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上大學的頭一年,東北地區的供應依然不好。我清楚的記得,大學頭一年食堂裏的夥食依然是粗細糧各半,窩頭和高粱米飯配土豆茄子是常菜。偶爾賣一次打鹵麵,就相當於改善了夥食。雖然那麵條因為放的時間久已經泡的沒啥嚼頭了,可我還是覺得比高粱米飯強百倍。一飯盆麵條打回來,坐下沒一會就吃的盆幹碗淨。
我們學校西門,通向大連海運學院的道上有一個破爛的小飯館,好像是欒金村農民辦的。都賣啥炒菜記不得了,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的肉絲炒麵。我那時每月37塊錢生活費,其中七塊錢是學校發的助學金。扣除每月買飯票和一些必要的花費,兜裏就沒剩幾個錢,所以那炒麵館子輕易是不敢進的。隻有一次過生日,我去享受了一次肉絲炒麵,其實並不貴,隻有幾毛錢,具體幾毛幾分記不住了。那個炒麵是手擀麵用油炸一下,然後下鍋炒的,一大盤麵條油乎乎的,確實味道濃厚,非常解饞。當時肚子裏油水不足,吃這樣一盤麵條也不覺得油膩,要是放到現在恐怕就吃不下了。
1981年夏天,我們七七、七八兩屆同學一起實習,實習地方是武漢漢陽港和九江港。我們先從大連坐船到上海,我記得是晚上六點開的船,上船後吃的第一頓晚飯就是麵條,把我樂夠嗆,船上的夥食還真不錯啊!可沒想到這也是我兩夜一天旅程中唯一的一次飯。船離開大連一個多小時後,我就開始暈船。本來在甲板上等著看落日美景的,也沒心看了,趕緊溜回船艙吃了片博海拉明就躺下了。躺下也沒用,還是暈,兩夜一天我就這樣攤在床上不敢起身,就靠剛上船那一頓麵條挺到上海。
到上海的時間是早晨六點多。沒想到上海是三十多度的高溫天氣。我們從大連上船的時候還穿著毛背心,到了上海褲衩背心都熱的受不了啦。在此之前,我最遠就去過北京,從沒到過南方,對南方的熱沒有概念,在上海是第一次體會了南方的熱。東北不管多熱的天,早晚都是很涼快的,可在上海一大早就二十九度,而且是那種悶熱天。我這人本來就愛出汗,下船後就一直汗流浹背,再加上暈船的勁還沒消退,仍然暈暈乎乎,好像還在船上一樣,根本沒有食欲。所以,我就不著急去吃早飯了。
我們在上海隻有一白天的時間,晚上要乘江輪去武漢。在一個很熟悉上海的杭州同學建平的帶領下,我們去逛了南京路和外灘。逛完後,頭不那麽暈了,就突然感覺饑腸轆轆。我問建平上海哪家麵館好啊,他說,我帶你去一家麵館,你肯定喜歡。
去的這家麵館最出名的是蓋澆麵,還是素食蓋澆麵。我記得一碗麵是三毛多,在那時算是很貴的了。這個麵確實很有特色,麵條是雞蛋麵,很筋道。澆頭很多,有豆幹、雞蛋、蘑菇、筍塊還有烤麩。當時我不認識烤麩,還以為是一種南方的豆腐幹的呢。建平告訴我這是烤麩,是麵做的,我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食物。
上船前,建平帶我們去他上海親戚家吃的晚飯,他家親戚非常客氣,給我們做了好幾個菜,主食是蔥油涼拌麵。沒想到普通的掛麵用蔥油醬油一拌,竟然也那麽好吃。也許是我這麵條肚子就是喜歡吃麵。
江輪比海輪舒服多了,不僅不暈船,夥食也比海船要好,最讓我興奮的則是每到一站,我們都可下船去逛一逛,見識了很多南方小城的樣貌和景色。雖然各地都有很多風味小吃,無奈囊中羞澀,不能盡心一一品嚐。
上海已經把我們北方同學熱的夠嗆了,等到了武漢才知道什麽叫熱,為啥武漢被稱為火爐。小時候說武漢的段子,我記得有一個就是武漢的警察是站在水缸裏指揮交通,否則會熱昏過去。到了武漢後才知道,雖然武漢警察站水缸裏是編的,可把武漢比作火爐卻一點不誇張。從我們到武漢開始,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武漢的氣溫就沒有低於四十度的時候。
我們住的是一個廢棄碼頭倉庫,別說空調,連電風扇都沒有,隻有一個很大的排風扇用來通風。幾十個男同學住到裏麵本來就悶熱,加上倉庫薄薄的外牆和天棚,簡直就是個大型烤箱。我們在房間如同蒸桑拿,不停地冒汗。如果外麵下雨,屋裏就更加悶熱,而且是那種北方沒有的濕熱。武漢的雨也和我們北方也不一樣,雨線是又細又密,有種密不透風的壓抑感晚上熱根本睡不著覺,最多能睡倆小時就被熱醒了。麵對酷熱的折磨,唯一安慰我們的就是食堂的夥食和隨時可以去衝涼的澡堂子。我們熱的難受時就去澡堂洗個熱水澡,出來時就略感涼爽。
港口的食堂也很好,價格便宜,以前從來沒吃過的粉蒸肉才兩毛錢,粉蒸排骨還不到兩毛,好像是一毛八。食堂每頓都有兩葷兩素,外加一個湯,素炒瓠瓜六分錢,如果肉炒瓠瓜就八分錢,虎皮尖椒才三分錢一份,比我們學校食堂便宜多了,而且菜也做的好吃。後來我發現,我們這些男生很多都買兩份肉菜一份青菜,而那些工人卻很節儉,有的四分錢買一碗米飯,再加三分錢的虎皮尖椒就是一頓午飯。弄得我後來都不好意思那麽奢侈了。老師也覺得影響不好,就特意開會勸我們不要一次買兩份肉菜,讓工人老大哥覺得我們很特殊。
印象中港口食堂從來沒做過麵條,這對我來說未免有些遺憾。記得第一個周日我們是去武漢大學參觀,武大校園很漂亮,可學生宿舍是又黑又熱,還很潮濕。遇到幾個暑假沒回家的學生,很熱情地帶我們參觀他們的宿舍,一邊介紹一邊吐槽他們糟糕的宿舍。這一對比,我們不禁為我們學校明亮寬敞的宿舍而感到自豪。:)
參觀完武大,我們就去街上找武漢美食。當時還不知道武漢最著名的是熱幹麵,就隨便在街上找了家人很多的飯館,裏麵小籠包、麵條、炒菜啥都賣。我比較貪心,想多嚐兩樣,就點了兩籠小籠包和一小碗三鮮麵。南京的小端同學看我點了兩籠包子就擺擺手說,你吃不了,先要一籠吧。我有點半信半疑,心想一籠包子才幾個啊,不夠我塞牙縫的,但還是聽了小端的,因為小端說話從來都靠譜。
果不其然,武漢的小籠包一籠有十幾個,個個都是薄皮大餡,我吃一籠就有點頂住了。難怪價格那麽貴,三毛二一籠。再看那碗三鮮麵也和我以為的大不一樣。沒有任何海鮮,三鮮原來是是炸肉皮、筍片和豆腐皮。從此我知道了,肉皮在南方算是一鮮。
在武漢的每個周日,不管多熱,是否下雨,我們都會去武漢各景點看看。那時年青,精力充沛,玩的勁頭很大。每次上街也都會品嚐武漢美食,南方同學喜歡豆皮和麵窩,而我卻對熱幹麵和涼幹麵情有獨鍾。每次他們津津有味地吃豆皮時,我則是美美地享受熱幹麵的醇厚味道。
從武漢回來後,我就學會了做熱幹麵,當然是因地製宜改造過的熱幹麵。掛麵煮到七八分熟時撈出,將切好的蔥花、炸好的辣椒油、香油、花椒油、蒜水、醬油、芝麻醬、白糖等各種調料倒入攪拌,就著黃瓜涼菜,每次都吃的心滿意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