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繼歌星李娜之後,又一個知名藝人陳曉旭擺脫紅塵,削發為尼了。
名人的事本來就受媒體關注,更何況是名人中少有的事,自然被媒體熱炒,引眾人感慨。這次媒體熱炒水平雖然不高,但客觀上卻做了件好事。首先,陳曉旭出家事件引起的轟動,會讓很多執迷於俗世紛爭和名利場中的名人們能夠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而名人的反思則會帶動普通百姓也能於塵世中有所醒悟,於困頓中看到光明;其次,這種炒作也是為佛教在做宣傳,可能會引起人們對佛教認真的思考和興趣。
看網上的報道覺得很有趣。我們俗世中人很願意給陳曉旭出家找一個世俗的原因,不是說她身體不好,就是說她因為演紅樓演的沉浸在林黛玉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總之,這原因要符合我們俗世的邏輯。也不知道是從哪得來的一種觀念,我原來也總是認為那些出家人,男的可能是因為窮困潦倒,女的多是因為失戀才出此下策。好象一個正常的人是不能出家的,出家人必是在俗世生活中有了不堪承受之重才不得以選擇了出家這條路。但自從讀了佛主以王子的尊貴身份出家為僧的故事,我明白了,這世上的確有偉大的人,他們視榮華富貴為無物,而以解脫眾生心中的苦難為自己最大的快樂。按這樣的邏輯去猜想陳曉旭之所以發願出家,很自然的就得出她具有博愛眾生,普渡眾生的大心願。
我想,從她削發為尼的那一刻,她的身心才真正自由了。不再有俗事牽絆,不再為塵世所累,不再為私情所控製,可以一心一意去追求她的理想。我們不能以俗世的眼光和價值觀去看待立誌出家的人,就象他們反過來看我們塵世覺得淡漠和恍如隔世一樣。在出家人的眼裏,我們的人世並不可愛,人間的所有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俗世中得不到寧靜的心靈和永恒的喜悅。總之,無論如何猜想她的動機,都不應該是苦難,隻應該是喜悅。
也許這些年來,她看夠了江湖的險惡,人心的難測,商場的詭詐,她的心已不堪其累。也許她多年修佛,從中體會到塵世無法給予的喜悅和寧靜。也許她佛緣深厚,有大慈悲心,願求得佛法真蒂,以渡眾生。對她來說,出家修佛是一個自然而合情合理的選擇,是她精神追求的自然結果。在此,送她一首小七言絕句,盡管她看不到。詩的韻律肯定有問題,還請請飄兄和蘇兄指正。
紅塵雖好有倦時,
經書難讀卻有情。
雲遊四方樂逍遙,
求佛修道渡眾生。
話說回來,出家的不一定都信佛,信佛的也不一定都出家。南懷瑾就是在家的居士,可他卻給那些出家人講學。舊社會也有很多窮人是為了能吃飽飯才去廟裏當和尚的。南懷瑾在他的佛教的講座裏就經常諷刺那些嘴上說學佛,可實際上卻什麽都放不下的人。不要說所有財富,就是1%的財富讓他放下也很難。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陳曉旭就是個了不起的人,的確有一顆虔誠的佛心。不僅讓我們佩服,也讓我這樣想修佛的人自慚形穢。
自信的人多少都有點自戀。剛接觸禪的時候總是迷戀於自己的才智,有一陣甚至覺得自己懂得了佛法,還以為自己頓悟了呢,現在想想真是愚不可及。雖然20年前我曾讀過一些佛教方麵的書,但對佛法根本不通,那時侯也沒那個興趣。現實的生活很精彩,人世的理想和夢想充滿我的頭腦,欲望與渴望占據著我的身心,根本沒有佛的位置。那時也知道無欲即仙骨,多情乃佛心這句話,但卻隻懂字麵的意思,並沒有內心的體會。人隻有在遠離欲望的時候,佛才有機會進入你的心中。現在逐漸明白了,為什麽學佛要破字當頭,不破除自己的身見是根本不可能真悟的。學佛先學戒,戒的就是我們的惡習和貪心。什麽是佛,沒了人的壞毛病的就自然是佛了。能把人的自私自利、傲慢偏執、虛情假意、貪得無厭、趨炎附勢、嫉賢妒能、惡語傷人的諸多毛病統統戒除,其實你就是佛了。如果非要做人,那你也是一個聖人。如南師教誨的那樣,學佛第一步是先做個好人,學會做人了,學佛就事半功倍了。
《準提咒》中有一句偈語“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告訴我們的就是,不管是不是學佛,是不是和尚和尼姑。隻要你做有利眾生的事,你就是在行菩薩道。佛和菩薩在哪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一切自願做利益眾生之事的人都是我們應該尊重的菩薩,就象老飄喜歡喝酒吃肉,但他有一付好心腸,願意做利益眾生的事,沒準就是一花和尚轉世呢。
三十年前,南懷瑾曾預測三十年後佛學將在中國重新興起。目前中國國內的佛學熱好象正在驗證南師的預測。佛學和儒學及老子學問近些年在中國有重新複興的趨勢,這是時代的潮流,也是社會轉變的規律。我慶幸,我們終於告別了以傳統為敵、砸爛一切傳統的時代,迎來了一個多元化的,比較寬容的新時代。我期望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價值能夠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的強大的同時得到重新的認識,並被被創造性地發展和繼承。
傳統不等於落後,真理是不會過時的。
丹楓的體會與我很相似。
再次謝謝各位!
儒釋道本來有些地方就是相通的。並不是帶了佛字的才是佛法。佛法也不是隻有佛書裏才有。
1。最好把不稱呼佛為“佛主”,這樣的稱呼是帶有基督教色彩的翻譯,也是以前有些地方帶有迷信思想的翻譯。佛不是“主”,不具有強製性和占有性,用“主”也不符合佛家的原意。
2。其實因為生老病死引發思考而出家並無不妥,任何原因引發出家的想法都是好的,不要有分別想,不可能有誰憑空出家,釋伽文佛就是以此因緣而出家。
3。最好不去猜想別人在想什麽,陳學佛,我們為她頂禮讚歎回向都可以,但是她是否有大願,我們都不知道。學佛人還是要持重些,那些沒把握的話,今天說了你就忘了,下次出現證據,別人就不信你說過的真實的話了,失去的不隻是個人的信譽,還有學佛人的整體形象。
4。心思還是要潔淨精微些較好,寫學佛方麵的文章,未必一定要寫到精深正確,但一定要注意盡量不犯錯誤,因果很重,切記切記!!“人隻有在遠離欲望的時候,佛才有機會進入你的心中”這樣的話,是基督教的教義,佛家不這麽講,不過即使以基督教教義來說,這樣講也有問題,也是誤解。
5。“沒了人的壞毛病的就自然是佛了”這句話也有問題,再想想:)
6。南老師的書雖然繁雜,卻是正知正見,可以以之為導向與入門,待學理與修行都上了路子,再自己看因緣深入經教無妨。喵喵朋友的話略嫌偏頗。
讀南師的書我感覺非常親切,我也接受他的觀點,先做好人,再學佛。
新聞界炒作這種事不奇怪,我怎麽覺得佛教界也在搞名人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