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姚順那天的一句話震到了我,“讀書的,將死;不讀書的,鮮活。”當然,姚順語境裏的將死和鮮活也許和我心中所思不同。姚順大概是說喜歡讀書的人都老了,而鮮活的年青人都不讀書了。
而我想到了另一層,這就是孔老師說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讀書多的人往往頭腦複雜,理性,但同時也容易變得“史”,也即迂腐,固執,其對事務的判斷往往依賴知識,而不是本能。不讀書的人,往往頭腦簡單,對事物的判斷都是基於本心。
不讀書的人是質樸的,他們活的更真實更清爽更鮮活。就像《人世間》裏的周炳坤,沒讀過什麽書,但心眼好,厚道,重情重義。我之所以對不讀書的人有特殊的好感,不是因為周炳坤,而是因為我們家就有兩個不讀書的人。一個是我的大弟弟,一個是我的兒子。
別看我大弟弟擁有博士學位,還是醫學院教授,腦神經外科專家,可他卻是個不讀書的人。按我小弟的話說,他二哥的文化水平就是連環畫級的。我這個大弟弟從小除了小人書,就沒看過什麽課外讀物,甚至連複雜點的電影都不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老舅拿來兩張《列寧在1917》的電影票。我那時在大連念書,不在家,兩個弟弟去看的。上中學的小弟看明白了,可上大學的大弟看的一頭霧水,白看了。從此就更不愛看電影了。一直到今天,我大弟弟看電視也是隻看體育節目,其它時事新聞,電影,電視劇什麽的一概不看。當年他和我一起考上大學,全靠數理化的成績,政治和語文兩科加一起的分數都沒及格。
因為自己沒什麽文化,也就沒有了知識分子的清高和自以為是,更不懂什麽什麽身份感。他結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幹啥的都有。他媳婦沒少跟我叨咕:一個教授成天跟開出租的、賣雜貨的,甚至鄉下農民一起喝酒,也不考慮考慮自己的身份,我弟弟卻不以為然,他也確實對身份感渾然不覺。在他眼裏,隻要跟他好的都是好人,一旦發現對方有毛病或說謊,又立馬覺得人家是壞人。他就是這麽一個簡單的二極管思維的人,喜怒形於色,沒有城府,一輩子都沒變。如今都六十多了,心裏還是藏不住事。可他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對人真誠,富有同情心,故事太多,我就講兩件事。
他剛當上腦外科主治醫生不久,就遇到一個來自哈爾濱的腦膠質瘤患者,是一個中學退休教師。老兩口去了很多家醫院,都因為老教師有糖尿病,沒人敢給他做手術。可這個病非常折磨人,疼起來要命,隻有手術切除腫瘤,才能緩解疼痛。我弟弟一開始也猶豫是否接這個病人,同事也都勸他不要接,可看老兩口痛不欲生的樣子,他就動了惻隱之心,冒著風險收下了這個患者。準備手術的期間,他天天翻查同類病例,找導師取經要指導,找相關科室來會診,最後製定了一個可靠的手術方案。手術做完後,我弟弟一夜都在病房監護患者血糖,一小時測一次,隨時準備急救,直到患者度過了危險期。
正因為他沒有身份感,才讓他對所有患者都一視同仁。他一個農民朋友的老鄉,得了腦中風,失去知覺,醫院說沒法治了,就回家癱在炕上等死。我弟弟聽說了,就把片子要過去看看,然後說,可以治啊。讓他來找我,可以手術。手術後,患者很快就能下地走路了。從此,村子裏就傳開了,說我弟弟是個神醫,把死人治活了。樸實的農民有時就是這麽無知又可愛!:))
我大弟弟就是我家的周炳坤,他的故事我以後會專門寫一篇。
我家另一個不讀書的人就是我兒子。都說家庭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可我現在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孩子的品行很多都是天性,和培養及教育無關。我自小就喜歡讀書,而且是那種沉浸式讀書,讀的廢寢忘食,如癡如醉。為了我兒子能像我一樣喜歡讀書,他讀小學的時候,我就故意帶他去書店逛,據說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說教更有用。可這招在我兒子身上不好使。他對琳琅滿目的書看都不看一眼,隻顧玩自己的小汽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帶他去書店,一個勁給他介紹各種課外讀物,以為現在認字多了,也許會喜歡讀書了,可他卻說,你看完給我講吧,我喜歡聽故事。我無奈,就說,你自己不讀書不行啊,聽故事和自己看書是兩碼事,讀書可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你好好看看,哪本書你喜歡,老爸給你買。問了幾次,大概他不耐煩了,就指著一本《孔子傳》說,這本吧。我歡天喜地地買了書,以為他終於開竅了。可回家後,他耐著性子讀了不到二十頁,就扔到書櫃裏,再也不讀了,我一讓他讀,他就說,作業還做不過來呢,哪有空讀書啊。
盡管不讀書,可兒子天生是非分明,很有原則,很有主意,不好忽悠。其它事不說,就說他這幾年找對象時的頑固態度,就知道一個不讀書的人雖然簡單,沒有心機,但有自己的原則。
我兒子每次談對象,隻要看中了人家,就絕不會去再看別的女孩,直到這個女孩跟他分手,他才會再去相親。每次談戀愛,他都是掏心掏肺,誠心誠意,被拒了,也沒有抱怨,難受幾天,他很快會滿血複活,又高高興興去相親了。他的很多朋友都勸他,你應該多看看,別一棵樹上吊死。可兒子說,我做不到啊,那心裏多別扭啊。雖然曆經挫折,可他至今依然如故。其實我知道,我兒子是在談戀愛,不是在找對象。在工具理性主導社會的時代,我兒子這種確實是個奇葩。
兒子和他二叔一樣,從來不關心政治,也不看新聞,甚至電影電視劇都不怎麽看。以至於我家電視壞掉後,到現在也沒再買新電視。這叔侄兩個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樂觀,幹什麽都是高高興興,而且快樂閾值特別低。我弟弟隻要每天能喝上一口小酒,就覺得很幸福。我兒子更簡單,隻要每天能和朋友聊聊天,當然能和他追求得女孩聊天更好,那就快樂無比。在他們兩個人的臉上能看到各種表情,唯一看不到的就是憂鬱。兩個人都沒有書卷氣,但笑起來卻陽光燦爛,因為那笑聲發自他們的心底。
也許他們是幼稚的,看似很傻很天真,但也可能是他們對什麽是成熟有自己的認知。就像我兒子最近在朋友圈裏說的:
“人誰無過?過客們讓我們從純真變得成熟。在這蛻變的過程中,隨波逐流可能是多數,但不忘初心,心中有光,這也許才是真正的成熟吧。相信未來可期。”
我估計,他又失戀了。:)
你弟弟和你兒子的故事寫的很生動, 兒子是不是有幾分像他叔叔? 謝謝你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