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我是一個麵條控(二)

(2022-01-18 21:42:44) 下一個

說起沈陽的麵館,就不能不說說沈陽老店四季麵條部。不僅外地人,連很多沈陽人都搞不清四季麵條和老四季麵條以及四季抻麵館的關係。其實老四季並不老,和四季抻麵一樣都是八十年代後才有的。老四季賣的是抻麵,最著名的是雞湯麵和醬雞架。而四季麵條才是真正老字號,大概是建國後公司合營的產物,反正從我記事就有了。

原四季麵條店就坐落在北二馬路靠近太原街的路北,如今的四季麵條因為動遷,搬到了馬路對麵。我小時候住的大院就在北二馬路,離四季麵條一步之遙,走路不到五分鍾就到了。所以,那時候家裏來了親戚朋友,母親就會打發我去買麵條待客。有時我會拉著小弟一起去,讓他幫我拎湯和飯盒,我則負責端裝麵條的鍋。雖然路不遠,但端著鍋走路,因為身體前趨,也是很累的。我就發明了個辦法,將鋁鍋的一個把手拴在褲袋上,另一隻手去扶另一個鍋把手。這樣走路就輕鬆多了。

那時四季麵條隻有兩個品種,一個是大肉麵,一個是肉末辣麵。文革前的價格記不住了,母親印象是大肉麵一毛二一碗。現在四季麵條店的大肉麵已經漲到12元一碗了,整整漲了一百倍。剛解放實行工資製時,母親的工資是62元,在當時可以買516碗大肉麵,現在母親的退休工資是八千元,可以買666碗大肉麵。如果以四季麵條做標準的話,實際收入水平還是上升了近30%。可這是四十多年的發展結果啊!當然,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的實際收入比當年增加了可不止30%,像馬雲、柳傳誌這樣的先富精英,其實際收入比當年增加恐怕有一億倍了。對於那些退休後每月收入隻有兩千多元的老工人來說,實際收入恐怕是下降了的。這說明廣大工薪階層,特別是過去的工人階級並沒有享受多少改革開放的紅利,蛋糕絕大部分被一小部分創業成功的老板們分去了。

文革後到1980年之前這段時間,我記得四季麵條店的大肉麵是兩毛一碗,肉末辣麵是一毛五一碗,都是四兩麵一碗。一般我都是買四碗或五碗麵,不到一塊錢。如果是父親的老同誌來,我們可能還會跟著沾光吃點麵。如果是父親鄉下的親戚來,這些麵條一般都會被吃的精光,到不了我們嘴裏。

下圖就是普普通通的四季麵條:

四季麵條店不僅賣麵條,還賣油酥火燒。一種是糖餡的,一種是肉餡的。那個肉酥火燒也是四季麵條店的一絕,老遠就能聞到濃濃的香味。每次我路過那,都被那香味饞的直流口水,可我印象中,那個火燒很貴,當時吃不起,好像一毛二一個,快趕上一碗麵條的錢了。現在四季麵條開了很多分店,變成連鎖了,但隻有北二馬路這家店還在賣肉酥火燒。我弟弟每次回沈陽都要去四季麵條吃麵,順道會買幾個火燒回來,我覺得這麽多年了,做火燒的師傅不知換過幾代了,可這個火燒的香味就從來沒變過,堪稱一大奇跡。

四季麵條的麵是自己壓麵機壓的,據說壓力很大,所以麵條很筋道,但今天四季麵條的大肉不如從前了。從前都是五花肉,現在盡是瘦肉,吃起來硬邦邦,口感差多了。另外,現在的豬肉也沒以前的豬肉香,畢竟以前都是有機豬。

現在的人大概很奇怪,為什麽麵條都成了待客的稀罕東西了。這是因為不知道當年沈陽的供應情況。我現在還記得,七十年代時沈陽每人每月隻有2-6斤麵粉,7斤大米,其餘都是高粱米和玉米麵。母親回憶說,6斤麵粉的時候很少,一般都是過年過節時才供應6斤麵粉,大多數時間都是2斤麵粉。想想每人隻有2斤麵粉是個啥狀況,全家六口人一個月隻有12斤麵,除了包餃子,那點麵是舍不得擀麵條的。而農村就更慘了,大概一年也就能分幾斤麵。我插隊三年就從來沒在青年吃過麵條,隻吃過兩次饅頭。所以那時招待鄉下來的親戚都是四季麵條,他們一年到頭也是難得能吃上一次麵。我小弟至今待四季麵條如初戀,就是小時候沒吃夠過造成的後遺症。

文革後的一段時間是沈陽供應最差的,油每月隻有三兩,肉每人每月隻有半斤,大米7斤,麵粉最少的時候隻有2斤。不過那時物價便宜,大米是一毛三一斤,麵粉價格也差不多。掛麵一斤好像是一毛七,有點記不清了。那時的掛麵也不好吃,總有一股酸味。可就是這樣的掛麵,很多農民兄弟都從來沒吃過。

我老舅心軟,七十年代時曾被單位派到鄉下去做什麽調查,看到農民孩子長那麽大沒吃過麵條,就回家買了幾斤掛麵帶給了他住的那戶農民,為此被我老舅媽嘮叨了好久,那時我老舅的倆兒子也都上小學了,自己的孩子還沒掛麵吃呢。

成天吃高粱米和窩窩頭是很痛苦的事,於是那時東北人就發明了玉米麵麵條,高粱米麵麵條,偶爾還有蕎麵條。這些口感很差的麵條那時我家經常吃。現在這些東西都成了營養食品,都是講究人家才吃的,可如果今天讓我再吃這些東西就像文革時吃憶苦飯的感覺了。

小時候看電影《滿意不滿意》,那個餐館的大肉麵著實把我饞的夠嗆。時隔多年,別的情節都記不住了,隻有那個胖胖的顧客為肉大肉小和服務員爭吵的情節一直記著。當時覺得蘇州的大肉麵的肉片是又厚又大,比我們四季麵條的肉片大多了。九四年我出差去上海,當時大弟弟在蘇州醫學院讀博,回來時我就特意去蘇州看他。本以為能趁機嚐嚐蘇州的大肉麵呢,可我們到了得月樓才知道,這是家正經飯館,不是麵條店,沒有什麽大肉麵。那天我和我弟弟以及他的同學點了不少蘇州特色菜,但我隻記住了一個招牌菜鬆鼠鱖魚,因為這個菜簡直和東北的鬆鼠魚沒啥兩樣,就是糖放的多點。

小時候因為家住在沈陽著名的商業街太原街附近,離北一路的那個美食一條街很近,所以父親開工資時時常會帶我和奶奶去下一次館子,而母親從來都不去。那個北一路的美食一條街緊挨著太原街,一溜有大概四五個飯館,我記得有開封灌湯包、李連貴熏肉大餅、馬家燒麥、緊挨著太原街的是一家叫奎元麵館的小吃店。跨過太原街,在北一路的道北還有一家著名的飯店,就是我過生日時吃生日麵的園路餐廳。園路餐廳不隻有麵條,還有一些西餐菜。最受歡迎的是園路餐廳的冰淇淋和冰棍。小時候,如果能買一根園路餐廳的冰棍會高興好幾天。園路餐廳再往南的一條小巷裏,有一家著名的沈陽風味小吃店—楊家吊爐餅。那時的楊家吊爐餅真是吊爐烙的,上麵一個錐形鐵皮爐子裏麵放的是炭火,像一個鍋蓋一樣放在下麵的平底鍋上,連烙帶烤。烙出的餅外焦裏軟,非常好吃。

奶奶喜歡吃餅,父親喜歡吃包子,所以我隻記得奶奶帶我吃過吊爐餅、雞蛋糕,父親帶我吃過開封灌湯包和熏肉大餅,奎元麵館則一次都沒去過。不過,現在我知道奎元麵館原本是杭州風味,並不是沈陽地方風味。

其實很多名不見經傳的麵館做的麵味道更好。我家附近就有一家麵館,隻在中午開業,隻賣兩種麵,一個是大肉麵,一個是牛肉麵。兩種麵都做的都非常地道,麵碼也講究,真正做到了色香味俱全,屬於那種吃過後還想再去的特色店。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喝白開水健康' 的評論 : 可老美就不喜歡吃軟軟的麵,他們喜歡硬硬的意麵。:)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土豆_0130' 的評論 : 說的沒錯。我是個矯情的麵條控:)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nBinUS' 的評論 : 沒錯。陳錫聯被遼寧人稱為陳三兩。
喝白開水健康 回複 悄悄話 我現在也喜歡麵,軟軟的,好吃,好消化。
小土豆_0130 回複 悄悄話 所謂麵條控是凡事比較有名的麵條都能吃出它的味道,你倒好這不吃那個嫌辣,隻吃你吃慣的麵條,這不是麵條控:)。
BnBinUS 回複 悄悄話 文革時著名的‘陳三兩’把半斤油減到三兩的主兒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二胡一刀' 的評論 : 生活中處處有政治。蛋糕老板分到最大一塊是事實。,官員那是偷的,不是分的。????
二胡一刀 回複 悄悄話 原來你沒吃過蘇州麵,那你談麵條的權威性不夠了。哈哈。
麵條和政治不要攪和在一起嘛,什麽叫蛋糕被老板們分了,商人做生意發財不是應該的嗎?你應該說蛋糕被官員們偷了。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dwmg' 的評論 : 哈,同為麵條控。????
zdwmg 回複 悄悄話 握手,我是每天都有一頓吃麵條。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人參花' 的評論 : 我不僅吃遍了Costco的方便麵,還幾乎嚐遍了市麵上的方便麵,我最喜歡的是一種韓國的拌麵。後麵我寫道方便麵,我讀研的時候,方便麵剛剛出現,是我們熬夜時的最美夜宵。:)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癡一生' 的評論 : 你說的這五大麵裏,我最喜歡的是武漢熱幹麵,特別親民、樸實,味道也最好。四川擔擔麵太辣太油,北京炸醬麵是太油。:)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風裏飛奔' 的評論 : 握手!:))
風裏飛奔 回複 悄悄話 我也特別喜歡麵條,即使家裏人更喜歡米飯,我也幾乎每天要給自己做碗湯麵條,特別是在冬天,吃著舒服!
癡一生 回複 悄悄話 雖然是南方人,我也是麵條控。而且我們家幾弟兄都是麵條控,經常交流做麵的體會和經驗。讀你的係列文,想起了美食家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麵之雅俗,人間至味。按照汪先生說法,中國麵條繁衍到今天,也有了自己的“五大”:曰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廣東伊府麵、四川擔擔麵、武漢熱幹麵。這五大中,我隻吃過四川擔擔麵。擔擔麵的特色是麵細無水,作料都附在麵上,因為麵細,很容易進味。擔擔麵,宜賓燃麵,和武漢熱幹麵同屬麵細無水一類。
其實有許多不亞於五大的麵條,比如蘭州拉麵,重慶小麵。
麵條為什麽受大眾喜歡,因為它雅俗共賞,製作方便。給我們這些麵條控提供了因材做食,施展廚藝的機會。那柔軟溫順的麵條,就好似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麵,無加拘束,想象弛騁地畫出各種美圖。
人參花 回複 悄悄話 和為班一樣,我也喜歡麵條。咱不講究,方便麵就行。吃遍Costco的所有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