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本是一個地道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是一個地道的紈絝子弟、花花公子,不僅喜歡聲色犬馬,還曾是一個癮君子。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別人是吃喝嫖賭,他則是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這樣的人往往不了解民間疾苦,缺乏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早期的張學良也的確是這樣的人。雖然他生性豪爽,耿直倔強,但卻缺乏雄才大略,對國家和民族的前程沒有獨到的見解和責任感。
然而,時勢造英雄,塗炭生靈的軍閥混戰和日軍對東北的野蠻占領,教育了張學良。
有一次在河南打仗,張學良看見一個老人趴伏在地上,餓的不行,給錢他都不要,隻要吃的。張學良隨從扔給老人一個饅頭,老人抓起來連土都不管,就那麽狼吞虎咽地吃了。這一幕,讓張學良動了惻隱之心,眼淚都流了出來。張學良問這個老人,為啥這樣?家裏人都哪去了?老人說:連年打仗,都給抓取當兵了,沒被抓的也都跑了,剩下老的跑不動,就弄得沒飯吃了。
聽了老人的話後,張學良反躬自責:“誰做的孽,我們軍人做的孽!”良心發現後的張學良對內戰開始抱有抵觸情緒,並多次勸說父親不要再打毫無意義的內戰了。按張學良的說法,內戰打死的都是中國人中的佼佼者,剩下的平庸之輩卻來請功領賞。能人好人都打沒了,這個國家還能好嗎?
張學良不僅不願意與軍閥打內戰,也不願意與中共打內戰。這源於他對中共的了解。中央紅軍初到陝北就與東北軍打了一仗,結果是紅軍完勝。這讓張學良對這支衣衫襤褸的軍隊刮目相看。他萬沒想到,這樣一支要吃沒吃、要穿沒穿,裝備極差,彈藥奇缺的軍隊,一路上被蔣介石圍追堵截,竟然沒垮,而且立足未穩就打了勝仗。張學良崇尚英雄的個性和英雄相惜的心理,促使他想了解紅軍,了解中共。因為這支神奇的軍隊讓他好奇,讓他欽佩。他九十歲的時候對采訪他的唐德剛吐出了當時的心聲::“我是帶兵的人我知道,我們誰能把部隊帶成那樣,那樣困難的情況(指長征)都打不散?”
正是由於對這支軍隊的欽佩和為中國保存抗戰精英的心結,促使張學良暗中與中共來往,多次給予中共物質援助,並促使張學良最後發動了西安事變。
在張學良看來,紅軍都是中國人中的精英。如果中國的精英之間殺來殺去,最後受損的還是中國。那是日本人最高興看到的。加之,張學良本對不戰而丟失東北深感愧疚,無顏見東北父老,抗日之心一直沒泯。所以中共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正中他的心懷。
張學良雖然知道中共很厲害,紅軍很厲害,但他一直沒搞懂這支軍隊為啥如此厲害。
他不明白一個靠個人感情和個人恩惠和利益凝結起來的軍隊(如軍閥和國民黨軍隊),是無法和一個靠共同信仰凝聚在一起的新型軍隊相比的。
張學良的良心萌發,改變了中國的曆史進程。雖然後人對他的毀譽很多都摻雜著各自的立場和觀念,但對張學良自己來說,他做決定的那一刻是無私的,是完全順從自己的良心做的決定。他放棄了與蔣介石的私情,而選擇了對中國利益最大的選項。因此,張學良至死都是問心無愧的。所以,張學良後來說,即使知道國民黨最後的結局是那樣,如果曆史重演,他仍然會做那樣的抉擇。曆史的演繹也許並不完全遵循良心的軌道,但個人在利害難以兩全之時,能守住自己的良心,卻是難得的高尚。
張學良後來能夠皈依基督,安享晚年,也是內心的那點良知所成就的。
張學良的事告訴我們,不管一個多麽不靠譜的人,隻要放下私心,在關鍵的時候按照良心的指示行事,都會做出對得起曆史,對得起國家民族的事。
看問題不能隻看一句話兩句話,要看其人的一貫行為。你能舉出張學良稱讚或是誇獎楊虎城的話來嗎?
張學良不過是個誌大才疏的公子哥而已,真正了解張學良的就會知道張學良後來直到死都對楊虎城評價非常的低,為什麽?因為張學良後悔被楊虎城挑唆發動兵變了,知道自己做了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現在看來,如果沒有他發動那個西安事變,中國也不會陷入共產的泥潭裏拔不出,早已是民主國家啦。老蔣的攘外必須安內是對的。日本人晚打上幾年不要緊,後麵美國人和蘇聯人都會出麵打敗他們。他給了共產黨喘息的機會,有機會攫取整個中國。他是不折不扣的共產黨的大救星。但他卻是中國人民的大災星。
資料顯示,當年丟失東北,是他害怕日本人而想保存實力而臨陣逃跑,根本不是蔣介石下了什麽不抵抗令。
張學良,民族的罪人,中共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