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
(2006-06-15 07:39:04)
下一個
小時候在外公外婆家長大,他們最愛聽的川劇折子戲是秋江。川劇的高腔不是每個人都會欣賞的。我就不愛聽癡男怨女在舞台上吊著嗓子,咿咿呀呀地唱。但是秋江是一出很幽默的喜劇,也可以說是川人最愛的傳統曲目。
秋江是玉簪記裏的一幕。所謂折子戲,就是一出大戲中的一小段。我覺得折子戲在四川流行和蜀地的茶館文化有關。坐在擁擠的茶館裏,喝著花茶聽戲是川人最大的享受之一。在喝茶時聽的戲文自然不會太長,都把一出大戲折成一段一段地聽。秋江就是每個茶館必演的一折。
不象別的才子加小姐的戲文,玉簪記中的戀人是書生潘必正和尼姑陳妙常。潘必正到姑母主持的女貞觀裏攻讀詩書,卻和小尼姑陳妙常墮入情網。每出才子佳人的戲裏都有一個家夥壞人好事,這裏的封建頭腦是老尼姑,潘必正的姑母。她逼迫潘上京趕考,以斷絕他們的來往。潘必正無奈乘舟而去,得知消息的陳妙常不顧一切地追來。秋江講的就是陳妙常在江邊上雇老艄公的船,前去追逐潘必正的這一段。戲中的老艄公又詼諧又善良。他很快就搞清楚了情況,然後就一邊緊趕慢趕,又一邊打趣陳妙常。
和許多傳統戲劇一樣,玉簪記最初是昆曲曲目,然後被各地方戲改編。然而,提起秋江,隻有川劇一枝獨秀。秋江能成為蜀地的最愛,全在於四川人的個性。雖然我不喜歡把一個地方的人臉譜化,我仍然覺得曆史和地域文化能塑造一個地區所偏愛的性格。四川雖然文化悠久源長,但四麵環山,曆來交通不便。正所謂山高皇帝遠,來自中原的正統文化總是不能全麵壓製巴蜀原居部落的蠻夷本性。川人多性格散漫,幽默狡黠,重人情而不服禮教。對孔孟先賢也至多笑著作個揖。說不尊重吧,那個揖還是要作的,說尊重吧,他們的嘴角又總帶有一絲絲調侃的笑。隻有四川人能不顧君臣的主次,把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修得比劉備的廟大,隻因為他們感念武侯諸葛把巴蜀治理得頭頭是道。無論是誰用道德禮教來壓製人,他們都會搖搖頭,說,算嘍算嘍,有啥子了不起的嘛。在四川人看來,人情總是第一的,即便是理無可恕,也算是情有可原。秋江裏的尼姑從根本上還是女人,愛上英俊的書生,男歡女愛自然是在情份之中的。四川的戲迷們愛的就是這種不傷大雅的道德出軌。在老艄公善意地調侃小尼姑,把她羞得滿臉通紅的時候,台下的人們都會會心地大笑。
外婆生於1918年,不到二十歲時就把自己入贅的夫婿給休了。所以當外公娶外婆時,她是那個年代少有的離婚女人。然而,在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中,沒有人真正把這當回事。外婆說那個前夫頭腦不靈,二十歲了還不會打算盤。可以想像年輕時的外婆是怎樣聰明伶俐的一個女子,也許就是這麽一點人情上的考慮,就象戲迷們體諒小尼姑思凡一樣,大家對外婆也寬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