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2025 (2)
《綠皮書》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一部好電影。不像很多諾貝爾文學獎讓人看不懂,《綠皮書》獲獎在我看來名至實歸。電影的故事情節逼真寫實,節奏鬆弛有度,戲劇衝突自然又精彩,人物對話言之有物又妙趣橫生,演員表演更是功力深厚,無可挑剔。最重要的是,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意識具有無可爭議的進步性。
先要講講什麽是綠皮書才能了解六十年代初的美國社會是何種樣子,也能很好地理解這部電影的曆史背景和思想性。綠皮書是一本旅行指南,不過這個旅行指南是專門針對黑人的,因為那個時候的黑人在美國大部分地區都不享有遷徙自由,住店自由,隻有很少的酒店和飯館接納黑人顧客。這本綠皮書就是專為去南方旅行的黑人準備的可以接待黑人顧客的旅館和飯館的名錄。其實,僅僅這本綠皮書的存在就足以說明美國六十年代時的種族歧視有多嚴重。
雖然1962年距林肯總統發布《奴隸解放宣言》整整一百年了,可在美國南方和中部地區依然是種族隔離的地方。歧視黑人在美國更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不僅在南方,即使在最為開明的紐約也一樣隨處可見。片中主人公托尼雖然並沒和黑人有過什麽交集,可因為社會的熏染,也極其輕蔑和歧視黑人,連黑人管道工喝過水的杯子都要扔掉。最可笑的是,不僅白人和有色人種之間存在鄙視鏈,白人內部也存在著鄙視鏈。意大利裔的托尼就被南方警察罵為半個黑人,而托尼對把他誤認為警察的酒吧小姐說,我像愛爾蘭人嗎?讓我們知道,那時的美國警察大部分出自愛爾蘭裔美國人。電影中偶爾出現的幾句針對猶太人的話,也讓不熟悉那段曆史的人知道,猶太人在那時也是受歧視的二等公民。電影裏的這些生動情節和對話,惟妙惟俏地展現了六十年初美國社會的眾生相和黑暗麵。
革命的真正意義是觀念的改變,當然這個觀念是先進的觀念。就像曆史學家杜蘭特所言,真正的革命是心靈的革命,沒有思想的進步的所謂革命不過是改朝換代和街頭鬧事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六十年代的人權運動可以稱為真正的革命。雖然這個革命不以暴力為主要手段,而且也存在很多革命的濫觴,但因消除了種族隔離製度,破除了有色人種為劣等人的這個在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使得其進步意義顯而易見。
歧視來自於無知和傲慢。不僅種族之間有歧視,各種人群之間都有歧視,這是差別心帶給人類的共同智障。歧視就是鄙視鏈的極端化。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不僅有膚色的不同,胖瘦的不同,高矮的不同,還有智商的不同,家庭出身的不同,學識學曆的不同,擁有財富的不同,社會身份的不同,所有這些不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也建構了各種各樣的鄙視鏈。
一個本真的人是沒有身份感的,因為身份感是外在的,是社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越是有身份感的人,越喜歡帶著麵具生活,而且最容易出現歧視心態。
法國有個電影叫《觸不可及》(The Intouchables),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的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沒有什麽身份感的黑人小夥,與一個殘疾的超級富豪互動的故事。超級富豪在黑人小夥身上感受到了他們那個階層普遍缺乏的真誠,黑人小夥雖然震驚於富豪家的豪華和奢侈,但卻並沒因此覺得自己卑微,氣場依然十分強大。這個強大的氣場來自於他的平常心和平等心,也即一顆沒被汙染的真心。他並不為自己的膚色,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而自卑,在他眼裏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喜歡那個麵試他的女秘書就跟他調情,心理根本沒有什麽配不配的意識。
在現實社會中,身份感並不是隻存在於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精英人物身上,也存在於那些社會地位低下的人身上。見到比自己富的人就自卑,見到比自己權力大的人就巴結,見到名人就去求簽名,好像簽個名就成了名人的朋友一樣,自己的身價也高了。這也是一種身份感帶來的自我歧視,這種自我矮化的心態即來源於差別心。
身份感限製了人的自由,使原本自由的心靈被身份給蒙蔽和扭曲了。《綠皮書》裏的那個白人托尼雖然一開始也歧視黑人,但卻是個沒什麽身份感的人。他活得真實、自在、簡單,雖人在底層,也自得其樂。其實,快樂和幸福隻是內心的感受,和財富、權力、地位統統沒有關係。就如中國老話說的,農家自有農家樂。高高在上的精英權貴雖然不為柴米油鹽發愁,可也一樣有他們發愁的事。身在底層的人,可能聽不懂,也沒機會去歌劇院,音樂廳享受那些高雅的音樂,但在街頭巷尾打麻將,玩撲克也一樣是快樂的。誰能分清那種快樂更快樂,那種快樂更高級呢?
托尼的社會身份很低微,當過垃圾車司機,酒吧保安領班,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底層的混混,可在托尼身上,觀眾看到的是普通人的率真和仗義。恰如常言說:仗義多在屠狗輩,負心盡是讀書人。
而那個黑人精英,雖然擁有了財富,名聲和精英的身份,可因為膚色卻成為被歧視、被侮辱和被迫害的人。影片就是以這樣的反差凸顯了種族歧視的愚蠢和醜惡。
影片的人設十分新穎,一反過去的老套路。白人不再是彬彬有禮,舉止文雅的紳士,黑人也不再是粗魯、野蠻的下層人形象。影片把這個套路掉了個。變成一個粗魯,野蠻,喜歡施暴的底層白人與一個舉止文雅,有著三個博士文憑的黑人精英的故事。
兩個人的故事最為感人的地方是雙方的相互改造,這種故事設計充滿了戲劇衝突和張力。而這個改造過程也有明暗兩條線,明的是黑人雪利對托尼的教育和改造。托尼從抗拒到順從的過程並不是懾於雪利的權勢和老板的位置,而是一個觀念更新的自覺自悟的過程,表現了他良知的覺醒。影片的精彩之處是,並沒把這個改造表現為精英對下層人士的單向度改造,而是表現為雙向的改造。托尼對雪利的改造是一個暗線。托尼不會說教,沒有什麽道德理論,他有的隻是一顆簡單無詐的心。是托尼的自然率真,赤子之心讓雪利走出自己孤僻的生活和孤獨的內心世界,擺脫了內心的糾結,不再把自己當作一個可憐的人,倒黴的人。有時候,受迫害的一方,會因為長期的鬥爭和抗拒變得自我封閉,這是受迫害者的心理疾病。
其實不管哪個階層都有好的一麵和壞的一麵。屠狗輩率真仗義,讀書人通情達理,所以改造在現實生活中就從來不是單方麵的。國產電視劇《父母愛情》講的就是兩個出身不同的人相互改造的故事。有趣的是,無產階級的軍官後來變得像資產階級那麽講究了,而資產階級的大小姐卻變成了樸實的無產階級。其實這個改造過程正是人的成長過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是朋友和夫妻關係的最高境界。
雖然整部電影可以說很完美,但最精彩的還是人物對話。尤其是劇終前,托尼妻子擁抱雪利時悄悄說的那句話,讓我們全家都笑噴了!笑過之後,又有一種感動彌漫胸中。
設想如果兩個弱勢種族起了衝突,那麽是法律正義重要,還是種族重要呢?不幸的是答案是後者。
華人希望不被歧視當然是正常的,而且一直認為我們躲在黑人民權大傘下麵而得益。也許是真的,但這是曆史了,現在的狀況是華人和任何非白人的利益有conflict,華人極有可能是被不公平對待的一方。
1)要不是靠種族歧視的白人(Tony),黑人的權益根本無法保障。
2)黑人要得到種族主義白人的幫助,必須學白人那一套,然後付高額的錢
3)忽悠:1),2)之後,沒準兒你個黑人(鬼)還能和白人交上(朋友)
那麽廣大普通低層黑人咋辦呢? ---- 被白人警察亂槍打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