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01》(王樹增 著)
雖然中外有很多關於義和團的書,但我尚未看過一本將義和團運動從頭至尾,從上到下,由表及裏的全景似描述的書籍。王樹增的這本《1901》可以說是在填補了我個人閱讀史的一個空白。
義和團運動的起因是複雜的,參與的勢力和力量也是複雜的,運動的性質和發展軌跡更是詭異和難以定性的。
義和團最早源於一起發生在山東梨園屯的民教案。當時山東膠東地區已被德國占領,德國教徒在山東大舉發展教徒,修建教堂。由於外國教會勢力的靠山是各列強的軍事實力,所以清政府不敢得罪這些教會。因一起教民官司不信教的村民連續敗訴,村民則將怒火發泄到偏袒教會的衙門上,所以義和團第一次舉事不是針對洋人,而是官府,即朱紅燈領導的前崗子李莊之役。
當年的教會在中國農村的勢力很大,再加上背後列強政府的保護和支持,使教會儼然成為第二政府,這也觸犯了原來的二衙門-----農村士紳階層的利益。中國農村地區在清朝時基本是官府勢力的空白區,農村保持著相對的自治性和獨立性,農村的管理權基本交於當地的士紳、族領。清朝的皇帝並不像老毛那樣鼓勵幹部下鄉蹲點,因為朝廷擔心官吏下鄉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激發官民矛盾。所以有的縣官在任多年都不到自己管轄的農村親自看看,而是坐在衙門裏等著告狀上門。因為大部分官司都在村子裏由士紳和族領調節和仲裁解決了,告到縣衙門的往往都是一些自己調節和解決不了的案子,所以縣衙門有幾十個人就足夠了。正因此,當時的中國才能用很少的官吏管理龐大的國家。這種情況實際上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我們可從民國時的文學作品和回憶錄中看到這樣的農村風貌。當士紳的權利與教會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得不到官府的支持,因為官府是懼怕洋人的。因此,逼使士紳轉而求助於民間的準武裝團體----各種習武社團,比如義和團的前身紅拳、梅拳等。
發生在梨園屯的教民官司就是由士紳出麵代表村民與教會打官司。打官司爭的是廟產。現在已經沒人能說得清楚到底誰占理,誰不占理,但無疑這是一起利益之爭,雙方都認為自己占理。也許是山東人認死理和不服輸的性格作怪,這個廟產官司竟然連續打了三十年之久。因為教民和村民的對立達到不可調和的狀況,文鬥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武鬥則自然而然地登場了。在當時的中國,法律並沒有什麽尊嚴,農民們也談不上什麽法律意識,而合情合理這種模糊的標準卻會被普遍接受。
教會在農村的發展破壞了原有的農村各階層的平衡,而有些教會發展教徒也不檢點,隻要願意,什麽人都可入教,而入了教就會得到教會的保護。因此,有些農村的地痞流氓也入了會,他們入會後就利用教會勢力欺負村民,這更加深了教徒和村民的對立。
義和團起事雖然是因反洋教,但因此說義和團運動是一起宗教之爭那就不準確了。中國人一向對信仰是馬馬虎虎的,他們更注重世俗生活,隱藏在反洋教口號後麵的是利益之爭,當然也有嫉妒心作怪。本來都是一樣的村民,可有些人入了教就有好吃好喝,而且趾高氣揚起來,這讓那些沒入教的清苦的村民不免羨慕嫉妒恨。但這些並不是義和團能迅速發展壯大的原因的全部,這裏麵也有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和對自己的傳統被破壞的焦慮感和挫折感。
事實求是講,傳教士在中國的主流是好的。他們有大量善舉,雖然目的是讓盡可能多的中國人入教。比如他們興建醫院、學校、孤兒院、養老院等。另外,他們也開設報館和出版社,並大量翻譯外國書籍,將西方的科學知識和現代意識傳入中國,這對中國平民階層的啟蒙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但這些教會大都缺乏對中國農民的了解,也不了解中國傳統力量的強大和頑固。他們沒有想到,發展教徒會分裂這個國家的農民,造成入教的和沒入教的農民成為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的兩個對立集團。這個局麵的形成有利益在裏麵,也有說不清的精神層麵的東西在裏麵。
義和團之所以後來發展的不可收拾,和清政府的態度的曖昧關係密切。一開始政府的態度是鎮壓,尤其是光緒帝認為這是暴民做亂,應該彈壓剿滅。可是一些地方官員,出於對洋人和洋教的仇視,暗中卻支持和保護拳民。這使朝廷剿滅義和團的命令得不到有效的執行。麵對農民的造反,曆朝曆代都是一個路子,鎮壓和招安。而這次清政府一開始就對義和團舉棋不定,模棱兩可,朝廷內部在鎮壓和支持上也是吵的不可開交。
慈禧本來並不十分恨洋人,但因為洋人支持她要廢掉的光緒帝,就讓她十分不爽,並由此升起對洋人的仇恨。可是自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清王朝所有的外戰均以失敗和割地賠款而告終,這讓她恨洋人的同時也怕洋人。如今有官員介紹說義和團有神功,刀槍不入,而且義和團的口號是扶清滅洋,盡管慈禧對義和團的神功半信半疑,但心中還是難免出現一絲僥幸心理。慈禧是精明的,不管官員如何吹噓,他還是暗中派人去秘密調查義和團的神功,但她沒想到,她派去的這個人是個很會觀測官場動向的滑頭,雖然他知道義和團的所謂神功是扯淡,但他匯報給慈禧的是一大堆模棱兩可的話,這隻讓慈禧摸不著頭腦,卻並沒撲滅慈禧鋌而走險的投機念頭。
當時的官場也是混亂不堪,有的遵照聖諭發兵鎮壓,有的卻又暗中給義和團撥巨款作為練兵費。老佛爺還說什麽義和團也有良莠之分,意思是義和團也有好有壞。可在那種亂世,你讓下邊人怎麽區分好義和團和壞義和團。事實上義和團從舉事開始,就是與燒殺搶掠纏在一起的。這些農民隊伍既沒有什麽統一號令,統一指揮,統一組織,也沒有什麽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說他們完全是土匪也不公道,但說他們不是土匪也不準確,他們大概算是有土匪作風的暴民吧。
當山東地麵的義和團被袁世凱趕到河北後,兩股義和團在河北合並形成規模和聲勢更大的義和團。但壯大的義和團一開始並沒有殺人放火,殺洋人也是偶爾逮著一個在農村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最主要的活動是破壞。破壞鐵路,破壞電線杆。他們的口號是“拆鐵路,拔線杆,緊急毀壞火輪船。”這種對鐵路和電線杆的奇特仇恨很難用單一的原因來解釋。愚昧和對和自己利益沒關係的新事物仇視是主要原因;而認為鐵路和電線杆穿過了自家的祖墳,惹老祖宗生氣,讓氣候惡劣導致莊稼受災也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是大概那時征用農民土地也沒什麽動遷費,而這些電線杆鐵路經過自己家門口,自己竟一點好處沒得到,因此怨恨之心油然而起。當然拆電杆還有一個很大的利益驅動,即這些電杆都是很好的房梁的材料。當北京附近一百多公裏的電線根被拆除後沒幾天,該地區的很多農民家裏都鞭炮齊鳴,慶祝新梁上房。
沒有官府的支持,義和團是成不了事的。殺德國公使的不是義和團,而是一個清軍士兵,據稱是奉了上峰的命令,見到洋人就殺。
載猗恨洋人是受私心左右,因為洋人支持光緒,反對他兒子接光緒的班,因此載猗成了親王中反洋的主力。
康有為不是什麽好人,本來慈禧並不反對政改,她也不懂政治,他隻關係權力。可狂熱的康有為卻想出一個殺慈禧篡位的毒計。把政治鬥爭演變成了權力之爭,害的戊戌變法流產。梁啟超、譚嗣同都是君子,可康不算。他連自己的親弟弟都不管就跑了,害的他弟弟大喊冤枉地代他成了戊戌七君子。
曆史有時是驚人的相似的。回頭看胡耀邦和趙紫陽,感覺他們就像當年的光緒帝。
1901是中國最愚昧、最黑暗、最衰敗的一年。義和團導致的辛醜條約等於將中國破了產。讓中國成為一個沒有國防的,任人宰割的國家。從此,外國軍隊可以堂而皇之地駐紮在首都北京。
這本書史料極其豐富,從民間到朝廷,從聯軍到清軍都有詳細的記述和資料。非常值得一讀。
二、《張學良口述曆史》
這本書是曆史學家唐德剛采訪張學良的一個文字記錄。我看過這個采訪錄像,90歲的張學良一點看不出衰老的樣子,可以說精神矍鑠,侃侃而談,吐字清晰,一口東北土話看的我直樂。比如他將責任念成(zhai ren),我聽著這土話感覺非常親切,因我父親生前也是這洋的發音。
張學良說:“我的事情到36歲就結束了,以後就沒有了。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不過我想,如果張學良當時不是36歲,而是46歲,56歲,也許就沒有西安事變,那中國的曆史就改寫了。
張學良是個很難讓人簡單褒貶的人物,他是個地道的公子哥、富二代和官二代,他曾是個癮君子,並且與多名女子有染,而且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愛國、反日,但又是一個逃跑將軍;他與蔣介石是好哥們,與宋美齡相交甚好,但同時又同情中共,佩服紅軍。如果不是極左的王明拒絕,他差點暗中加入了中共。他對唐德剛說:“我是帶兵的人我知道,我們誰能把部隊帶成那樣,那樣困難的情況(指長征)都打不散?”
他率性、仗義、懂大義,是個典型的性情中人,正因了他的性情中人的個性,他成為扭轉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他尊重蔣介石,與蔣介石私人關係很好,卻如此評價蔣:“蔣公這個人,我認為他失敗了。蔣公這個人,我跟你講,我不願意批評他。蔣先生這個人很頑固,很守舊的,太守舊了!這麽講吧,我撂一句話批評他,假設能做皇帝,他就做皇帝了。就這麽一句話。他認為我說的事都是對的,我做的事就應該是對的。他就剩下個派頭。”
張學良口述曆史中有三個故事給我印象深刻。其一是他講到汪精衛曾去大連吊唁慶親王,張學良感到奇怪就去問汪精衛為啥專程吊唁一個被自己推翻的老親王。汪精衛說:我當年被捕,是慶親王審的我。要殺我的話,慶親王完全可以殺我,但慶親王沒殺我。慶親王說,你們這革命是有原因的,因為看我們清朝太壞了,但假如你們成功啊,我看你也強不過我們清朝。汪精衛說,這句話應驗了,現在我們個革命成功了,還真不如人家清朝,弄得這麽糟。
第二個故事也是關於汪精衛的,但主要是讚佩汪精衛的夫人陳璧君的。說的是孫鳳鳴刺殺汪精衛事件,張學良當時在場,是親眼目睹汪精衛被刺的,而且還是僅有兩個沒有被槍聲嚇跑的黨國要員。當時槍聲響後現場一片混亂,連現場保衛的警察都嚇跑了。而張學良是眼看著孫鳳鳴開了三槍,一槍打在汪的臉上,一槍打在背上,一槍打在手臂上。當時汪精衛就倒在地上,等陳璧君趕來的時候,汪精衛的臉還在噠噠地滴著血,看見陳璧君進來就哭了,嘴裏叨咕著,我完了,我完了,我要死了!可陳璧君卻一句溫軟安慰的話都沒有,劈頭就罵汪精衛:你剛強點好不好?幹革命還不早晚有這一手,幹革命早晚就是這個結果!因此,張學良對陳璧君十分地佩服,認為她是真正幹革命的料。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張學良自己的。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要把張學良的私人財產都還給他,裝了滿滿三列火車給送到北京正陽門火車站,可張學良不要。本莊繁原本是張學良的好朋友,張學良到日本都是他陪著去的,那時他隻是張學良的軍事顧問,私人關係非常好。本莊繁派人給張學良送來一封信,說你的東西我都自己花錢給你包上了,一樣不差,你查收吧。張學良當時就火了,說你這是羞辱我啊,我是東北的地方長官,現在把東北丟了,卻取回自己的的東西,那不是羞辱我嗎。你要是想還,就把整個東北還給我,否則我絕不收我的個人財物。如果你不拉回去,我一把火就都燒了。弄得本莊繁毫無辦法,隻好又拉回沈陽。
從這件事看,張學良還真是有血性、有氣節、明大義的人。
三、《毛澤東傳》(英)迪克.威爾遜 著
我買這本書純屬是好奇,我想知道,西方人是怎樣看待毛澤東的。其實,這本書寫的平淡無奇,所取的資料都是公開的書籍和傳記,沒有任何所謂的逸聞和野聞。讓我欣賞的是作者的態度,他不是將毛當作一個魔鬼去研究,而是當作一個偏執的革命者去研究。也許因為是外國人吧,沒有中國人那種在毛時代所親身經曆的痛苦和迫害,因此迪克對毛的評價基本是正麵的。此書的另一個可貴之處是,作者研究了大量資料,對毛的話沒有斷章取義,所有的引文都注明出處。而且也澄清了一些網上誤傳的關於毛澤東的一些話。比如:毛澤東接見日本代表團時說的所謂感謝日本的原話是這樣的:“不用道歉,沒有你們日本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就不能團結起來對付你們。日本皇軍使我們的軍隊發展壯大,達到100萬人,解放區的人口達到1億。”毛頓了一下,笑著說:“你們說要不要感謝啊?”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所羅門1971年所著的《毛的革命與中國的政治文化》一書中。
迪克寫道:“毛來自中國‘受虐的一方’,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所以,他後來非常熱愛學習。他所知道的是貧困、墮落、剝削和不正義----他花了整整一生的時間盡最大的努力和這些東西戰鬥。毛所進行的是貫穿整個中國文明國度的革命,這個國家就像整個歐洲那麽大。
無論如何在成就後麵的那個人仍然是個謎。一個精力充沛的人物,蘊含了對權勢的憎惡和因對教育或教養被社會拒之門外的憤怒。他的一生波瀾壯闊,不斷從打擊中站起,並且這些打擊沒有給他留下創傷。”
迪克筆下的毛澤東與現在中國掌握話語權的精英筆中的毛澤東差別很大。可見毛澤東也是一個多麵孔的人。這不是毛澤東的責任,而是我們對毛澤東的認識的差異所致。
一個南美來的移民曾主動與我聊起毛澤東,他告訴我,在他們國家很多人在看毛澤東傳,他也非常欽佩毛澤東。回想當年在瑞士時遇到的一個庫爾德人為中國人不再理會毛澤東而痛心疾首的樣子,我明白了。毛澤東已經成為一個符號和一個象征,而非本來麵目的毛澤東。他已成為那些渴望公平、正義和反抗壓迫的底層人民的精神領袖。從這個意義上說,哪裏有壓迫,哪裏有不公,哪裏就會有毛澤東熱。
四、《西藏生死線》(原名《艽野塵夢》)
這是一本奇書。原作者是曾經的湘西王陳渠珍。據說這本書曾作為首次進藏的解放軍十八軍首長的參考書。
在清朝末年,一支被派往西藏協助藏軍抵抗英軍的清軍後來遇到辛亥革命的變故,軍隊嘩變。陳渠珍率領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撤回內地。這一路上,經曆了千難萬險,像野人一樣地隊伍,靠狼口奪食,打獵抓魚,吃戰友的屍體,曆時一年,堅持到最後,生還的僅僅七人。
書中對西藏原生態的奇異地貌和荒涼的描述猶如觀看一部魔幻片,但最感人的是陳渠珍在西藏娶的藏族姑娘西原短暫而絢麗的一生。西原嫁給陳渠珍後一直在顛簸流離中,經曆了千難萬險,始終對陳不離不棄,危險關頭還多次救陳一命。合上書本後,兩個人一起啃生羊腸子啃出羊糞也沒覺得的情景一直在我腦海中浮現,揮之不去。其實,人饑餓到極點的時候,和動物沒什麽兩樣。可惜西原沒有享受幾天安穩日子,一到西安就因天花病逝了,年僅19歲。但她的一生是濃縮了的一生。經曆了那樣的危難和艱辛,一年等於常人一百年的人生。
陳渠珍本是一介武夫,和文學青年不沾邊,卻寫出了這樣一本奇書。實在是他的經曆太為奇特,他對西原的思念太深的緣故。
我讀的這幾本都不是電子書。前三本都是在當當網上訂的。《1901》的作者王樹增是我比較喜歡的軍旅作家,他的《朝鮮戰爭》、《長征》都是很好的書,因此我一直比較關注他。他最近還有一本《1911》寫辛亥革命的,我訂了,但還沒時間看。《張學良口述曆史》是我在台灣旅遊時看了錄像,回來就在當當網上找到這本書。《毛澤東傳》是現在美國書店裏看到英文版的,然後在當當上訂的。最後一本是朋友推薦的。這些書在當當和京都商城上都能訂到。
same question: 有電子書嗎?
among the tons of books, why did you pick those?
請問這是您在哪買的,有電子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