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2025 (2)
前幾天哥本哈根會議暴出一條新聞,說中國代表團三次進場被拒,副團長蘇偉表示強烈不滿,並用英語對記者說:“大會開始第一天我不高興,第二天是不高興,今天是非常的不高興。”
中國代表團的不高興是無可厚非的,這的確是東道主的工作失誤。但據筆者分析,中國代表團的這個不高興還是表麵的,其真正不高興的絕不是這個或者說絕不止這個。可以說不高興是本次中國代表團的基調,因為中國代表團這次就是揣著不高興去的哥本哈根本。
自從2005年《京都議定書》(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以來,碳排放的Credit交易正式登場。所謂的碳排放交易是歐盟設計的一種旨在世界範圍內最優化地利用減排資金的市場化減排方案。根據這個設計,發達國家可以將減排資金投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能產生最大減排效益的國家和地區,而不是非要投到本國。這個方案本身是好的,是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利的一個雙贏方案。發達國家可以用較少的錢買到碳排放的Credit,而發展中國家則獲得了清潔發展資金。但這些年實行的實際結果卻讓發展中國家非常不滿,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本指望能夠從歐盟設計的碳交易中獲得大量清潔發展資金。可是這麽多年來,中國真正從歐盟拿到的碳減排資金少之又少,而且交易成本也是高的驚人。用一個數據可以讓我們對這個交易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2008年全球碳交易總額為1,260億美元,其中隻有 65億美元是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而餘下的絕大部分都是在歐盟內部完成的。可想而知,中國所能分得的份額能有多少。大會伊始,解振華批評發達國家不兌現承諾大概指的就是這個事。
本次哥本哈根大會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是在吵吵鬧鬧中進行的。發達國家企圖讓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而發展國家卻不買賬,反過來卻和發達國家算曆史舊賬。坦率的說,發達國家說話也確實沒有底氣的。你發展的時候也是高排放的,今天卻要用這個限製我們後發國家,明顯的居心不良。而且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到現在為止一直遊離於《京都協定書》之外。盡管在氣候變暖的討論中,美國和發達國家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受氣候變暖威脅最大的島國的譴責對象。但這次會議一開始,一些島國就把矛頭指向中國和印度這些發展中大國,這也是讓中國代表團非常不高興的地方。
無論從人均排碳量和曆史排碳量的累計,發達國家理應承擔更大的責任,可人類的自私性決定了發達國家不可能願意承擔更大的責任。當初由荷蘭和英國發起的這個協議框架也不是為人類的前途著想,而是有自己的私心。這兩個國家是島國和低地國,如果氣候變暖他們將是直接受害國。這兩個國家積極奔走,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地球人都看得出來,他們不過是想讓全球人來拯救他們岌岌可危的國土而已。因為與會各國各懷鬼胎,都不願意為防止全球變暖多出力,而是以博弈的心態來討論這件事,因此注定本次會議不會有什麽實質性結果。
在世界環保博弈中,發展中國家的武器一直是發展權和貧窮。當年,發達國家要求巴西不要砍伐熱帶雨林,要保護地球的肺時,巴西根本不屑一顧,並放出話來,要求發達國家給出相應的補償,否則照砍不誤。氣的發達國家罵其為環境恐怖主義。過去,因為中國一直韜光養晦,也就一直沒有成為環保人士和發達國家的目標。可如今,中國塊頭大了,而且在國際上是一付不差錢的形象。這惹得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將目光投向中國,想讓中國為遏製全球變暖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就已經議論紛紛,說中國和印度應該為全球變暖承擔更大的責任,並想讓中國加入其設定好的約束性公約。中國雖然在2002年核定了《京都議定書》,而且作為發展中國家被豁免承擔減排責任,但中國依然對《京都議定書》心存疑慮,擔心一旦加入會作繭自縛,被剝奪未來的發展權。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已經宣布自動減排40%,但同時也表示,中國是個正在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因此今後總的碳排放量還要增加。這是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表示對遏製全球變暖的積極態度,二是表示不會因為全球變暖而放棄發展。
最讓中國代表團不高興的是,竟然有人提議中美共治。這分明是把中國硬和美國捆綁到一起,讓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為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背黑鍋。在中國代表團眼裏,這分明是在算計中國,是針對中國的陰謀。看來有錢也不是什麽好事,有錢就有人惦記。
其實,即使沒有國際社會的壓力,中國也是要減排的。氣候變暖盡管不是迫在眉睫,但中國的環境汙染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地汙染都已經嚴重到要改變中國人的基因的地步了。中國不是不想減排,但中國的如意算盤是想盡量多的從發達國家引進減排資金。可從這次會議的情況看,中國非但不能從發達國家拿到減排資金,而且還被要求負擔更多的責任,也就是讓中國投入更多的資金應對氣候變暖。美國不是已經放出話來了,美國的減排資金不會麵向中國。在世人的眼裏,中國已經從過去的窮小子變成了闊老爺了。這樣的結果怎能讓中國代表團高興的起來。
如果從各國的立場來看各國的態度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遏製全球變暖的這個大目標來看,各國的表現沒一個是及格的。從中我們也看出,在各國首腦的心裏,全球變暖並不是地球致命的問題,他們有更重要的問題需要麵對。其實,全球變暖也是一個被炒作的話題,一個被炒作出的恐懼,就像當年炒作石油危機一樣。也難怪有人質疑這一命題是偽命題,“是用氣候變暖這樣一個話題掩蓋人類真正麵臨的危機,如饑餓、水資源匱乏、貧窮、文盲和疾病威脅等。”(阿萊格)
這不是信口胡說,而是有事實根據的。這次哥本哈根會議邀請到65個國家元首到會,但在不久前在羅馬討論全球兒童饑餓問題的大會和土耳其討論全球水資源匱乏問題時,卻不見任何主要國家元首。因為,兒童饑餓和水資源匱乏基本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由此可見,發達國家並不是真的關心人類的命運,或者說不完全是從地球的未來出發,他們更關心的是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那些溫情脈脈的呼喚和高尚的口號後麵是自私的博弈和斤斤計較。人類目前的處境就如被溫水煮的青蛙,非要到熟的那一天才會醒悟,但為時已晚。
未來的氣候能否變暖,變暖後會對人類造成多大的危害,還都是未知數或者還隻是科學家計算機上的模擬數據。電影《後天》的那種場景畢竟是災難片的創作。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人類自從發現了石油之後,碳排放量確實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跳升,而石油這個人類的外財在創造了人類最興旺的曆史後(人口和財富),也為人類的未來埋下了禍根。“出來混,是早晚要還的”,人類不可能隻得不失,得之石油,失之石油。這個失就是環境汙染和氣候變暖。
其實,地球最大的汙染源不是汽車、不是石油,而是人類。據美國一個專家測算,一個人給世界帶來的汙染比一輛8缸的大排量汽車每天運行24小時所造成的汙染要大的多。當然,這個人要生在美國。說穿了,人類目前所麵臨的困境都是人類沒有節製造成的。隨心所欲的生孩子,窮奢極欲地浪費才是造成地球危機的元凶。因此,我非常讚同加拿大媒體的那個呼籲:全球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因為“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不便說出”的真相不是氣候變熱變冷的問題,而是世界人滿為患。”
這次哥本哈根會議最有意義的是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合作景象,也讓人們看清了人類自私本性的醜惡。但願人類真的麵對地球危機的時候別像現在這樣,而是多點無私,少點算計,否則大家就一塊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