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劉伯承任師長的 129 師在抗日戰爭的槍聲中誕生了。這是一支精兵強將雲集的隊伍。其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人物,也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故事。
129師由紅四方麵軍和陝北紅軍一部改編而成。新組成的 129 師下轄 385 旅和 386 旅。原紅四方麵軍的紅 4 軍第 10 師、第 12 師改編為第 385 旅的第769 團、第 770 團;紅 31 軍第 91 師、第 93 師改編為 386 旅的第 771 團、第772 團。陝北紅軍的第 29 軍、第 30 軍,獨立第 1、2、3、4 團和第 15 軍騎 兵團改編為師直屬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騎兵營。全師共一萬 三千餘人。按照中央軍委命令,除 385 旅的 770 團和部分師直屬營脫離 129 師建製,留防陝甘寧邊區外,全師有 9160 餘人開赴抗日前線。385 旅和 386 旅的曆史可以分別追溯到鄂豫皖的紅 4 軍和紅 25 軍。
我軍曆史上有 3 個紅 4 軍,一個是毛澤東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井岡山會師後成立的,一個是賀龍在湘鄂西成立的,一個是由鄂豫皖邊區的紅 1 軍和紅 15 軍合編而成的。紅四方麵軍主力之一的紅 4 軍則是鄂豫皖邊區的這支部隊。
1931 年 1 月中旬,鄂豫皖邊區的紅 1 軍與紅 15 軍在商城南部的長竹園 會台。會合後,即遵照中央的指示,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 4 軍(軍參謀長 為徐向前)。紅 4 軍下轄第 10、11 兩個師。紅 25 軍是 1930 年 10 月在麻埠成立的。當時紅 25 軍隻轄有一個師即後來擴編為 386 旅的前身——紅 31 軍的第 73 師。1932 年 5 月,以六安、霍山 兩縣獨立團為基礎組建的紅 74、75 師,又歸屬紅 25 軍。1931 年 11 月上旬,紅 4 軍與紅 25 軍共同組成紅四方麵軍。
紅四方麵軍成立後,連續進行了黃安、商潢、蘇家埠和潢光四大戰役, 共殲敵 6萬餘人,其中成建製被殲的敵正規部隊近 60 個團,粉碎了蔣介石對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 3 次“圍剿”。鄂豫皖的第 4 次反“圍剿”失敗後,74、75 師留在根據地繼續堅持鬥爭,方麵軍主力第 10、11、12、73 師轉至外線。
1933 年 6月,紅四方麵軍進行了木門整編。由於部隊有了很大發展,這 次整編的主要任務是擴編,將原有的 4 個師擴編為 4 個軍:以第 10 師為基礎, 擴編為第 4 軍(後來改編為 129 師 385 旅)。軍長王宏坤(後為 129 師第 385 旅旅長,留守陝甘寧邊區),政治委員周純全。下轄第 10 師(後來改編為129 師 385 旅第 769 團),師長汪乃貴(後為 129 師 385 旅第 769 團副團長,新編第 10 旅副旅長),政治委員甘良友;第 11 師,師長陳再道(後為 129 師第 386 旅副旅長、東進縱隊司令員、獨立旅旅長、冀南軍區司令員),政 治委員葉成煥(後為 129 師第 386 旅第 772 團團長);第 12 師(後來改編為129 師第 385 旅第 770 團),師長張才千(後為 129 師第 385 旅第 770 團團 長,留守陝甘寧邊區),政治委員徐長勳。以第 11 師為基礎擴編為第 30 軍。
以第 12 師為基礎擴編為第 9 軍(原第 12 師師長陳賡在鄂豫皖第 4 次反 “圍剿”中負傷,1932 年 10 月下旬離開部隊,前往上海養病。後任 129 師386 旅旅長;太嶽縱隊司令員)。後來進入 129 師的幹部有副軍長許世友(1938 年任 129 帥第 386 旅副旅長,後轉任八路軍山東縱隊三旅旅長),政治部主 任王新亭(後任 129 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 386 旅政治委員、太嶽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
以第 73 師為基礎擴編為第 31 軍(後改編為 129 師第 386 旅)。軍長王 樹聲(後為太行軍區下屬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兼晉冀豫邊區遊擊縱隊司令 員、太行軍區副司令員)。西路軍失敗後,紅四方麵軍所剩部隊改編為八路軍第 129 師。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後為 129 師副師長,1939 年夏調離 129 師)曾經把紅四方麵軍的戰鬥作風概括為五個字:狠、硬、快、猛、活。 首先是狠。“狠”是首要的、根本性的東西,貫穿於紅四方麵軍的全部戰鬥活動中。在戰鬥中,部隊從上到下,自始至終,都有一股狠勁:有敵無 我,有我無敵,不消滅敵人,決不甘休。有了戰鬥任務,大家搶著上。當時, 在方麵軍中流傳著這樣的口號:“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不消滅敵 人,不是英勇的紅四方麵軍!”狠的基礎是廣大紅軍指戰員高度的階級覺悟。 有了建立在高度階級覺悟之上的狠勁,就能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與敵短兵相接,刺刀見紅,手榴彈開花,在近戰中戰勝敵人。
第二是硬。在戰役戰鬥的危急時刻,部隊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的氣概,真正拿得出,挺得住,過得硬。有了這股硬勁,有時能起到反敗為 勝,化險為夷,扭轉整個戰局的重大作用。紅四方麵軍曆經許多艱險危難的 嚴重考驗,樹立了過硬的戰鬥作風。
第三是快。時間就是力量,就是勝利,就是軍隊的生命。紅軍在戰爭實踐中練就了“走”和“打”的兩套本領。這兩套本領的施展都離不開一個“快” 字。紅四方麵軍走的能力很強,有時一天一夜走上一二百裏地,不成問題。 紅軍對敵作戰中的一個重要作戰原則就是要速戰速決,其本質上還是一個 “快”字。
第四是猛。猛則要求進若鋒矢、戰若雷霆。“兩軍相遇勇者勝”。一支軍心渙散、萎靡不振、缺乏勇氣的軍隊,裝備再好,人數再多,也不堪一擊。 紅四方麵軍的部隊打起仗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衝鋒時高喊著猛虎般撲 向敵人,非常勇猛頑強。
第五是活。活,即靈活機動。機動靈活是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在戰爭中的充分發揮,是人的主觀能力適應戰場條件及其變化的表現,因 而也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重要一環。紅四方麵軍在戰鬥中非常注意機動 靈活,常因敵、因時、因地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對策,在惡劣的環境中發展 了自己,打擊了敵人。
徐向前也看到了紅四方麵軍的不足。他指出,文化程度偏低,是紅四方麵軍的一大弱點。除紅四方麵軍總部保留了僅有的一些知識分子幹部外,軍以下幾乎是清一色的工農幹部。有些師團幹部,連作戰命令、書信也不會寫, 受領任務,傳達指示,全憑記憶力。紅四方麵軍的這個缺陷,主要是與方麵軍領導輕視文化知識、排斥知識分子的思想意識有關。不僅是紅四方麵軍如此,當時的中央,也機械地執行共產國際的指示,把中間勢力當作“最危險 的敵人”。選拔幹部,不看重表現,而首先強調是不是工人成份。最典型的 一個例子就是把工人出身但能力極低的向忠發推舉為黨的總書記。在這樣的 大環境下,紅四方麵軍也存在著嚴重的“唯成份論”,其結果是在各級幹部 中普遍存在著輕視文化學習的傾向。所以,129 師成立後,劉伯承首先做的 事情就是選調了一些有一定文化和軍事素養的年輕幹部充實參謀隊伍,要求 參謀人人都要天天練字、天天記日記。他還強調參謀都要學會測繪知識,能勘察地形,會標圖、識圖和用圖。
129 師中除了我們很熟悉的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外,還有參謀長 倪誌亮(曾擔任 73 師師長),政訓處主任張浩(10 月恢複政治委員製度後, 改任政治委員),副主任宋任窮。1938 年 1 月,鄧小平來到 129師擔任政治 委員。從此劉伯承與鄧小平被人們合稱“劉鄧”達13年之久。
本文摘自《山河呼嘯----八路軍129師征戰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