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2025 (2)
前兩天看唵啊吽寫的《什麽是人》,其中一句說所謂的文明衝突是“因為對同樣一件事,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得出的行為完全不同。”我覺得很精辟。
剛看完國產電視劇《新結婚時代》,農村來的何建國和北京姑娘顧小西(劉若英扮演)因為愛情而結婚,可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的的婚姻也把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扯在一起。何建國的父母和顧小西的父母,一個是世代的農民,一個是教授和名醫。劇中描寫的兩個家庭的誤解和衝突完全是因為兩家人生長的文化環境不同而產生。盡管都是中國人,但不同的生活環境和不同的經曆讓他們相互難以理解,難以溝通。我想對劇中的人物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看法,農村的觀眾會覺得顧小西家不重人情和傲慢,可城市的觀眾會覺得何建國的父親太粗俗、太自私。當人的文化底韻已經形成了,就很難突破自己的文化意識去思考問題。中國城市與農村的二元社會模式造成的城市與農村的文化衝突,一點不比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衝突遜色。
盡管在劇中,最後因為愛,兩個家庭化解了矛盾,相互理解了,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結局畢竟是鮮有的。由此讓我想到,既然同文同種的中國人之間尚且存在如此強烈的文明衝突,那語言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的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豈不是難上加難。想想我們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剛才又看了武生講的通天塔的故事,這又是一個人類文明衝突起源的經典故事。文化走廊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從這裏不時興起的爭鬥就能能看出微小的生活經曆和文化環境差別竟然也會產生如此大的觀點的不同。其實大家爭論的事情都不是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而且也都知道這種爭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文化大革命能從文鬥轉成武鬥,能從辯論轉成仇恨,甚至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如果這裏沒有經曆過文革的人對文革的事情不理解或覺得那一代人愚不可及,那看看現在我們對一個不同觀點的態度也許就會理解文革中舉國上下為什麽瘋狂了吧。
文化的先進與落後是無法比較的,我們用來比較的坐標往往並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衍生出來的經濟或科技水平。而文化的高低貴賤之分完全取決於人的文化價值觀。比如:很多人欣賞陶淵明的“夫耕於前,妻鋤於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欣賞他的文化價值觀。我們無法說這是先進或落後,高貴還是下賤。因為做這種評判的時候,我們已經把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放在上麵。所以說,如果要評價一種文化的先進與落後,一定要有一個文化之外的標準。比如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評價,我們可以說,鼓勵競爭的文化是先進的;但要從保護生態和保護自然的角度講,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則更先進。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價值觀中,從來都不是鼓勵現在這種重商文化,而鼓勵的是一種“士”的文化,因為中國人認為重商的文化會將人引向不擇手段趨名逐利、爾彌我詐的方向,偏離人應所具有的正義和公正的精神。如過拋棄生產力的標準,我們很難說它是落後的文化。
文明是人類進步的標誌,但文明也構築了人類族群之間的籬笆。每個民族都有對自己的文明充滿自戀般的熱愛和崇拜。這就象宗教,每個宗教都認為自己的宗教是絕對真理,把其它的宗教看作是旁門左道。家庭之間的文明衝突可用相互理解或相互妥協來解決,可是國際間的文明衝突則有可能導致仇視和戰爭。如何破解這人類不斷重演的困局呢?悲觀的人認為,解決文明衝突的辦法唯有戰爭,這也是一些強權國家的思維。可樂觀的人認為,人類的文明是不斷進步的,人類是能夠互相理解的。可從古自今,排除外在的生活方式和物質文明,人類的所謂精神文明真的有進步嗎?
如果說有進步,我覺得是一部分人接受了妥協和寬容的精神,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文明的進步。這是人心的進步,不是生活方式和外在物質水平的進步。記得湯因比曾經說過,世界如果有一天真的能統一,那一定是統一在中國人的文化中,他認為中國人的文化中有一種世界意識和包容性。不知道為什麽湯因比會有這樣的信念,也許是來自於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我們中國的古代聖賢,無論孔子、老子還是達摩師祖,每個都具有博大的胸懷和無遠近親疏的包容性。
孔子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而佛祖更是教導徒弟們,要愛眾生。西方的基督也是讓人要愛自己的敵人。愛自己的敵人很難做到,那需要神的精神。但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慍應該還是人能做到的。其實寬容精神不是那種居高臨下般的不屑,也不是那種渾渾噩噩的無原則的妥協,更不是忍氣吞聲的退讓。寬容精神應是人對自由精神的認同和尊重,其實,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獲得別人的尊重;在寬容別人的同時,也在精神上解放了自己。
當你自己覺得自己無比正確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在犯錯誤了。
(詞不達意的小文,歡迎批評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