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二人轉與東北文化

(2006-11-20 12:11:05) 下一個



前年在朋友的建議下,曾在沈陽和平影劇院正兒八經地看了一場所謂的綠色二人轉。盡管我是一地道的東北人,可從小到大這還是第一次看二人轉。

劇場從外表看還是老樣子,可一進門就感覺和以往很不同。感覺舞台的音響非常震耳,其中夾雜著肆無忌憚的笑聲和烏啊亂叫的聲音。等到了二樓再往樓下一看,原來一樓都是雅座,不僅有椅子而且還有八仙桌,桌子上擺了一堆瓜子水果還有茶水飲料。隻見各色人物是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說的說該嘮的嘮。那情景不知怎麽竟讓我想起威虎山的土匪在吃百雞宴。不僅斯文不見,簡直一股匪氣撲麵而來。難怪舞台音量開那麽大,不這樣還真壓不住這噪音。北京的老舍茶館也坐過。也是正兒八經的八仙桌,也是有瓜子茶水、幹果飲料,但感覺要雅致的多。沒有起哄的,隻有鼓掌的。可今個我是長了見識,原來二人轉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演出啊。

再看台上的節目。一個瘦高的男的,好象是在《劉老根》裏演城裏劇團的演員的那個,穿著一身文革時紅衛兵的綠軍裝,胳膊上帶個紅衛兵袖標。搞笑的是他是男扮女裝,腦後紮兩個小辮子,除了個高點,背影一瞅還真是個女孩模樣。隻見他手拿紅寶書,扭動腰肢,一步一顛地把一個女紅衛兵演的象一個風騷的潘金蓮。隨著他的搞怪的表演,台下響起一陣陣掌聲和叫好聲。接下來的表演是《劉老根》裏傻柱子和胖妞一起演的一個搞笑雙黃,柱子長的那個樣子本來就夠惡心人了,可他猶嫌不足,化裝成跳大秧歌那種怪裝,而且也是男扮女裝,胸前塞兩個假乳房,簡直就一怪物,比上一個看起來更讓人惡心。不僅如此,一男一女兩個人還不時地打情罵俏,甚至做些猥褻的動作。整台節目基本都是這種模式的搞怪和互相做弄。想想這些演員也滿可憐,為了搞笑吸引觀眾,不惜以做賤自己為代價。下麵斜體字是我古勾到的一篇報道的片段,看來這記者看到的和我看的節目是一個。

昨晚是首屆CCTV喜劇小品大賽直播的最後一場,頒獎晚會《今夜小品燦爛》現場直播。趙本山的學生,在電視劇《劉老根》中出演“二柱子”的張小飛和“大胖”的賀美齡兩位演員被作為邀請嘉賓,上台表演一段“二人轉”。意外在表演中發生了,當“大胖”解開“二柱子”的上衣,露出半個後背的時候,現場的男主持人德江上前,邊說“導演說這裏太冷”,邊把“二柱子”的衣服拉了上去。節目繼續進行,第二次當“大胖”順著“二柱子”的腰帶,往褲子裏扇風的時候,主持人德江在台下向兩人打出了“終止”的手勢,兩位表演者幕都沒有謝,就被匆匆“趕”下了台。

據說趙本山後來還不高興了,因為中央台沒讓其徒弟演完。我看中央台做的挺對,這樣低俗淫穢的東西怎麽能上中央台。看了這樣的表演給我的感覺是:想吐,可又不得不笑。我知道,這樣的二人轉已經很文雅的了,這要歸功於趙本山這幾年的長進。據說,魏三的二人轉更讓人惡心,不過我隻聽說過,沒看過。

按說趙本山的節目是我春節晚會上最愛看的節目,每次都讓我笑的肚子疼。而且趙本山的人品我也非常欣賞,是那種實在中夾帶親切的感覺。可這被他稱為綠色二人轉的東東依我看一點不綠色,頂多算是半黃不綠的顏色。更讓人不解的是,本來就不是什麽有品位、有文化的東東,可趙本山偏要往文化上靠,稱其為大文化。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二人轉其實就是東北農村自娛自樂的小節目,類似美國的脫口秀,以黃色段子而聞名。如果非要和文化拉扯到一塊的話,我看歸到性文化裏比較合適。其實如果趙本山真有扶持傳統文化之心,莫不如去扶持扶持評劇、京劇什麽的,不要總是盯著自己身邊那點東西,那才顯得大氣和豪邁呢。

有人說,二人轉是貼近群眾的藝術形式,是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可我始終懷疑,難道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就一定要推廣提倡的嗎?當今這個社會,高雅的總要受到嘲笑,惡俗的卻總有人叫好。不管多有文化的人也總是願意自稱為俗人。不明白是我們喪失了是非標準,還是對發展雅文化沒有了信心?還套用那句老話: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就象文學城上的文章,點擊率高的不一定就是好文章。人類文化有普及也需要有高度,普及的東西不一定能代表人類文化的高度。韓寒的知名度高的嚇人,徐靜蕾的博克在新浪排名第一,難道我們能據此說,他們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化高度,他們的精神就應該提倡?

二人轉在東北走紅並不奇怪,這要從這片黑土地的曆史文化傳統中來理解。唐朝時期,東北地區還基本上處於是被原始森林覆蓋的蠻荒狀態,連農業文化都沒有普及。從山海關出關不遠就是原始森林,所以隋朝征朝鮮的時候都是走水路(請研究曆史的人給個證明,我是道聽途說)。清朝的時候,東北是禁地,沒有通行證漢人是不能出關的。直到清朝末年,東北才逐漸開放。然而一開始移民東北的大都是伐木和挖黃金的膽大蠻悍之徒,最高潮的一次移民發生在1905年山東大旱之後,大量的有點膽量的山東饑餓的難民從水陸兩路湧入東北。我奶奶就是那年被她哥哥挑在擔子裏從山東帶到東北的。當時的東北還保有大量的荒地和原始森林,隻要有把力氣都能種上地,當上地主也不是什麽難事。後來有了白俄和日本的移民,朝鮮亡國後也有大量移民進入東北。遼寧的大連是最典型的山東移民城市,改革開放前,90%的大連人祖籍是山東。東北的移民主要是由背井離鄉的窮苦人組成的,這些人雖然吃苦耐勞,但有文化的寥寥無幾。通過家族傳承的傳統文化在東北是很微弱的。

除了張學良主政時期創建了東北大學之外,直到解放前,東北一直是中國的蠻荒之地,沒受到多少中國文化的熏陶。記得蕭軍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那個時代的東北,男人除了當兵、當農民幾乎找不到什麽真正的職業。解放前東北地區土匪猖獗泛濫程度也是十分驚人的,林微音回憶她在東北大學任教生活時曾記述過土匪帶給她的驚恐和好奇。他有一天晚上甚至看到土匪就從他家樓下噠噠地跑過,那個騎著高頭大馬,披著紅鬥蓬的土匪頭給她很深的印象。連首府沈陽都是土匪隨時光顧的地方,不難想象東北其它地區的匪患是什麽程度了。這樣的東北,可想而知會產生什麽樣的文化。

東北高雅文化的真正發展時期其實是在解放後,這要得益於共產黨對東北的重視。遼藝、長影都是由延安時期的老藝術家率領,這些從延安來的和內地其它地區來的文化人(比如來支援東北的上海人),才真正把中國文化帶到東北。沈陽魯迅美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藝術院校也都是延安的老班底。解放後的“一五”和“二五”時期,國家為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給東北輸送了大量人才。東北人不笨,心腸也熱,且具冒險精神,也有很強的可塑性,缺少的恰恰是一種來自傳統文化熏陶的書卷氣。當我們說東北人仗義豪爽的時候,往往忘了掩藏在後麵的黑社會習氣;而當我們哼唱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時候,也往往忘了東北人粗魯和野蠻的另一麵。在美國的旅遊點,我經常能碰到來自國內的旅行考察團,我能從中一眼認出哪個是東北的團,甚至哪個是沈陽的團。不是我有什麽特殊能力,而是東北人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氣質,說的不好聽點,就是一股匪氣。

我是地地道道的東北人,我對自己的家鄉有無可消除的親切感,但多年在外遊曆,使我切身感到東北人身上缺乏一種文化氣質。尤其讓我悲哀的是那種對沒有文化和粗魯的自鳴得意的心態,那種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淺薄。

中國在與時俱進,東北也是日新月異。在今天的大傳媒時代,地域文化水平差異將逐漸被抹去,希望我們東北人能在文化的大融合過程中,保留下淳樸和寬厚,拋棄掉粗俗和野蠻。

後記:
很難用一篇文章概括一個地區的人的特點,因為哪個地區都有優秀的和平庸的人,哪個地區的人都有好的一麵和壞的一麵。如果讓我說東北的好的一麵,我的話可能也是一籮筐。但作為一個東北人,我覺得還是應該多看看自己的不足,好話還是留給別人去說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節日快樂!

大廚又要顯身手啦,不能想啊,想想都會覺得饞:))
阿裏的畫廊 回複 悄悄話 老哥,節日快樂!怎麽不用俺給你畫的肖像了?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綠色二人轉指的就是沒有髒口的二人轉,原來的二人轉都是很淫穢的,很粗鄙的。我估計你不能喜歡。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二人轉給我的感覺就是特熱鬧,如果水平高的話,也真的詼諧,娛樂性很強的:)

不過,綠色二人轉是什麽意思啊,頭一次聽說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