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母親節隨想

(2011-05-08 07:49:12) 下一個

昨天晚上兒子提醒我,今天是中國的母親節,你應該給我奶打個電話。其實我幾乎每天都給母親打電話,隻是最近因小弟一直在家裏住,我才不打電話,而改為用Skype了。


和母親聊母親節,母親卻很不以為然。母親告訴我,這幾天電視台都是母親節,連廣告也都是母親節,花都漲了好幾倍。接著母親又說,現在中國什麽都學外國,過的節是越來越多,母親節也過,父親節也過,可孝順的人卻越來越少了。雖然母親不是說我不孝順,可我知道,如按孔老師父母在,不遠遊的要求,我還真就是不孝之子。


我總覺得中國人過母親節、父親節有點做作。西方人過母親節、父親節,那是因為兒女與父母不住在一起,平時聯係也不多,孝順父母是值得提倡的教稀缺的事。而人都是缺什麽想什麽,因此西方過母親節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們中國人,兒女都是跟父母住在一起,即便不住在一起,相互之間的關心和聯係也是無時不在的,如果再過什麽母親節,就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我倒是十分擔心有一天,我們的兒女隻在母親節這一天才想起母親,隻在父親節這一天才想起父親。當然,節日多了,最高興的還是商家,最賣力氣宣傳這些節日的也是商家。


五四時期那些主張全盤西化的激進知識分子們,盡管口號喊的響亮,語言十分激進,可骨子裏的道德精神卻是傳統的。比如那個五四遊行抗大旗的傅斯年,雖然在外麵砸孔家店很起勁,可在家裏對母親卻是畢恭畢敬,百依百順,其孝順是遠近聞名的。他在政治活動中所秉持的原則也是儒家式的,他剛直不阿,嫉惡如仇,很有一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儒家精神。畢竟民國初年那些知識分子早期都是儒家精神熏陶出來的。


有人擔心薄熙來主張唱紅歌是想回到毛澤東時代,可我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也許唐駿是可以複製的,可毛澤東卻是不可複製的。


薄熙來其實是個很崇洋的人,他在大連主政期間所進行的城市化改造,其審美標準是絕對西化的。他把兒子送到英國讀牛津,而不是留在家裏學毛選,說明他內心深處並不是毛主義者,而是一個看好西方,希望中國西化的人。梁思成、林微因盡管都喝過多年的洋墨水,可他們設計的建築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而沒喝過洋墨水的薄熙來卻對純西方式的建築情有獨鍾。


我倒覺得唱紅打黑倒是薄熙來深察民意的體現。打黑不用說了,那是深得民心之舉。唱紅遭到很多非議,那是因為國人對文革的恐懼和對回歸毛時代的反感。然而,這些國人卻沒有看到唱紅歌也反映了一種民意,那不僅是懷舊,而更多的是人們對時下中國媒體瘋狂濫俗的反感和對藝術越來越金錢化、越來越庸俗化的反動。如果讓我在紅歌和小沈陽之間進行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紅歌。盡管很多紅歌的歌詞有些過時,但那些旋律卻給人向上,振奮的力量,唱那樣的歌能掃去抑鬱和萎靡之氣,能淨化人的靈魂。


孔子對音樂的教化作用是十分重視的,他認為音樂和詩歌一樣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老人家甚至可以從一個國家所時興的音樂中判斷出它的興衰。這在古代社會,娛樂比較簡單的時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個世俗社會裏,文學藝術不僅僅是娛樂,而且還擔負著精神教化的作用。


從五四到現在,無論是早期的革命黨,還是後來的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在走西化的路。辛亥革命時期,盡管知識分子的口號很激進,但中國廣大的農村社會沒有被觸動,仍然保持傳統社會的形態。蔣介石時期,因為內憂外患,還沒顧得上全盤西化,但宋美齡也搞過所謂的新生活運動。共產黨奪權後,毛澤東推行的是全盤蘇俄化,農村的傳統社會形態被徹底打碎,中國在西化的路上更進一步。而且毛澤東還繼續砸爛孔家店,在文革中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消滅殆盡,為中國的全盤西化掃除了障礙。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孔孟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一直是中國落後挨打的替罪羊。打不過洋人,我們就對自己的文化興師問罪,這已成了幾代知識分子的共性。相反,日本是一個公認的全盤西化最成功的儒教文化圈的東方國家,可是日本社會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傳統精神,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孔子所說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社會。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尊重並沒有影響日本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如今,與周邊那些儒教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中國這個文化母國是對自身文化仇恨最深、毀壞最大的國家。如果再與周邊那些仍然保持濃厚傳統精神的國家比較一下人民的文明素養和社會道德水平,我們還會說傳統文化是一無是處嗎?一個轉型國家在轉型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道德精神,社會道德崩潰和人民精神失衡則是必然的。


學習西方沒有錯,但將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對立起來,西化就必須消滅傳統文化的觀念卻是錯誤的。這是一種簡單化和幼稚的思維方式,而這種簡單化思維模式則是各種極端思想和浮躁情緒的根基。


在中國被動挨打,受盡欺辱的那個時代,在中國傳統文化占據統治地位的那個時代,中國的一些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知識分子提出砸爛孔家店、主張全盤西化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知識分子醒世救國之舉。但即使那些知識分子,也大多是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們更多的是把西學當作中國強國富民的敲門磚,而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可是在今天,當我們的年青一代,喝著可樂,吃著麥當勞,看著美國大片的時候,在電視台充斥西方模式的娛樂節目的時候,在中國政府一意孤行地堅定地推行資本主義,而且在某些方麵比美國還資本主義的時候,我們一些自以為很有獨立精神的知識分子卻仍然在鼓吹全盤西化,仍然時刻不忘剿滅已經奄奄一息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到底是一種清醒還是一種糊塗呢?


如果有一天,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不是為了時髦而過母親節,而是和西方人一樣的心態過母親節,那是不是意味著一種的文明的消失呢?而這樣的文明的消失對人類的幸福和進步未必就是好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