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在紐約一上演就在華人圈中引起轟動,好多朋友都向我推薦,說這個片子拍的好,值得看。正好那天下午沒事,我獨自一人來到林肯廣場電影院,與稀稀拉拉的美國觀眾一起欣賞了李安的新作。
我是抱著欣賞的態度看《色,戒》的。看完後的第一感覺是英文名字(Lust&Caution)更符合劇情,中文名字似乎不是很貼切。回到家後,心情還沉浸在劇情之中,再細細品味,感覺這色和戒兩個字中蘊涵了太多的東西,相互交錯,層次豐富,比英文的名字函蓋的多的多。
不得不誇誇李安的片子是越拍越好了,盡管《色,戒》是一商業片,但將藝術和商業目的糅合的這麽不同凡響,這本身就是藝術。
沒看過原著,不知道原著是怎麽描寫男女情欲的,但電影《色,戒》中的床上戲在我看來每個鏡頭都設計的十分必要,沒有僅僅為了感官刺激而隨意采用的鏡頭。兩位演員的表演也是認真和細膩的,讓人看了沒有淫穢的聯想,而是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他們內心的孤獨和心靈的掙紮。由警覺到信任,由假戲到真做的過程被三場床上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不能不說是導演的厲害。梁朝偉和湯唯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都超常發揮了各自的表演潛能。
有人說,親密的關係來自信任,也有人說,當你完全信任一個人的時候,你就上當了。電影的結局似乎證明了這兩句話都十分正確。可是信任從何而來?嘴巴是最不可信的,而最難做假的是床上的行為。敏感的男人和女人都會在雲雨當中感知對方的真心。尤其是女人更相信自己的感覺。
據說原作沒有過多的性的描寫,而李安在電影裏卻對性做了大篇幅的渲染。這也是這部電影被很多正人君子詬病的地方,但我覺得李安對性的詮釋是準確的。
性對很多人來說就象嗎啡,明知道是毒藥,可卻上癮。男人在性中忘掉恐懼,女人在性中擺脫寂寞。可是甩不掉的是孤獨,是心靈的不安。男女的情愛有時就是在相互的安慰中產生。所以我們看到兩個同樣緊張焦慮的人,雖然是敵我關係,可是在親密接觸的過程中,都發現了對方的孤獨和寂寞,正是這種從對方發現自我的過程中,使兩個人感到親密。愛就是這麽稀裏糊塗地產生了。
男女情愛其實是最自私的感情,與其說是愛對方,莫不如說是愛自己。看看我們周圍多少人是因為寂寞而相戀,因孤獨而相愛。我們在孤獨中尋找另一孤獨的靈魂,找到了以為就是自己的真愛。這樣自私的感情陷進去沒有不痛苦的。愛情也是一個怪物,它不僅能使人成為魔鬼,也會使人成為天使。當在愛中忘卻了自己,你就成為天使,而時時想著自己的感覺,你就成為魔鬼。自私的人是無法得到真愛的幸福的,患得患失的聰明往往換來的是患得患失的痛苦。而愛情發展到犧牲自我,就接近了宗教精神。所以,我們在電影的最後看到即將赴死的王佳芝是那麽從容,而活下來的易先生卻那樣痛苦不堪。
這部電影的高人之處是沒給觀眾任何傾向性的結論和愛憎,似乎一切都是矛盾的,似乎哪一方麵都有其合理之處。可想想我們真實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嗎?
盡管是好來屋式的商業大片,床上戲、暴力、陰謀、緊張的情節一個都不缺,但唯一的區別是《色,戒》沒有好萊塢那種快意恩仇讓人最後舒一口氣的結尾,而是讓觀眾揪著心一直到電影結束。那種陰鬱、沉悶、冷俊的味道時時刻刻圍繞著你,這大概正是張愛玲的味道吧。也許從這一點上李安讀懂了張愛玲。
如果說一個人的心還不算老的話,那就是他(她)還能被感動。一個活的很透徹的人是不快樂的,張愛玲即活得太透徹,什麽都看得透了,也就索然無味了。因此她在故事的最後安排了王佳芝被一顆鑽石感動了情節。也許那也是她對自己的希冀,也許那是一種對女人的啟示,也許這是連她自己也說不清楚的事。因為,再理智、再聰明的女人,一旦動了真情,她就變成另外一種人。
對有些女人來說,愛情意味著犧牲。所以張愛玲告戒女人要小心自己不要陷入愛中,因為女人的付出和愛的程度是男人無法比的。在張的心中,“戒”應針對的是女性。盡管電影裏的戒有更多的層次和內容,但我猜想,張愛玲心中的戒是告戒女人,不要因為感動而去愛。我想李安也讀懂了這一點,否則沒看過原著的我不會有如此的想象。
聰明、敏感的王佳芝因為一顆鑽石的感動而犧牲了年青的生命,可她臨刑前那種從容、如歸的表情卻是耐人尋味的。是視死如歸,還是一種解脫?我更傾向於死亡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就像卡捷林娜一樣,她已經無法承受那種心靈時刻處於狂亂之中的折磨,惟有一死,才能平安。
女人的聰明不是數理化如何好,而是能通過一個眼神和一個細微的動作了解男人的內心。王佳芝是聰明的,這聰明正是張愛玲式的聰明。所以,如果說《色戒》有什麽敗筆的話,最大的敗筆就是在王佳芝身上有太多張愛玲的影子。一個懷有殺兄之仇的窮苦人家的女學生,在經過幾次性教育之後就變得如此事故和對男人了如指掌,這如何讓人無法相信。這種事故、細膩和敏感應該屬於張愛玲,畢竟張愛玲那樣的女人不多見。
好的電影就是要留給觀眾很多遐想的餘地,讓不同的觀眾從不同的生活經曆得出不同的感想,並且能夠適合不同品位的觀眾,《色,戒》做到了這一點。
鑽戒表示:原來他是真愛我的!就放棄了革命原則。
沒有女人不喜歡虛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