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最近讀的幾本書(四)

(2014-05-24 09:46:24) 下一個


一、《夢想與夢魘----六十年代留給下層階級的遺產》(美)麥隆.馬格尼特
這是一本反思美國自由主義文化的書。作者對六十年代那些時髦的自由主義論調提出質疑和批評。因作者持保守主義觀點,所以更能看到美國六十年代文化的後遺症和自由主義文化的負麵影響。
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西方的代表美國也一樣在經曆著一場文化革命。在中國的紅衛兵破四舊、砸爛孔家店的同時,美國青年也在痛扁他們眼中的傳統文化。這場革命是有錢人為自己尋求的個人解放,它悄悄改變人們觀念,其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並在很大程度影響了世界,也深刻地影響了今日的中國。
這場革命的主要表現形式,被作者概括為二:
“一是性解放運動。通過廣告、電影、流行音樂、電視等的傳播,性解放徹底改變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家庭生活,大幅度增加了離婚率、非婚子女和單身母親。
二是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反文化運動認為傳統資產階級文化是病態的、壓抑的和破壞性的;資產階級文化無論是以原罪、婚姻為基礎的性道德,還是認為應該為了將來的成功而犧牲眼前的快樂的理念是錯誤的,都是一種社會病症;清醒、禮貌都是充斥奴性和偽善的陳詞濫調;勤勉刻苦代表的是物質主義的價值體係;家庭生活隻不過是上演高壓政治和罪惡的另一個舞台;這種文化在一個天生的不公正的資本主義經濟秩序裏傳了一代由一代;美國對越南發動的法西斯戰爭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秩序殺人成性等等。”
我覺得這裏說的傳統資產階級文化不準確,應該說這是傳統的基督教文化。不管東方西方,傳統文化都是重視家庭、婚姻和恪守性道德的。這種道德啟蒙於人類最初的幾個聖人。西方是摩西和基督,東方則是孔子。
大概出乎很多中國人的意料之外,美國自由左翼的文化革命與中國不僅遙相呼應,而且還有著精神上的密切聯係,因為這個革命的精神領袖是著名的3M,即德國的馬克思、馬爾庫塞和中國的毛澤東。
美國這場文化革命是伴隨著發端於五十年代中期的民權運動進行的。民權運動極大地改善了美國的民主人權狀況,消滅了醜惡的種族隔離製度,也基本消除了種族歧視,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但其副產品卻也給美國社會留下了難以消除的疾病----下層階級和貧窮。
無論是保守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往往都拒絕承認文化是導致下層階層貧困的原因。自由主義者不願承認,是因為這種觀點認為個人及其信念應為客觀經濟命運負責。自由主義者更願意把貧窮的責任歸咎於社會。而保守主義者則認為是經濟原因,而非文化原因導致下層階級的犯罪。
此書作者自稱為文化決定論者。他的論點是:貧窮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問題。造成如今美國下層階級不斷擴大的動因,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文化。而這個文化的提倡和傳播者恰恰是富人。
作者對美國的“文化革命”有很多激烈的批評。他認為“文化革命”將個人解放和政治解放捆綁在一起造成了怪異的影響。“他升華了純粹的自我,使心疼自己看上去並不那麽自私,反倒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追求個人解放的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不負責任。”P19。作者在此還批評愛德華.肯尼迪就是典型的隻要權利不要責任的政客。
“‘文化革命’的倡導者和實施者是一群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精英分子,包括輿論製造者、政策製定者和神話編撰者,即律師、法官、教授、官員、記者、作家、電影廠和電視台的老板、牧師等。因此,過去的30年裏,美國的主導文化是自由主義文化,尤其是共和黨執政時期,從報紙、新聞網、教師、講壇、小說、電影、電視連續劇、雜誌、廣告、流行音樂、法庭、國會等傳向美國人民的觀點和價值幾乎都反映了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世界觀。”P20.
作為保守主義者,作者肯定家庭的價值,並對反文化運動的價值觀提出批評:“社會政策目標應該以各種方式鼓勵與加強傳統的雙親家庭作為基本的社會單元。在教育人們用絢麗多彩的有意義的人生所必需的價值觀和習慣武裝自己方麵,這個基本社會單元被證明是最成功的,其本身是建立在個人意願之上的,這個個人意願將人們最基本的個人衝動與能量轉變為超越個人需要、完成某種更大社會目標的動力。在大多數公共機構,特別是學校未能有效地教育學生具有價值觀的年代,削弱這個主要傳播價值觀的機構是雙倍的災難。”P120
作者給出很多事實,證明反文化運動對家庭和社會的破壞,尤其是對下層階級。1960年隻有25%的黑人家庭是僅有媽媽的單親家庭,而到了19841990年,這一比例分別上升到43%48%1960年有3/4的黑人男青年說他們絕對不會結婚,今天這個數字上升到了93%
反文化的自由主義盛行也導致美國的犯罪率大幅上升,因為“文化革命”中有一個流行的極端理論,認為犯罪是和政治壓迫有關的。“例如,‘黑豹黨’成員埃爾布裏奇。克利佛宣稱極端犯罪可能是政治激進主義的表達方式。將政治和暴力聯在一起。他在《冰上的靈魂》----一本六十年代的暢銷書、至今仍在大學中作為教科書-----中論述道,一個黑人男子強奸一個白人婦女是個政治行為,以此來反對他所受的壓迫,打擊他的壓迫者。”147
1963-1980年,美國人遭搶劫的幾率幾乎增加了四倍;遭入室搶劫和襲擊的幾率大約增加了三倍。1970年,一個出生在城市並在那裏長大的孩子,被人謀殺的幾率遠遠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士兵在戰場上犧牲的幾率。今天(21世紀),一個12歲的美國男孩有89%的幾率將在今後成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而一個城市家庭在未來20年裏,有93%的可能遭受入室盜竊。同樣嚴峻的數字是,19896-7月間,平均每四個黑人成年人就有一個坐牢或處於緩刑期。”P27
自由不講責任,就和民主不講正義一樣會毀掉整個社會。他不是帶領人類走向光明,而是走向黑暗。
關於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我覺得左翼自由主義作家Kurt Andersen總結和概括的非常好。
“政治立場偏右的人,將當代生活中一切他們厭惡的東西都歸咎於60年代末,諸如隨心所欲的性、粗俗的文化和文化多元主義。而左派則接受了這些,回望 60年代時,隻看到了他們定義為進步的那部分自由的遺產。然而,左派和右派各自熱愛和痛恨的,大抵都是1967年那同一枚自由放任的硬幣的正反兩麵。因為 60年代,我們都變得自私而不以為恥。”

改革開放後,中國實際上也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一場類似於美國文革的文化革命。如今的中國,已經到處可見“革命的成果”: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越來越高的離婚率和越來越不穩定的家庭關係,以及越來越亂的性關係。其實最大的“成果”是自由主義對人的成功洗腦。這從那些喊“東莞挺住”,叫嚷賣淫合法化、恢複多妻製、嫖娼符合人性的反道德言論中就可看出富人們多麽迫切需要縱欲的自由啊。他們是唯恐中國還不夠爛。
此書與《羅斯福王》、《破壞性的一代----對六十年代的再思考》和《美國同情心的悲劇》等書一起成為反思和批判美國文革的重要論著。


 二、《The 1960s By Gini Holland
這是一本簡述美國六十年代曆史的書。雖然此書篇幅不大,但涵蓋的曆史事件不少,導致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查閱了很多遍維基百科和其它書籍,以弄明白當時的曆史人物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美國六十年代是以反越戰為主脈的左翼自由主義運動時代。年青人不信任老年人,對一切被稱之為傳統的東西都嗤之以鼻。
與中國的文革類似,美國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的主力也是青年學生。他們激情四射,能量巨大,很有造反精神。
當斯坦福大學把西方文明史當作必修課時,引起了學生大規模的抗議。大夥跟著傑佛遜牧師高喊“嘿嘿,哈哈,西方文化去他媽的!”1988年校方被迫取消這門課。
文學教授米勒說:“我們是一群不肖子孫,就是要把西方文化這個龐大的機器砸個稀巴爛。”
也正是因為信任鴻溝導致了後來的反文化運動。曾經有一個流行於美國青年中的口號:不要相信任何超過三十歲的人。從這個口號中可以看出,當年美國社會的代際分裂和對抗到了何種程度。不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說這句話的人也是三十歲以上的人。在美國,造反有理很大程度是造上代人的反。達斯汀.霍夫曼的主演的電影《畢業生》就反映了那代美國年青人的叛逆和不滿的情緒。
在整個六十年代,反越戰貫穿整個時代。那時,美國各個校園都有反戰學生團體和反戰運動。而且有很多年青人為逃避兵役而移民加拿大。
整個越南戰爭期間,美國軍隊入侵越南的數量從最初的2萬人,增加到後來的50萬人。到1967年,美國投在越南北方的炸彈超過整個二戰期間所有盟國二戰時投放炸彈的總和,但北越並沒被打敗。
1962年到1971年越戰期間,美國在越南、老撾東部和柬埔寨部分死去投擲了兩千萬加侖的化學脫葉劑----橘劑,造成該地區嚴重的生態災難。這些令人發指的戰爭行為已經不是簡單的戰爭手段問題,而是典型的喪失人道的戰爭罪行。
信任鴻溝導致信仰崩潰和尊敬的消失。戰爭當中,為了迷惑敵人,鼓舞士氣,任何一方都會誇大戰國,隱瞞損失。美國也是一樣。在越戰中,約翰遜政府吹噓美軍控製了南越80%的地區,而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南越大部分地區在越共手中。越戰是一場在全世界媒體關注下的戰爭,而且是兩大陣營對抗的戰爭,不是一個不受人關注的戰爭。因此,戰事的真相是無法長期隱瞞的。
也許美國人不會相信來自另一個陣營的宣傳和媒體的披露,但美國越戰英雄的話他們無論如何是要相信的。事實證明,真正摧垮美國政府越戰信心的恰恰是那些從越戰戰場回來的反戰的老兵英雄們。
對美國社會關於越戰的認識最有影響的一次講演是耶魯大學畢業的一個美海軍越戰英雄克裏(John F. Kerry),這個27歲的海軍軍官獲得了三個紫心勳章,一個銅星和一個銀星勳章。他1971422日代表越戰軍人在國會外交委員會的一次講話,成為壓垮美國越戰決心的最後一顆稻草。他就是現在的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裏。
他對外交委員會的那些上一代人說道:我們親眼看到那些從美國納稅人手中征收來的巨款是怎樣被花在一個獨裁專製政府上的。我們發現在我們國家有許多在自由的旗幟下存在的偏見,就像黑人士兵傷亡率最高這樣的事實。
我們親眼目睹了越南被美國炸彈,被搜索和摧毀命令,被越共恐怖主義摧毀成一片廢墟。我們也聽到越南人民對這一切暴行的譴責,無論是來自哪一方的暴行。
我們試圖說服自己和別人,我們摧毀他們的村莊是為了拯救他們。我們眼睜睜看著美國一步步失去道德感,比如可以冷靜地接受美萊(My Lai)那樣的大屠殺,而且拒絕放棄美軍士兵扔出巧克力糖和嘴嚼口香糖的形象(象征和平和仁慈)。我們了解了自由開火區的意義,即向這個區域一切移動的東西開火。我們目睹了美國是怎樣視東方人的生命如草芥的。我們目睹了美國軍隊是如何偽造陣亡軍人屍體數量的,事實上是在用屍體數為越戰唱讚歌。
每天,一些人不得不丟棄自己的生命,隻為了美國政府不願承認,而全世界都已經知道的一些事情,即美國政府已經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豈止是一個錯誤,可以說是一個罪行)。一些人不得不死,其意義隻有一個,那就是尼克鬆不是美國第一個打敗仗的總統。
克裏的這個講話在美國掀起軒轅大波,使反戰運動達到高潮,也徹底擊垮了尼克鬆繼續越戰的信心。
六十年是美國新左派孕育和生長的年代。新左派是在老社會主義者、工會、共產主義者、綠色環保自由主義者的廢墟上出現的,也是對惡毒反共的麥卡錫主義的一個反彈。
六十年代是資本主義信任危機的年代,那時的社會主義名聲並不像現在這樣不好,恰恰相反,資本主義在西方青年的眼中則並不美好。曆史在那時還沒有被終結(當然現在也沒有終結,隻是在某些人的眼中終結了)。
早在60年代的前30年左右,馬克思主義、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和文化道德相對論就已風靡校園。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人們在曆史課上越來越多地探討階級利益、階級鬥爭和階級意識。上著上著課,就會有人驚歎:你看,馬克思是對的!
美國文革的精神領袖與整個西方當時的左翼自由主義運動的精神領袖沒有什麽不同,都是3M。其中尤以馬爾庫塞影響最大。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單向度的人》,成為一代人的啟蒙之作。
馬爾庫塞認為馬克思隻看到了生產社會化和雇傭勞動製之間的結構性衝突,卻忽視了社會生活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危害,而這恰恰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弊病。美國“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則聲稱,他們的鬥爭目標是要“建立人人參與的新製度以代替現在的官僚機構”。
人的解放是主題。馬爾庫塞證明發達工業社會通過技術進步使大眾媒介占領了私人空間,通過富裕的生活使人們滿足於眼前的物質需要而不再追求自由,通過“強製性消費”把本不屬人的本性的物質需要和需要無限製地刺激起來,使個人成為物質的附庸而單麵化,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成為他書中所說的“單向度的人”。工業社會通過消費主義成功地壓製住社會上的反對派和反對意見;消費至上(如今是娛樂至上)的資本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徹頭徹尾地非人道操縱行為的場所,是一種新型的集權主義社會。
反文化運動期間,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教授Timothy Leary因其反叛的性格和言行成為一個著名人物。他拒絕主流的態度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他也是那些喜愛LSD毒品的嬉皮士們的精神領袖,並被尼克鬆稱為美國最危險的人。
Timothy Leary對東方文化情有獨鍾。他是靜坐的實踐者,並從中獲得快感。他認為從靜坐中獲得的快感完全可以媲美從毒品中獲得的快感,好處是不會損傷身體。他鼓勵吸毒者練習靜坐。他曾多次被捕,此人1996年去世時也引起轟動。因為死的很奇葩。有興趣的可以在網上搜到相關報道。
美國文化革命期間的婦女解放運動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可以說,那是一本書引發的一場革命。
1963Betty Frieden 出版了《女性的秘密》這本書。書中質疑了女性在社會中被要求的角色,並提出女性有能力超越這個限製。
Betty後來說:“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意識到這回掀起一場革命,但它卻改變了我的一生。”因為這本書,美國婦女開始加入到反戰和人權運動的洪流中來。婦女們不再滿足於以社會給她們定位的秘書這樣角色參與運動,而是開始要求一個更強的角色。她們依靠自己成為運動的領導者、演說家、組織者並參與政治領導的競選活動。美國的女強人意識大概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覺醒的。
雖然20世紀20年代,美國婦女就獲得了法律上的平權,但男女社會地位和角色的平等卻是在六十年代完成的。男女平等意識是伴隨著女權運動一其獲得共識的。當然,女權運動也犯了許多幼稚可笑的矯枉過正的毛病。比如:一些極端女權主義者,為了處處和男人較勁,什麽都要和男人一致。甚至連上廁所小便也要和男人一樣站著尿,因此而影響一些服裝設計師為她們設計了特殊拉鏈褲。還有的婦女要求能夠和男人一樣袒胸露背。其實這樣的要求恰恰表現出女人內心的自卑。


中國改革開放後,一步步走向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今天,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社會弊病也一點點地顯露出來。所以,了解美國六十年代的曆史,對今天的中國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會使我們不盲目地學資本主義和美國的一切,而應是批判地吸收,有前瞻性地學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