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和文化人
(2006-08-28 08:54:17)
下一個
昨晚臨睡前讀了風古的貼子。感覺她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也引出我很多感想。話比較多就幹脆寫這一貼,與大家討論。
深圳萬科公司在沈陽剛剛成立分公司時,經朋友介紹,當時的總經理魯東勇約我去見麵談談。魯也是沈陽人,原來是遼藝的編劇。那天盡管屬於麵試性質的談話,但我們聊的比較投機,話題也是天南地北地扯了很遠。其中他有一句話我印象頗深,也經常與朋友念叨。他說:你注意沒有,我們沈陽人怎麽盡是有學曆沒文化的。我當時一愣,然仔細一想,此話有理。沈陽市以及遼寧省有學曆的人很多(大學學曆),在中國除了京津滬以外一直是排在前麵的。但走在沈陽的街上你就真分不清誰是讀書人誰不是。其實,不僅僅沈陽,全國各地都有同樣的現象,隻是程度不同而已。原因似乎很多,但一直沒有一個讓我豁然開懷的解釋。
最近看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忽然就有了心得。
古時候的讀書人和我們現在的讀書人是不一樣的。按孔子的話,我們現在學的知識統稱為術(尤指理工科的),隻能算學問的一種。而孔子所說的學問主要指的是做人的學問,是人文哲學,處世之道。讀四書五經不是會背了就算有學問,還要按聖人的話去做才叫有學問。所以說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定是有道德的人,一個懂得禮義廉恥的人。中國的學問是做人的學問,中國的知識是曆史的知識。古時說一個人博學,那至少要精讀二十四史。
現在我們看林微因看張愛玲那個時代的美人,他們不僅美麗而且高貴,氣質高雅,雍容華貴。那是國學和文學長期熏陶出來的人,這樣的人可稱得上有文化的人。老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是詩書,不是數學、物理化學。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還專門提到讀詩,並且說讀詩能讓人思無邪。孔子以自己的經曆和經驗告訴後人,一個人的高貴氣質和正氣正義要靠文學的熏陶(現在應該包括音樂和美術)。一個有正氣有正義的人才可以去從政。我們原來從沒把文學提到這麽高的位置,總是把她當作娛樂的工具,從而忽視了文學對人心的教化作用。其實,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出在這裏。當然,單有文學也不行,關鍵還要有心的修煉和道德情感的培養。
我的朋友當中和我工作中認識的人當中不乏高學曆的人,碩士博士,土的洋的都有。但說話辦事、舉手投足之間,涵養自然流露的真是不多。不管他多麽專家,可是在為人處事上總能感覺到缺乏修養的痕跡。一個人有沒有文化其實從氣質上一眼就看得出來,那是裝不出來的。就象一個人是善是惡往往一麵而知。心靈的東西也不是單從書本上就能讀出來的。中國文化的精髓其實就是孔孟之道,講禮義廉恥,講溫良恭儉讓。孔子對弟子的教化強調的就是德的培養。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這個本體的支承,讀書再多也是無用的,而且很可能是讀書越多越反動。
古代的讀書人是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普通百姓則是通過戲劇和評書以及家教來繼承傳統文化。風古文中談到的張媽媽盡管沒有念過書,但她一定從自己的家教和所看的戲劇和所聽的書中接受了中國傳統的美德,並且實踐著。沒有知識但有道德,在孔子說來也是有學問的人。所以,讀書人不等於文化人,有學曆不等於有文化。而有道德,知禮義廉恥的人才可稱為文化人。文化乃是人文教化,是道德良心,不是買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