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2025 (2)
什麽叫往聖,什麽叫絕學。在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問題,可是在張載的時代,這不應該是個問題。因此,我們還是先探討一下張載心中的往聖是誰吧。
如果從唐末黃巢起義算起,到趙匡胤滅了北漢統一中國為止,中國混亂了近一百年。那是血腥殺戮、野蠻黑暗的一百年。尤其是五代十國期間,有槍就是草頭王,隻信武力,沒有道義,連年的武裝割據和混戰,幾乎把中國的社會文明和文化傳統破壞殆盡。破壞的效率總是大於建設的效率。想想我們文革十年,就知道一個社會如果要破壞自己的文明會有多高的效率。由此也可以想象,被連續破壞了一百年的中國會是什麽樣子。
宋朝初年麵對的就是一個滿目蒼痍的文明荒漠。因為連年的戰火,很多學問已經沒有傳人,幸存的古籍經典也沒有人能給出合適的解讀,文化香火幾乎斷絕。趙匡胤也許正是因為這段慘痛的曆史教訓,才有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宋朝是中國曆朝曆代最重視文人的朝代,趙匡胤的遺訓就是不殺文人。我們現在看宋朝的曆史覺得很屈辱,簡直就是一部被動挨打的曆史,可是宋朝卻在中華文明的恢複和傳承上做出了很大貢獻。宋朝是最後一個文人學者群星燦爛的朝代。宋朝之後,中國就再沒出現這樣的文明輝煌。
張載出生在1020年,正是北宋結束開疆拓土,開始偃武修文的時期。偉大人物都是應運而生的。張載就應運而生在這個他能夠大展才華的年代。宋朝在基本穩定下來之後,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文明的恢複。而張載四句就是對這種時代呼喚的回應。其後的程朱理學則是在實踐張載的這一心願。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往聖繼絕學。”這四句話,張載是有資格說的,因為張載是把儒釋道每門學問都學到家的人。隻有站在學問最高點的人才有資格說這句話。中國的古代很多著名學者都是儒釋道皆通的,所以我認為張載沒有明言的往聖就是孔子、孟子、老子佛陀,也許還有墨子和其他的什麽子,總之是我們古代的先賢。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說,這些算什麽學問,既沒有科學,也沒有有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可是,各位同學別忘了,在宋朝的時候,西方還在黑暗的中世紀。在中國目力所及的周邊地區,沒有哪個國家的文明超過儒釋道所代表的中國文明。因此,張載在那個時代以他們為往聖是無可指責的,因為繼承他們的學問思想就是繼承世界最先進的文明。
說到這,反傳統文化的人一定會說,張載可以說繼往聖,續絕學,但我們現代人卻不該如此。我們要繼承也應該繼承科學民主這些新文明。在他們看來,因為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那中國農業文明的傳統價值就統統變成垃圾和有害的東西。
這種思想有兩個個潛在的認識前提,一是認為人類的文明不是連續的,而是一段段的,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扔一棒。這顯然不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如果說我們農業社會時期產生的文明統統過時了,都變成垃圾了,那為什麽產生於奴隸社會的遊牧民族的文明卻依然被繼承,而且還為崇尚西方文明的人津津樂道地稱讚之?二是認為人類文明是一直由低向高發展的,這個觀點如果指的是物質文明是沒錯的,但如果指精神文明則不能輕易下定論。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有人認為人類在不斷墮落,在精神上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
世間的學問有兩種,一種是以物質世界為研究目標的學問,我們叫科學,他開創的是物質文明;還有一種學問是針對人的,它研究人性和人心,也即人類的精神世界。我們中國人稱他們為儒學和佛學,宋儒則稱其為理學,明朝大儒王陽明則更具體地稱其為心學。這些學問如果用現代語言說的話,也可稱為人文科學。兩種學問並不矛盾,因為最終都是要通向形而上的那個真理。
其實兩種學問的研究方式也有相同之處。科學是以實證的方法研究,實證之前有假設和想象。中國的學問也是實證,不過是以自己的人體為實驗對象。科學的實證可以重複,且很直觀和容易理解。而中國文化講究以心傳心,而且在自身上的驗證也不太容易為別人理解,這也是東方的學問有神秘主義的味道的原因。也正是由於中國人太重視人心的學問,讓我們在工業文明到來時落伍了,成了一個落後的國家。因此,我非常讚成五四時期的科學民主精神,因為隻有引進科學民主,中國才會更文明強大。
beit網友說:“心靈可以是世界上最惡毒的地獄。一切發自於心。剔除文化糟粕,懺悔內在的良知,就該從我們自己,每個人的內心做起。”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我們中國的先賢往聖的學問正是改造心靈的學問。儒家講自省,道家講心的自由,佛家講懺悔,都是一個道理,就是讓人從自己做起,從每個人的內心做起。如果我們不是抱著成見和仇視的心態,而是親近的心態去研究這些學問,那你就認識到這些學問是良知之學。
從某種程度說,儒釋道是一體的,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儒釋道都是人本主義的,不像西方的基督教,有一個外在的主宰。但這不等於中國文化就不講信仰。中國文化信仰的是抽象的天道,而不是人格化的上帝。在形而上方麵,佛家走的最遠,但依然是無神論,認為人人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是人修行的結果,而不是上帝的恩賜。我們不能用功利的觀點去評價孰優孰劣,比如信上帝會使人如何,信佛又會使人如何。如果這樣來看待信仰,那信仰不過是一種工具,而非真正的信仰了。因為中國人的學問是人的學問,因此總是能夠被詰問和追問。而西方神的學問則是不能被追問的。我們能夠像詰問《論語》那樣去詰問和追問《聖經》嗎?因為一追問就轉變為信還是不信的問題了。
最近又讀了一遍《南懷瑾與彼得.聖吉----關於禪、生命和認知的對話》,感覺西方人也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學管理的都知道,彼得聖吉是美國的管理學大師,他的《第五項修練》一書風靡全球,書中所介紹的思想方法成為一代精英耳熟能詳的寶典。他的構造學習型組織的觀念至今仍然在各種組織中實踐著。正是這樣一個具有全球視野,又享有全球聲譽的學者,在九十年代就拜南懷瑾為師,學習中國的禪定功夫和中國文化。按他自己的說法,他學習禪和中國文化的目的是要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這說明在這個西方人的眼裏,中國文化的內在價值是能夠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他在與南懷瑾的對話中提到,他最近在研讀《大學》,而且極力想在美國推廣中國文化。
什麽是絕學,每個人看法不同。可在我心裏,以儒釋道為主體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絕學,從現在眾多炎黃子孫對自己文化的態度上就可看出,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狀態,幾成滅絕的學問了。但我把中國文化當作絕學不僅是出於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偏愛,也是對人類文明的關懷。為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我們也應該保護弱勢的中國文化,而不是對其窮追猛打,連一個孔子像都不容。實際我也一樣欣賞自由民主的西方文化,因為在我身上這兩者並沒有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我沒有因為尊重傳統文化,就影響了我對自由的熱愛。我不明白,為什麽有的人非得把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把傳統和現代放到一個不可調和對立的位置上,這是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簡單化思維呢?
福斯特在《論寬容》裏說:“除非我們擁有健全的心態和正確的心理,否則不可能重建和建成任何能夠長久存在的東西。”在今天這個文化建樹的時代,健全的心態和正確的心理更顯得比尖刻和偏激的批判重要。而健全的心態和正確心理無非就是一種寬容和包容的心態。懷著善意和溫情去對待傳統,並不會妨礙你去追求民主和自由。
無論東西方文化都有其局限性和不完美性,因此,為往聖繼絕學也含有發展和完善的意思。其實張載也是那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