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2025 (2)
剛剛讀完旅日學者宗澤亞的《清日戰爭》。在此之前,我對清日戰爭(中國史稱甲午戰爭)的曆史知識都是零散和片麵的,讀了《清日戰爭》這部史料豐富、圖文並茂的甲午戰爭曆史專著後,我對發生在1894年的那場讓中國蒙羞和覺醒的戰爭才有了一個整體和全景式的了解。盡管此書的資料大都取自日本國內所藏的曆史文獻,肯定會有一定的片麵性,但書中在關鍵問題上大量援引西方媒體的報道和原裝曆史文獻,從而彌補了資料來源單一性的缺憾。經與其它甲午戰爭的史料對照,此書與其基本吻合,所以,我個人認為此書所述的曆史是可信的。
對發生在一個多世紀之前的那場戰爭,一直有各種說法來解釋清國的失敗。最常見的解釋是敵強我弱和裝備不如人。這也是我們為了顧全顏麵而最喜歡的一個解釋。
在瑞士的時候,曾與一個獨居的老人上下為鄰。一次他邀請我到他房間喝咖啡,不知怎麽就聊起了中日戰爭的話題。這老人沒什麽文化,對中國和日本知之甚少,但他知道中國曾被日本侵略和欺淩過。他帶著十分困惑的表情問我:“日本人高還是中國人高?”我說:“中國人高。”他又接著問:“中國人多還是日本人多?”我說:“當然是中國人多了。”“那為什麽中國打不過日本呢?”我當時被問的啞口無言,心裏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恥辱感。最後我給出的理由還是那種標準答案,即中國沒有重工業,武器裝備不如日本,所以打不過日本。可隨著我閱讀的曆史資料越多,我對這個標準答案越是懷疑。中國為什麽敗於日本,僅僅是因為裝備不如人嗎?如果裝備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的話,為什麽在半個多世紀後的朝鮮戰場上,同樣裝備不如人的誌願軍卻能打敗強大的美軍呢?
按此書提供的資料和我所掌握的史實,實際上1894年的日本還是一個地道的窮國,其國力與大清國是沒法比的。甲午海戰雙方對陣的艦隊無論從噸位還是從火力上都相差不大,各有優劣。大清國的鎮遠和定遠兩艘鐵甲艦更是讓日本垂涎已久的世界最先進的軍艦。當時的世界,大概隻有大清國這樣的富國才買得起如此昂貴的軍艦。真實的曆史是,日本戰勝清國是以弱勝強。
《清日戰爭》一書中列舉了大量兩國軍隊實力的對比資料。當時清國海軍總噸數為85,000噸,且鎮遠、定遠兩鐵甲艦裝有亞洲最大口徑和最大射程艦炮(口徑:30.5厘米,射程:6公裏),日本艦隊總噸數為6萬噸不到,火炮射程僅為3公裏。清國陸軍常備軍為35萬人,甲午戰爭期間臨時招募60人,陸軍總兵力約將近100萬人,清軍沒有炮兵兵種,各種火炮都分散在步兵中。日本常備軍為12萬3千人,戰時動員24萬,總計36萬多人,另加負責輜重運輸的軍夫15萬4千人。日軍有野炮168門,山炮72門,配屬於專門的炮兵部隊。清軍的陸軍裝備大都來自德國,日軍是國產加進口。
如果單從兵力和裝備上看,清日兩國是不相上下,而且清國還要勝上一籌。但戰爭的結果卻是一邊倒的。清國軍隊基本上不堪一擊,日軍打清國就如美軍打伊拉克一樣,可以說每戰必勝,如入無人之境。如果說甲午海戰中國的失敗還有一點偶然性的話,那從朝鮮到遼東和山東的陸地之戰,清軍的失敗則沒有任何戰場偶然性可言。
清軍陸軍是一支徹頭徹尾的腐軍弱旅,不僅缺乏訓練,而且毫無鬥誌。在整個朝鮮和遼東及山東戰場上沒打過一場像樣的戰役,幾乎是逢敵必潰,每戰必敗。即使有堅固的預設陣地和永久工事,清軍也從不認真抵抗,而是畏敵如虎,見機開溜。也隻有牛莊一役,尚屬稍微激烈的抵抗。
例如:金州防禦戰中,清國軍隊8000人,日軍進攻的部隊僅1300人,結果構築了永久防禦工事的清軍竟不堪一擊,尚無多少傷亡就棄陣潰逃,並被日軍長途追擊,大量輜重丟失。戰後的調查顯示,清軍陣亡和負傷的士兵大部分傷口在背部和腦後,這說明這些兵勇都是在逃跑時被擊斃和擊傷的。正如某外國將軍對清軍失敗的原因所做的分析那樣:清軍的怯懦是原因之一。
花費巨資建設的旅順和威海炮台在當時可謂世界最先進的炮台,可這些炮台在戰爭中幾乎沒發揮什麽作用,駐守的清軍沒做任何稱職的抵抗就拱手讓與日本。如此無能的軍隊,既讓日軍輕易得手,又讓日軍分外瞧不起。日本人原本對中國是懷有敬畏之心的,可自從這場戰爭之後,日本國民的中國觀被顛覆。羞辱和歧視中國之風風靡日本。由此印證了,一個國家最大恥辱就是養一支窩囊怯懦的軍隊。
在戰場上不堪一擊的清軍,在禍害百姓方麵卻從不手軟。從朝鮮牙山一路撤下來的清軍,為了迅速逃跑,拋棄了大量糧草彈藥,卻沿途大肆搶掠本已貧寒交加的朝鮮民眾,讓這些本來對中國尊敬有加,對日本懷疑仇恨的朝鮮百姓轉而憤恨清軍而開始對軍紀嚴明的日軍懷有好感。那些被清軍拋棄的糧草彈藥被日軍所獲,夠當時侵華日軍三個月之用,極大地緩解了日軍後勤供應不足的困難局麵。這種情況多少有點像國共內戰時的國民黨部隊。曆史證明,一個軍紀渙散的軍隊一定是一個無能的軍隊。
最好笑的是赴朝參戰的清國援軍竟同時伴隨有民間鴉片館,而鴉片館每天的清軍客人都不下五百。這樣的軍隊如果能打勝仗,那真是天方夜譚。一個沒有精神、沒有鬥誌的軍隊,再好的裝備也是白搭。
在清國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素質最高的就數北洋水師了。軍官多是留洋歸來的精英,而且在西方學校畢業時考核成績多為優秀,士兵也訓練有素,而且幾乎每艦都有外國顧問,軍隊的士氣也不弱。
當時的北洋水師雖然是一支讓日本人生畏的強大艦隊,但也有人看出了北洋水師的外強中幹。如《清日戰爭》所述:“清國公開最新銳戰艦,令日本振動,有恐懼者、悲觀者、感動者、憤恨者,更多人士感到處在清國的威脅中。持冷靜鎮定立場的是東鄉平八郎,他在參觀定遠艦時看到大炮上有晾曬的衣裳,認定清國水兵一定是紀律渙散、缺乏鬥誌的部隊。他放出‘清國不足懼,必為我軍擊敗’的豪言。”
甲午戰爭的結果不幸為東鄉平八郎所言中,在世人眼中強大的北洋水師竟然敗在一向被中國輕視的撮爾小國之手,不僅讓中國人為之震驚,也引起西方列強的警覺和重視。
當時的《美國時報》評論說:“黃海海戰日本艦隊戰勝清國艦隊的事實,證明合眾國海軍必須進行改良。本戰鬥中,日艦運用巧妙的機動航行軌跡,破壞了敵艦的隊形。假如本次作戰換清國為美國,不知會有怎樣的結果。因為在清國的軍艦上,有英國和德國的軍事顧問,而且清國指揮官也是政府選拔的優秀人才。他們在歐洲軍校經過嚴格訓練畢業,在航海、戰法中應用歐洲國家的作戰教條,都是成績優秀、出類拔萃的軍官。而日本艦隊中沒有一名參戰的外國指揮官,卻把譽冠亞洲的清國艦隊擊敗。我國太平洋一線雖然擁有可以與日本海軍匹敵的艦隊,但是事實證明日本艦隊顯然是一隻令人擔憂的海上力量。”(《日清戰爭》P256)
其實在長崎事件中,就已經暴露出北洋水師的軍紀渙散、軍官對水兵的管製和約束力虛弱的問題。北洋水師到上海和香港休整時,海軍官兵上岸嫖妓和吸食鴉片也是家常便飯,後勤軍官貪汙腐敗之事更是不勝枚舉。後來有人將軍紀渙散歸結為李鴻章解雇了英國海軍顧問,可我覺得這有點不求諸己反求諸人味道。如果一支軍隊的紀律和戰鬥力依賴於外國教官,本身就說明這支軍隊是虛弱無能的。
甲午海戰的失敗從戰鬥過程講多少有點偶然性,比如:雖然多數日艦中彈,而且中的還是大口徑炮彈,但卻無一艘日艦被擊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艦發射的多為實心穿甲彈和教練彈,而不是本應該發射的能爆炸的榴散彈。日艦火炮口徑雖然小的多,但他們大量使用榴散彈和魚雷進行攻擊,攻擊效果大大強於清軍,致使清艦多艘被擊沉。如果當時清軍帶足炮彈,並且使用爆炸彈的話,甲午海戰的結果也許就會改寫。
當然,甲午海戰的失敗不僅是軍紀和腐敗的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國海軍缺乏足夠的勇氣和主動進攻的精神,隻敢在近海遊弋,不敢遠洋作戰。致使北洋水師隻能被動挨打,失去了致勝關鍵的戰場主動權。
出乎日本預料的是,真正的抵抗發生在台灣。本以為戰爭結束了的日本,在迫使清政府簽署了《馬關條約》後,急不可待地前去接管台灣。萬沒想到台灣軍民會自發起來保衛自己的家園。先是宣布獨立,成立台灣民主國。台灣民主國流產後,不屈的台灣軍民在劉永福和邵友濂的領導下,在極端嚴酷的環境中,用低劣的武器與日軍拚殺,給日軍造成嚴重喪亡和困難。他們在絕境中孤軍奮戰,吃野菜、吃田鼠充饑,與台灣土著人一起,用各種遊記戰法,加上台灣的瘧疾的幫助,讓日軍損失慘重。僅僅一年,日軍就死亡一萬多人,這遠遠超過前期整個甲午戰爭的日軍死亡人數。迫使日軍不得不不斷增兵,共動用了五萬多兵力,甚至連保衛皇宮的近衛師團也被派往台灣。讓日本大為沮喪的是,近衛師團師團長天皇的叔叔也在台灣陣亡(一說是病亡)。當然,台灣軍民為此也付出重大犧牲,前後陣亡達一萬四千餘人。
即使在劉永福逃離台灣之後,台灣人民的抵抗也一直沒有停止,尤其是那些不肯屈服的台南地區的土著居民。前仆後繼抵抗達二十年之久。此書在此有一矛盾之處需要指出,先是說台灣人民持續抵抗十年之久,後又說抵抗時間是從1895年到1916年。根據我查閱的相關資料,台灣人民的起義和抵抗一直持續到1916年是一個比較準確的時間。另據我的一個朋友介紹說,他聽一位台灣老人講過,日本最後撲滅台灣人的抵抗靠的是飛機轟炸。飛機應用到戰爭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事,這也佐證了台灣人的抵抗至少持續到日本有飛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所以說,不是中國人不勇敢、不堅強,而是清國政府太腐敗,清國軍隊太懦弱。
中國在甲午的失敗表麵上是軍隊的失敗,實質上則是國民精神的失敗。當時的中國就像是由無數條小魚組成的一個大魚群,遠處看像條讓人生畏的大魚,可到了近處就會發現原來是一群誰都可吃上一口的小魚弱肉。
一個一盤散沙的中國,一個暮氣沉沉的中國,一個丟失了信仰和尚武精神的中國,怎會產生一支強大的軍隊呢?
相比之下,明治維新後的日軍則給世界耳目一新的感覺。這隻軍隊不僅軍紀嚴明,而且鬥誌旺盛。
美國《紐約時報》當年隨軍記者克裏曼報道說:“日本軍隊擁有超出想象的諸多優秀之處,令餘感慨備至。其一,他們是一隻沉默的軍隊,部隊在行進中始終保持肅然寂靜、沒有奏樂沒有旌旗招展、沒有喧嘩、組織井然、軍勢威嚴、沉默有序、疾進向前。上至大將下至士兵,充滿了愛國的精神,一見即知是一隻精強雄烈的軍隊。其二,日軍不僅擁有與歐洲諸強比肩的武器、器械、兵法、組織和統轄部隊的軍官,而且擁有完整的野戰醫院配置體係。…”
日清戰爭期間,日本的一條美子皇後將自己的個人財物捐獻給國家,並親臨醫院,慰問負傷士兵,還在皇宮內開設繃帶生產廠,為前線將士提供包紮繃帶。因此,一條美子被日本譽為國母。而清國的慈禧皇後,則將海軍軍費修了自家的花園。兩相對比,就可看出誰強誰弱。
認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日本走上強國之路的根本原因已成為史學界的共識,但很少人去研究明治維新到底維了什麽新,是什麽讓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而將昔日的被其敬畏有加的老師打翻在地的?
讓我們看看日本明治維新都有哪些國策變化吧。
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還是一個類似我們春秋時期的國家,強藩弱君,天皇有名無實。土地為領主所有,不能買賣。除了騎士階層,普通百姓隻有名沒有姓,官吏皆為世襲。民窮國貧,經濟不振。
明治維新最重要的一條措施是退藩尊王,撤藩置縣,實行四民(四民為士農工商)平等和中央集權,可這種中央集權的改革中國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完成了。其次是統一貨幣,土地私有,殖產興業,鼓勵和支持私人經濟發展。這一條在中國也是早已完成和實施的。其實,明知維新超越中國的主要是後兩件事,即普及教育和建立了一隻現代化的絕對效忠天皇並用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皇軍。
與中國相比,日本明治維新最卓越的成就是普及了教育。明治天皇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讓北海道啃蘿卜的佃農的小女兒讀完小學。”天皇說到做到。到1904年的日俄戰爭時,日本就已經普及了小學教育,這連當時最牛的不落日帝國都沒做到。而中國的普及教育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的毛澤東時代才真正開始。
強國由強軍開始,這是日本的強國之路。在日本因強軍而嚐到甜頭之後,就像吸了鴉片一樣,這個癮就戒不掉了。日本走上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道路後,由少壯派軍人所牽引的國家越來越瘋狂,最後的結果是被打回了原形,而期間的日本人也是苦難深重,沒過過幾天好日子。這是日本的自己的因果,我會放到後麵再說。
唯一不同意的是作者關於朝鮮戰爭的斷言。朝鮮戰爭雙方都沒有勝利。總的來講是平手。當然中方可以講我是弱方,能打成平手就是勝利。美方也可以講,美方的備戰重點在歐洲(看一下當時柏林的防封鎖爭鬥),美方在朝鮮戰爭的中後期節節勝利,把中方打回到談判桌上,並迫使中朝方基本接受美韓方的條件(這也是真實並且痛苦的事實)。
樓主忘了一條,日本的維新是由於少壯軍官把老一輩殺掉了。我確實多次想過這對於國家確實快捷的富強之路。當年林立果要把毛殺了文革肯定早結束;當年趙要把鄧幹掉也沒有那麽多人要下崗。不過曆史無法假設。
謝謝指出錯誤之處,已改過。
"...後又說抵抗時間是從1895年到2016年。根據我查閱的相關資料,台灣人民的起義和抵抗一直持續到2016年是一個比較準確的時間..."
拜讀了你的大作。關於追遠慎重、繼承傳統和對待先烈的態度,我在下篇會談到。
期待下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439/200907/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