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曆史上的歐洲一直是個四分五裂的地區。公元前的古希臘時期,無論是早期的愛琴海地區還是後來的地中海時期,歐洲都是四分五裂的狀態。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僅僅在希臘半島那塊地方就有上百個城邦小國,以至於斯巴達和雅典都不得不建立起自己的同盟。
羅馬帝國時期,是歐洲最為統一的時期,可羅馬的統治範圍並不是現在的歐洲,而是地中海文明圈,在羅馬的北方和東北方向還有眾多的部落國家。羅馬後來的分裂和滅亡是因為基督教的分裂和北方蠻族的南下共同導致的。給羅馬帝國最後致命一擊的就是早期被基督教會視為異端的阿利烏派的日耳曼人。
西羅馬滅亡後,歐洲就碎片化了,尤其是古羅馬的核心地區現在的意大利更是極度分裂。北方蠻族占領了羅馬後,依靠武力搖身一變成為各自領地的貴族。這些人目不識丁,好狠鬥勇,隻熱衷於武力征服,不懂得什麽和平共處和仁義禮智信。武夫治國是那時歐洲的普遍現象,所以西羅馬滅亡後的一千年被稱為漫長的中世紀,也被成為黑暗的中世紀。
在中世紀時,西歐出現一個短暫的統一時期,即公元八百年的查理大帝統治的所謂西羅馬帝國,但這個帝國壽命很短,查理大帝一死,帝國就分裂了。
分裂就必然導致戰爭,即使是和平分裂,戰爭也會隨之而來。
去過歐洲的人會發現,歐洲到處是石頭古堡,反觀中國的古建築都是磚木結構的。因為歐洲那個時候一個城堡就是一個國家,石頭城堡就是為了打仗準備的。
後來這些蠻族都歸化於基督教,所以教權成了當時歐洲的最高權力。連所謂的國家的土地都是從教會租的。中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歐洲則是普天之下,莫非教土。皈依了基督教,並不等於大家就相互之間視為兄弟姐妹了,這些武夫領主之間該打還是打。簡直打的暗無天日,逼的教廷不得不多次以上帝的名義發布休戰日公告,即指定某一天大家都休戰,可見當時的戰爭是多麽頻繁。
基督教在歐洲曆史上即是粘合劑也分化劑。文藝複興後,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其實伊斯蘭教也屬於基督教體係之內的一個分支。因為一神教的極端排他性,導致基督教早期總是試圖以暴力這些教會派係之間的爭鬥也是國家間戰爭不斷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的光榮革命其實就是宗教分歧催生的。
在歐洲民族國家出現前,除了十字軍東征屬於教會戰爭外,所有的內部戰爭都是貴族領主之間相互征服的戰爭。所謂的帝國就是以軍事征服手段建立的國家。所以那時沒有什麽國家軍隊,都是雇傭軍。瑞士那時很窮,所以是雇傭軍戰士的出產地,以至於兩國軍隊對壘時,發現對方竟然是自己一個村子的老鄉。因為都是雇傭軍,所以打仗就必須有錢,而當時的生產力無法支撐頻繁的戰爭,於是就催生了歐洲的金融信貸業務。國王以稅收為抵押,從歐洲金融家那借款支付戰爭費用就成了歐洲的常態。歐洲的金融信貸業就是被戰爭催熟的。
正像美國曆史學家查爾斯.蒂利指出的那樣:“在我們考察的整整五個世紀當中,歐洲統治們一門心思全放在準備戰爭、支付戰爭費用和彌補戰爭損失上。而且,在1500年前的五個世紀,歐洲國家甚至更為專注於戰爭的進行。在整個一千年裏,戰爭一直是歐洲國家的主要活動。”(見查爾斯.蒂利:《強製、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90-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
根據查爾斯.蒂利的統計,從1490年時,歐洲總計6200萬人口被平均分配在200多個國家中,每個國家平均30萬人。而400年後的1890年,歐洲隻剩下30個國家,一戰結束後則剩下25個國家。400年裏消滅了170個國家,可以想象歐洲經曆過多少次殘酷的戰爭。
頻繁的戰爭也塑造了歐洲人的性格。如馬基雅維利所說:要想在地中海地區殘酷的環境下生存,必須具有獅子和狐狸的雙重性格。從現在全球視野下的來看歐洲,英國更像狐狸,而俄羅斯則是頭獅子。隻有美國兼具狐狸和獅子的雙重性格。
英國在歐洲曆史上一直扮演狐狸的角色,每當歐洲大陸有統一的趨勢時,英國就會跳出來進行阻撓。因為一旦歐洲大陸統一了,英國就被邊緣化了,這是英國的地緣利益所在。英國一直與歐洲大陸若即若離,像一個幽靈時隱時現。而歐洲大陸也一直有排斥英國的意識。二戰後,英國國力衰退,美國取代了英國的角色,成了大號英國。如今被俄羅斯一攪合,歐洲變得更加團結了,可是否能夠變得更獨立還有待觀察。
中世紀時,歐洲文化人基本都用拉丁語進行寫作和交流。文藝複興後,拉丁語被拋棄,民族國家的形成促使各國都開始使用本地語言、發展本地文化,這使得歐洲的統一變得更加艱難。
反觀中國,自秦一統天下後,就統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取消了歐洲式的那種封建製,建立了中央集權體製,在政治上保證了國家難以被分裂。
中國大一統的形成基礎是文字和文化,而不是民族構成。中國文化上也也沒有歐洲式的民族主義概念,所以在中國就不存在種族歧視,隻有小市民式的地域歧視。所以西方媒體抹黑中國什麽種族滅絕其實是以自己的曆史意識在想象中國。中華民族是涵蓋了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意義上的統一民族,哪裏有什麽種族歧視。
中國傳統文化是興滅國,繼絕世,所以中國漢族朝廷就沒有滅人家國的打算。明朝強盛時也是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防禦作戰,鄭和下西洋也是搞朝貢外交,沒有去搞什麽殖民地,滅人家的國,搶人家的資源。現在西方宣揚中國威脅論,其實是不了解中國文化的緣故,是以他們的曆史經驗來推斷中國的誤讀。
中國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大一統,與中國的國家的形式和文化密切相關。中國沒有宗教教權,不立國教;中國曆朝曆代都是文官治國,武夫上不了台麵;中國不管什麽民族,都統一使用一種語言文字,保證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溝通無障礙。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使用同一種語言達三千年之久的國家。中國其實就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所以被馬丁雅克成為文明國家。
這大概就是中國保持大一統的秘密吧。
其實分裂和統一各有利弊。分裂有分裂的好處和壞處,大一統有大一統好處和壞處。歐洲的分裂和中國的大一統都是各自曆史文化的產物,不是誰故意而為之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動不動就分裂的歐洲,鐵鏈女出現的機會遠遠比不上在“大一統”的的中國!
人類組成社會,目的是通過社會具有整體大於個體之和的特點來提高人類的生存能力,降低生存成本,也就是比個體更有效。
顯然,在國家大小上,這個概念是不難理解的,小國很容易就被競爭者滅了,大國就不同。
但如果維持大國的成本太高,分裂也就是難免的。東帝汶寧可死15%的人口也要從印尼獨立,是因為宗教不同。你的上帝不是真的,我的才是,這種矛盾如何彌合?世界因為宗教不同打了兩千年了。
盡管這兩個國家的人是同人種,同文化(如果把宗教單獨出來的話)。
南北蘇丹,人種是黑人與阿拉伯人的區別,文化也是不同,宗教也不同。。。最後都是走向分裂。
更不用說英帝國,日不落,而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顯然是因為管理成本英國負擔不起了。
但隻要有可能承受這種成本,人們還是要統一的,哪怕是在某些方麵的統一,共同市場,FTA,等等,都是追求“大一統”,不過就是另一種形式罷了,目的也是關於資源的控製和利用。
再有一個概念,就是如果出現矛盾,人們永遠是采取自己認為成本最低的方式去解決(關鍵詞是“自己”)。比如在帝國看來,戰爭是最簡單的,成本最低,遠比經濟製裁,或者談判的成本更低。美國在戰後七十幾年中,隻有六年沒介入過戰爭(這次戰爭,美國不敢參與,標誌著美國作為帝國的地位不存在了)。
人類做決定的基礎是成本,而人類的選擇顯然是一個“決定”的概念,那麽就是關於成本是什麽,什麽算是成本的問題,大一統還是分裂,隻不過就是其中一個選擇罷了。
歐洲在中世紀形成了王室與教會的雙重權力,其中宗教權力還大於王權。因此對王權的控製的最好方式就是分而治之,這是羅馬教廷一直維持的做法,使得羅馬教堂成為歐洲各國,尤其是王室的仲裁者,大家不能不依賴的勢力。而維持的具體方式就是長子繼承製,你不能推翻了另一個王室自己取代,而是需要讓其合法繼承人獲得王位。這個概念是由羅馬教會決定的,如果你不遵守,隻要羅馬發話,你就會被歐洲各國和各王室排斥,被自己手下人殺死就是必然的,因為作為歐洲國家,大部分很小,經濟不具備完整的生產鏈,主要是依賴商業交換實現經濟循環,不能自給自足,如果被排斥,就無法存活。
這是與中國最大的不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直到亨利八世自建了政教合一的英國聖公教,迫使歐洲教會權力轉移。不過亨利八世能夠這樣做,也是已經是文藝複興時期,基督教與天主教分裂,羅馬教會勢力遠不如前了。
一個國家能不能長期形成分裂,基礎是人種,文化,包括語言,宗教等因素的同異性,顯然歐洲在這些方麵是非常多樣化的,語言之間的差異不是口音之類的方言概念,書寫係統很不同。宗教就不提了,天主教,聖公教,東正教,穆斯林,猶太教,基督教(其實對比前麵的就屬於大雜燴了,分支更多),等等,這些宗教都是有很大差異的,盡管都是同一個上帝,但不是一個宗教,那就是我真你假的概念,水火不容。英國聖公教完全脫胎於天主教,唯一不同就是不把羅馬當幹部。而這是當年成立聖公教的目的,教主不是羅馬教皇,而是英國國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這能視為可以一樣嗎?
這就是分裂的基礎。因為國家的作用主要是控製經濟資源,而歐洲曆史上非常貧窮,連形成國家都難,德國到了十九世紀,意大利到了二十世紀,才形成國家,之前都是更小的形體,比如大公國,或者城邦國家之類的。
就是為了控製很有限的經濟資源,不是不想擴大,而是管理成本太高。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就脫離了這個範疇。而從不論什麽中國政府來講,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會考慮最大限度統一中國的概念,因為可以控製最大的經濟資源,同時管理成本不高。很明顯,殖民主義的失敗是因為管理成本無法負擔了,而不是真的打不過當地人。
這事情就需要有一個概念,就是關於歧視。如果存在歧視,就會導致反抗,也就增加管理成本。
而隻要存在有不同,就會產生歧視現象,這是人類動物本能決定的,隻有人類文明,也就是脫離動物本能的概念,才能抑製。
而這種“不同”還需要是難以改變的那種,比如人種不同是無法改變的,文化等也是如此,任何容易改變的方麵,比如經濟地位,是容易消除“不同”的。
美國有過一個實驗,當你走進一個有很多人的房間,意識到其中一個人是黑人的時候,你就已經有了產生歧視的心理基礎,哪怕你是個“白左”。
因為你意識到了“不同”。這種情況下是否你就會產生真正的歧視心態,完全取決於你的文明程度,中國話講,精神文明程度(這不是富有可以解決的)。
所以,大一統的前提是管理成本是否能負擔得起的問題,這是唯一硬指標。而成本包括了歧視程度的問題。
在全球化開始後,有一個概念流行,叫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需要指明的是,這與“地球是平的”這個說法不是一回事)。這個概念就是表現全球化下“不同”的縮小程度,也就是人類文明提高到了另一個檔次。
直到有人希望逆轉全球化,因為通過強調“不同”,產生歧視心理,從而警惕他人,保持動物本能,才能更“有效”控製經濟資源。
而全球化的目的是更有效“利用”經濟資源,而不是“控製”經濟資源。
有效,意味對整個人類有利,但未對某些人或者利益有利。
中國不管什麽民族,都統一使用一種語言文字,保證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溝通無障礙。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使用同一種語言達三千年之久的國家。中國其實就是一個文化共同體。
是一種非常落後的方式,所以才有了自元朝以來的滅國,
元朝、清朝就是滅國。不然怎麽會有“驅逐韃虜,恢複中華”?
中共罔顧事實,把元朝和清朝說成自家人。
如果獨裁下去,今後被俄羅斯或者日本或者印度滅掉是遲早的事!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獨立才110年,從曆史上看很短。
----------------------------------------------------------------------------
中華民族是涵蓋了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意義上的統一民族,哪裏有什麽種族歧視。
都統一用一種文字?主要的少數民族,如滿、藏、維吾爾、蒙古等不是都有自己的文字嗎?
-------------------------------------------------------------------------------
中國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大一統,與中國的國家的形式和文化密切相關。中國沒有宗教教權,不立國教;中國曆朝曆代都是文官治國,武夫上不了台麵;中國不管什麽民族,都統一使用一種語言文字,保證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溝通無障礙。
大統一徹底扼殺了中國人民的創造能力。中華文化的輝煌全部來自春秋戰國時期。後代中華民族一代不如一代,基本上就是抱殘守缺吃老本,再沒有新的思想產生。唐宋短暫的文化輝煌也主要來自其他國家的文化衝突。
"中國漢族朝廷就沒有滅人家國的打算。明朝強盛時也是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防禦作戰,鄭和下西洋也是搞朝貢外交,沒有去搞什麽殖民地,滅人家的國,搶人家的資源。" 這句話值得商榷,建議有空欣賞愚作《匈奴人,匈人,匈牙利人》和《突厥人,突厥種,土耳其人》中國漢族朝廷入侵他國滅人家國的曆史都來自中國史書(當時遊牧民族無文字):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index/77065/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歐洲人“貢獻”的。估計第三次也是。這就是現代文明的“好處”。
現代文明是商業文明,歐洲人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