴力,使得暴力革命變成不受控的暴力,就像法國大革命和曆代農民起義一樣,最終就是失去大多數人的支持,走向失敗。韓丁根據毛澤東的分析總結了中國農民的兩個政治上的主要弱點:

一是普遍存在的個人主義。這個弱點導致農民起義軍很容易被分化,被離間,最後就是被詔安或者有條件地投降。

二是缺乏遠大目光。這是閉塞的小農經濟導致的,尤其像張莊這樣的內陸山區,不像沿海地區得風氣之先,有更多的見識。張莊這樣的內陸地區農村,農民們最大的理想就是有地種,有房住,有衣穿,有餃子吃。他們的理想就是平均主義,並不明白如果政治經濟製度不做改變,貧富分化是不斷重複的過程,消滅的地主還會再出現。

農民出身的毛澤東對農民階級的了解更全麵更深刻,因此,對他領導的農民的軍隊的弱點了解的也更具體。其具體表現為:

  1. 單純軍事觀點。認為紅軍就是打仗的,隻是一個軍事組織,而非政治組織;
  2. 極端民主化;
  3. 絕對平均主義;
  4. 主觀主義;
  5. 個人主義;
  6. 流寇思想;
  7. 盲動主義;

毛澤東認為,這支農民軍隊在政治上還十分不成熟,必須進行政治化改造和思想改造,才能成為一支有號召力,有領導力的政治力量。後來的曆史證明,毛澤東的主張是正確的。如果這支農民軍隊沒有經過毛澤東的政治化改造,中國革命就會和曆代的農民起義一樣,注定失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