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十八世紀歐洲國家對印度棉布的貿易戰

(2022-05-05 12:31:33) 下一個

最近一直在讀斯文.貝克特所著的《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美】,書中有一段是關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如何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的曆史記述。有意思的是,盡管那時的印度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可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卻針對印度棉紡織品進行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貿易戰。

當時印度的棉布織布和印染技術世界領先。一直到十七世紀,歐洲國家服飾還都是以皮衣,羊毛織物和亞麻織物為主,很少有人穿棉布衣服,因為印度棉布屬於奢侈品。而印度是世界最早種植棉花和織造棉布的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織布和印染技術。因此當時的歐洲的棉布技術嚴重落後於印度。可歐洲國家卻非常需要印度棉布,因為他們需要非洲的奴隸。非洲那些部落酋長就喜歡印度的印花棉布,當時歐洲販奴商人都買印度印花布,然後去非洲換黑奴。在當時,棉布貿易是涉及亞歐非的全球大宗貿易品。

棉花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重要的貿易品。“到1766年,棉紡織品占公司全部出口貨物的75%。”(《棉花帝國》)。而英國之所以最後支配了印度的棉布出口,靠的則是武力,也被作者稱為戰爭資本主義。通過武力,東印度公司驅逐了來自中東和臥莫爾帝國的競爭者,壟斷了印度的棉布貿易。同時,東印度公司又通過武力強行打破了印度原有的貿易體係,使得印度織工失去討價還價的能力,不得不把自己的產品全部賣給東印度公司,最終變為東印度公司的打工人。

歐洲商人對亞洲貿易的支配與在美洲的擴張同步進行。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荷蘭等列強在美洲強占了大量土地,同時,他們還劫掠了這片大陸上課搬走的財富:黃金和白銀。事實上,他們最初就是靠著這些偷來的貴金屬在印度購買棉紡織品的。” (《棉花帝國》)

與此對照,因為棉華原料問題,歐洲的棉布產業發展緩慢,而亞麻業和毛紡織業因為東印度公司物美價廉的棉布壓力感覺產業受到嚴重威脅,於是針對印度棉布的貿易戰率先由英國毛紡織業商人開啟。其實,整個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反對棉紡織品進口一直是英國政壇的爭論不休的話題。

1685年,英國對所有來自印度的棉紡織品和其他紡織品征收10%的關稅。到1701年,英國議會則規定進口印度印花棉布品屬於違法行為。1774牛,英國進一步要除了轉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印度棉紡織品之外,所有在英國在銷售的棉布必須全部在英國生產。

緊隨英國加入貿易戰的是法國,1686年,法國頒布法令,宣布製造、使用和銷售棉紡織品的行為非法。目的是保護國內的毛紡織也和亞麻紡織業。

“其他歐洲國家也跟進。1700年,威尼斯禁止印度棉紡織品,弗蘭德斯也是如此。在普魯士,腓特烈.威廉國王發布敕令,宣布穿著印花或染色的細平布及棉花紡織品為非法。1717年,西班牙宣布進口印度紡織品為非法。18世紀末,奧斯曼帝國禁止某些印度服裝。” (《棉花帝國》)。

可出於保護本國毛紡織業和亞麻產業目的發起的貿易戰,並沒有讓這兩個行業從中受益,反而讓歐洲商人看到了棉布製造是有利可圖的產業。於是,大批歐洲商人開始學習印度織布和印花技術。這被作者稱為“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工業間諜活動”。

印度棉紡織品之所以受到消費者喜愛,是因為高超的印染技術和織布技術。那時印度織布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技術都是代代相傳逐年積累起來的。可這些歐洲商人為了能盡快生產印度質量的棉布,開始偷窺和剽竊印度技術。那時的印度人毫無防範意識,竟然允許歐洲商人近距離觀察印度織工如何織布。盡管歐洲人剽竊了印度的技術,可直到十八世紀末,印度的棉布在歐洲依然是無可替代的精品。

歐洲趕超印度和現在中國趕超歐美采用的是同一個戰略,即進口替代。歐洲最後在這場棉花貿易戰中勝出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北美原料市場的建立;二是機器織布的技術升級;三是最重要的,即戰爭資本主義。

正如作者所言:“帝國擴張、奴隸製、土地掠奪----戰爭資本主義----為歐洲各國國內依然很小且技術落後的棉紡織業奠定了基礎。戰爭資本主義為棉紡織業提供了活躍的市場,還提供了獲得技術形成的重要引擎。利物浦等商業城市主要靠奴隸製而繁榮,後來又成為新興棉花產業的重要資本來源,利物浦商人可以為製造業提供更多的貸款,讓他們加工棉布。” (《棉花帝國》)。

戰爭資本主義通過棉花貿易和生產也促進了保險、金融和航海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滋養了政府信貸、貨幣、國防這些公共機構。棉花貿易成為刺激英國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工業革命也幫助英國成為棉花貿易和產業的中心國家。

針對印度棉布的貿易戰最後演變為歐洲的棉花產業革命,整個歐洲都受益匪淺,而最初積極叫囂貿易戰的毛紡和亞麻業則成為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