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2025 (2)
如果不是因為窩闊台突然死亡,蒙古西征的鐵騎不會止步於易北河畔,一定會進入法國境內。而法國的結局不會比匈牙利好到哪。蒙古大軍統一整個歐洲是充滿必然性的。
何以歐洲國家在蒙古人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勇敢,也不是因為他們像大宋那樣偃武修文。那時的歐洲戰爭不斷,貴族們都是重武輕文的。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歐洲還處於嚴重的分裂狀態。中世紀的歐洲不僅國家林立,國家內部也相當分裂,社會狀態相當於部落分封製時期,尚沒有一個成型的民族國家。當時的歐洲雖然有國王,但沒什麽實權,相當於周朝末期的周王。土地、軍隊、人民都被領主和教會所瓜分。比如法國境內,竟然有多處英國領主的土地,法國名酒產地波爾多地區就是英國的領地之一。十四世紀爆發的英法百年戰爭就是因為法王菲利六世試圖收回英國領主的領地而引起的,致使這場圍繞君權和領主權之爭的戰爭持續了三個世紀。那時的歐洲國家就是一個象征性的存在,而不是一個實體。
從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法軍的表現,就足以看出法軍的戰爭能力。在著名的克雷西戰役中,英國愛德華軍隊因為擁有射程達180米的長弓,以一萬二千人迎戰菲利六世的四萬多人,竟然殺死一萬多法國士兵,上千名騎士和貴族爵士,其中包括波西米亞國王約翰一世,而自己僅僅損失八十人和兩名騎士。究其原因,僅僅是緣於法國熱那亞雇傭軍的弩最遠射程為150米,發射速度也慢,就導致了法國不可思議的失敗。如果是一百年前遇到帶有大炮、且擁有複合弓和超級射手的蒙古騎兵,法軍的結局還用想嗎?對了,那時英國人還沒發明出長弓呢。當然,法軍的失敗不隻是因為英國人掌握了長弓這個先進武器,也失敗於戰爭的組織混亂,毫無章法。這些北方蠻族的後裔,勇敢是很勇敢的,可把打仗當成打群架,自然是敵不過掌握了先進武器,且很會打仗的愛德華英軍的。
下圖為蒙古複合弓樣子:
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還有一個更大權力一直淩駕在君權之上,那就是羅馬教廷和教會的權力。很多主教本身就是領主,擁有大量的土地,職業軍隊和佃農。領主和主教控製了整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歐洲貴族是長子世襲製,老領主去世後,由其長子繼承領主權力和財產,次子則被培養為神職人員,而三子和其後的諸子或受雇於其他領主擔任軍職,也就是騎士,或者倒插門入贅於貴族的丈人家。這種盤根錯節的上層關係,讓中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變得異常封閉和顢頇。
教會擁有土地的合法性來自《君士坦丁捐贈書》。按照《君士坦丁捐贈書》,整個歐洲都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捐贈,所謂的地主也不過是從教會手裏租地的佃農,教會有權決定是否續租土地給地主。可到了十五世紀時,在質疑教會的人文主義風潮下,著名的古典文學學者洛倫佐.瓦拉(此人出自著名的佛羅倫薩銀行世家美第奇家族)通過對《君士坦丁捐贈書》書麵語言的研究,認為捐贈書是十一世紀偽造的。更震撼的是,這個大膽的質疑得到了當時的教皇聖方濟各的認可。這件事對教會的信譽造成極大的打擊,也為各國反抗教會統治的提供了武器和合法性。
在中世紀,國王加冕儀式都是由主教進行,從儀式上就確立了皇權來自於教權。教宗英諾森更是公開宣稱教皇是太陽,國王充其量隻是個月亮。國王的權力來自羅馬教廷,國王不過是受羅馬教廷委托管理國家而已。什麽叫政教合一,中世紀的歐洲這種就是典型的政教合一。
德意誌的亨利四世國王也即神聖羅馬的皇帝曾因為幹涉教會權利激怒了教宗格裏高利。教宗威脅要開除亨利四世教籍,嚇的亨利四世趕緊跑到亞平寧山中的的卡諾薩城堡去找教宗認錯。教皇罰他穿著悔罪人穿的粗布衣,赤腳站在雪地裏懺悔。罰站三天後,教宗才寬恕了他。現在的人可能會想,開除教籍有啥了不起,多大的事啊。可在那時卻是很嚴重的事件,因為你會被基督教社會所孤立。教皇規定基督徒不得與被開除教籍的人有任何聯係,這意味著被開除教籍的人無法在基督教社會裏做任何事,如果領主的教籍被開除,那他的子民有權不服從他的管理,這等於剝奪了被開除教籍人的活路。而像國王這個地位的人,會因此被國內的貴族群起圍攻而被趕下台。事實如此,亨利四世後來不死心,仍然想強化君權,結果真的引發了德意誌內戰。
羅馬教廷最邪惡的事是推動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就是羅馬教廷組織和發動的宗教戰爭,哪個國王不想去征東就會被威脅開除教籍。開明又睿智的腓特烈二世就是被教皇逼著去東征的,而他開辟的宗教和解的和平方案卻遭到羅馬教廷和基督狂熱分子的否決和破壞。由十字軍東征開啟的宗教戰爭,直到現在仍然在變換方式後繼續著。人類文明真的進步了嗎?
皇權對教權的反抗在中世紀一直沒有停息過,神聖羅馬皇帝腓利二世時因為皇權問題曾與羅教廷爆發過衝突,但最終沒有成功,隻算是一個啟蒙者。直到十六世紀時,英國亨利八世國王才徹底和羅馬教廷決裂。起因是他自己的離婚問題。羅馬教會也曾威脅開除他的教籍,這次亨利八世沒有退縮,而是公開反擊羅馬教廷。亨利八世宣布英國不再向羅馬教廷繳納任何歲貢,英國教會成為獨立於羅馬教廷的民族教會且隻服從英國國王的命令。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格蘭教會唯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1939年亨利八世解散了英國所有的天主教會,並沒收了教會的土地。這大概算是英格蘭式的土改吧。從此,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徹底斷絕關係,而英國教會則成為歐洲三大新教之一。也因此,亨利八世被列為宗教改革四大先鋒之一,雖然他的初衷不是為了宗教改革,也對教理沒什麽興趣。亨利八世時期種下的對天主教和羅馬教廷的敵意,一直在英國生根發芽,十七世紀時引發了著名的“光榮革命”和北愛爾蘭問題,一直到現在北愛爾蘭問題仍然困擾著英國。英國脫歐後,恐怕北愛爾蘭還會出問題。
戰爭能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應,其中國家的組織和動員力是重要的實力之一。蒙古的國家動員力是相當強大的。成吉思汗通過懲治通天巫挫敗了宗教分解王權的圖謀,強化了王權統治;通過千戶製解決了部落組織的鬆散性,強化了軍政一體的軍國體製,使國家的戰爭動員力達到冷兵器時代的極限;成吉思汗頒布《劄撒》,依法治國,取締了貴族的特權,所有軍人不論出身,一律論功行賞,極大地激發了戰士們的士氣和鬥誌。使蒙古帝國上下一心,不為某貴族,也不為某大汗,而是為蒙古民族而戰。蒙古那時已成為一個民族型國家。
冷兵器時代的曆史證明,哪個國家權力集中,國家統一,哪個國家就興旺發達。商鞅變法就是削減貴族權力,強化王權,通過法律強製執行貴族與平民的平等。日本的明治維新的重要成果就是強化了皇權,削弱了幕府的權力。國家管理的扁平化,使得國家動員力大大提升。歐洲大陸也同樣上演過削藩的曆史,可是都沒有成功。法國的路易十一國王曾試圖弱化貴族的權力,讓平民參與政治,這遭到貴族領主們的激烈抵抗,還引發了一場戰爭。法國後來成長為民族國家是因為一個奇女子—聖女貞德。當然,貞德隻是一個民族主義的啟蒙者。
聖女貞德的故事非常具有傳奇性和靈異性。我就節外生枝,多說幾句。
那是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因失敗最沮喪的時期。聖女貞德本是法國農村的一個普通女孩,大字不識一個,她十三歲那年,在她身上發生了一件靈異事件。她自己宣稱遇見了天使,天使告訴她讓她幫助法王查理七世趕走英國人並帶查理七世去蘭斯大教堂加冕。而且天使的聲音不止一次出現。她十六歲那年,靈異事件(基督教稱為神跡)再一次出現,天使讓她去見法王。於是,她就在親戚的帶領下找到法軍的一個統帥。可這個統帥覺得這小孩在說瘋話,嘲諷她一頓後,並沒帶她去見法王查理。可貞德在聖靈的感召下,並不氣餒,第二年她又去見這個統帥。這次,貞德還帶了兩個相信和支持她的士兵。這次接見時,貞德精準地說出了正在進行的奧爾良戰役的結果,這讓統帥十分震驚。於是才帶著這個神奇女孩去見法王。
貞德並沒見過法王,不知道查理七世長什麽樣。因此查理國王想測試一下這個女孩是否真有特殊能力,就把自己混在一群貴族幕僚之中。可貞德走進城堡的院子後,竟毫不猶豫地跪在查理七世麵前。這一舉動讓查理十分震撼,也相信了她是天使派來幫助自己的。就這樣,十七歲的從未打過仗也沒上過戰場的少女貞德獲得了指揮法軍的軍權。
神奇的是,貞德指揮下的法軍每戰必勝。以前連大跑都沒見過的貞德,竟然比那些經驗豐富的軍官更會使用大炮,每次戰鬥她都親自部署大炮的位置,將炮火的威力發揮到極致。貞德打仗從來都是身先士卒,自己舉著她那麵特色軍旗,衝鋒陷陣,無往而不勝。這種異能之事除了用上帝顯靈來解釋,我還真是找不到其它解釋。
以前歐洲貴族的戰爭都是以擊潰為目的,擊潰了就等於勝利了,從不注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是盡量多抓俘虜,因為俘虜可換來豐厚的贖金。貞德不懂貴族那些舊規矩,她打仗是以殲滅敵人為目的,在一次追擊戰中,貞德率領的法軍一次消滅了五千英軍,經過幾次這樣的戰鬥,英國的戰爭能力被大大削弱。也因此,英國人恨透了她。
貞德的被俘也充滿了偶然性,被轉到英國人手裏也是意外之事。而審判她的是英國主教,審判不是對戰俘的審判,而是宗教審判,整個審判充分展現了宗教法庭的黑暗和齷齪。審判主教本來想汙蔑貞德為女巫,但英國的安妮王後出庭證明貞德是處女,使這一陰謀沒有得逞。不得已,主教最後判了貞德是異端罪,其實就是莫須有。
貞德被處以相當殘忍的火刑,英國人為了折磨她,故意將火堆離她遠一點,最後連骨灰都扔進河裏。可死後的貞德變成了聖女貞德,她的名言:“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喚醒了法國的民族意識,從此法國人有了民族主體意識,對英國的戰爭不再是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戰,而成為法蘭西民族生存之戰。從貞德之後,法蘭西越打越團結,越打越統一,最終成長為一個民族國家,而英國則越打越抽抽,越打越分裂。最後,英國人不得不麵對現實,斷絕了征服歐洲大陸的念頭,而是搞起了歐洲大陸平衡術。雖然不再覬覦歐洲大陸,但英國對歐洲大陸一直保持著警惕,時刻防備歐洲大陸成為統一國家,因為歐洲大陸一旦統一,英國就沒有了生存之道。
歐洲為什麽沒有統一?西方曆史學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個有能力統一歐洲的強國,並非歐洲人不想。法國試過,英國想過,德國試過,奧斯曼帝國也努力過,最後都是都以失敗而告終。按中國的人的必然性原則,似乎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歐洲卻一直分裂,始終沒有統一,不能不說,這也是曆史的偶然性作怪。
俄羅斯的統一是得益於蒙古的征服,波蘭也是被蒙古痛擊後,才下決心變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如果蒙古第二次西征不被窩闊台去世打斷的話,歐洲很可能在中世紀時就形成一個統一的帝國。那世界格局和曆史就都要重寫了。
分裂還是統一有著曆史的偶然性,也受地理和地緣特征的影響。至於統一和分裂是好是壞,也難以說清。暢銷曆史書《槍炮、細菌和鋼鐵》的作者戴蒙德認為,歐洲的分裂雖然帶來了連綿不斷的戰爭,但也促進了歐洲的科技交流和發展。
法國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則說:“馬克斯·韋伯(1904年)和威納爾·桑巴特(1912年)當時認為,歐洲是世界科學、理性和邏輯的必然中心,這種看法在他們那個時代可能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今天的我們已經喪失了這種確信和這種自大心理。一種文明憑什麽始終要比另一種文明更聰明和更合乎情理呢?馬克斯·韋伯甚至曾經提出過這個問題,但在略加猶豫後,他仍堅持了自己(西方文明優越)的意見。他和桑巴特全都認為,對資本主義的一切解釋,都離不開西方‘精神’本質的不可缺少的優越性。實際上,今天看來,如果說西方果真有什麽優越性,這種優越性也主要來自曆史的偶然和(西方)暴力(的優越性),來自世界範圍的‘發錯了牌’。”
(在本係列的最後一篇我會給出我的參考書目和文章的目錄。以供大家學習和批判。)
後中世紀教皇和國王在不停的競爭最高權力,國王的權力不時受到教皇和諸侯的挑釁,他們從未達到過中國皇帝的集權狀態。所以被成吉思汗打敗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