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一個吃貨的極致人生

(2019-04-19 15:36:00) 下一個

網上社交平台的興起正在迅速改變人類的語言風格,表現出著越來越向下走的趨勢。雖然一方麵越來越接地氣,可也越來越俗不可耐了,越來越粗鄙怪異。比如美食家這個文雅的稱號如今已經被吃貨所代替。也許美食家屬於精英範疇,而吃貨則是麵向大眾的,因此吃貨更符合網上的草根特色。從這點看,這個稱呼的變化也代表了互聯網時代的趨勢—反精英主義。

網上有各種吃貨的大比拚,曬自家美食的,炫耀高檔餐館菜肴的,展示個人烹調技藝的,每天都在轟炸我們的眼球,可卻鮮見有把飲食當作文化來研究的高人。也正因此,吃貨這個俗稱也的確是符合網上實際情況的。消費主義的盛行,撕碎了傳統社會的那種文雅的麵紗,把一切都還原為赤裸裸的牟利行為,把人生當作了一場物質消費的過程。

由喜歡美食到熱愛烹調,從熱愛烹調到專業大廚,再從專業大廚躍升為美食作家,最終通過美食而悟道,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吃貨的極致人生,也是一個吃貨到美食家的精神升華過程。由此可知,隻要保持足夠的熱情和一顆赤子之心,吃貨也是能吃出境界的。

最近很火的一本美食遊記《魚翅與花椒》就把一個吃貨的極致人生描繪的精彩紛呈、引人入勝。作者扶霞是個英國人,自小就對各國美食有著不同常人的激情。這部分歸因於其父親是劍橋的語言學教授,家裏經常有世界各地的學生來做客,也帶來各自國家的美食烹飪,讓扶霞從小就品嚐過不同國家的美食。

《魚翅與花椒》講的是扶霞女士在九十年代初到中國四川留學期間,如何愛上了四川菜,進而在四川學習烹飪技巧,成為一個川菜大廚,以及後來為了介紹中國美食,到中國各地進行美食和烹飪旅遊的經曆。在書中,她將其所經曆的對中國美食困惑、不解、興奮、接受和熱愛的心理轉變過程描寫的細膩逼真,幽默風趣。然而,在我看來最值得稱道的是她的真實心路曆程。

一本好書和一篇好文章一定是真性情、真思想的自然坦露和噴發,這樣的文章讀起來或如行雲流水,或如排山倒海,都會讓讀者有一氣嗬成之感。文以載道,語言修辭是否華麗精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情實感。扶霞的文字就是真情實感的體現,不僅有西方人的直白和坦率,也有東方人的細膩和含蓄。在對中國飲食的熱愛和探索當中,扶霞也毫不客氣地批評中國一些人對西餐的無知和偏見。尤其那句“要是我能愛上兔頭,他們怎麽不能愛上奶酪呢?”,更是讓我忍俊不禁。而麵對外國人,包括他的母國英國人對中國飲食的偏見,她反身就以一個中國人的立場去反駁和譏諷。每每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都會心一笑。有時覺得她批評的就是過去那個無知又懷偏見的我。

扶霞來中國留學的時間與我去瑞士留學的時間相重合,我也遇到扶霞剛到中國時同樣的飲食問題,隻是我的表現遠遠不如扶霞。剛到瑞士時住的集體宿舍沒有廚房,無法自己開夥,隻能吃學校的食堂。記得第一次吃蔬菜沙拉時有吃草的感覺,覺得外國人的味覺真奇葩;第一次吃那種半生不熟的牛排時我頓時惡心的想吐,心想外國人真生猛,怎麽還處在茹毛飲血的階段啊;而味道特殊的奶酪始終沒敢嚐一下,感覺和中國的臭豆腐有一拚。唯一對我胃口的是意大利麵條,但還不能加奶酪。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自己固有的成見所欺騙,自己給自己建了一道籬笆。比如,我自以為外國的飯都不如中國好吃,那湯也肯定不好喝。可等喝了那種看起來清湯寡水的洋蔥湯,才知道味道如此鮮美。有一次開派對,我品嚐了匈牙利女博士伊麗莎白做的匈牙利牛肉湯後才知道,其實他們喜歡的味道,也是我喜歡的。民族不同,但味覺的差別並沒有那麽大。所以,任何事不可道聽途說,一定要通過親自驗證。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一定要親自品嚐才行。

如今的蔬菜沙拉成了我的家常菜,而且特別喜歡帶奶酪的凱撒沙拉。奶酪也早就進入了我的美食菜單,而且喜歡的奶酪品種越來越多,也學會了做一些奶酪食品。最近學做的是蘑菇果仁奶酪派,用的兩種奶酪是Mozzarella和Parmigiano幹酪,都是意大利風味的。現在奶酪成了我替代肉食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不過現在想想有點後悔,據說瑞士有幾千種各色奶酪,可惜我一種也沒有嚐過。即使去奶酪廠參觀時,長桌上擺放的免費品嚐奶酪我也沒嚐過一次。如今的我不僅不再排斥西餐,而且還成了西餐菜肴的烹調者,有時給家人做個西餐,也時常博得好評。讀完《魚翅與花椒》後,跟扶霞學做了一個英國菜—黑椒蘋果鮮魷魚,看著也像模像樣了。:))

隻要不懷偏見,不自我封閉,美好的事物就會開懷入心,應接不暇。

因為我自己的保守和怯懦,我對扶霞就十分佩服。她第一次麵對豬腦和熏兔頭時比我麵對奶酪和半生不熟的牛排要勇敢的多,也開放的多。豬腦、兔頭這些對西方人十分怪異的食物,扶霞沒幾個回合就征服了。這不光是她的勇敢,還因為她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唯有這種開放的心態,才能融入異國文化。很多在國外的華人都喜歡講如何融入所在國文化,可很多人盡管外語講的頭頭是道,對外國的曆史比對中國曆史都清楚,可偏偏就是吃飯這件事始終無法融入。一個人如果不能在飲食上完全歸化,就不能說是融入了所在國的文化。而扶霞最牛的就是在飲食上完全變成了一個中國人,這是實打實的融入。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一定具有跨文化、跨種族、跨宗教的理解能力,否則就不配稱為自由主義者。

因為對美食的熱愛,扶霞愛上了中國的川菜,進而愛上了中國的美食文化。在對中國美食文化的研究中,加深了她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更加喜歡上中國。她不僅成為了一個中國美食家和一個川菜大廚,現在還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她不僅是個中國通,還有慢慢長出了一顆中國心。有一陣子她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外國人,也跟中國人一樣管別的外國人叫老外了。可以說她比很多中國人更了解中國文化。最有意思的是,當此書的譯者宴請回到成都的扶霞時,竟然是扶霞自己點的特色館子,而作為成都人的譯者自己都不知道在成都還藏著一個這麽有特色的小飯館。

飲食確實是融入當地人的最好媒介。就像我們接待外國客人,如果客人喜歡吃我們包的餃子,對紅燒肉愛不釋口,喝起酸菜湯來津津有味。我們就覺得這老外和我們很近乎,會消除很多陌生感,這是人之常情。如果老外邀請我們吃他們的家鄉菜和特色美食,而我們畏畏縮縮,挑挑揀揀,就會讓人產生隔膜感。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這談不上什麽好壞。比如,我是參加了一次我的教授舉辦的家庭宴會才知道瑞士人為何都是飯後才喝烈酒,而不像我們中國人往往是一開席就開喝。我的朋友告訴我,飯後喝烈酒有助於消化。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一個民族最頑固、最普及、最接地氣的文化莫過於他的飲食文化。猶太人一到逾越節就要吃那種無酵餅(MATZOS),我想過逾越節吃這種餅的猶太人比恪守猶太教教規的猶太人要多的多。宗教信仰雖然作為中心文化,但卻沒有飲食文化影響那麽廣泛,那樣深入普遍地被接受。中國人開在世界各地的飯館所傳達的中國文化元素要比孔子學院傳達的廣博的多。

以前看過一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以色列》。在那片充滿宗教、民族、政治衝突的地區,美食成了種族之間,異教徒之間溝通的橋梁。一個德國大廚,在以色列的烹調比賽中勝出,於是成為當地的一個名廚。因為他,很多猶太人改變了與生俱來的對德國人的仇視和偏見。因為這個和善的、笑容可掬的德國人一點也不像那些殺人不眨眼的納粹。其實,納粹不是一個種族的產物,而是一種文化的產物和特定曆史的產物。

而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也是因為美食才消除了彼此的戒備和不信任。猶太人進了阿拉伯人的館子,欣賞著阿拉伯美食,彼此間的那種隔膜和敵對心態就化解於無形之中。其中一個猶太婦女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進了他們的飯館,和他們吃著一樣的東西,就覺得我們都是同樣的人。

因為長久的和平和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這些年的美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據我自己瞎估計,這幾十年的美食創新將成為中國美食創新的大躍進時期。也因為長久的和平與發展,中國人對美食過度的追求和奢侈浪費也越演越烈,有時甚至是暴殄天物。吃不再是為了果腹和口感享受,而是具有了顯示身份、麵子和獵奇的別樣意義。這就有點超出了正常需求的範疇,變成朱子所言的人欲了。

另一方麵,因為金錢至上觀念的驅動和生活壓力的影響,中國食品麵臨著造假,汙染兩大危機。

作為一個有著中國心的扶霞,看著這一切變化是非常痛心和失落的。因此,他在書中對此著墨不少,帶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同時也表達出她和很多中國人一樣的心態轉變和自我批判意識:“在成都拿獎學金讀書的時候,我活得很節約,十分渴望能嚐一嚐曾經在皇帝的禦膳桌上大放異彩的珍饈佳肴。而現在呢,我隻感覺自己越來越厭惡這些東西。像我這樣的中餐美食家,充滿探索熱情的中餐美食家,會有什麽東西不吃的嗎?短吻鱷的肉、小鹿柔軟的鹿角、兔子的腎、掌中寶(雞爪中間的那塊脆骨),還有猩唇……隻為我們的口舌之快,多少動物要被奪取生命。有時候這些美味看起來真是比諷刺還諷刺,就像羅馬諷刺作家佩特洛尼烏斯作品《特裏馬爾奇奧的晚宴》中上的菜那樣,矯揉造作、浮華虛無。”

扶霞在對中國美食的探索和研究中,不僅有自己的感悟和反思,也接受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中節製的美德。因此這使得他的《魚翅與花椒》不再是一本口舌經曆之談,而是心靈覺醒曆程的記錄。從感官體驗升華到心的覺醒,將美食研究變成了修行過程。也許心懷善念的扶霞也能因此而得道。

無論過去的什麽時代,不管什麽民族和宗教信仰,節儉和節製都是公認的美德。隻有在今天這個消費主義橫行的時代,浪費和窮奢極欲才能理直氣壯還振振有詞。

所以我就想,扶霞將此書命名為《魚翅與花椒》也是大有深意的。魚翅代表的是奢侈和過度,花椒代表的是人間煙火。魚翅燕窩其實是中國幾千年飲食文化發展出來的飲食迷信,西方人不吃魚翅燕窩,也不吃海參蟲草,可西方人也一樣健壯和長壽。林黛玉天天喝燕窩粥,可卻早早夭折。過去的皇帝也是成天燕窩魚翅,隨心所欲地吃,可沒幾個活過劉姥姥的。所以,最好的藥物是簡單快樂的心態。古人雲:仁者壽。真正的長壽之道是修出一顆自在而不逾矩的仁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凱茜Cathy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一定去讀!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茅斌騷客' 的評論 : 開餐館恐怕永遠是我的一個夢想。????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漂亮姑娘' 的評論 : 米兔
茅斌騷客 回複 悄悄話 噢,好專業嚄。開餐館吧。:-)
漂亮姑娘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和分享,喜歡和不極端,不狹隘的人交流,即使意見一針見血,也可以坦然接受的那種感覺!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heFei' 的評論 : 是的,西餐好吃的很多,調料也和中餐不一樣,味道獨特。以前我們在長島住時每天路過一家很雅致的意大利館子,裏麵飄出的飯菜味很香,後來全家去嚐了一次,發現每個菜都很好吃,沒有任何受不了的怪味。也有受不了的,比如red lobster什麽都做的很鹹,白瞎了那些海鮮。????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Vbaomom' 的評論 : 衣食住行,其實食應該排在最前麵,因為食是人類的生存的第一需要。人類的文化也是從食開始的,所以飲食文化是最接地氣的文化,也是可以跨越種族,國家,宗教及政治的文化。謝謝你的補充!
Vbaomom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很好!任何的文化,最終都要落實到吃的上麵。您說的《舌尖上的以色列》,我看過,我也到過以色列很多次,很有感觸。在吃的方麵,其實阿拉伯的飯菜更加接地氣,更豐富,好吃,也更多人吃。有一次正好逾越節(也是複活節的時間)期間出差在以色列,猶太人的飯館都不開門了,以色列公司的人,從領導到技術人員,多數是猶太人,也有阿拉伯人,帶著我們到一個阿拉伯人開的飯館吃飯,結果發現很好吃,那個帶我們去的阿拉伯技術人員,期間不停的說阿拉伯飯怎麽怎麽好吃,大家也都同意。所以,吃飯能夠融合很多分歧,能夠吃到一起,就有融合的可能。
ZheFei 回複 悄悄話 這本書我會喜歡讀。太多中國人對西餐有偏見,不願意嚐試。更有人說:西餐有什麽好吃?漢堡,披薩,哪兒有中餐好吃?我特想說:你沒有去嚐試過好吃的西餐,哪有資格評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