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易經雜說下
(2007-03-09 03:16:51)
下一個
南懷瑾
下冊目錄: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第八部分
第九部分
附錄
第六部分
化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範圍”的意義和彌綸差不多。中國文化非常重視文字藝術,一個呆板的觀念,在文字上藝術化,用同義字,以不同的文字藝術來表達。這裏範圍比彌綸在形態上小一點,彌論的含意深遠得多。這句話是說《易經》的學問包括了天地宇宙的“化”,中國文化認為天地宇宙一切萬有都是“化”成的,生命是由變化而來,所以中國道家的名詞“造化”,後來變成運氣不好為造化不好。實際上“造化”的“造”,如宗教家說的主宰。“化”,生命在宇宙一切都是變化的,所以我們中國人把生死看得很平淡。人死了叫作“物化”,生死並沒有什麽了不起,隻是物理自己的變化。有生自然有衰老,有衰老自然有死亡,死亡以後再來,物化而已。《易經》的道理,循環往複,在佛教為輪回,在文學上的描述為“羽化而登天”,等於化成飛鳥。如我們古籍中的沙鹿,道家古書上說是海邊的鯊魚化的,現代的自然科學對這事不承認。我相信現代科學,也喜愛我國古代的文化,像道家譚峭著的《化書》就是這樣說的。比如香菇,他說是化生的,樹爛了種子下去,另外出一個生命,是化生,細菌培養的是化生,萬物都是細菌化生,但把化生這個名詞翻過來說成生化,大家相信了,認為是科學。這個“化”字包括了很多意義,包括了現代化學、物理的各種科學,所以孔子說《易經》包涵了天地宇宙萬物的變化,都逃不過《易經》的原則,什麽學問都包進去了。
曲則全
“曲成萬物而不遺”。注意這個“曲”字,是非常妙的,老子有一句話“曲則全”,有人說讀了《老子》會變成謀略家、陰謀家,很厲害。因為老子告訴我們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如小孩玩火,直接責罵幹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轉一個彎,拿一個玩具給他,便不玩火了,這是曲則全。老子這個“曲”字的原則,即是從《易經》這裏來的,孔子也發現這個道理。因為研究《易經》就知道宇宙的法則沒有直線的,現代科學也證明,到了太空的軌道也是打圓圈的,所以萬物的成長,都是走曲線的。人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人生大直了沒有辦法,要轉個彎才成。現在講美也講求曲線,萬事萬物,都沒有離開這個原則。
怎麽睡著的?怎麽醒來的?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晝夜就是陰陽,明白了白天黑夜的道理,就知道了《易經》的大學問。真研究起來,晝夜的道理就難懂了。我常問學禪打坐的人,活了五六十歲,知不知道自己是怎麽睡著的?又是怎麽醒來的?的確不知道,如果答複得出來,這個人就懂了道。又如禪宗講的“本來麵目”,從來沒有人自己看到,鏡中照出來的也是反麵的,不是本來的,盡管學問多麽好,如何看見自己麵孔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為何失眠?中國的醫理說由於心腎不交,心髒血液的循環不正常,腎--腎氣,人體腰下包括腎髒及荷爾蒙係統,不相通就失眠,相交就睡著了。現代醫學又說氧氣不夠就打哈欠,足了就醒來,但都不能解釋這個問題,如何睡著或醒來還是不知道,所以晝夜的問題還是一個大問題。再看生物世界,夜間活動的生物很多,活動得亦更厲害,尤其到了山野間就會知道這一現象。有許許多多的禽、獸、昆蟲,從未見過的生物,在夜間開始活動了。他們的生命,不要白光,喜歡黑光,從這一點看可見晝夜問題非常大。要把這些道理都懂了,才會知道陰陽的功能,才是學《易經》入門了,所以要好學,才能淵博,要深思,不深思便成書呆子。
神無方易無體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個神不是宗教的神,是中國文化的神。我們的原始文化中,生命的主宰,宇宙的主宰沒有宗教性的觀念,對天人合一的那個東西叫作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也無所不在。“神無方”就是宇宙生命主宰的功能無所在,也無所不在。同《易經》變化法則一樣,周流不拘,並不在某一點上,研究《易經》最重要的是在此。基本上如乾卦“一爻初動”,這動從哪裏來?答案是“神無方”。“而易無體”,所謂本體,是個抽象名詞,是無體之體,無為之為;所謂“道”,也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沒有固定的,不拘的。不固定不拘,就是宇宙的法則。試看宇宙的東西,變化無窮,氣象的預測常常不準,因為“神無方而易無體”,氣象突變的地方拿不準。那麽我們研究《易經》的學問,如果說《易經》一定是講某一範圍的,那就犯了邏輯的錯誤,因為它明白告訴了我們“神無方而易無體”。《易經》的學問是變化無窮,說《易經》是藝術也可以,是科學也可以,是哲學也可以,因為“易無體”,不呆板,任何一個名稱都可以。但是“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兩句話,也是中國宗教哲學的頂點。我們如果研究西方文化,希臘的哲學思想,西方的宗教哲學思想,把西方的東西都研究完了,回過頭來再看自己,就發現自己老祖宗的文化最偉大。這兩句話從人類文化史的發展來看,我們提出來最早,《係辭》我們暫時談到這裏,接下來,我們看《易經》的第一卦--乾卦。
元、亨、利、貞的乾元
囗是三畫卦乾的重卦,分內外兩卦,也就是上下兩卦,上卦為外卦,下卦為內卦,乾卦的重卦,是乾下乾上,就是說下卦是乾卦。上卦也是乾卦。這一卦究竟代表了什麽?我們且不作答案,先看這本《周易》。《周易》一書,據說是周文王對六十四卦的注解,就是周文王被關在麥裏的時候,用他的智慧沉思,來作《易經》的注解。這一部著作,後世稱作《周易》,等於說這是他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我們可以持這種平淡的觀念來看,不必太神聖了。如以神聖的態度來看,問題就多了。我們以平淡的態度看,他對乾卦的研究心得是:
“乾,元、亨、利、貞。”
在《易經》的學問上,這四個字叫作“卦辭”,意思是乾卦這一卦的圖案,他用這四個字來說明。這四個字,我們不能照現在的讀法,一句就把它讀完,而是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立的意義。“乾,元、亨、利、貞。”就是說乾卦是元的、亨的、利的、貞的,四個現象。元可以說是宇宙的本能,也可以說是萬物的開始,如啟元,一個東西的來源等等很多。講到哲學方麵則乾是宇宙的本體,天地萬有都可以說是乾、是元,宇宙間萬象萬有都是它的功能創造的,所以叫作元。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既不講上帝,也不說菩薩,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隻是宇宙的本能;我們用一個乾卦的代號來表示,是科學的,不是宗教的,也不是純粹的思想哲學。第二個觀念,是這個乾卦代表“亨”。亨就是通,是亨通的,無往不利,到處通達的,沒有阻礙的。第三個意義是利,無往而不利。所謂利,不是現在賺錢為利的利,是沒有相反,沒有妨礙,沒有害的。“貞”古代的解釋“貞者正也”,就是正,也是完整的、沒有受破壞的意思。
上麵是文王作的卦辭。
潛龍勿用
“初九,潛龍勿用。”
這是爻辭,是把整個的卦作分析,一部分一部分來加以解釋的。我們的老祖宗畫八卦,下麵原來沒有文字注解,因為在當時沒有文字,而文字的創造,一開始就是卦。世界任何國家民族的文字,最初的來源都是圖案。卦下麵的文字,是後世加上去的,《周易》的文字,是文王開始加的,卦辭、爻辭都是他對卦的解釋。
“初九”的意思,前麵說過,陽卦以九作代表,因為陽數以九數到了最高位,所以看到九這個數字,就知道代表陽,初九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而言。上麵的卦辭,隻是元、亨、利、貞四個字,很簡單,也很抽象。這裏爻辭“初九潛龍勿用”,又突然跑出一個“龍”來了,這龍是怎麽來的?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化是龍的文化。自黃帝時候開始,政治製度上分官,以龍為官名,如龍師、龍帝,都以龍為代表。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標記,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旗幟。中國文化對那些偉大的、吉祥的、令人崇拜的萬象,每以龍為標記。西方人尤其英國人,近幾百年以來,很多資料顯示對我們中國人很多防範,很多不利,他們在心理上一直懼怕中國。有一派基督教,看見龍、聽見龍都會害怕的。他們說《聖經》上說龍是魔鬼,其次他們把恐龍這些古代巨大生物,當作了中國《易經》上的龍,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我們中國人自己要認識清楚,我們龍的文化,第一,不是基督教《聖經》上所講的那個龍,不是魔鬼。我們的龍是天人敬信,在宗教觀念上代表了上帝。第二,我們中國的龍,老實說沒有人看見過,不必說他們把地下挖起來的骨頭當作龍骨是錯誤的。中國的龍,不隻是三棲的,甚至不止是四棲,水裏能遊,陸地能走,空中能飛,龍的變化大時可充塞宇宙,小時如發絲一樣看不見,有時變成人,有時變成仙。龍到底是什麽?無法有固定的具體形象。實際上中國文化的龍,就是八個字:“變化無常,隱現不測”。如學會了中國文化,人人都可作諸葛亮。試看外國人的恐龍,全部都可看到,中國的畫家畫龍,如果全部畫出來,不管是什麽名家畫的,都一文不值。“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從來沒有給人見過全身的,這就是“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意思。我們懂了龍的精神,才知道自己文化的精神在哪裏,這也是大政治家的大原則,也是哲學的大原則,也是文化的大原則。另一方麵,我們懂了“變化無常,隱現不測”八個字,也就懂了《易經》的整個原理。《易經》告訴我們,天下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在變,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事。因為我們對自己都沒有把握,下一秒鍾我們自己的思想中是什麽?也沒有把握知道。
其次,《易經》為什麽在這裏提到龍?我們認識了龍的精神,就能明白了。《易經》說到乾卦中的龍,就代表了宇宙生命原始最偉大的功能。乾卦也代表太陽。太陽一天一夜的隱現,分為六個階段:第一個是夜裏的太陽,躺在下麵--地球的另一麵,過去說在海底,在地心的那一麵,我們看不見的為“潛龍”。假使卜卦得到了乾卦初爻,那麽“潛龍勿用”,最好不要動,如想找事,履曆表都不必送出去了。但要注意這個“勿”字,究竟是“不能用”、“不可用”、“不應用”或“沒有用”呢?就更難翻成白話了。不過“勿”字,卻也包括了這些意思,但並不是說用的價值不存在,隻是此時不要去用它。潛龍就是龍還是潛伏著的,有無比的功能,無比的價值,還沒有用。諸葛亮尚在南陽高臥的時候,自稱臥龍先生,這就表示他抱負不凡,自己認為是潛龍,這也是人生的修養,也是《論語》上孔子說的“不試故藝”。
見龍在田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二爻,是乾卦內卦的中爻,中爻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如僅照文字翻白話是無法表達原意的。“見龍在田”,見是現的意思。龍現在田裏,等於虎落平陽被犬欺了,還如何利見大人?這要了解“田”的意思,中國文字與西方文字不同,不但是單音字,而且一字往往含有幾種不同的意義。中國古代的田寫作,是圖案畫,上麵通了為由,下麵通了為甲,上下通了為申,申字旁邊加示,上天垂示就是神,神是上下通的,所以鬼字亦從田,上麵走不了,向下麵走就為鬼,後來再加兩根頭發,就成鬼的樣子。電、雷都從田,天上下水,地下發雷,雷向下走為電。這是中國字結構的由來,每字都有道理,不比ABCD硬湊攏起來的。從上麵的解說,我們便知這裏的田字是代表地麵,就是大地,不要以現代的觀念,認為田隻是種稻子的田,那就錯了。見龍在田的卦象,是早晨太陽剛剛從地麵升上來,光明透出來了,在這個時候“利見大人”。如卜到這個卦,卜卦的說,如去見董事長或什麽長官輩謀事之類,一定成功。大人並不是很大的人物,在古代大人、小人是相對的名稱,一如“貴人”這個名稱,並不一定是很大的貴官。假使有人跌了一跤,剛好有一位清道夫看見,將他扶起送到醫院,這位清道夫就是跌跤者的貴人。貴人的貴與不貴,是在時間空間上剛剛需要幫助的時候,予以幫助的就是貴人。
終日乾乾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第三爻是內卦的上爻,如果隻用三畫卦,已經到了頂點。如果學會了《易經》,不必卜卦,六十四卦,沒有卦是完全好或完全壞的,每個卦都好中有壞,壞中有好,隻有謙卦這一個卦是全好的。謙退,謙讓,有利益大家拿,自己都不要,這當然好,六爻皆吉,這是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現在乾卦第三爻,問題來了,以人生曆程來說,年輕人還在大學裏讀書,還沒有拿到博士學位的階段,就是初九爻潛龍勿用,價值無比。等拿到了文憑,踏入社會中,就是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拿文憑找到了工作,然後有工作,有地位了,有聲望了,就是第三爻。以人生的年齡而言,十幾歲到二十歲是初爻,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二爻,三十歲以上到了中年是三爻,這時應該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時候。我們先作一些文字的解釋,乾卦我們已經解釋了,是綱常,是宇宙的開始,就像人生的本分一樣。君子終日乾乾,就是說人一天到晚,都要保持本分,保持常態,永遠這樣;不但如此,到了晚上,還要警惕自己,不可放鬆,就像白天一樣的小心。就是說到了中年做事得意的時候,做人做事隨時隨地都要小心,乃至到了晚年都不能放鬆。《大學》、《中庸》的思想,都是從這裏來的,這就是所謂的“惕若”。“厲”,是精神的貫注與專精,磨磨自己,就沒有毛病。像這樣的卦好不好,假使到街上卜卦,算命先生會說很好。不過要小心,因為命運還有重重危機,一不小心隨時隨地會有問題,對自己要有那麽嚴格的要求,才不會出毛病。一切在於自己,不在於別人,也不在於環境。人在得意時,就怕忘形,這時就用得著這個卦爻。
或躍在淵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到了第四爻,很妙。從整個卦看起來,內外兩卦分得很清楚,成為兩節,這表示一條龍或一尾魚在深水裏跳出來,無咎,沒有毛病,要出頭了。但要注意“或躍在淵”的“或”字,這一爻真好,操諸在我。譬如一個人,事業到了頂點,如再進一步,或者跳一步,或者不跳,都是好的。九四是外卦的初爻卦,與內卦的初爻相應,都有無比的價值。
飛龍在天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一般人稱皇帝為“九五之尊”,以為就是《易經》上的這個“九五”。這話要注意,代表皇帝的九五之尊,是依據數中的陽數來做表達的符號,奇數為陽,九是到了陽數的極點最高位,五是陽數的最中位,代表了至尊至正,並非僅指這裏九五爻。《易經》乾卦的第五爻,和第四爻不同了,這時飛龍在天,如一條龍在空中飛,道遊自在,也是利見大人。整個《易經》研究完了,利見大人的卦爻並不多的,這裏的利見大人,見的是什麽大人?假定我們以漢高祖為比方,當他打敗了項羽,自己創業的時候,正是飛龍在天了,他還要利見大人,這個大人是誰?是指他所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對他有幫助的人,看漢高祖的一生,正是一個乾卦,最初倒據當一個亭長,一天到晚喝喝酒,正是潛龍勿用,後來到了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時候,他所遇見的人個個都是好人,個個都有用處,個個說他好,都幫助他。
亢龍有悔
每個卦到了最後一爻,陽爻稱為“上九”,陰爻稱為“上六”,每卦的第一爻為“初”,最後第六支為“上”。乾的九五,在外卦而言是中爻,人取其中則是,事物取其中則是,到了頂點則不是,沒有出頭也不是,所以《易經》告訴我們正中之位。算命看走運不走運,就看是不是得其時,得其中,如得其中位,無往而不是,不得其中則處處都不是。這個中也可讀成“仲”的音,如打靶打中了,對了。到了上九就是亢龍有悔,亢者高也,高到極點,高而無位,貴而無民。中國的哲學,皇帝自稱“孤家”、“寡人”,位置到了最高處,就很寂寞,聽到的都是好話,簡直聽煩了,年紀大了的人談起話來也常常說:“現在能談話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了!”我說這是“亢龍有悔”呀!所以人的年齡到了那個高位,到處叫他老公公,到處請他上座,這就到了亢龍有悔。這裏的悔不是後悔的悔,是晦氣的晦,到這個時候倒媚了。換句話說,就是萬事不要做絕了,做到了頂,對不住,有悔,保證有痛苦,煩惱跟著來了。看曆史上唐玄宗多麽好,後來到讓位給他兒子,就是很慘的局麵。
見群龍無首--吉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注意“用九”這兩個字,《易經》中隻在乾卦中有“用九”,坤卦中有“用六”,其它卦中都沒有這兩個字出現,這中間就有問題了。我們知道九是代表陽爻,從初九到上九,都有解釋,用九又是什麽意思?再看下麵見群龍無首,吉。乾卦到這裏,才大吉大利。這是怎麽說法呢?這句話在後人研究《易經》的有關書籍裏,各有各的講法,都各有一套理論、一套說詞。可是研究通了以後,非常簡單。我現在告訴大家一句話,用九就是不被九所用,而是你能夠用九。那麽用九是用哪一爻的九呢?哪一爻都不是,又哪一爻都有關係,這就高明了。隻有拿中國文化曆史來代表說明這件事情。就是我在以前講《論語》的時候,說過中國文化注重道家的隱士們。曆代的隱士們和當時曆史時代的開創,有絕對的關係,可是在曆史的記載上都找不到他們,如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是誰培養出來的呢?是他的老丈人黃承彥和老師龐德這些隱士。像他們就是用九,改變了曆史的時代,而自己又不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要用九。見群龍無首,不從那裏開始,永遠沒有開始,也永遠沒有一個結束,既不上台,當然也不會有下台。用九最高明,用九者不被九所用。換句話說就是告訴了我們做事的道理,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做事要絕對的客觀,不是與時代沒有關係,而是處處有關係,這是真正領導曆史時代的作法。“群龍元首”,是一個圓圈,完整的,所以大吉大利。以做人來說,人到無求品自高。曾子也說:“求於人者畏於人。”越是有求於人家就越怕人家,無求就是用九的道理,用九是元亨利貞,並不是潛龍勿用,潛龍勿用有待價而沽的意思存在,用九則已經忘我了。以現代話來講,用九是中國文化最高的哲學精神。有人說儒家是捧帝王的政治哲學,這是不對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是從《易經》來的。
《彖辭》--孔子對《易經》的批判
“彖家曰”,彖辭。曾經介紹過象是一種動物,據說這種動物能將鐵咬斷,所以才借用了這個名詞。彖辭就是斷語的意思,斷定的話。據說《彖辭》也是孔子作的,以現代觀念看,《彖辭》是孔子研究《易經》六十四卦的結論、批判。傳統的說法是,《卦辭》、《爻辭》都是文王作的,一說《卦辭》是周文王作的,《爻辭》是周公作的,但考據上很難決定究竟是誰作的。
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孔子研究的斷語,他的人文文化觀念開始了。我們以前說過,乾卦所代表的,如以身體來說是代表頭,中醫的八卦代表,乾為首,坤為腹,艮為背,離為眼,坎為耳,巽為鼻,兌為口等等,非常有道理。孔子的斷語不管這些,他隻說偉大得很,乾卦是代表宇宙萬有的根源、功能、生命的功能,宇宙萬有都是它創造的。前麵提到過,與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說宇宙萬有是有一個上帝、一個神、一個主宰所創造的。中國文化不來這一套,但也不是唯物的,也非唯心的,這個功能無以名之,我們就畫一個符號來表示,這符號叫作乾,它包括了唯心、唯物,也包括了上帝、鬼神、菩薩、佛,已經脫離了宗教的色彩,脫離了玄學的色彩,是科學的哲學。何以知道孔子研究《易經》,是說乾卦代表宇宙萬物的本體?他在這裏明白地說“萬物資始”,宇宙萬物的開始都靠乾的功能,這是對乾卦的第一個觀念;他的第二個觀念“乃統天”,乾卦包括了天體,整個的宇宙都在乾的範圍以內,乾統率了天地宇宙,所以從孔子的觀念研究《易經》,又要注意到他認為文王周公所提出來的乾卦,是代表宇宙萬有的本體、根源、生命的來源。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就是說我們這個宇宙,像風的吹動,風為什麽會吹?每天的氣象報告,這是科學,但西伯利亞的寒流為什麽會起來的?台風又怎樣起來的?台風最初起來的時候,隻看到一個小水泡在旋轉,漸漸擴大,這是物理,但這小水泡又怎麽來的?用《易經》研究這些,就是科學的哲學。現在孔子說,雲的流行,雨的下降,雷鳴,電掣,宇宙萬物的變化,都是靠乾卦的功能來的,功能一動,便有一現象,就發生雲,某一現象就發生雨,構成各品各類的萬有的事物。
玉皇大帝的六條龍馬
“大時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
這是說明時間的來源,時間在科學哲學上是人為的,時間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西方現代科學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現以後,才知道宇宙的時間是相對的,而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早就告訴了我們時間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道家老早就說,月球的一天一夜,就是地球上的一個月,現在科學證明的確是這樣,不過現代外國人講的我們就相信了,而我們祖先講得那麽肯定,卻不相信。“大明終始”,就是講時間,大明從早上開始,晚上結束。“六位時成”,我們中國人過去把白天分作六個階段,晚上也分作六個階段,成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點鍾,所以成為六位,而這個六位是根據《易經》畫卦為六爻的思想來的,是人為的,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也許太陽和其它星球的時間劃分,和我們不一樣,但中國六位時間的形成,也是從乾卦的功能來的。“時乘六龍以禦天”,以龍來代表時間的動,像一條龍一樣在空中飛,因為龍是看不見的,但又有飛的功能,時間從早晨天明到晚間天黑的六個階段,永遠在旋轉,像六條龍銜接起來,在天體上很有規律地駕禦而過。後來在文學上,宗教的神話中說,玉皇大帝出巡時,有六條龍為他拉車子,也是由這句話編出來的。事實上這句話是說,宇宙間時間的構成,與地球,與人類的關係,有一定的法則,這一功能是來自乾卦。
大吉大利的保合太和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這裏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命的本源,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諸子百家,中國文化講人生的修養,都從這裏出來。這裏告訴我們要認清乾的道理,生命的本體,把握了這點就知道乾道的變化,在各正性命,真懂了這個道理,自己就可以修道了,修成長生不老。中國文化中道家講究兩個東西--“性”與“命”,性就是精神的生命,命就是肉體的生命。西方哲學唯心的,隻了解到性的作用,對性的本體還沒有了解,把意識思想當作性,這是西方哲學的錯誤。命,西方醫學到了科學境界,但仍不懂“氣”的功能。現在美國流行研究針灸,研究中醫,仍不懂這個功能。西方的病理學,注重在細菌方麵,如今也研究到病毒,這還是以唯物思想作基礎。東方中國的病理學,不管細菌不細菌,建築在抽象的“氣”上麵,因為氣衰了,所以才形成了病。西方的抗生素,往往把氣困住了。我常常告訴朋友,西醫隻能緊急時救命,不能治病,西醫治了以後再去找著名的中醫處一個方於,好好把氣培養起來,補補身體。在病理上,細菌是哪裏來的?為什麽形成?有許多細菌並不是從身體外麵來的,如白木耳是用細菌種的,但有更多木頭上麵自己生長靈芝一類,這菌又是哪裏來的?這是講性與命的道理。懂了《易經》,自己就曉得修養,自己調整性與命,使它就正位。思想用得太過了妨礙了性,身體太過勞動,就妨礙了命,這兩個要中和起來,所以各正性命,於是“保合大和”。中國人道家佛家打坐,就是這四個字,亦即是“持盈保泰”。所謂“持盈”,有如一杯水剛剛滿了,就保持這個剛滿的水平線,不加亦不減,加一滴則溢出來了,減一滴則不足。所謂“保泰”,當最舒泰的時候要保和了。譬如用錢,決定保存一百元,如用去十元,便立即補上,仍保存一百元,這就是保泰。所以打坐的原理就是保合太和,把心身兩方麵放平靜,永遠是祥和,擺正常,像天平一樣,不要一邊高一邊低,政治的原理,人生的原理,都是如此。孔子就告訴我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什麽是大吉大利?要保合大和啊!所以研究《易經》,看了孔子這些話,還卜什麽卦呢?不卜已經知道了,保合太和,才利貞--大吉大利嘛。
“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這兩句話,應該是和上麵連起來的,是乾卦《彖辭》的最後兩句話,可是宋儒把它因斷了。這八個字是用到政治哲學的原理上去了,各種政治理論說了半天,不如中國人四個字“國泰民安”,國家太平,老百姓個個平安無事,就是天下太平。
天行與天道--《彖辭》的說法
“象曰”,《彖辭》,象就是現象。據說《彖辭》是周公作的,不是孔子作的。又有一說《彖辭》也是孔子作的,到底是誰作的?這是考據家的事情,我們不去管,也不需要去管,我們要的是它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句話大家太熟了,這又是人文思想。乾卦代表天,行是運動的意思,這是教我們效法乾卦。道家老子也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修養如效法大地一樣,地給我們住,給我們生長萬物,供給我們食,我們一切都靠土地,人類沒有土地就完蛋了;但是我們還給土地的是糞便垃圾,可是土地並不計較,照舊生長出東西來供我們食、用、享受,所以人的胸襟要效法地。而地是靠什麽能夠這樣?靠宇宙,靠天,而天則隻有付出,沒有收回去,像太陽一樣,隻放射出來,並未從地上吸收什麽。而宇宙卻是效法道,道是什麽?是自然的,沒得什麽效法了。總之是教我們做人的精神,應效法自然的法則,隻有付出,沒有收回。這是老子所講的“道”的精神,也就是《易經》上的“天行健”。天體不斷在動,永遠在動,天休假如有一秒鍾不動,不必要用原子彈,整個的宇宙都要毀滅掉了。第二句話“君於以自強不息”,正如老子所說的意思一樣,做人要效法宇宙的精神,自強不息。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強,依靠別人沒有用,一切要自己不斷努力,假使有一秒鍾不求進步,就已經是落後了。
上麵《彖辭》的第一句話,是解釋卦辭的,接下來下麵的話則是解釋爻辭的。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前麵說的,以太陽來比喻,過去的觀念,不像現代物理世界的科學,過去的陽是抽象的,乾卦六爻的第一爻現象,是陽能壓製在下麵,沒有上來,所以潛龍勿用,拿太陽作比,是還在地心下麵,天尚是黑的,不要強出頭來。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這又拉到人文文化上來,就是說二爻的象,等於一個人的道德行為,給予人家的利益作普遍的發展。
“終日乾乾,反複,道也。”
第三爻的解釋,反複,道也。這是《易經》告訴我們因果的道理,怎樣過去就怎樣回來,地球物理一樣,從太空中就看到,一件東西出去,經一個圓圈又回了原位。終日乾乾,就是教我們得意了,上了台要特別小心,因為反複,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好處就有壞處,一反一複,“道也”,是自然的法則,必然的,逃不了的,你以為整了人,可是一定有你的吃虧處。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四爻的爻辭是告訴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沒有毛病。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造”念“阻早”反切的音,意義與操相通,就是說人到了這個階段,就要“造”這個境界。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這個“亢龍有悔”的爻辭這裏解釋說,凡事不可求滿,滿了以後不會長久,所以一切事情要留點遺憾、留點缺陷,並沒有錯,這一點缺陷都彌補完了,也就完蛋了,所以盈不可久也。中國政治的原則“憂患興邦”,一個國家遇到艱難,往往是興起的時代,是好的開始,一路旺盛,像歐洲的羅馬,我國的唐代,到了鼎盛的時候就完了。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老子就是這個思想,用九就是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生長萬物給我們,沒有要求拿回什麽,利息都不要,隻有布施,所以用九的道理,在效法天地之德,不要自己創造什麽,而且也創造不了。看曆史,一部《二十四史》,誰作過結論?宇宙就是這樣,沒有結論的,天德不可為首,也沒有開始,人類曆史也是這個道理,永遠在演變中。
《易經》的《彖辭》、爻辭、《彖辭》,都是以天地法則的觀念,拉到人事上來講,就是《周易》的精神,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開始。至於它的應用,則不在《周易》上,而散置於外,保留在道家的《連山》、《歸藏易》中。
《文言》--人文的思想體係
現在象數方麵暫講到這裏為止,再繼續講易理。前麵說過了乾卦的卦辭、爻辭、《彖辭》和《彖辭》,有三個不同點:第一是乾卦構成了文化思想的卦辭和爻辭的觀念;第二是《彖辭》,是對乾卦卦辭和爻辭的解釋,由這一段解釋看出來,孔子把《易經》原來科學的東西,變成人文文化的哲學思想;第三《彖辭》也是把科學的東西變成人文文化的哲學思想,但是連帶以天文太陽係統的現象作為象征,以星象來說明道理。可見代表中國文化的《易經》文化,在上古起碼經過五百年一變。這五百年當中,對《易經》這套思想法則的演變,可見每一時代思想,每一法則都在演變,沒有辦法固定停留。古人的演變還比現代少,現代的演變更大,過去三百年當中,出了五十萬部書,現在是三年當中出五十萬部書,這不能說對文化思想沒有影響,這就說明文化思想在演變。
現在看到的《文言》,據說是孔子作的,這是孔子研究《易經》“乾”、“坤”兩卦的心得報告,不是小孩子念書“白話”、“文言”的文言。這裏所謂的“文言”,是現代所謂的“思想體係”,變成文字,謂之文言。在晉朝以前,《文言》並不放在乾卦的內容之中,而是放在《係辭》當中,是晉代王弼將《文言》放在乾卦中,以下我們開始研究《文言》的本文。
盡善盡美的人生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
幹也。”
這是白話文,很簡單,我們都看得清楚,這是孔子研究《易經》以後,對於文王所作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的內涵所包括意義的解釋。當時對於周文王所作這四個字的乾卦卦辭,究竟是科學的還是哲學的?人們不知道。前麵我們了解,《彖辭》屬於科學的,《彖辭》偏重於人文思想。《彖辭》和(辭》是同一時代產生或作於兩個不同的時代?也是問題。現在孔子在《文言》中對“元、亨、利、貞”四個字的解釋,完全納入人文思想的範圍中,對於宇宙物理科學方麵都不管,這也就是儒家思想的開始。他對於“元”字,強調善的,善的思想,善的行為,一切好的一麵的成長,才夠得上所謂元,這是代表萬物的開始,但這是好的一麵的開始,叫作“元”。亨則是好的集合,嘉是良好的意思,良好的很多因素集合起來,成為好的集合,才夠為亨。利則要達到和的利,和在現代的觀念是和平,怎樣才能和平?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能相和嗎?要恰到好處的相和,最適宜的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假使我有利,你沒有利,乃至損害到你,而你得了利,一定會損害到他,這種有損另外一人的利,並不是利的目的,也不是利的定義;這裏的利,是兩利,彼此間都有利,才夠得上利。至於貞,則是一件事物的中心,一些團體中有幹事,這個職務名稱,就是從這裏來的,核幹,中心就是貞。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體,利物足以和義,貞國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這裏再度引申一下,發揮上麵的四點,這也就是儒家思想,孔子講的人文文化教育的目的。一個人受了教育以後,要具備元、亨、利、貞四個字,才夠得上作為一個人,亦即要養成“懷仁足以長人”。自己的胸襟,內在愛人,才能夠領導別人。“嘉會足以合禮”,一切的嘉會,人與人之間相處得很好,才能合禮。禮即是中國文化《禮記》中所標榜的社會,亦即是今日我們所標榜的康和利樂的社會,才能實現。“利物足以和義”,儒家思想中有“濟人利物”的話,“物”字不隻是指動物、植物、礦物,在古代的“物”包羅很廣,等於現代語“這個東西”的“東西”,是一個抽象名詞。“利物足以和義”的利物,意思是我們人類應該利物、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現代西方來的文化,人都被物所左右了。“貞固足以幹事”,養成內在堅貞,意誌堅定,然後可以做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是孔子的結論。
孔子研究乾卦,到這裏完全拉到人文思想這方麵來了,啟發了後來的唐宋之後一般儒家研究《易經》的路線,沒有走往象數方麵去,沒有向科學方麵走了。
下麵的解釋亦是在人文文化方麵,但有所不同,我們也可以由此認識儒家、認識孔孟思想。
特立獨行--默默無聞的潛龍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門,樂則行之,優則速之,確乎其不
可拔,潛龍也。”
初九爻的爻辭說“潛龍勿用”是說的什麽呢?前麵已經有了兩個解釋,現在孔子解釋,龍的精神是看不到的,不會完全給人看見的,一個人如道家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幫忙了人家,人家還不知是誰幫了忙,就是“龍德而隱”的道理。一個人做到社會外界環境盡管變,自己不易乎世,不受外界變的影響,自己有堅定獨特的思想,也不要求在外麵社會上成名(孔子、老子、莊子都走這條路線),不成乎名。當這個世界不能有好的時候,自己隱退了,不求表現,亦不求人知,默默無聞,而不煩悶,真的快活、樂觀,不讓憂煩到心中來,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能堅定不移,確乎其不可拔,毫不動搖,這就是初九爻的潛龍。現在經過孔子這一解釋,“潛龍勿用”的勿字下定義了,這勿字是表示原來有無比的價值,並不是不能用,亦非不可用,而是自我的不去用。孔子的一生,是做到了“潛龍勿用”的精神。
領導者的修養與風範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
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孔子對九二爻的解釋,是講一個領導人的風格德性(當然所謂領導人,不隻是最高的領導人,一個小單位的主管乃至一個家長,都是領導人),有如龍的德性,是至中至正。人要達到至中至正,先要養成胸襟的偉大。以西方哲學而言,要絕對客觀,平常的話都要講信,平常的行為都要小心,要防止自己產生歪曲的思想和不正確的觀念,隨時存心誠懇,對於世界有了貢獻,乃至挽救了時代社會,自己並不驕傲,並不表功,不認為自己了不起,有很厚的道德,又能普遍地感化別人,這是九二爻爻辭的意思,這是領導人的修養標準。這裏孔子把九二爻的爻辭完全解釋成人文思想的修養,要做一個領導人,便要中正、存誠、信言、謹行,功在天下也不傲慢,能夠普愛天下人,這就是九二爻的意思。
知至至之 知終終之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
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
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
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這裏孔子解釋乾卦第三爻的爻辭,可作為每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標準。進德的意義,這要注意,看到秦漢以上的書中的德宇、道字,不要拿後世“道德”的觀念連起來用。這裏的“德”字,雖然有後世道德的觀念,但在五經中“道德”兩字連在一起的很少。古書中的德字是指行為,多半是代表“成果”。進德就是說求進步,修業則包括了學問、技能。孔子研究第三爻的結果,認為是指一個人欲如何進德修業,都要這樣戰戰兢兢的小心。他並解釋,“忠信,所進德也。”什麽是“進德”?在孔子人文文化的思想中,人的修養,要做到“忠信”這兩點。所謂“忠”,就是前麵所說的“閑邪存其誠”。古代的“忠”字,不要用唐以後一定要殺了頭,才算忠臣的“忠”字觀念來注解。古代對於“忠”字的解釋,是對人對事沒有不盡心的為忠。言而有信,信自己,信別人為信,這是進德。至於修業,要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者也。後世將文章寫好稱作修辭,文學院有“修辭學”的課程,研究怎樣把文章寫得美,古人稱推敲。《易經》中的修辭,假如也是這個意思,那麽好了,古人教人修業,隻要把文章寫得美就行了,當然絕對不是如此。《易經》上的修辭所含的意義,包括了言語、文字和行為,要和辭章一樣。古代“辭章”的觀念,並不是限於白紙黑字的文字著作,而包括了待人、處世、做事乃至於都市建築的設計,都是修辭。所以“修辭立其誠”,就是說言談舉止方麵,做人要誠懇,這是居業的條件,無論做任何事業,做官也好,做工程師也好,乃至當清道夫也好,講話要得體,風格很夠,本位站得住,這就是修業,這是孔子對進德修業的解釋。
這還不算,下麵他繼續發揮:“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這可難了,這也是精義所在。這裏是說,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看曆史就知道,中國曆史上有幾個人變法,第一個是春秋時的商鞅變法,還有一個是宋代的王安石變法。秦以前原來是公田製度,商鞅變法,一變而為私有財產製,結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馬分屍。但是他的辦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變法,秦漢以後,因為私有財產製,產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會繁榮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變法的路子,最後又失敗了。但王安石的所謂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後世評論他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個時代的趨勢還沒有到,他雖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辦法,可是沒有用處,所以要“知至至之”,時機到了便做,則剛剛好,就可與幾也。什麽是“幾”?就是知機,未卜先知,就是知這個幾?等於看電視,手剛搭上開關,在即開未開之間,那一刹那就是幾,要有這樣恰到毫顛的高度智慧,看準了,時間到了,應該做就做,對了便可改變曆史。“知終終之”,就是看見這件事,應該下台的,就“下次再見,謝謝!”立即下台,永遠留一個非常好的印象在那裏。但這個修養很難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這個思想。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終終之。但“知終”的“知”很難,如懂了這個道理則“居上位而不驕”,雖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覺得有什麽可驕傲的,這如同上樓下樓一樣,沒有永遠在樓上不下來的;那麽在下位也無憂,因為時代不屬於自己的,所以人生隨時隨地要了解自己。所謂乾乾因其時而惕,要認識自己,時間機會屬於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來也舒服,這樣縱或有危險,但不至出毛病。從這裏就看到孔子的思想就是一個“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自我安排對了,整個大我也安排對了,有許多事往往是因為這個“我”安排得不好,把整個事情砸爛了。
第七部分
山中的宰相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易經》講了半天講到極點,隻教你把握一個時間、空間,時間不屬於自己,任你怎樣努力,也沒有用;時間到後來被變作運氣,運不來,輪不到那個時間,再轉亦沒有用。但是要注意,看曆史就知道,有些人時間到了自己的前麵,卻不讓時間輕輕溜過去了。但“或躍在淵,無咎。”這句九四爻的爻辭說的是什麽呢?前麵說過,這句爻辭的“或”字,等於一個人站在門中間,一腳在裏一腳在外,進出都可以,所以孔子這裏說“上下無常,非為邪也”。要上去或要下來都可以,但並不是滑頭,當然滑頭也可以做到這樣,這中間就在各人的內心了。再進一步解說,一個人處世,或者進一步,或者退一步,也沒有辦法固定,但是始終不是為個人,隻為社會,為國家,要有貢獻,並不是滑頭,但為什麽要這樣?因為這樣站在中間,是等待時機,所以這是無咎的。當然人生做到第四爻,那是最舒服的。曆史上有些人可以做到這樣,舉例來說,道家所標榜南北朝時候的陶弘景,有名的所謂山中宰相,南北朝幾個皇帝,大事都要請教他,但他永遠不出來,不做誰的官。像這一類人,所謂上下無常,進退無恒的人,中國曆史上蠻多,可是他的情感,對於社會、國家的貢獻,並沒有忘記,並不是專門為私。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九三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
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平天者親
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九二爻說“利見大人”,現在九五爻也說“利見大人”,這到底說什麽呢?是很妙的,而孔子的解釋也炒得很,這也看出他老人家的“上下無常,進退無恒”也蠻滑的。有人寫文章受他這一段的影響很大,那就是司馬遷。試翻開《伯夷列傳》看,司馬遷整個的思想路線,都是走的這一段路,他對人生的評價,也是走這一段路。這一段很妙很妙,要詳細研究起來,問題很多。這一段的文字也很美,但不要被美的文字騙過去了。古人的文章,文字境界很高,讀起來,往往因為喜歡文字的美,而忽略了文字中重要的思想。如《勝王閣序》,大家讀起來,“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覺得文字很美,可是王勃在這篇文章中所透露的思想,卻被忽略了。
現在我們先了解同聲相應這一段的文字。
“同聲相應”,這四個字研究起來很有趣,所謂“同聲”,我們試到鄉村就體會得到,有一隻牛叫,另一隻牛亦叫,相應了,因為同聲,但牛叫雞不會叫,因為不同聲。“同氣相求”,同一個氣類的東西,這個“氣”字很玄了,以現代科學的理論來說,物質元素排列相同的,自然合起來。這兩句話又在說些什麽呢?再看下麵,透過了文字,就知道他的思想。“水流濕”,當然水向濕的地方流。“火就燥”,越幹燥的地方越容易起火,這都是說自然的現象。“雲從龍,風從虎。”龍大家都沒見過,老虎一來風就來了。台灣沒有老虎,在大陸,夜裏在鄉下丘陵地帶走路,就要注意,有風來了,老虎就來了,這是中國古代的物理常識,這些都是說物類的相從。可是孔子講這些幹什麽呢?和“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有什麽關係?他沒有交代,現代年輕人常常說:“中國古代沒有什麽東西,隻搞搞文字,沒有思想。”這種說法才真是沒有思想呢!下邊他又說“聖人作而萬物睹”。我們現在一談到聖人就想到孔夫子,這裏孔夫子所講的聖人當然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指文王、周公,而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代名詞,如佛家講的“佛”,基督教講的“神”,都隻是一個代號。“聖人作而萬物睹”的意思是說,世界上有人文文化出來,唐堯虞舜開創人文文化以後,萬物的道理就看得清楚,這是講人的。下麵再講物理的性質:“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如一次燃燒,有的化為氣的上升,有的物質下落於地,於是他的結論“則各從其類也”,各人從他的同類。
他這一段到底講了些什麽?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也講到這個問題,他首先列舉了好些個善人,都沒有得到上天的好報,懷疑為什麽道理,而最後引用了這段文章作答案,寫得非常妙。
我們先解決一個問題,以前的文學中,常有“攀龍附鳳”這句話,例如漢高祖起來了,陳平、蕭何這些原來不過是縣政府的小科員,也做了一國的宰相,所以這一段,說穿了,也就沒味道,那隻是他的人生哲學。所謂“利見大人”,隻是各從其類,各人的愛好,也可以說是世界人類心理的分析。有些想發財的人,就看不起官位,這就是各從其類的意思,由這個道理可以看人生。到了九五爻這裏的利見大人,不是普通的大人,是各從其類的大人。
莫到瓊樓最上層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
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人不要坐到最高位,換句話說,做人也不要做得太高明了,做得太高明了不好玩的,貴到沒有位置好占。有的人,學問、人格、儀表都好,可是太貴了,貴而到了無位,連一個科員的位置都得不到。高到極點,下麵沒有幹部了,或者說天下人都是幹部,可是天下人都不敢說話,有意見都不敢發表,這就討厭了,到這時就到了亢龍的境界,這時即使是好的,也會被打下來了,自己左右沒有人來幫助,所以這一爻最不好。“動而有悔”,動輒得咎,沒有好的事情臨到身上了。
孔子這一段,把六爻的爻辭,統統拉到人文文化的這一麵,這是第三節。
用九而不被九用
下麵又不同了,如果也是屬於孔子研究《易經》所說的話,那麽可能孔子去年的心得報告和前年的心得報告又不同了。我們先看看原文: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
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
治也。”
“潛龍勿用,下也。”下這個字的意思,太低了。“見龍在田,時舍也。”時間定在那裏,舍就是住,定在那裏。“終日乾乾,行事也。”這是對做事而言。“或躍在淵,自試也。”是自己準備,試探一下。“飛龍在天,上治也。”上麵最好的現象,天下太平的境界。“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到了極點,前麵再沒有路走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整個是好的,天下太平。這一段的六爻解釋又不同,而且講得非常抽象。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
元用九,乃見天則。”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這和最初的解釋一樣,等於晚上太陽在地球的下麵,陽氣潛伏在下麵,還沒有出來。“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等於早上太陽剛出來,天下文明。我們注意,“文明”這兩個字出自《易經》,實際上是文章與光明兩個意思的聯合,文章就是指萬物擺在宇宙間的美麗現象,都稱作文章。“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這兩句“與時偕行”要注意,剛才說過,《易經》的整個精神,也可以說是時,這幾句話是重要的話,孔子告訴我們,要跟著時代在變,在進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要認清楚時代,把握時代,同時進步,不能落伍,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或躍在淵,乾道乃革。”到了第四爻,由內到外,這是一個改革的、變更的現象。“飛龍在天,位乎天德。”這是講位,到了最高處了。“亢龍有悔,與時偕極。”時間不屬於自己的了,時間到了頂。“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是說乾元用九,為天地的法則,天地造了萬物,但是不支配萬物,也沒有把萬物收回來,所以用九而不被九用。
說到這裏,可以告訴大家,任何一卦的解釋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靠自己的觀念來解釋,各人的見解不同,卦的解釋也就見仁見智了。
現在我們繼續講乾卦的《文言》。
有關乾卦的解釋,《周易》中共分了五個階段,茲列如下:
一、卦辭:為乾元、亨、利、貞……
二、爻辭:為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
三、彖辭:為彖曰:大裁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四、彖辭:為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五、文言
乾卦的《文言》中又分為六節:
一、曠元者善之長”,至“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貞”,為第一節。
二、自“初九日潛龍勿用”,至“上九曰亢龍有悔,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為第二節。
三、自“潛龍勿用下也”,至“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為第三節。
四、自“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至“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為第四節。
五、自“乾元者始而亨”,至“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為第五節。
六、自“君子以成德為行,至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為第六節。
成功與成名
卜卦如果靠這個做依通的話(如算命用子平,或用紫微鬥數來算,都是依通的方式)。從前麵各個階段可以看到,各階段的解釋不盡相同,其中除了爻辭,後麵幾個階段的解釋,據古人說都是孔子作的,但後世采懷疑的態度,並不承認完全是孔子所作的,認為有些是孔子作的,有些是孔子的學生所作的,但從它各階段的觀念變更上嚴格地看,是不是還有時代的問題?因為古人有一種新的觀念產生,往往不敢直說是自己的新觀念,一定假托古人。如古人作詩,常常有好東西,卻不敢出名,而假托古人。最著名的例子,晉朝著《文心雕龍》的劉勰,古代搞文學的人,幾乎沒有不讀他的《文心雕龍》,這本書等於是中國古代最高文法的境界。他是在和尚廟裏長大的,當他欲想成名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去拜訪當時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約,請求指教推薦。沈約把他的文章,瞄了一眼,放在一旁,對他說:“還早呢?年輕人,慢慢來。”這一下,劉勰受了相當大的打擊,但他非常聰明,懂得沈約的心理,一聲不響回去。等了半年,把原來的那篇文章,稍稍變動一下,然後再送給沈約,說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絕世的稿子,被他找到了,請沈約批評。沈約接過來閱讀,一字一歎,大為叫好。可是等沈約讀完了,讚美了半天,劉勰才說,這就是半年前送來請你批評、你說不好的那篇文章,這還是我作的那一篇呀!再舉一個近代的實例,以前在上海出品無敵牌牙粉的家庭工業社大老板--天虛我生,年輕窮困時投稿謀生,都被退稿,後來辦了家庭工業社,執上海工商界牛耳,各報章雜誌,都以高額稿酬請他寫文章,他把過去被退回的文稿再寄出去應付,登出來以後,人人都說好。從這兩個故事上,使我們看通了所謂成名與不成名,實在沒有什麽道理。古人當其道不能行的時候,所以往往和劉勰一樣,隻好假托他當時的古人,再不然,就變成秘本,無名氏的著作,越是秘本就越易流行,這就是人類的心理。不過現在的人不同了,不但是抄古人的文章據為己有,乃至於偷老師、偷同時代人物的文章為己有。
從這些心理狀態分析,所以對《易經》乾卦卦爻各種不同觀念的解釋,是不是出於一個人的手筆?是不是出於同一時代?的確是一個問題,我們不能不同意這些疑古派的意見,不能說他們一點理由都沒有,但是依我們看,時代離開不會太遠。因為在原則上並沒有變。現在我們看到《文言》的第五階段,這是最重要的地方了。
好的開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這裏解釋“乾,元、亨、利、貞”,乾卦的“元”字的意義,是“始而亨者也”,是代表元始,同時代表元始就是大吉大利、亨通的。如以做事來說,就是一開始就好,要注意的是,在這裏“元”與“亨”是連起來解釋的,即原始的、完整的,整個是亨通的,而代表一個很好的開始。
性與情
“利貞者,性情也。”
一個性,一個情,講到中國文化的哲學,這裏就提出來了,性情這兩個東西,性代表人的本體、本來,情是後來發展為人的情緒。中國人原來講人的心理,有所謂七情六欲,六欲是佛家的觀念,七情則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以現代觀念而言,性是理智的,譬如遇到一件事情,在觀念上覺得不應該罵的,可是因為情緒不好,一見不對就罵,在罵的時候自己也知道何必生那麽大的氣,可是忍不住罵了,理性上知道不必要,可是在情緒上忍不住。情也和生理有關係,假使感冒了,或者腸胃不好,身體不舒服,往往情緒壞得多,這是一種性情。另外一種物理的性情,如堪輿學上的一些道理,房屋前有塘後有塘守空房,左有塘好,右有塘年輕人至少要離家出走,門前有路繞過是所謂玉帶圍腰很好,如果門前橫過的路是反弓形就很不好。這上麵就常常看到物理的有情與無情的道理。現在拿《易經》來講,對“性情”兩個字,不作哲學的解釋,而作物理上的解釋。這裏說“利貞”兩個字,所代表的一個是性,一個是情,其中貞是性,利是情。
利與義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這解釋又與上麵不同了,意思是乾卦所謂的“利”。我們要注意,現代提到利,都是利害觀念的利,而《易經》上講的利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利,並不是我求利,而是自己幫助了別人就稱作利。這裏就告訴我們,乾是能以最好的利去利天下,自己不求利。這種偉大的胸襟,才夠得上“元亨利貞”的“利”,所以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都是從《易經》來的。
心物一元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接著說乾卦所代表的性質,是剛健,中正,純粹的精也。問題來了,什麽叫作“精”?這很難解釋,用現代的話來說,這裏是說乾卦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這個本體不是屬於物質的,物質不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唯物哲學以物質當作宇宙萬物的基礎,西方的唯心哲學也沒有說對。《易經》的哲學是心物一元的,這心物一元叫作精,這個道理牽涉很廣,如果發揮起來,又是另外一個專題了。
卦情
“六支發揮,旁通情也。”
研究《易經》有一個名詞--“旁通”,讀漢代的《易經》,經常有這兩個字,卦的錯綜複雜就是旁通。一個乾卦的六爻放在那裏,每個爻的變,都可以變成另外一個卦,第一爻一變,就變成天風女後卦,第二爻再變就變成了天山遁卦,每個卦的六爻都可以變動,這六爻發揮出來,就是旁通。這個旁通,有一專門名詞為“卦情”。哲學的道理,《易經》通了,人並不是物,一個人在一個團體裏,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我同大家認識,彼此自然就有了感情,就要發揮旁通,旁通者情也,彼此相互的關係,這是情。
“時乘大龍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解釋乾卦的精神,在時間上如六條龍一樣,一天分六個時辰,駕禦天體,就是他的功能,而風、雲、雷、雨等等,雲行雨施,使天下安定,這目的在解釋乾卦的本體,等於基督教說的上帝,佛教的佛,道家的道。
下麵是解釋爻辭了。
理想與現實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
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這是對“潛能勿用”所作的人文文化的解釋,這一解釋,也是研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孔孟思想的根本處。儒家精神中的“行”,認為有思想沒有構成行為,有好的理想,有好的計劃,沒有做出來,沒有成果,對社會、國家沒有貢獻,盡管有很好的德性,仍不能算是成德,這可以作知行合一哲學的根本。“日可見之行也”,但是不要講那麽高遠的哲學,人的德業修養,在平常每日大家所看得見的,做得到的德行德業,一點小事都要注意,要隨時隨地改進自己的德行,而“潛龍勿用”是“隱而未見”的,雖有很高的理想,很高的道德,然而沒有成果出來,對社會、對國家沒有貢獻,大家看不出這理想,這是潛龍勿用。在人文文化上,並不是說君子是沒有用,而是沒有用出來。
領導者的條件與修養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君德也。”
這裏解釋乾卦九二爻的“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君德也”--領導人必須具備的條件與修養。第一要學,“學以聚之”,學問是累積起來的。老子的話“為學日益,為道曰損。”做學問是每天每天慢慢累積起知識來的,修道則什麽都不要,都丟開、知識也不要,學問也不要。做學問則每一件知識都需要,這裏學以聚之,就是要知識淵博,樣樣都懂。“問以辨之”,要好問,到處請教,以能問於不能,這是儒家常常提到的。“寬以居之”,僅有學問還不行,要寬厚,待人接物,胸襟要偉大,包容萬象,不能狹隘,然後“仁以行之”,還要仁慈,學、問、寬、仁,四點一定要做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就是這四德,是領導人應該做到的修養。
度過危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
無咎矣。”
作一個中間的幹部,在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的時候,這種位置最危險,因為上不在天,還沒有到頂,下不在田,對下不能踏實,而上下的一切責任都落在身上,“故乾乾因其時而惕”,所以隨時隨地都在警戒自己,提醒自己,那麽雖危險也可以沒有危險。由此知道,最後的這一階段的解釋,不但告訴我們個人的修養,也告訴我們處世的原則。
無可無不可
“九四重則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
者,疑之也,故無咎。”
九四爻一爻一爻都是陽爻重重而來,陽為剛,重剛又不在中間的位置,偏了。不在天位,不在地位,也不在人位。天、地、人三位都沒有占到,比方一個青年,大學畢業了,沒有出路,不在社會上做事,這時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或之,或就是疑,是有考慮的餘地。這也是中國隱士的思想,什麽都不占,換句話說,也類同於神仙處世的境界。
大人的境界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
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
鬼神乎?”
解釋九五爻,突然提出一個“大人”,這大人不得了,偉大得很。這裏有個大問題,也是我的“專利權”,現在告訴大家,幾千年來,大家講《大學》、《中庸》,一提中國文化,好像就隻有《大學》、《中庸》,而且很多外麵的觀念,把《大學》、《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但事實上《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作的,和孔子原來的思想稍有不同。《中庸》是子思作的,思想更與孔子的不同。但《大學》思想是哪裏來的?就是《易經》乾卦九五爻這條來的。“大學者,大人之學也”,試看曆代儒家的注解,尤其是朱熹注的“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古禮六歲入小學,十八歲入大學,學做人了,長大了就是大人嗎?到香港還稱警察為大人,他難道懂了《大學》,《大學》的“大人”,實際上是從這裏來的,而《中庸》是從坤卦來的。什麽是“大人”?等於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如來,儒家的聖人,道家的神仙。這裏提出來的大人是“與於地合其德”,與天地的德性相合了;“與日月合其明”,同太陽月亮一樣光明;“與四時合其序”,同四時春夏秋冬的程序一樣分明;“與鬼神合其吉凶”,同鬼神一樣變化不測。這樣的大人,除了聖人、上帝、神仙、佛以外,誰能做到?我曾經對一位前清的舉人說笑,我到了大人的境界。而且理學家說得對,人人都是堯、舜,人人都是聖人,說“天地合其德”,我並沒有把地當成天,天就是天,地就是地,豈不“與天地合其德”?說“與日月合其明”,我也沒有把白天當夜晚,也沒有把夜晚當白天;“四時合其序”,冬天我絕對不穿絲織品衣服,夏天絕對不穿皮襖;“與鬼神合其吉凶”,我不敢去的地方,鬼也不敢去。我說老先生們把聖人搞得太莫名其妙了,事實上人人都是聖人。我說聖人的境界本來也很平凡,可是大家都被文字困住了,把聖人推得太高了,犯了“高推聖境”的毛病,把聖人的境界,故意塑造得太高太呆板了,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就是那麽平凡。下麵的話可以看到“先天而天弗違”,先幹天,在宇宙還沒有開始以前的時候,這個功能是存在的,而“天弗違”--這個天即這個宇宙,開辟了以後,不能夠違背這個先天功能的法則,《易經》的法則,到了有這個世界以後,更不能超出這個法則--人生了就要死,花開了就要落的法則,自然的現象,沒有什麽稀奇;“天弗違”,《易經》告訴我們宇宙的法則,最高的真理,連這個有形的宇宙,都沒有辦法違背這個原理,又何況我們人類!鬼和神也出不了這個法則,後世以這裏的話來比皇帝,那是奉承的話,不必相信。皇帝稱九五,九是到了陽極,五是中正的意思,不是這個九五爻。
六字真言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
聖人手?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手?”
第六爻的爻辭“亢龍有悔”,所謂亢龍是高亢。這個很重要,每個人都要注意,學了《易經》做人做事,不要過頭,過頭就是亢;大家都是平等的,隻知道進不知道退,隻知道存不知道亡,隻知道得不知道失去,就是亢;人很容易犯這個毛病,知道進退存亡得失的關鍵,就是聖人。學《易》就是使我們知道“進退存亡得失”六個字。
坤卦的研究
現在回過來講《周易》的坤卦。
說到坤卦,一個很大很麻煩的問題又來了,本來我主張研究《易經》,該從《係傳》開始,為了使大家在卦上多了解以後,再回轉來看《係傳》,也許會更深入一點。
乾卦還好研究,坤卦就比較討厭了。
“坤,元亨,利北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安貞吉。”
要注意,這裏也是“元、亨、利、貞”,但“利、貞”不緊接在“元、亨”之後,而是“利牝馬之貞”,母馬之貞,公馬則不貞。換言之,假使卜卦,這句話隻利太太,當丈夫的沒有份。何以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以卜卦而言,出門好不好?好!但是開始有艱難,弄得糊裏糊塗,最後卻有很好的成就,主利,大吉大利的。“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出門如去西南,或在西南方作事業,一定成功,會有很多朋友幫忙,可是不利於東北,但本身沒有關係,得力的助手會失去,可是本身大利,所以要“安,貞,大吉。”這和簽詩一樣,不必解釋,都曉得了,可是認真研究起其中的道理來就討厭了。坤為地,地為什麽會有這些個說法?一般學者,專門讀書,不研究象數的人,不懂上古道家科學思想的,對於《易經》就覺得討厭。尤其五四運動以後,有多少學者罵《易經》,在那裏痛恨自己的文化到如此地步。
《參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
現在我們來作深入的研究。我們知道,乾卦代表太陽,坤卦代表月亮,也代表大地。這要注意到,自京房易的係統下來,漢朝有一部道家的書叫《參同契》,是丹經鼻祖。所謂“丹經”,是煉丹的,使一個人超凡入聖變成神仙,為東漢魏伯陽真人所著,又名火龍真人,佛家稱佛,道家稱真人。所謂“參同”,是就《易經》、《老子》、《莊子》三本書的道理和方法,對於人修煉成神仙的科學性原則是相同相通的。在《參同契》裏,從天地宇宙的法則,然後講到生命的法則,自己養生的方法。他的方法中,用了京房易這一係統的《易經》思想,說明了乾坤兩卦,太陽月亮和地球及地球外麵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與人類身體內部生命法則相通的地方,其中提到坤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說到這裏,報告大家自己認為很得意的一件事,這件事到現在為止,仍然是“隻此一家,別無分號”,是一件尚未被人發現的一個重大發現,對《易經》體認的一個獨家所有的一傳之秘:記得當年研究坤卦又研究《參同契》、《京房易》,幾條路不能相通,相當痛苦,尤其是看丹道方麵的書,煉性、命方麵的方法,簡直玄不可測,不可知,不可思議,感到奇怪。再退回來看一般學說上的、曆史上,乃至近代大學者如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等的說法,不但都是批駁,而且處處存懷疑。但是我有一個觀念,我還是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認為古人自有他的道理,經過很多年的研究,才把它弄通了。《參同契》中談到京房的納甲,為什麽乾卦納甲,坤卦納乙?甲乙本來在東方,把納甲的圓圖拿來看,位置都變了。看《參同契》就更奇怪了,其中說:“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值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複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這在最初也不懂是怎麽個說法。道家所謂煉身體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然後變成神仙。依照道家的辦法,大約一共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我常說假如真有神仙,隻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真是合算。用求學來比,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共費時十六年,大學畢業以後,找一個一萬元月薪的工作,還到處進不去,如果費十三年時間可以變成神仙,長生不死,該多舒服!這在西方文化是想都不敢想的,隻有中國人有這種理想。
看《參同契》的這段文字,以後再看《易經》的坤卦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和《參同契》的“東北喪其朋”的話一對照,我把它貫通了。這裏坤卦是指月亮。我們中國幾千年來,天文曆法,都是用太陰曆,以月亮的盈虧作標準,與潮水的升降有關係,與土地的地質變化也有關係,氣候的變化,就是用這一套方法推測出來的,這比現在的天文台、氣象所還要準確。太陰曆月亮每到十五滿月從東方出來,每五天一候,三候一氣,六候一節,都是根據月亮現象看出來的。可知我們的老祖宗,經過了幾千幾萬年的經驗,最後把這個法則拿出來,成為全民的科學,人人都懂,天文、人事,都能把握,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月亮盈虧的階段分為六個,先說十五的月亮最圓的,十六最圓滿了,到了十七開始缺,二十三虧了一半,二十八沒有了。真正的黑夜是二十八以後到下月初二,這期間假使帶兵走夜路,要特別小心,到了初三的眉毛月就出來了,是早晨看西方,掛在天上麵,所以月出於西,到了初七、初八,夜中看到半月在正南方,到了十五又看到滿月在東方的位置,也是乾卦的位置,因圓滿光明,所以是乾卦。這月亮是真陽,我們老祖宗就知道月亮本身不發光,是吸收太陽的光,到了十五月亮的光代表了陰中之陽,所以納甲納在這裏,再到了二十七八,月亮在東北方下去就沒有了,後天為艮卦,先天為乾卦現象,把這《參同契》的那段話和月亮的現象了解後,就知道這裏坤卦不是“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而應該是“西南得明,東北喪明”。那麽從此知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套科學。
坤為什麽獨利母馬
“元亨,利牝馬之貞。”對母馬就好,對公馬不好,為什麽呢?讀《易經》,對中國文化的物理常識要豐富。我們到西北,看到野馬群,馬是喜歡合群的,一群上千匹的馬中,有一個頭子出來,一定是一匹公馬,這匹公馬領頭往哪裏,這一群馬,無論公的母的都跟著它,非常擁護領袖。牛群也是如此,牛群夜晚睡覺,母牛一定睡在靠裏麵的安全地帶,公牛則一定睡在外麵的地帶,以保護母牛。所以男人照顧女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打仗的時候,公馬也一定衝在前麵,所以牝馬(母馬)是追隨牡馬(公馬)的,這是第一個觀念。其次,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愛,每一個宗教,到最後都是崇拜女性的,天主教的聖母,佛教的觀世音,都是女性,因為母愛最慈悲、最仁慈、最偉大,所以中國文化上認為女性“為母者強”。不但人如此,各種動物也如此,當母親的時候最堅強。試看母雞,平常非常軟弱,可是當它翼護小雞的時候,遇到了老鷹等等侵略者時,則會拚命保護小雞,精誠抵抗,這就是母愛的精神,犧牲自我的精神,所以母馬不但有跟公馬,跟乾卦,順陽性的功能,同時本身還能發揮群愛、仁慈的精神,所以坤卦的象是牝馬,這是炒得很的。第三個觀念,我們知道在中國文學上“牧馬嘶風”的話,馬是喜歡走逆風,牛喜歡走順水,所以研究《易經》的象,要懂得中國古代這一套物理學。如中國的文化的物理,冬天在郊野,欲知風向,看鳥棲息在樹上的位置就知道,如棲息東邊的枝上,即有東風來,棲在西邊的枝上,即有西風來,因為烏喜歡麵對逆風,假如順風,它的羽毛被吹翻起來,可就要凍死了,這是當然的道理。馬喜歡逆風,因奔走時有更大量的空氣吸入,毛也是順著吹,當然更舒服。
坤卦又代表月亮,月亮的發光是從太陽來的,也代表大地,地球的運動,也是跟著太陽作相反的運動。這些了解以後,就知道坤卦的卦辭,是非常含有科學道理的。中國文化的好處在把科學、物理、天文歸納到人事法則上來,因為天地人,總是人的文化,缺點則在我們科學思想的進步比任何民族更早,而不願意向唯物方麵發展,隻拉到人文方麵來。這是就目前而言,究竟將來的曆史,是我們吃虧或是人家吃虧,那就很難講了,我們應該有自信,我想我們是不會吃虧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坤卦的卦辭,就容易懂了。“坤,元亨。”元代表了後天的開始,亨通的,同大地一樣,月亮一樣,是光明的。“利牝馬之貞”,有利的像母馬那麽順,順天而行,也可以說是順乾卦而行,也可以說順陽而行,這樣產生的中國的人生哲學,同時也可以講男女夫婦的夫唱婦隨,和順家庭才興旺,事業才發展,社會才繁榮。並不是說夫唱婦隨即是打倒女權,這個思想是最尊重女權的,如前麵說的馬群、牛群,到了夜間在曠野中休息,自然會讓母馬母牛到中間安全地帶去睡,公馬公牛都在外圍擔任保衛的責任,男性的偉大也在此自我犧牲的精神。所以夫唱婦隨的順道,並不是壓迫女性,因為女性的許多先天性條件是需要保護的,所以這裏教我們要有效法坤卦的精神,順大眾的精神。古代坤卦為皇後之卦,如以卜卦而言,以這個現象問吉凶禍福,則“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像月亮一樣,先有一度是黑暗的,後麵一直是光明。可是到了圓滿的時候要注意了,接著是下坡路,主利是指中間有月圓之日,大好的前途,因是月亮的情形。“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如照我前麵的解釋,就像古人一樣把這兩句改為“西南得明,東北喪明”。不過我也認為懂了這個道理,也不必要改。“安貞吉”是安詳的,講人生哲學,要效法坤卦的精神,坤卦永遠是平安的,等於地球,永遠是安詳,盡管汽車去碾壓它,開山去爆炸它、挖它,它也不生氣,人要學到這樣包容、大度、安詳,就公正,結果大吉大利。
大地的文化
以上是我對坤卦的另一個專利的看法。下麵是《彖辭》,看法又不同了,又把坤卦拿來完全作大地--地球的解釋,所謂乾為天,坤為地。
“象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乾卦有一句話“至哉乾元”,是孔子讚歎的話,現在孔子又轉過來讚歎坤元,孔孟的儒家思想走這個路子,道家也走這個路子,老子教我們效法天地”。我們做人為什麽要效法地球?“萬物資生”,萬物的生命靠地球才能夠生出來,它可沒有向我們要報酬,所以人要效法這種道德的精神,隻知付出不要收回去。大地為什麽有這種功能和精神,因為大地永遠像天一樣,給你光明,給你生命的能,它沒有想要破壞你,所以是承受了這種天道的法則,而構成了這個大地的精神,這是孔子第一個在抽象方麵,讚歎坤卦--大地的功能。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第二個觀念,又讚歎這個大地,教我們人要效法大地那麽偉大,月亮那麽光明。古人對一個胸襟偉大、了不起的大人物形容為“光風霽月”,同月亮那麽光明磊落多好,地有多厚,厚到可以載萬物,所以它的德性之大是沒有邊界的。中國人以前都講天圓地方,而被指為不科學,其實中國人科學得很,隻是把“天圓地方”的意思解釋錯了。中國古人並沒有認為地是一個方塊,而是說地是有方位的,分東、西、南、北方。試看孔子的學生曾子就說地是圓的,漢朝也說宇宙如雞蛋,地球如蛋黃,沒有錯,隻怪後世的人自己讀書不夠,亂解釋中國文化。現在這裏也說“德合無疆”,地哪裏有疆界?地是圓的,哪裏有起點?經緯度是人替它假設的,站在中國立場,中原是起點,站在英國立場,又另外假設一個起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效法大地的精神,德要養得厚,而且要圓融廣大,含蓄偉大的光明,萬有的東西都靠大地生長。
“北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這裏又把科學精神,拿到人文文化上來解釋。母馬和大地一樣,逆風而行,就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地球是反太陽的方向運轉,行地無疆,地球永遠是運轉的,馬也是不休息的,馬睡覺是站著的,懂得物理,這書中的味道就讀出來了。像廟裏為什麽敲木魚,因為魚的眼睛不會閉上的,魚是不睡覺的,所以敲木魚是教學道的人,要像魚一樣,要時刻警醒。行地無疆,也就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有一分一秒的鬆懈,求學、做人、為道、為德,都應如此,還要“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效法乾坤一樣,天地一樣的胸襟,包容萬象,自強不息。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及與類行,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這裏證明了這兩個“朋”字是“明”字,孔子這裏也說,開始迷住了找不到路,後來順天體而行,自然反目正常,西南為什麽得朋,東北為什麽喪朋,那便是指它必須要與同類合群共行,結果終歸會有吉慶。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這是解釋文王卦辭,何謂“安貞吉”?人先要安、要貞--正派,能夠安,能夠正,自然大吉大利,就像大地一樣,那麽平靜。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裏明白地說明,坤卦的現象如大地一樣,大地是坤卦,要懂得坤卦這個符號是大地的代表,講人文文化,做人要效法大地一樣,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要效法大地之厚,尤其當領袖的人要包容,要能負擔,別人的痛苦都能承擔起來,“厚德載物”是中國文化儒家道家的最高的學問。
研究《易經》,應該發揮每人自己的智慧,做學問是很難的,我今日認為對的意見,到明天有了新的發現,說不定又把頭一天自己的意見推翻了,所以我所講的,隻是提供大家做一個參考,告訴大家一個研究《易經》的方法而已,千萬不要過分相信,有時候連對古人都要懷疑,可是懷疑歸懷疑,印證又是另一回事,不可因有一點懷疑,就作全盤的推翻,這就太狂妄了。
現在講坤卦的爻辭。
邵康節的寶瓶子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
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這裏就和乾卦不同了,我們過去的天文科學,是用十二辟卦來代表十二個月,十二辟卦是乾坤兩卦的變化,坤卦是十月,為純陰之卦,坤卦是在上古,也許更上古形成的。我始終懷疑《易經》的文化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留下來的,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的產物,因為它的科學、哲學的道理太高明了。我們知道了坤卦是代表十月,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有一個霜降節氣,這時候夜間會結霜,當早上打開大門,踏到地上有霜的時候,就知道跟著天氣要冷,準備衣服過冬了。跟著來是立冬、小雪、大雪,就要下雪了,黃河要冰凍了。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如果講哲學,一個學過《易經》的人,就會知道前因後果。一件事情一做的時候,一定曉得後果,對這件事結論如何,自己的智慧應該知道,因為履霜堅冰至,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後果。
那麽《彖辭》的解釋,引用爻辭的履霜堅冰,是冬天陰氣開始凝結起來,開始是前因,至於後果,則“馴致其道,至堅冰也”。順著這個時間下去,就天寒地凍,地下要結冰的。如果卜卦,得到坤卦初爻,就知道以後還更艱難,但是假如作戰,在北方碰到這情形,就知黃河要結冰了,不需幾天就可渡河而過。在抗戰期間,我們國運昌隆,連續八年黃河沒有結冰,假使結了冰,的確有問題,日本人的馬隊一下子就過來了,日本人一直在等這個機會,可是上天保佑,抗戰八年中黃河就沒有結過冰。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明同一個卦,看情形如何?可有利也可不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要迷信,這是智慧的事情,全靠心靈偶然的判斷,如果加上主觀就不行了。
以前有一位善卜的人,占卜到他自己的一隻寶瓶在某月某日正午時會破碎得四分五裂,他就不信,在這一天把這隻寶瓶,安安穩穩放在桌子中間,自己則坐在桌旁守著,看這隻寶瓶如何破法。到了中午他的太太把飯做好了,叫他吃飯,叫了幾次他都不理,太太見他不聲不響不動,老盯著一個瓶子發呆,就故意開玩笑,欲驚醒他,拿了一條雞毛撣子向瓶上一敲:“你看這寶瓶幹什麽?”不小心把這寶瓶敲破了,於是他哦了一聲悟了,悟了什麽?忘記把自己算進去,就是沒有把主觀算進去,這是關於算卦的有名故事。但這故事中含有很高深的哲理,人處理任何事情,往往不是忘記了自己,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這是做人的修養、事情的處理要千萬注意的道理。所以懂《易經》的道理,就是懂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知道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莊思想,都是從《易經》出來的,諸子百家也都是淵源於《易經》。
第八部分
不習無不利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這句爻辭很難解釋了,現在有兩個觀念,坤卦是代表地,地麵有三個情形,直、方、大,這是毫不考慮的;但這還不夠的,坤卦也代表了月亮,剛才初爻的月亮,《參同契》說過在南方,是上弦月,而二爻這個時候的月亮,出來的時候,是直的上弦月。方是方位在南方,大是光大。“不習無不利”,習字古人說像飛鳥形,上麵兩個翅膀,下麵的太陽,也是一幅圖案畫,是練習的習。當初七、初八時的上弦月亮,在南方出來時候的直、方、大,用不著隨時看見是無不習,無不利是好的,因為有一半的光明。不習不利在卜卦而言是好的,在修養而言又不同了。另有一種解釋,《論語》上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是人剛生下來的本性是近於道的,習是後來的教育與習慣,人加上了後天的環境教育,越加得多,本性就離道越遠,用這個觀念來看“不習無不利”這句話,就可以看通了,即不加上後天的習氣,則大吉大利,是光明的。而《彖辭》的解釋,六二爻的動爻,是正對南方的方位,“不習無不利”則是因為“地道光也”,月亮已經出來了,大地是光明的現象。
無成有終的哲學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如果我們了解月亮是坤卦,《參同契》上提到:“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月亮全滿,自東方出來,這時候是“含章”。含章有兩種說法,古代在文學上始終把月亮和太陽,稱作金烏、玉兔,元曲乃至京劇中常有“玉兔升金烏墮”的句子。太陽為金烏,月亮為玉兔。神話的解釋,月亮中的黑影就是一個兔子,但古書上並不是說月亮裏有個兔子,而是黑影的形態勾出來像一隻兔子,太陽裏的黑點勾畫出來,則像一隻烏鴉一樣,所以名金烏。昆明的金馬、碧雞坊的那條街,每隔若幹時間會發生一個現象,就是當太陽還沒有下去的時候,滿月已經出來了,站在這條街的中間,向一端看可以看到太陽,同一時間向另一端看,可以看到月亮,這是含章的第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我國古代對於月亮,和現代科學觀念一樣,認為月亮本身不能發光,是吸收了太陽的真光再放射出來的光明,所以說它裏麵含章,章代表了光明和美麗。可貞是很正,六三為陰爻,不算得其中,是內卦的高峰,所以含章可貞,有光明現象。以卜卦來說,“或從王事”,如果一人為前途而卜,這個人將來可能很有前途,事業很大,乃至輔助一個人創業,如韓信、張良輔助漢高祖千古留名,但是無成,自己本身不會成功的,雖然不會成功,可有結果。這到底是怎麽的說法?假如在中學裏作文,學生寫了這種句子,老師一定批他不通,又無成,又有終,多矛盾。如果我們知道坤卦是代表月亮,由這個譬喻去看人事,就會很清楚。等年紀大了看《易經》很清楚,孔子的經驗,四十九歲再學《易》,加上許多人生經驗與知識,才能夠學通。像劉伯溫幫助朱元津打下了天下,最後他被同事毒死了,這是無成,可是千古留名,有終。推開了這些不談,今日為了國家民族,這八個字很可以拿來效法,要有“或從王事,無成有終”的精神,革命不一定要自己看到成功,成功不必在我。人生有兩條路,一條是現在的事業成就,一個是千秋的事業,像宋朝的三個大儒,朱熹、程頤、程顥等,官做得並不大,他們在學說上留名萬古,永遠有地位;反之,人若有房子,有鈔票財產,不見得是成功。由《彖辭》的解釋,也可以了解:“含章可貞,以時發也。”為什麽說它含章可貞,內在有光明呢?因為得其時,月亮到了每個月的十五得時了,所以卜卦算命,時不對,時間不屬於自己,不要強做,或從王事,是了解月亮是靠太陽的反映而發光的。
括囊無咎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古書上常有的文字,曆史上許多人,地位很高,諸如宰相、大臣,年紀大了,告老歸鄉以後,自稱“括囊無咎”,這並不是說括一批鈔票,自己口袋裏裝起來,不出毛病。中國有兩個字“囊”與“橐”,古代有口的布袋為囊,中間向兩頭都開口的布袋,背在肩上的為橐。括囊是口袋的口收緊,不是裝滿口袋,這是下半月二十三、四日的月亮,半個口袋,袋口收緊了,“無咎”不會出毛病,但是亦“無譽”,沒有人恭維,既不被人毀謗,亦得不到別人恭維。所以中國文化古代一般讀書人,講修養,講人生,自己做一輩子事業,最後退休了,晚年還鄉,檢討一下自己,沒有毛病,平安退回來了,往事不講,“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將還山不論兵。”這個現象就是把自己嘴巴閉起來了--括囊,既無咎,亦無譽,那麽這樣括囊無咎,慎重到了極點,沒有害處。
黃裳元吉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所謂“裳”,古代的服裝,長袍是外罩,上麵長過膝蓋的是衣,下麵所穿,和西藏人一樣,穿裙子稱作裳,後來才變成褲,那是自北方來的,因為北方天氣寒冷,穿裙不能保溫,受不了。黃裳,裳是下半截,那麽每月的下半,早晨起來看下弦月亮,是淡黃的,說的就是這個現象,並不必要多加解釋,可是中國古書上的解釋多了,中央戊己土為黃等等多得很,都有理由,都是了不起的解釋,但還是把它推開,還是從原書本身來解釋較妥當。乾卦九五爻時是好的,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坤卦到了六五爻亦好得很,黃裳元吉,《彖辭》的解釋,“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是文字的光華現象。
物極則反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乾卦六爻,都用龍來代表,坤卦都沒有用龍作代表。坤卦開始說卦的本身是用母馬作代表,接下來以大地的現象,在六爻中是說月亮的現象。但現在到了上六,最後一爻,引用到乾卦來了,把龍用進來了。我們知道坤卦是沒有綜卦的,而它的錯卦,六支都是陽爻,其次陰極就陽生,這一爻要變了,坤卦到這裏非變不可,於是陽爻要進來了。而龍戰於野,一戰爭就要流血,流下的血為玄--青色,黃是黃的顏色,以天象來解釋非常通,不需要套用那麽多東西,隻要仔細觀察一下,每月二十八九日,尤其早晨起來,天蒼蒼,野茫茫,有玄黃之色。如果確定《易經》是根據天象來談人事的,而去觀察天象自然界的現象,《易經》本身是很好解釋的,不必討論到那麽多東西。《彖辭》解說龍戰於野,是說坤卦到極點,可引用“窮則變,變則通”這兩句話。戰爭對人類並不一定是一種禍害,也許是一種革新,因為窮則變,變則通。時代到了某一個情況非變不可,非革命不可,因為“其道窮也”,窮則要求變,變的時候自然有龍戰於野之象,這是一定的。
用六永貞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這是講整個坤卦,要注意的,六十四卦,隻有乾卦講到用九和這裏坤卦的用六,其它六十二卦,都沒有“用九”、“用六”的。所謂“用六”,也是和乾卦解釋用九一樣,就是不被六用,用全體的卦,而本身並不加入在某一爻裏,這就高了,大吉大利,永遠是好的,《彖辭》解釋,用六能永貞,是因為有偉大的結果。
這裏講完了坤的爻辭,再提起請大家注意的,我研究《易經》的方法,是不管各家的注解,尤其《周易集注》的注解是不能看的,這是朱熹當年把各家的注解,亂七八糟集攏來,便利初學的人參考用,有許多錯誤的注解也用進來了;這一本是明朝國子監的監本,等於現在國立大學的課本,有許多不能看。我們現在是用天象的觀察來研究《易經》,這是較原始的路子,比較正確的,但是今天我們若回轉來研究自己傳統文化的天文學,又是要新開路子了,現在國內能懂得中國自己原始的天文學,而把現代西方天文學同時合並治理的人,已不多見了。
婦唱夫隨 陰陽顛倒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
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現在所要談的是思想問題,講孔子的《文言》,《文言》很重要,研究中國文化,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莊思想,都從《易經》的原理來。現在推開了每卦的卜卦關聯,隻看《文言》;所謂“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觀念研究《易經》。這裏孔子提出來講坤卦的德性:坤是純陰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體,如果動起來就剛強,老於引用了這個觀念,所以他說“柔能克剛”。世界上最柔的是水,老子引用了水,水是沒有骨頭的,再加熱就幹了、化了、連影子都沒有了,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剛,就是不管多厚的鋼板,在不斷的滴水之下,最後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業用的“水刀”,把水加速也真的把鋼板給切開了。所以儒家、道家都教人不要過剛,過剛易折,一個人太剛強了,容易斷折。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剛,像練太極拳,在練的時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時候,就非常快,非常剛。“至靜而德方”,坤卦是至靜的,但並不是死寂的,沒有骨頭的,外圓內方的,內在永遠是方正的,一個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養做好了,自然是外圓內方,形成了至靜而德方,還加一個條件“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軌,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這是說人的修養,是怎樣的人有如此修養?乾卦是君道,是領導人修養,坤卦則是臣道,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小則裏長行君道,裏幹事行臣道,就“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要柔順,要承上啟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這就教我們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場,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國講婦女的德性,是夫唱婦隨,但現代相反了,乾坤顛倒,要婦唱夫隨,我們知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從這個理由來的。
現在繼續講坤卦的《文言》。
孔老夫子的因果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是中國文化四句話的原則,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中國文化,東方文化,最喜歡講因果報應。如果過去沒有研究過《易經》,都以為這是佛家的思想,來自印度的,事實上中國、印度、東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由此我們了解,中國過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礎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報應,乃至做官的人,要為子孫培養後福,都是怕因果。不過因果的問題是宗教哲學的大問題,在研究起來也是很好的一本書,一篇很好的博士學位的論文。佛家的因果,是講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現在及後世。中國儒家的因果講祖宗、本身、子孫三代,就是根據《易經》這裏來的。這也是一個曆史哲學問題,尤其這幾句話,我們都曉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話,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不變的,現在當然社會道德已變動了,但是據我個人仔細靜靜的觀察研究,我們中國人年輕一代盡管怎麽變,這個觀念還是有,這是我們民族血統中的觀念。
我們要注意“餘慶”、“餘殃”的“餘”字,餘是剩下來的,餘是有變化的,並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由此看來,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吩咐他兒子兩句話:“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以劉備這樣一位嫋雄,對自己的兒子作這樣的教育,都是從中國舊文化來的觀念。我們看曆史傳記,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結果。將來中西文化匯合以後如何演變?還不知道。現在據我所知,最近在美國,宗教的活動,自哈佛大學開始,已經變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號,主張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國的一般學者、知識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國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現在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為了國家民族文化,這個觀念還是絕對不可變的。
下麵孔子對於這個觀念作了演繹,從此,也可以知道孔子為什麽作《春秋》,寫曆史,曆史的法則就在這裏。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
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春秋戰國的時候,孔子看到社會多麽亂,孔子看見當時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會文化,像人吃的藥一樣,哪一種病流行,就倡用醫哪一種病的藥,假如這兩天感冒流行,藥店的感冒藥就賣得多。大學裏開課,社會需要什麽人才,學校就開什麽課程,教育就是這麽個道理。所以我們看了四書五經很傷感,可見中國這個民族,可怕的一麵是不孝、不仁、不義的太多,所以孔子提倡仁呀!義呀!孝呀!到了幾千年來,有幾個真孝、真仁、真義的?孔子這裏就講出了這另一麵:“臣弑其君”,部下叛變幹了主管的,“子弑其父”,兒子殺父親的,春秋戰國這類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間,兄弟妹妹之間,都是殺、搶。“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變來的,一個社會文化演變不是突然而來的。“其所由來者漸矣”,是漸進的,也是《易經》的法則,一爻一爻,慢慢變來的。根據《易經》孔子這個道理,我們看近六十多年的曆史,乃至推到近百年曆史,或遠推到清朝中葉,十九世紀開始,我們的社會一步一步演變到今天,對於今天的這個社會現象,有許多人看不慣,很難過,我覺得沒有什麽,這都是漸漸來的,不要怕,有時一個變動就變好了。“其道窮也”,現在已經差不多到這地步了,非回頭不可。“由辯之不早辯也”,這是辯論的辯,也是辨別的辨,在家庭教育來講,就是對一個孩子變壞,沒有早看清楚;以曆史來講,就是不好好領導,不早辨別清楚,所以發生動亂,這也是講曆史哲學,也是社會史,也是文化發展史。譬如中國文化,為什麽發展到現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學?“其所由來者漸矣”,也是慢慢變來的,不要以為現在這個科學時代已到了頂點,但還是要變的,當然還有更新的科學時代出來。“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這就解釋引用初六爻的話說,學了《易經》,腳踏在地上發現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來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後,氣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準備拿出來了,都有前因後果,這是中國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
直內方外 四海一家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這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把《易經》天文的法則拿來講人事,做人修養的道理。所謂直就代表正,方代表義。中國人看相,以這個原則也蠻通的,說人的臉型,長的主仁,方的主義。“君子敬以直內”,內心修養絕對公正,自己內心得直,沒有彎曲,不在肚子裏要鬼。“義以方外”,對外麵,對人對事,一言為定,到處合宜,言而有信,規規矩矩,所以“敬義立而德不孤”,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倒媚,自然有自己的道理。“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孔子用這兩句話解釋這句爻辭,一個人隻要有直、方、大三個字,公正、義氣、仁愛,內方外圓,胸襟偉大,像大地一樣,包涵一切,“則不疑其所行也”,天下人同心一德了。
抬轎子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講到第三受“含章可貞”,剛才我的解釋,也是根據孔子這個觀念來的。“陰”就是太陰,月亮,“雖有美含之”,月亮的光明很美麗。人文方麵“以從王事”就是臣道,為人臣的“弗敢成也”,成功不必在我,真正的大臣要做到“成功不在我”,這是臣道,是地道,是天地的法則。譬如抬轎子,也要好好抬,否則坐轎的倒下來,把抬轎的也壓倒,坐轎的人也要坐好,坐轎的翻起筋鬥來,抬轎的也抬不好了,所以在什麽地位,就幹什麽事,這是大地的法則。“妻道也”,等於當太太的,一定要管好丈夫,讓丈夫都聽話,這太太做得就太沒有味道了,做太太聽丈夫的才有味道。“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地道本身無成,但是不要以為本身無成就沒有結果,成功不必在我,別人的成功,也即是自己的成功。讀曆史大家都知道,曆史上成功的人物,所有幫忙的、幫閑的也都留名了,老實說,如果旁邊幫忙幫閑的人來幹,恐怕成不了功,大家也沒有名了,都淘汰下去了,所以要找一個人坐轎子,慢慢抬他,蠻有意思的,抬到最後大家都成功了。
謹言慎行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
謹也。”
這是第四爻的解釋,宋朝的理學家們拚命說孔子是反對道家、反對隱士,我認為孔子不但不反對,而且還讚成隱士,在《論語》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證據,在這裏更可以看出來。孔子這裏說:“天地變化,草木蓄。”春天到了,氣候調和,時運來了,草木都欣欣向榮;秋天來了,天地閉塞,萬物凋零。那麽,賢人、達人、君子碰到這樣的時代,看看不對了,沒有辦法了,挽不回了,隻好退下來,於是隱了,所以第四爻的爻辭“括囊無咎無譽”,自己把自己收起來,放在口袋裏,就是黃石公的《素書》第二章最後的那句話:“沒身而已”的意思。時代不屬於自己,機會不是自己的,自己一溜,同草木一樣,大家都是如此,變成泥巴,到這個時候就是“括囊”;盡管一肚子學問,收起來放進口袋裏,把袋口一收緊,“無咎無譽”,與世無幹。為什麽這樣?講話小心一點,古人的詩:“美人絕色原妖物,亂世多財是禍胎。”世界人闖的禍胎都在這兩個字上--財、色,曆史上批評人,總不外這兩個字。但是亂世多“才”也是禍根,那就要“括囊”,不然則趕緊找個老板抬抬轎子,不要亂闖,亂問對社會國家都沒有貢獻的。
黃中通理--至高的人生境界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
之至也。”
對六五爻的解釋,這是後來的中庸思想,我曾經說過,《大學》思想出在乾卦,《中庸》思想就出在這裏,這是我的專利。“黃中通理,正位居體。”這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第一章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就是孟子所說的養氣,“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充塞於天地之間”就是這裏來的。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功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麵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麽“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麵,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
嫌於無陽
“陰凝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
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上六爻的解釋,是倒裝的文法,分析的注解,坤卦是陰,為什麽到了上爻是“龍戰於野”?陰極於陽必戰,等於一群女孩漂流到一個孤島,幾年不見男人,見到一個男人必搶。而戰有爭鬥之象,因為坤卦一點陽都沒有,到了第六爻陰極陽生,陽要來了,於是這時就戰了。陰陽爻戰,所以稱龍。龍是看不見的東西,隱隱約約來了,隱現變化無常,猶未離其類,因坤與乾是天地同類,所以變稱血,是血脈相承,天玄地黃,是指天地的顏色交雜起來了。
屯卦
今日講屯卦,屯卦是一個很好的卦,為艱難困苦中建立新氣象的卦,同我們目前的國運正相關。
研究這個卦,也使大家可以知道研究《周易》是怎樣的方法。前麵講乾卦、坤卦,對於研究的方法,還是不大清楚。現在講屯卦、蒙卦以後,對其它的卦就會比較曉得研究--限於《周易》本身的研究。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之祖的這部《易經》,不必要擺出一分神秘的麵孔,但也不可以輕視它。《易經》原始是一本卜卦的書,後來加上文王、周公、孔子等等的演進,把卜卦的作用,變成文化的道理。
屯的卦義
屯卦是一個卦名,當研究一個卦的時候,就應該會畫這個卦,屯卦為水雷--囗屯,上麵一個坎--三卦,下麵是震--三卦,上下卦亦可說是內外卦,內(下)卦是震卦,代表雷電,有雷鳴震動的現象,外(上)卦為坎,代表水。看到這個卦,就如一幅圖案,假想是一個大海,內在的海心裏麵有雷電的震動,就是整個事實的現象,內在醞釀一個巨大的力量在變動、震動,這就是卦的現象,需要先了解它大概的現象。其次卦名是屯卦,屯卦的上卦為坎,代表水,下卦是震卦,代表雷,水雷屯。我們知道一句成語“屯積居奇”,就是把東西擺在那裏,古時倉庫就叫“屯”,如《三國演義》中的文字。江東孫吳當時的經濟--古代曆史有一個大缺點,經濟方麵的事,根本不寫,像作戰時的經費從哪裏來?曆史上從來不談,隻有很少數的偶爾談到。---非常貧乏,正好遇到好人魯肅家裏很有錢,他就說經濟方麵並不困難,“魯指屯”,魯肅指著屯說,你們到我家裏拿好了,我倉庫的東西都可以搬去,就靠這一件幫忙,東吳政權的經濟就建立起來了。這說明屯卦是倉庫的代表,事實上古代的屯字是“戈”,其一橫代表一畫開天地,其一直一勾,是像草,草在地下生根而地麵上隻長出一點點,春天到了,冬天枯了的草,在地下生根,剛剛萌芽,這就是屯的現象。
現在我們先了解了屯卦的這些觀念和意義,這是淺近的了解,不要對它作高深的看,不過也不可完全把它看作淺近的。世界上最高深的學問都是平淡的,由平淡中可以找出真東西來,上麵我們已經把屯卦平淡方麵的意思解釋了,現在再看它的卦文: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是一句,是卦名,“元、亨、利、貞。”這是說卦德,這四個字代表了屯卦的卦德。以現代的觀念說,這個卦的性能,包括了四個大的因素,這四個性能都是好的,“元、亨、利、貞”,在乾卦裏用到,在其它的卦裏,不一定會用到這四個字。這四個方麵,屯卦都占全了。這四個字的解釋,在乾卦裏麵我們已經說過,在這裏不再重複了。但要注意的是,乾卦的“元、亨、利、貞”是乾卦的代表,到了坤卦的利貞,還有附帶條件,是利牝馬之貞,那麽這個屯卦又怎麽可以和乾卦--宇宙的根源一樣,並駕齊驅,等量齊觀呢?屯何以會具備了元亨利貞這樣好的因素呢?我們就要追問了,於是發現屯卦是由乾卦變出來的,所以有這個性質,才有這個功能,等於中國人的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風,老鼠生兒打地洞”,事情是有來源的。屯卦一定是由乾卦變來的,那麽看乾卦,乾卦的六爻是完整的陽爻,從乾到屯卦的演變過程,是外卦兩爻在變,內卦亦是兩爻在變,內部外表都在變,如一枚桔子內部開始在腐爛了,或者一粒種子裏麵開始在生芽了,這是內部的變,外卦中心不動,可是外麵的環境,上下都在變,需要變,不得不變,等於一件事情,內在必須要變,不變不能生存,外在的環境要變,可是中心不變,我們要從這一方麵來看屯卦,就知道和乾卦有關係。
我們如心有所疑,不能決定,求之於鬼神、求之於人都解決不了,隻好求之於卦的時候,這個屯卦的卦象,在周文王的判斷:“勿用,有攸往,利建侯。”這一個解釋,問題在“勿用”兩個字:前麵乾卦中曾經講到“勿用”兩個字,並不是不可用、不能用、不應該用,不是絕對的否定,是很活動的不要用,暫時擺在這裏,是有作用而不要去用。如個人的事業,有一個機會,可是不必去打主意,如果主動去打主意,反而要出毛病的,等這機會自動地來到時再動。但是“有攸往”有所往,有一條路在前麵,有很好的光明遠景,最有利於建立諸侯。“利建侯”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的建侯,就是地方封建,建立諸侯去創業。假使做生意,將來可以變成大生意,創出事業,乃至擴大範圍,設立分公司,這是文王對屯卦的解釋。
屯卦的創業精神
“象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這是孔子對屯卦的研究,都是好話,假使做事業問運氣,好運來了,這裏有一個哲學,天下的事情,當好事來的時候,都有困難,不經過困難而成功的,絕對不是好事,輕易得到的,很快就會失去,這就告訴我們一件真正成功的事業,沒有不經過困難來的。看孔子講:“象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這個屯卦是剛柔始交之象,剛與柔是絕對相反的,是矛盾的,這內卦震為雷,雷電是陽剛之氣,坎卦為水,是柔,一剛一柔,正在矛盾相交,雖然矛盾,但矛盾中往往產生新的東西,這是必然的法則。所以剛柔兩個剛剛開始交,等於男女談戀愛,在開始交往的時候,中間有很多的困難,或者一個件事業,交一個朋友,個性不同,當中會有極大的困難。透過“剛柔始交而難生”這句話,可以了解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件好事的產生,並不那麽簡單,大而言之,一個好的曆史局麵的完成,很不簡單,譬如革命的完全成功,也就“剛柔始交而難生”,真不知道要經過多少艱難困苦。
為什麽孔子如此說?他繼作解釋:“動乎險中”,這個卦的動爻,動得很險。如果講革命這真是一個革命的卦了,因為在新開創一個事業,動起來是動在危險的當中,從象上來看,如在海底,要用力衝上來,衝破上麵巨大的壓力是十分困難的,但是人沒有危險在前麵是不會努力的,有困難、有危險,則反而促成人努力爭取成功,動乎險中,才會加倍努力,也特別謹慎小心,大意了一定出毛病,所以文王解釋這個卦是大亨,大吉大利,但是要貞,要堅定地走正路,在危險當中動,走歪路就不對了。
這個卦代表的現象是在大雷雨中,下麵在打雷,雷上在下大雨,在高山頂或在飛機上可以看到,下麵是一大片烏雲,正在下雨,而烏雲的下麵閃光,就是雷電,就是屯卦的現象。雷雨之動滿盈,滿山滿野,滿坑滿穀,都是水,這代表了地球人類曆史的開創,如大禹治水以前,開天辟地的時候,到處都是荒蕪,沒有文明,昏天黑地,因為這樣沒有開創的基業,欲開創,宜於建侯,但永遠不寧。這就是更了解了一個人生哲學,一個人不管在哪裏做事業,欲想成功,永遠是不寧的,欲享福而事業成功,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有所建樹,那是永遠不能安寧的。人都想功名富貴,想成功,又想留萬世之名,又最好不要勞累,這是辦不到的。隻有蘇東坡這位絕頂聰明的人,有過這樣的妄想。他因為自己大聰明了,一生在政治上都遭遇到挫折,所以作了一首詩:“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蠢如豕,無災無難到公卿。”他前麵三句講得蠻有道理,最後一句又吃虧了,又太聰明了,天下哪有這種事情?有一個故事,一個人一生太好了,死後閻王判他還是到世間做人,可是投胎做人時要成為怎樣一個人呢?閻王讓他自己決定,於是他說他隻希望:“千畝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個個美。父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翹起腿。”閻王聽了以後,站起來說:“老兄!世間如有這種事,你做閻王我做你。”由這個故事,再看《易經》,就了解人生,凡有所建樹,一生永遠都在勞累,“宜建侯而不寧”,這就是開創事業的現象。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彖辭》說囗屯卦這個圖案畫的現象,代表雲、雷、屯。可以請畫家畫一幅很好的屯卦的現象,但要注意,屯卦明明白白是水雷屯,為什麽到了《彖辭》裏,硬改成“雲雷屯”?因為雲裏有水,而坎卦的性質是水。而代表有大的力量,這種現象,則“君子以經綸”,君子是儒家對於一個有道德、學問、誌氣、修養等等的人的稱呼,所以一個這樣的君子,就不怕昏天黑地、四顧茫茫的環境,要打破天地所給壓迫的環境,打破人事所給壓迫的環境,自己要十出來,這是人為的現象,所以人要效法這種精神去經綸。“經綸”一詞是從《易經》這裏來的,包括了經營、創業、管理許多意義。如織布一樣,直的絲為經,橫的絲為給,亦即縱橫。所以《象辭》告訴我們,看了屯卦的卦象,就要效法它的精神,如何直的、橫的,乃至於圓周的,四麵八方去創業經營。
卦辭、《彖辭》、《彖辭》都容易解釋,如再詳細發揮,各人的說法就不同了,也不必說古人的說法都了不起。古人對《易經》著了那麽許多書,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不能說哪一家對或不對,我也有我的說法,大家以自己的學識修養,也可以寫一本自己的看法。乃至就屯卦的(辭》或《彖辭》,就可以寫一本很好的創業哲學的書,以開創事業來解釋《易經》屯卦。做生意的人也可根據屯卦的道理,寫一部關於工商管理的《易經》著作,行政管理、報業管理都可以寫,寫下來就是《易經》的解釋,就是這麽回事!看多了哈哈一笑,反正你說你的,我說我的。
下麵爻辭,看來頗為討厭,可是前麵我告訴大家學《易》的方法,並不是那麽艱澀和難懂,介紹給大家方法,以後照著去研究,差不多在這一套法則上,都可以走得通的。
站穩腳跟待機而動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象曰:雖磐桓,誌行正也,以貴下
賤,大得民也。”
屯卦的第一爻,為陽爻,假如卜卦這一爻是動爻,又假如卜卦的目的是問為了創一個事業,那麽他是“磐桓,利居貞,利建侯”,亦都不錯,做生意將來一定發財。再看下去,《彖辭》,孔子看這個卦所說的,這是一個新的政治局麵開創的大卦,看文字就懂了。現在再加上進一步研究,什麽叫“磐桓”?現在的文字,一句或幾句合起來是一個思想,古代的文字,一個字代表了好幾個觀念。磐是大石頭,桓是草木,這個現象,是一塊大石頭壓在土地上,這土地就不能利用了,但土地的草木怎麽辦?從石頭的旁邊長出來了。桓則是草木虯結的現象,這樣的草木從壓著的大石旁長出,就是磐桓的現象。後來在文學上,描述老朋友見麵,陪著玩幾天,就說“磐桓幾日”,就是表示友情虯結不清,逗留一番。在這裏是說初九這一個陽爻,代表生命的生發之根在下麵,上麵雖有那麽多陰爻像大石頭一樣壓在上麵,可是這個要生發的根,永遠是壓不住的,終於要磐桓出來。這種現象是好事情,可是需要時間,需要等待,不可急。利居貞的居,就代表站穩在那裏,慢慢地等待,很正地等待,不能動歪腦筋,不能走邪路,等到石頭外麵的草木成林了,變成觀光石頭,可以供遊人野餐了,更大一點可以利用了。所以孔於說,雖然是虯結不清,但以整個卦象來講,中心思想是純正的,行為是純正的,那便沒有問題,不正就成問題了。但是如果這個卦象,以人生政治的道理來講,以貴下賤,這是很難做到的。中國曆史上做領導人的有四個字“禮賢下士”,對人有禮而謙下,向不如己的人請教,就自然得到群眾的擁護,自然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大得民心。何以叫“以貴下賤”,在《係傳》裏講過,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這個屯卦,是陰爻多,陽爻少,隻有兩爻,物以稀為貴,而這個時候,最怕傲慢,所以說建侯的事業,革命的事業,要以貴下賤,便大得民也。這是孔子的《彖辭》,對文王爻辭所作更進一步的解釋。
屯如辶亶如 前程茫茫
“六二,屯如囗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難,乘則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這些文字更難解釋了,不曉得說些什麽?小時讀《易經》,遇到這些地方,簡直想把它燒掉,照文字表麵看,“屯如”--屯就屯,下麵放個如字幹什麽?“如”--在抖動?“乘馬班如”--騎了一匹斑馬?“匪寇”--土匪來搶了?“婚媾”--土匪來搶親?“女子貞不字”--這被搶走的女人硬不答應他?“十年乃字”--等過了十年,總算被他感動了,嫁給他了?這是一部搶婚強盜小說了,這些到底是什麽鬼話?而且根據什麽來說的?又不是在城隍廟前摸骨:“先生命好,長的是猴骨。”花了兩百元還被罵成猴子。我們再看孔子怎麽說法廣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六二這爻是有困難的,在困難中成功。“十年乃字,反常也。”十年嫁人是反常,這也不通。以現代的情形來說,大學裏的女同學,一排一排地坐在那裏讀博士,還沒有嫁人,如果照《易經》這裏說來是“反常也”,那麽正常的該幾時出嫁?照過去看到女孩子十四歲就出嫁,男孩子十六歲就結婚,是平常的事,難道二十五歲不嫁就反常嗎?這是沒有標準的,那麽到底講些什麽?如果做國文老師,看到學生寫出這樣的文章,一定用紅筆批上“不通”兩字,是要給零分的。
現在我們研究《易經》的道理,慢慢看六二,屯卦的第二爻,這就要看整個卦的圖案了。第二爻的下麵初爻是陽爻,上麵是陰爻,在前麵一排都是陰爻,或者勾畫一個圖畫,前麵是成列的森林,後麵陽爻是一部開山機,欲向前推動,在這情形之下,仔細一看,便發現文章寫得很好了。“屯如”,如是“像那個樣子”,是白話文中的“似的”意思。如“胖了一些似的”、“瘦了一些似的”等等。“屯如”就是“屯積在那裏似的”,“囗如”即“好像有一條很綿長的道路要我們去走似的”。“乘馬班如”,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分,這個乘宇在梵文中,原來是車的意思,西方譯成英文就是車字,一點味道都沒有,工具改了,將來豈不要譯成大飛機、小飛機,還是中國人高明,譯成乘字,乘車、乘船、乘馬、乘飛機、乘太空船都可以,是人乘著交通工具,於是把真正的意義表達出來了。這裏說乘馬,為什麽說乘馬,不說乘車或乘牛,在《說卦傳》中說,震卦為雷的符號,而在動物中,震也是馬的符號,屯卦的內卦為震卦,所以進一步到了第二二爻為乘馬。孔子也在《彖辭》中解說“乘剛也”,因為在下麵初爻為陽爻的力量在推動,陽為剛,是乘馬。至於“班如”這兩個字很討厭了,看了古人好多家的解釋,改成斑點的斑,說了很多,非常囉嗦,其實班如就是班如,前麵一排陰爻,就和站班似的,又何必亂加解釋?所以我常常感歎,有人做學問一輩子,變成書呆子,書呆子者廢物之別名也。實際上這種古書隻要研究它本身的文字,不必多加注解,千萬不要改為斑點的斑而成為斑馬,我們中國古時是沒有斑馬的,不要搞錯了。“匪寇,婚媾”,又哪裏來的一個土匪?而且還要搶親?照古人的解釋多得很,越解釋越糊塗,要變成神經病的。我們在本卦上看,《易經》明明告訴了我們,並不需要我們去作那麽多的解釋,從本卦上看,隻要把陰陽的道理抓住,知道它是一種影射的、象征性的比方,就知道匪寇的來曆。因為初九以後,都是陰爻,到了第五爻有不正之象,為什麽說婚媾?因為交互卦的內卦,變成了坤卦,坤者純陰屬女,乾卦屬男的,這個圖案上就看到,在半路上第五爻跑出一個小人要搶婚,坤卦代表女子,這個卦本來是兩個男人,在很多女性的中間,其中一個看到女子就搶,可是這個女於本性堅貞,因為坤卦本身雖然是陰性,但至中至正,所以不字。這個“宇”,在古代的《易經》,不是“字”而是“孕”,我看了很多古代的《易經》,認為“不字”應該是“不孕”,後來印錯了,便將錯就錯成“貞不宇”。字是解作出嫁的意思,如真研究古禮的話,字的意思並不是出嫁,而是定婚為字,所謂男娶女婚,婚才是出嫁,所以這裏該是貞不孕,十年乃孕,是十年之中不懷孕的現象,因為這裏都是陰爻,中心沒有東西,所以用女人懷孕,另一個新生命產生的道理來說明,十年以後才懷孕,所以孔子說反常。孔子說反常是有道理的,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為孔子研究過,“六二之難”不要忘記研究這個卦的本身,人生步步有艱難,六二的艱難是乘剛也,後麵有剛,等於在西門町,前麵有六個女的像排班一樣在走路,後麵有個太保在追,十年乃孕反常也。
推開卦與不卦的問題不說,隻講這一段文字就有很多的人生哲學,這又是另一個觀念,所以做學問要有自己的智慧,東方文化的教育,不是教人認識一件事情而已。西方現在講啟發教育是最新的教育,其實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是這一套啟發教育,古今中外都是一樣,都是啟發的,沒有教人把知識灌進去的,這裏就啟發自己有很多人生哲學的道理。譬如“屯如囗如”,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這四個字,人生的起步都很難,誰能夠知道自己的人生前途?每個人生都是處境艱難,而前途茫茫,不知所以。“乘馬班如”,得意的時候,風雲際會,“匪寇,婚媾”,到處都會上當、受騙、結合,所以“女子貞不孕”,人要像女人守貞節一樣,自己要站得正,有時候一等待,十年不嫁人,所以孔子說六二之難乘剛也,要至剛、至中、至正,從這些可以看到另一麵的東西。
以後的卦研究起來,都是很麻煩的。xxxx
窮寇勿追 見機而作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象曰:即
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這個卦講到這裏又不同了,又像武俠小說了。先就字麵上解釋,“即”是半虛半實的字,鹿是頭上有角的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些後來的《易經》,說這個字是山麓的“麓”,說是山腳下的一排森林,好多家都在爭論這個字。虞,是古代的官名,虞人是農林部的管理員,近似現代美國的天然動物公園的園長,或農林畜牧廳長。這裏敘述的,等於一幅打獵的畫麵,一隊獵人到了山邊有一排森林。我們中國武俠小說常寫道:“逢林不入,窮寇莫追。”追敵人追到樹林裏了,不要追進去,恐怕裏邊有埋伏。這裏是說打獵到了山腳的樹林邊,沒有山林管理員帶路,不能追進去。“君子幾”,有知識的人,碰到這種情形,自己要有智慧,要機警了,不要硬闖,鑽進去了說不定要送命。“幾”像電氣開關,一進一退,要在一念之間下判斷,所以要“舍”,不要進去了。“往吝”,如果進去了,一定倒楣。據我的研究,還是“鹿”字對,誰教我們加一個“林”在上麵?就是打獵,看到一隻鹿,拚命追到山邊一個樹林中鑽進去了,何必加上一個“林”字,自找麻煩。“即”就是追趕,“即鹿”就是追趕鹿,趕到一個地方,像部隊作戰一樣,地區地形一點都不熟,沒有向導,結果這一隻鹿鑽到樹林裏了,這個情況更不利,與其這樣,就應該知機警惕,不如放棄它。這就告訴我們,在人生中看到一個獵物,本來可以拿到的,可是隻差那麽一點點就拿不到,而這一機會跑掉了,情況不明,如果還拚命去抓,不必用《易經》的道理,試想它的後果,不要周公、文王、孔子,不必靠鬼神,一個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勉強地前進,最後便很難說了。吝就是慳吝,不是好現象,艱難困苦都來了。
我們看這個卦象,前進是陰爻,黑暗的;退回來有陽爻,是光明,這就是孔子在乾卦中告訴我們的,人生最大的哲學是在“存亡”、‘“進退”、“得失”這六個字,一個最高明的人,就是在這六個字上做得最適當,整個曆史的演進也是在這個字之間,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如果在這些地方搞不清楚,就太沒有智慧,太不懂人生,也太不懂做事了。照上麵我們的觀念來看孔子的彖辭,便完全通了。“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就是打鹿沒有向導。“以從禽也”,飛的為禽,走的為獸,中國文字並不是呆板的,古文裏“禽”與“擒”有時候固然通用,但古人硬把這裏的“禽”字解釋為“擒”的意義,在此並不十分恰當的,禽就是禽。“以從禽也”,讓它飛掉,不是很簡單嗎?又何必著書立說、硬討論一番?為了這一個字,有幾百字的文章加以注解,可以拿博士學位,東抄西拉的,千古名言,由孔子說起,說到將來的世界,都抄上去了,這樣似乎教人不忍心不給他學位;但如果真給了他學位,又覺得對不起上帝,因為這些說法太不像話了,為什麽不好好做人,去找這麽一個東西去分析,這也太可憐了,像這樣的著作太多了。
這裏我認為“以從禽也”就是讓它飛了的意思,因為孔子說過“鳥獸不可以同群”,欲高飛的讓它高飛,欲奔走的給它奔走。我是一個人,既不想高飛遠走,隻守住人的本位這麽做,這是孔子在《論語入上說過的,把那個觀念和這裏一配,就很平淡。“君子舍之,往吝窮也”,孔子說碰到這種情形,隻好放棄,勉強的前進一定不好,結果弄到自己窮途末路。我們見到許多朋友做生意、做事業,往往因為不信邪,非要奮鬥不可,其實沒有道理的硬闖不叫作奮鬥,最後“往吝”,發生困難,困難以後,還不回頭,遂造成了窮途末路。
風雲聚會 萬事隨心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六四爻到外卦來了,“乘馬班如”,已經解釋過了。“求婚媾,往吉,無不利。”這就是《易經》告訴我們,六爻是人生的六個階段,在某一階段遇到的現象要倒媚,在某一個環境裏會發了財。是得誌?是倒媚?到了另一階段時,都有所改變而不同;如果到了天理、人情、國法都相合的情形下,便大吉大利了。乘馬班如這裏也是騎馬,而且班如,後麵還有一群人跟著,這樣的派頭去求婚,一定成功,沒有不好的,因為到了這一爻,前麵是陽爻,光明擺在前麵,這個時候可不能退後了。那麽孔子在《彖辭》中說,“求而往明也”,前麵是陽爻,光明在望,陰陽相合,所以有婚姻在動的現象。這是解釋這一爻的好處,最好用男女結婚來比方,如果以人事來比方,便是與長官意誌相投,就是這種現象,無往而不利!不要呆板地看成隻是結婚的現象,因為陰陽的相合,最好的比方,就是人生男女的結合。
練達人情與食古不化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這裏又是一個畫麵,如作字麵上講,“屯其膏”就是囤積原油。“小貞吉”不過不大發財,稍稍賺一點。“大貞凶”囤積多了犯法。假如在街上擺一個卜卦攤,作這樣的解釋也通,但真正研究《易經》則不是這樣。膏是脂膏,屯也可以說是囤積,也是草。屯卦本身就是草木萌芽的現象,草木到了第五爻,已經長大了,顯得又光滑又茁壯,但是還不是大成功,看《易經》要注意,凡大吉大利,一定有個貞字,要走正路,不走正路終於要亡的!天地間沒有真正的大吉大利。六十四卦都要人走正路,擺得正,走得正,則樣樣好,偏差了終歸出毛病,所以小吉中間還要貞--一正;但“大貞凶”,這裏問題又來了,難道大正就不對?什麽都死死板板的很正,像學理學的人,在這個時代,還是言行呆呆板板,矯枉過正,並不是好事,所以大貞則凶,也就是說人生要通達,不通達就不對了,演什麽角色就是什麽角色,於文化事業就是文化事業,做生意就是商人,不知道變則是大貞凶。所以《彖辭》說:“屯其膏,施未光也。”是說第五爻的陽爻,在外卦的正中,前後都是陰爻,還露不出頭,等十點火的膏脂,還囤積在那裏,還沒有放出光明來。這也是一個人生現象,好比上麵被一個東西壓住廠,自己的理想、計劃,不能實現,或如一個幕僚長,有很好的抱負,可是他的長官硬是說不通,也隻好“屯其膏”了。
泣血漣如 不可長也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要注意的是,這個卦裏有三次騎馬,而且騎馬都帶領了一批馬隊,闊氣得很,可是這次很慘了,哭了,不到傷心不淚流,一定碰到傷心的事情才哭廠,哭到最後,眼淚都幹了,哭出血來了,而且是連綿不斷的“漣如”。我們研究一下,“乘馬班如”已經講過,大家都懂了,那麽這個“血”從哪裏來的?“坎為血”,自坎卦來的,連著F麵,連綿不斷的陰爻下來,這一爻到了卦的盡頭了,假使卜卦動爻在屯卦上六這一爻,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如果硬做,有痛哭流涕的現象,還要泣血,還要受傷。《彖辭》說:“何可長也。”萬事不能成功,不能長久。
研究《易經》大概是這樣的方式。
這裏還有一個大問題:前麵要大家背誦《易經》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乾為天,天風女後,天山遁的分宮卦象次序,一直到雷澤歸妹為止。可是《周易》的卦序,並沒有照分宮卦排列,為什麽作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這樣的排列而以“未濟”一卦放在最後?這是什麽道理?到現在還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看完了古今的著作,都各有一套理由解釋,仔細一看,但都不能滿意。孔老夫子在《序卦傳》裏,也有他的一套解釋,我們對孔老夫子的解釋,很敬重,敬仰他解釋得對,但是我還是沒有同意,夫子是夫子,我還是我,因為理由不充足。我老實告訴大家,關於《周易》的次序,為什麽要這樣排列?古今人物的解釋,我都沒有同意,現在正在找它的原因,向各方麵尋找,這是《易經》上的一個大問題呀!
對於《周易》卦序的排列,希望大家熟讀《上下經卦名次序歌》,更希望大家動腦筋找出它作如此排列的理由來。
蒙卦
屯卦的後麵接著是蒙卦,這是怎麽來的呢?我們把水雷屯卦倒過來看,就變成了山水蒙卦。蒙卦是屯卦的綜卦,在開始的時候,即曾要求大家特別注意,要懂得綜卦。《易經》告訴我們要客觀,天下事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現象也就變了,這是《易經》告訴我們大哲學的道理。近幾年有人用黑格爾的邏輯--正反合來講《易經》,我告訴他們不要鬧笑話,黑格爾的正反合,怎麽夠得上來談中國《易經》呢?那不過是以三段來看事情,中國《易經》是八麵玲瓏,看八方十麵的,如屯、蒙兩卦,就已經一正一倒是兩段了,屯卦的錯卦,為人風鼎卦,又是另一個現象,它的交互卦,是剝卦,又是一個現象,而且還可以再交互下去,所以要把這許多道理了解以後,才可以研究《易經》八卦,如果連這些道理都馬虎過去,就沒有辦法來研究卦了,等於前麵說的:“君子幾,不如舍。”還是聰明一點吧!不如退下來,不必再去研究了。
蒙卦在中國文化中,向來把它用在教育方麵,現在小孩初入學是進托兒所,進幼稚園,以前則叫作“啟蒙”,也叫作“發蒙”,小孩讀書的地方叫“蒙館”,就是由此來的。這個蒙卦是教育的卦,因為根據《易經》的內容所說,教育上常常用到,還有司法上用到蒙卦,中國過去司法、刑法,都是屬於禮的範圍,中國人的司法,法律哲學的最高點,是在蒙卦裏,也就是教育,而並不是擺殺人的威風。所以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一個執法的人,判決一個人去服刑,在位的人都要感覺難過,認為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夠,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完成教育的任務,才使他愚昧不懂而犯法,所以古代司法的道理,同教育連在一起,這些也都在蒙卦裏邊。
我們知道蒙卦是水雷屯卦的綜卦,水雷屯卦倒過來看就是山水蒙卦。任何一卦,從這麵看了,也要從那一麵看,我們學了《易經》,對這一點要特別的注意,處理任何事情,對任何一個人,要多方麵地看,不要太主觀,沒有那麽簡單的,對於相反的立場是怎樣?需要搞清楚,正如屯卦,翻過來就成了蒙卦。
蒙卦的來源我們知道了,這個蒙卦,如果我們卜卦時卜到蒙卦好不好?卦辭說: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
貞。”
“亨”,是好的,以“亨”開始,下麵最後有兩個“利貞”。乾坤兩卦,有四個性能:“元、亨、利、貞”都是好的,到蒙卦的時候,好的成分隻有三個了,而且很痛苦的好。
由宗教而教化人生
這個卦辭,以現代觀念從字麵上看,不知道它亂七八糟說了些什麽?大家對《易經》的觀念,一種是很神聖的看法,一種是很討厭的看法,總之都不知道它說些什麽。現在我們要把握住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上古文化,人生不可知的那一麵--任何一個人,無論智慧怎樣高,對於宇宙不可知的一麵始終不懂,譬如說,我明天吃幾碗飯,我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我們希望知道未來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於是古今中外,有許多方法。《易經》原來是研究卜卦,透過了這個方法而想得先知,的確有這回事。後來人文文化的發展,到周公、孔子以後,透過了這個神秘色彩的卜卦,而加進去人生哲學的了解,結果這兩樣東西分不清楚了。所以《易經》不像西方文化,老實說外國的宗教,它們的教主並不跟人講道理,隻是教人盲目的信。我們文化的《易經》是從宗教的性質來的,後來要講道理,不可盲目的信,因此這些加起來的東西,現在我們看起來頭痛,它說這個卦是好的,怎麽個好?它下麵把道理講給你聽。
那麽它說,這個蒙卦的現象,不是我求童蒙--例如辦幼稚園,教育的性質,不是我為了學費,像技生意一樣,把你家的小孩弄來,而是小孩來求我教育他。如果仔細研究這兩句話,看這個卦所表現的狀態就知道了,山水蒙,蒙卦上麵是山,下麵是水:早晨水蒸氣上來,一片大霧茫茫,前路看不見,如小孩子一樣,走在路上找不到前途,想找一個老前輩問問路,指引迷津,於是把這個狀況變成教育的目的,也變成政治的目的。不是我去找他,而是對方來找我,但有一個條件,像求神拜佛卜卦一樣,要很誠懇,最初來問的時候,就告訴了答案,如果告訴的答案不相信,又一次兩次三次再問,這就是褻瀆--開玩笑了,既然是開玩笑的態度,就不答複了。透過這些話,就看出一個道理,人要至誠,對待人也是一樣,當我們第一次很誠懇向人請教時,一定得到答複,如果故意開玩笑去問人,一定得相反的效果。所以宗教的精神也好,長官部下的相待也好,朋友相處也好,家庭相處也好,都應該是這種精神,所以中庸之道,講究誠。最後結論說這個卦是好的--利貞。可是這利貞是怎樣來的?是要最誠懇,不要開玩笑。當我們以謙虛的精神,像小孩子去找老師求教一樣的誠懇端莊,這就亨通、有利,這樣看起來,不必要卜卦了,以謙虛的精神、誠懇的態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薩呢?所以《易經》是透過宗教的迷信性質,來告訴人生的道理。
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
“象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這要有智慧,有險的地方要止步,不要再亂闖,如果還不信邪,不止步,隻有死路一條,這是蒙卦的現象。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誌應也。初筮告,
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孔子解釋上麵的卦辭說:卜到蒙卦是亨通的,因為行為思想,把握了時間,得其中道,不偏,自然亨通。這個卦為什麽是“行時中也”?因為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這個蒙卦是陽卦,六爻中隻有兩陽爻。以男女為喻,一群女孩中,隻有兩個男於,其中一個上九是老頭,另一個是九二爻,還很年輕,又得其中,正在坎卦的中爻,像二十幾歲的青年,最剽悍的時候,而且亦得其位。位就是空間。《易經》告訴我們,任何東西得其時,得其位,當然是亨通的。至於“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子說是“誌應也”,意誌、思想、感情相通。從卦象上看,上下交互相連都是好的,所以上下相通是好的。“初筮告,以剛中也。”初筮告,是因為下卦坎卦的陽爻得其中,陽剛得中,誠誠懇懇,爽朗、坦白,當然得到答案。“再三讀,讀則不告”,把九二爻另外放到任何位置都不對,最後孔子作結論:“蒙以養正,聖功也。”所以中國文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都取用這個蒙卦。所以中國古代的教育,以人格的教育為主。現在不同了,現在是生活的教育、技術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目的在“養正”--完成一個人格,這是聖人的事業,是一種功德,不是今日動輒講“價值”所可比擬的了。
中國文化的教育哲學思想,蒙卦裏包含了很多,但不是全體,而且蒙卦的教育思想哲學,不屬於現代教育思想哲學的狹窄範圍以內,中國文化蒙卦的教育思想,包括政治也是教育,中國古代是政教不分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就是政教不分的道理。全國的領導人就是大家長,就有教育全民的責任,這是中國古代觀念的一個重點。尤其在蒙卦中還看到,中國古代不但政教不分,而且還包括了現代的法治,就是所謂“刑教”,包括了法律的管理,刑教不分。譬如犯了法判罪,罪有輕重,在《易經》蒙卦的思想,判刑也是一種教育,如家裏孩子犯了錯,隻好責打幾下,這也就是蒙以養正的《彖辭》觀念。
行到有功方為德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這個卦的現象,上麵是艮卦,下麵是坎卦,如畫圖勉強解釋,上麵是高山,下麵是湖水。至於蒙,如杭州的西湖,或者湖南的洞庭湖,早晨起來,一片水蒸氣上來,蒙蒙的把山都遮住了,這就是蒙的現象。這是物理世界的自然現象,以這樣來看蒙卦,就叫作“象”。這裏《彖辭》不說湖沼,說山下出泉,泉水從地下冒上來,我們研究卦象,先暫不看卦而在腦中構成一個景象,山水蒙,那麽景象是一個山,下麵出水,透過了這個現象,對人文文化得了一個概念,效法這個卦的精神--果行、育德--這是兩個觀念,行為要有好的成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行為要有結果為果行。讀書人經常說:“救國救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隻講理論不行,要問有沒有做,有沒有事功,沒有則不算果行。那麽蒙卦的果行是什麽?是育德,教育,養育,對於人,對於萬物,要施給,養育得到成果,上古時“德者得也”,德字的意思也是好的成果,就是透過這個卦象,牽到人文文化上來,人要效法蒙卦的精神,做到果行育德,如大禹治水,就是果行育德。
這個人文思想和這個卦象有什麽關係?這是三代以後把這種人文思想套上去的,因此山高水深、源遠流長、飲水思源等等都是這觀念來的。
可是與《彖辭》比較,又完全是兩回事,這中間就有考據問題了;不管考據,也是兩個不同意義,或者深度不同的兩重意義。
再看爻辭,並沒有一個係列,不是一個係統,曆來對《易經》的注解,都有“《易經》是對的”觀念為前提,即使《易經》上解釋不清楚,也想盡辦法找理由附會上去。
刑法與教育功能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就是刑教、刑法。“發蒙”這兩個字很有道理,因為山下有水,凡有水就有水蒸氣,接下來“利用刑人”,不知扯到哪裏去了?這個現象是拿來講政治法律的道理。人犯的錯,沒有辦法教化,隻好用刑。這個“利用刑人”的“利用”一詞,不是現代觀念的“利用”,現在說“利用某人”是一句很壞的話,至少在道德上犯了罪。在《易經》上常有“利用”這兩個字,並不是壞意,這兩個字要分開。《易經》上的“利用”,意思是用得對人有利。如“利用刑人”,是說用刑法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利。因為人類中有些人不聽好的教化,打他一頓就聽了,但是與第一爻的發蒙有什麽關係呢?當然古人的解釋,拚命設法拉關係,我們不去管古人的注解,先看原文:“用說桎梏”。“說”也是《論語》“不亦說乎”一樣“悅”的意思,人受了桎梏,還有什麽快活?因為這是教化,就是蒙以養正,犯了罪受懲罰後。因此教化過來,就是很高興的事,“以往吝”卜到這個卦,是倒媚的,不必去做了。
蒙卦一推到人文文化上來,變成了這樣,這個爻辭是文王作的,在當時和現在廟裏的簽詩一樣。這個現象是一個人在中間,上下都是困難,都是陰,到了二爻上去是震發、開發的現象,再往前,處處都是坷坷坎坎,不順利,因此爻辭是這樣一個說法。如詳細研究,要看焦贛作的《易林》。後來假借邵康節作的河洛理數的卦辭,他所講的這一爻,不用這個東西,所以古人很高明,推翻了《周易》,自己獨創一格。據我的研究,他們早有發現,這個卦的爻辭,欲作什麽解釋,都有理由,但是古人對於聖人,一輩子很恭敬,不敢說一句反對的話,因此隻有自己創作,但也是根據《周易》的係統來,可是解釋不同。大家拚命在講易學,其中有沒有改革的創作,沒有注意到。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唐宋以後,將犯人拿去殺頭,執行死刑叫作“正法”,這個名詞是《易經》這裏來的,但是這裏的“正法”並不是指殺頭處死刑。正是正,法是法,當人有不對的地方,犯了錯的時候,應該處罰的則處罰,以法來糾正人的錯誤,是教育的意思,同蒙卦的本身原理並沒有錯。這卦的現象,用來站在教育的立場,來講刑法為所謂“利用刑人”,是使人得正的方法。這是蒙卦第一爻,來得那麽凶,等於以刑法治世,主張法治的精神。如果斷章取義說蒙卦初爻主張以法治天下,沒有錯,但整個卦說起來,問題就大了,到第二爻說法又變了,係統不同了。
易理的平淡與神秘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象曰:子克
家,剛柔接也。”
如果卜卦卜到這一爻動,大吉大利,是討老婆的好卦,不但討到好老婆,而且生得好兒子,將來大振家聲,前途無量,後福無窮,就是這樣好,這和上麵第一爻剛剛相反。當然這一爻是陽爻,代表男性,前麵四個陰爻,有四個女的等他,自然討到好老婆,就是這麽個道理。說《易經》是大學問,其實就像小孩玩耍,但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學問,都是小孩子在玩的。我發現一個道理,任何人的一生,沒有離開他幼年幻想的範圍,如周歲的小兒,在一堆玩具中,喜歡取刀,長大則為武人,或說這是迷信,但剝開迷信的外衣,其中有高深的學理,這是下意識地表現了他的稟性。總之,最高深的學理,都是小兒玩的,佛學裏對於世界上的學問,稱為“戲論”--兒戲之論。假使從這個觀點看《易經》,也隻是“戲論”而已。所以我們研究學問,也並不需要“高推聖境”,對聖人的東西先把他崇拜起來,然後從那崇拜的路上,自己蒙蔽了自己的智慧,硬往那裏湊,就劃不來。研究這些東西,頭腦科學,不崇拜古人,也不輕視古人,如蒙卦的包蒙,這裏內卦為坎卦,在後天卦裏,離卦是陽性,坎卦是陰性,如以陽卦多陰而論,坎卦又為中男,前麵又有許多陰爻在,包蒙就是陽爻被包在陰爻裏,所以吉,子克家,因為是中男,《彖辭》是解釋“子克家”這句話,因為是剛柔相接,陰陽相合。另一說,交互卦的接法,這一陽爻與上兩交接,變為震卦,是長子。
秋胡戲妻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
不順也。”
說到這一爻,想起古人中一位大家了,就是宋代有名的朱熹朱夫子,那是不得了的人物,在專製時代,如果像我這樣隨便批評朱熹,就早應該殺頭了。在明朝以後正式規定考功名要以朱熹的注解為標準。朱熹研究一輩子《易經》,他對這一爻的解釋妙得很。他說,如果卜到這個卦,不可以討太太,至於“見金夫”,他說是秋胡戲妻的那個樣子,這個女人的後麵有一個情人,就是她的前夫,真不知朱熹這個話從何說起?何以叫作“見金夫”?套用起來,牽強附會的多了。我們知道坎是西方之卦,西方屬金,夫是由第一爻是陰性,陰性的後麵是陽性這裏來的,所以從後麵跟了一個男人,這樣的太太去娶她幹什麽?這個男人是西北人,或者是她西邊的鄰居,像這樣的解釋還可以勉強上去,一定說拿了黃金做情人,在法律上罪證不足,該是不起訴處分,這種解釋是不成為理由的。“不有躬”如果勉強討這個太太,連命都不能保住,躬者就是身體,命都保不了,無攸利,沒有什麽好處。
這個解釋不知說些什麽?明明是山下有水叫作蒙卦,卻出來那麽多的故事,每一爻都不同,每爻來編一個不同的故事,看看蠻有味道。宋朝一個儒家楊萬裏,也是一個詩人,就用曆史的事情來解釋《易經》,看來也蠻好玩(楊萬裏字誠齋,著有《誠齋易傳》二十卷)。
《彖辭》的“勿用取女”這句話,是說這一爻隨便怎麽走都不順,坎坷很多……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為什麽是困蒙?時間不同,位置不同,一個程序一個程序來,六爻的變動,就告訴我們一個人生,所以到了六四,困蒙,受困了,上下都不好,都是陰氣,等於山水之間在起蒙霧了,萬事不通,都不好。所以《彖辭》說,困蒙這一爻是不對的,因為陰陽不能調和均衡,上麵的老陽夠不到,下麵的陽爻也隔開了。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麵看到各爻,先受刑罰,後又娶太太生兒子,在中間還有個女人,還有姘頭,還有走不通的路,到這裏生出孩子來了。這一卦有利於年輕人,大吉大利。但要注意,老頭碰到這一卦,不大對頭,因為不童蒙了,要童蒙才吉。《彖辭》的解釋,童蒙之吉,是順利得很,因為這一爻動,陰變陽,上卦就變成龔卦了,所以順以巽。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當土匪去搶別人不行,別人當土匪去防禦他則有利,如果打仗,主動去攻擊不行,隻能防禦攻擊。別人來打擊,他必敗,去打擊別人也會失敗。是這樣的現象要安靜不動,要防禦,不能攻擊。《彖辭》解釋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上下順,在象上防禦的工事都做好了。
現在回轉來檢查,蒙卦的《彖辭》和《彖辭》有矛盾,並不完全一致,六爻的解釋有那麽多不同的東西,不成係統地湊攏來,所以我們須知《易經》在最古老的時候,是沒有這些詞句的,就隻是一橫為陽爻、兩橫為陰爻的圖案,用來卜卦。上古的人文文化不發達,欲想求知不可知的一麵,用這占卜方法,流傳久了,宗教迷信就成為人類文化的起源,人類任何文化都是這種宗教迷信--現代稱為神秘學為起源。中國到了夏、商、周三代以後,形成了人類文化,把這套東西拿來作如此解釋,這是研究學術的一個路線。
需卦
第三卦需卦,第一卦是水雷屯,現在上卦是水,還沒有動,下麵乾卦,水天是需卦。需字,用卦名本身的這個需字,來研究說文,上麵在下雨,下麵是一個而字,古代的象形字,“需”上麵雨下來了,下麵也在下雨,一層一層的雨下來,就像這需字一樣,為什麽叫需?人類於日光、空氣、水,一樣缺不了,當然需要,需的文字本身,就是這樣解釋,尤其農業社會,有形的東西,水最重要,可是這個卦名,是誰替它定的,則不知道。甚至卦名是在哪一個時代定出來的,也是問題,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乾、坤兩卦的“元、亨、利、貞”四個字,到了後麵的卦,“元”字都去掉了,最好的是“亨、利、貞”三個字,乃至有的卦,隻有其中兩個字或一個字,這個卦還和屯卦一樣有“亨、利、貞”三個字,那麽“有孚”的意義是什麽?古人講易理的解釋“孚者信也。”有信,言而有信,古人這個解釋不通。所謂“孚信”,孚字原來就是“老母雞孵小雞”的意思,孚字上麵是雞爪,下麵一個兒子,小雞快出來了,為有孚,有信用了,所以後人借用這個字,意思就是信,後來又加卵為孵了。“光亨”光當然亨通,光一亮,什麽都看見了。“貞吉”正就大吉,有利沒有利?有限度的利,要過河,過黃河,過長江,出海過海洋有利,假使組織航運公司,卜到這個卦會發財,做交通事業也會發財。為什麽這樣說?外卦是水,水在外麵,天在內(這個天是抽象的),那麽水就有利了。
“象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
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的意義就是需要,我們看了孔子的《係傳》就知道。這一卦險在前,平麵來講,前麵是坎卦,坎也是坡坎,也是大水,但是“剛健而不陷其義”,本身陽剛之氣太多了。後麵乾卦,三爻是陽爻,而坎卦本身中間亦是陽爻,雖然有危險的現象,因為剛健不會跌倒,以這個意義來講,不會受國走絕路。為什麽有孚、光亨、貞吉?因為這是一個好卦,後卦是前卦的天,海闊天空,而坎卦的陽爻,得其中位。“利涉大川”隻要涉,往前麵去,就有很好的成果,這是《彖辭》對卦辭的解釋。
《彖辭》、《彖辭》的矛盾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這與《彖辭》不同,而說雲上於天是需,畫麵兩樣。《彖辭》解釋前麵是一片水的平麵圖,《彖辭》的畫麵是立體的,天上麵都是雲霧,它說這個卦是叫我們上館子,不但上館子,還要作樂。我們就發現《彖辭》、《彖辭》是矛盾的,對聖人不好意思說他矛盾,姑且說是兩重意義,這樣兩重不同的意義該怎麽辦?這且暫時擱在這裏。
需卦爻辭
“初九,需於郊,利用恒,無咎。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
無咎,未失常也。”
需於郊,是根據《彖辭》“雲上於天”下雨,夏天熱得要死,希望下一場雨,結果下了,可是“及時雨送(宋)江”,下到外麵去了。需於郊就是雨下到郊外去了,引用這個現象來講人文文化哲學,則“利用恒”要恒心,萬事要用恒心,卜到此卦,表示有消息,但慢慢來,要有恒心去做,最後有好結果。“無咎”,沒有毛病,沒有過錯,《彖辭》對於爻辭,用人生哲學的道理來解釋的。需於郊是要有恒心慢慢來,“勿犯難行”,遇到特別的困難,不要浮躁去衝破,知道不對退回來,等機會。“利用恒無咎,未失常也。”怎樣說無咎是因為未失常,這個卦初九爻動,動得很正常,假如卜卦初九爻動,就變成了水風井卦,現象變了,初步有受困之象,但是不壞。
“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象曰:需於沙,衍在中也,雖小有
言,以吉終也。”
第二爻,這陣雨下到沙灘上去了,立即幹了。卜卦的意思,是有口舌,是非多,但小事沒有關係,別人誹謗、批評,不用怕,最後是好。《彖辭》說:“需於沙,衍在中也”,一陣雨,下到沙灘裏,就漫衍開了。“雖小有言”,人家的閑話像下雨一樣,滴滴答答,囉嗦,但最後還是好的。為什麽最後是好的?因為第二爻動了,變成水火既濟卦,所以卜卦有時取其動,有時取其不動,其間如何取法?則在各人的智慧,如夜入黑房要開燈則取動,天氣轉冷了需關上冷氣,則取不動的靜象了。
“九三,需於泥,致寇至。象曰:需於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
慎不敗也。”
到了第三爻變討厭了,雨下在泥土地上,都是爛泥地,路都不能走。這個卦有危險的現象,如果在前方作戰,擔心敵人要來攻擊了;如作小偷的,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泥濘會困人,所以土匪在這時行劫。《彖辭》解釋說:“需於泥,災在外也。”為什麽說災在外?因為第三爻動了,內卦變成兌卦,水澤節,水上加水,要節製了。“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有敵人來攻擊,也是自己內部問題,把敵人引過來,所以要敬慎處理,不會失敗,但不敬不慎還是要失敗的。
“六四,需於血,出自穴。象曰:需於血,順以聽也。”
卜到這個卦,有流血的事,在哪裏出血?大部分在耳朵,因為坎為耳,這是外卦坎卦的初爻動,所以《彖辭》說“需於血,順以聽。”怎麽是順以聽?第四爻動後,外卦倒過來就是巽卦,另一觀念看,這一爻蠻牽強的,可是古人研究《易經》,把這些牽強的當寶貝,當真理,拿來打轉,轉了一輩子五六十年,精神心血都轉在裏麵。
“九五,需於酒食,貞吉。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在九五爻就好了,有酒食,有人請吃酒筵,大吉大利。《彖辭》說:“酒食貞吉”,是因為九五爻,在中正之道,這一爻是陽爻,前後都是陰爻,是外卦的中位,重卦的第五位,至中至正的位。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象曰:不速之客來,
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這個卦很妙,古書上很多人,早晨卜到這個卦,都叫家人準備,有不請自來的客人將要來訪,可是對於這三位客人,對他恭敬客氣,就大吉。《彖辭》的解釋是說,上六爻動了,雖然不當位,但本身是水天需卦,沒有離開坎卦的本位,所以也沒有大錯。但這三個客人從哪裏來的?既不是先天卦,也不是後天卦,這三人到底從哪裏來?是下卦的乾卦跟著三個陽爻。
從這裏看,《易經》就是這樣,沒有什麽了不起,可是許多人不管《易經》的本文,隻在六十四卦的象數上去發展,也是有他的道理,至於本文會了以後,姓張的可以寫“張易”,姓李的可以寫“李易”。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們要對於卦辭、爻辭作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參考一本書--《易林》,焦贛著的,商務印書館出的一個版本比較好。他對於六十四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又有不同的說法,這是他把《易經》研究通了以後,真正照文王的觀念而來的一套思想。有些人卜卦,比較正確的,也用《易林》的內容,胡適對《易林》也作過考據,文字亦很美很妙,大家可以參考。
學《易》與用《易》
至於我們要對每一卦、每一爻作再深一層的研究,據我現在所了解,便不是那麽簡單了,必須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也叫作星象學--天文現象,二十八宿星的躔度,同每一個卦所代表的星座,每一星座在某一躔度上和其他星座所發生的關係,構成了一個現象。譬如說北鬥七星,那七顆星如何像一個鬥?是人類觀察天文,把那七顆星連起來,畫出來像一個鬥。如西方人講天女星,是神話的構想像一個天女,實際上沒有,隻是把一些星星連起來的虛線,大概像一個天女,那就如《易經》所說的“象”。現在西方的天文學那麽發達,也離不開星象,這個星象學和現代的太空學分兩路了。一路是實際研究追查每個星球在天體裏的相互關係,是天文走到太空方麵去了;一路是研究追查星座和地球發生的影響關係,而構成抽象性的對人類活動的作用,這就變成星象學。星象學有印度的、埃及的、中國的、西洋的,各個係統不同,但大致上原則還是一樣的。可知《易經》每卦每爻的意思,是由星象學來的。漢朝有名的《京房易傳》,把這個要點藏在裏麵,沒有明指出來,等於對後人留了一手。後來到了宋朝《易經》的大家邵康節,所謂能“前知五千年,後知六萬年”,就是從這個星象係統來的,所以他敢吹這個牛。那麽我們知道中國的天幹、地支、五行、八卦,都是歸納了非常複雜的星象學,化繁為簡變成一般人都能懂得的抽象東西。因為一般人不知道天幹、地支、五行、八卦的來源是星象學,就認為是江湖術士,實際上江湖術士的這一套,基本上有其最高深的中國文化作背景。
所以不要看了《周易》的各種解說,就隻在《周易》上轉圈子,我個人認為這樣毫無用處。近幾年來研究《易經》又是一窩蜂,在我看來,隻這樣打圈子,研究死了也沒有用,對國家、對文化不會有貢獻。唯一的用途,退休的人沒有事做,鑽進去蠻舒服,要真正有用,要有科學精神,而不是以現代的自然科學硬套上去,這是我個人到今天為止,很深切的體會的。易學是高深的,欲真的把它變成為有用的,必須如此。沒有做到實用,還是抽象化的偏重在思想方麵,換言之隻是偏重於哲學方麵,是虛玄的,實際無用。所以研究《易經》,千萬不要鑽牛角尖,古人也如此,《易經》的著作本身,是了不起,可是有沒有用?此身都不能飽,如此而已。除非把古人的書都看懂了,都記得,然後推開,再找本文,或者有一點用處。至於講道理,像宋朝以後理學家們講《易經》的道理,我素來不大注重,如剛才說的那一些,每一個爻辭拿出來解釋,都可以寫一本書,可是有什麽用?有時候還會誤人,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乃至寫一點小東西,一個字都不敢亂寫,寫出來是快意,但是如果偏差了,那個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不敢輕易下筆。古人著書就這樣嚴謹,現在的人不管這些,發表了再說,後果如何不考慮,這是古今不同處。
卦序的問題
上次說到屯卦時,引發了《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為什麽要這樣排?這是一個大問題,我是一直到現在認為還沒有得到最圓滿的答案。這裏在講下一個卦之前,必須先把《序卦傳》提出來討論討論,這個《序卦傳》,就是古文上常說到的孔子讚《易》--這個“讚”就是參讚,幫助《易經》的研究。--孔子讚《易》有“十翼”,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十種著作,稱為“十翼”,包括《彖辭》(隨經分上下)、《彖辭》(隨經分上下)、《文言》、《係辭》(上下傳)《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種著作。古人傳統的說法認為都是孔子作的,《序卦》就是卦的次序,這一篇很重要,但與象數的關係較少,和中國文化哲學思想的關係卻大了。過去大家都忽略了這一點。我之所以再三提到《周易》的卦序為何這樣排列,因為這是一個大問題,千古以來有不少人在研究,而在我認為那些答案的理由都不充分,同時我們也看過孔子對序卦的說法,也隻講了《易經》的理,沒有講象數。孔子的《序卦傳》以人文思想講卦名的理,講為什麽叫“屯”?為什麽叫“蒙”?但要注意到,當伏羲畫八卦的時候,還沒有文字,那麽孔子所講的易理,對於為什麽這樣排列的理由,似乎也並不充分,所以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推開《周易》,對於邵康節的道家易那個係統,關於六十四卦的排列,我也很滿意。乾為天,天風女後,天山遁,一路排下來,非常有道理,可是《周易》不是照這個順序來的。《周易》的係統到底怎麽來的?並沒有解決,這個係統的基本問題沒有解決,拿來亂套學問,我認為不成其為學問,所以內心一直對《周易》認為是個問題。
六十四卦在上古的排列,道家另有一個排列方法,可是我研究的結果,也不準確,但它的用法蠻對,它是把一年十二個月,配合十二辟卦,每卦代表一個月,一月三十天,六十四爻相配合,以每月初一的早晨配屯卦,晚上配蒙卦,初二的早上是需卦,晚上是訟卦,這樣依《周易》的卦序次序來配,六十四卦除了乾、坤、坎、離四卦不用,餘下六十卦,每日兩卦,依照《周易》的次序配下去,這是道家關於象數排列的方法。後世推測天文地理,未卜先知的方法,都是由這一套方法來的,用起來還是蠻對的。但是照道理,我還是不大同意。用起來代表天文一個星象的符號,變化行得通,理由可講不通。人類的文化都是這樣,如科學是講現實,現在發展到理論科學,就變成哲學了,哲學講理。反正事上對,理上不對,所以我常告訴大家,天下事常常有其事不知其理,有的時候又有其理而無其事,那就是經驗還沒有到,要事理合一才是真學問,所以卦序的問題值得大家研究。
黑格爾的辯證曆史觀
講到這裏,我們先討論一個三十年代很時髦的問題--黑格爾的辯證曆史觀。
黑格爾的曆史哲學,亦即所謂的“辯證史觀”,以觀念,批判曆史的發展。在幾十年前,我們受他這個曆史哲學的影響很大,現在它在西方的影響還是很大。現在全世界,包括歐美各大學,在曆史係新開一門曆史哲學的課程,把黑格爾的這一曆史哲學,算作曆史哲學中一門參考的思想,還沒有完全認為它是正統。因為曆史哲學在世界人類學術思想文化上麵,還是在剛開步走的階段,它的目的就是在探討有了天地萬物人類,為什麽人類曆史會鬧成這樣?比如曆史上有幾個大問題,政治上民主也好,君主也好,獨裁也好,自由也好,無政府主義也好,各種各樣都實行過,可是哪一種能使人類永遠的太平?沒有見到過。以上這些主義在理論上都對,但事實上都不對,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又如經濟方麵,為什麽貨幣有了以後,從貝殼到現在的鈔票,每一出來,一直隻有貶值,永遠沒有漲回去的時候,這是什麽原因?這是曆史哲學上的經濟問題。人類社會為什麽不能太平?為什麽不能平等?現在回頭來看,曆史哲學我們早就有了,《易經》就說過,而且比別人講的好多了。可惜沒有一個人去發揮,如果有人能把西方的唯物史觀和我們的曆史哲學研究到真的內涵,然後對世界的經濟政治發展融會貫通了,應該可以寫一本很好的書,那就對人類思想影響太大了。
現在再看我們的曆史觀,也可以說是孔子的曆史觀,包括了西方的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是心物一元,非常高明。但是要加以發揮,隻憑古文,現在這個時代懂的人不會多,這一點是需要大家繼續努力的。
孔子這裏說的是《周易》六十四卦的次序,為什麽要這樣排列?這是我們要深思的。
孔子說創世紀的開始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
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第一句話就很妙,“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很自然,中國人說話,這樣就夠了。以文化來比較,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不同之處。我們強調我們的老祖宗,像孔子思想的高明之處,這裏就隻說有了天地就有了萬物這麽一句話,沒有過問到宗教哲學,宗教哲學要討論到天地是誰造的?萬物又是誰造的?宗教家說有個主宰造的,可是中國人不講這一套。假如說有個主宰造天地萬物,那麽這位主宰又是誰造的?中國人不談這個永遠沒有結論的問題。過去人家說中國人沒有哲學,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非常高明,這等於佛學裏說的,釋迦牟尼講學說法,有四種方式,其中一種為“置答”,就是某一問題不需要討論,先放在一邊,孔子這裏的第一句話,就是置答的方式,不是不懂,第一句話就是從人文文化開始,這就是我們文化的特色。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就是充滿天地間的為萬有,古文中稱萬物。要注意,我們上古時代所用的“物”字,並不是專指現代唯物思想的物,而是有了“東西”,而“東西”也是包括心物一元,是抽象的,充滿天地之間的,就是萬物。這裏開始就是乾坤兩個卦,乾、坤代表了天、地。乾坤以後就是屯卦,因為屯的意義就是“盈”,是充滿了,第二個意義“物之始生也”,前麵說過,屯字的象形,是草下麵長了根,上麵剛剛出頭,萌芽的現象,表示萬物開始生長。
第九部分
從蒙到師,人類世界的第一次大動亂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所以古文大家都不願看,尤其現在年輕人,不會看懂,而且會覺得討厭。這裏說,既然有了萬物,像屯字形象一樣,草根露頭,露了頭就一定開始發蒙了,所以屯卦以後,承受在下麵的是蒙卦。蒙是什麽?“蒙者蒙也”,以現代白話文的觀點來看,這不是等於沒有解釋?但是中國古代人讀書是先研究字,古禮讀書要先讀小學,那時的小學不是現代的小學,古代的小學就包括了先認識字的意思,每一個字為什麽這樣寫,中國字和外國字不同,不是字母拚音來的,是意義來的,這裏上麵的蒙字是卦名,下麵的蒙字是解釋,是說萬物剛剛發芽,亦即說萬物還在幼稚的階段,所以又說“物之稚也。”種子種下去,剛發芽,為發蒙,還在幼稚的階段。
“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人類社會的發展,當萬物在幼稚的階段,必須要養育,我們研究中國曆史,天地開辟,大禹以前還是洪水階段,農業社會還不能奠定,等大禹建設了水利,天下分成九州,這個時候到了養的階段。“物稚不可不養也”。是社會的進化,講究養育,所以蒙卦下麵就是需卦。在人類社會的養育,什麽最需要?先要吃飽,萬物也一樣,螞蟻也一樣,狗也一樣,都需要吃飽,這中間的發揮就很大了,社會人類的發展,隻要有了生命,就要生活,生活的第一個條件先要吃飽,“需者飲食之道也”。這就是需卦。
“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社會發展到這裏問題來了,人為了生存,需要生活,生活第一件要飲食,我要吃,你要吃,他也要吃,今天吃了,又怕明天挨餓,希望你少吃一點,我帶回去準備明天吃,於是自私的心出來了,鬥爭發生了,所以需卦下麵接著是訟卦。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訟卦下麵就是師卦。師卦在《易經》本身代表大眾,現代的名詞,在黨政為群眾,在軍事為部隊。人類社會發展到有了自私心理,需要占有以後,就有鬥爭,有了鬥爭,自然聯合成一個陣線,立場不同的兩樣觀點就對立,立場相同的就聯合為一群,群眾運動來了,所以下麵是師卦,而師不是老師之師,古代所謂出師,是出兵打仗,即是群眾。
比泰之間的繁榮景象
“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群眾起來以後,必定有親附性、比較性。“比”就是排隊,與自己相同,跟著走,中國古字寫“比”,就是一人在前走,一人在後跟著就是比。如果兩人走相反的方向,就是北,即是背,相背。有群眾就必有所比,意見有所不同,利害亦不同;如意見相同,利害相同,就聯合在一起,“比者比也。”比卦就是人聯合在一起,派係就來了,意見就來了。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孔子認為比卦的意見紛歧沒有錯,有比有群眾,大家同心同德在一起,必有畜,有積蓄,亦即是大家謀共同的利益,雖然是私心,大的私心就是公,就有所畜,有儲蓄準備。如現在的保險製度,是社會安全的最好製度,而這個製度的最初起源,是海盜搶劫以後,就存起一部分財物來,準備作被打死的夥伴遺屬的生活費。後來慢慢發展成為現在的保險製度。一些東西,有時是壞的卻生起來了好的結果,有時好的也會生起來壞的結果,這就看思想問題、文化問題了,比以後的小畜卦,也是這樣。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小畜卦下麵是履卦,履作名詞是鞋子,作動詞是走路,是行。孔子這裏說一個社會到達了物蓄,富庶了,現在說是進步的社會,物質文明富庶以後要有禮,必須有秩序,沒有秩序就不行。如法律、教育、軍事、文化這些都起來了,由此也看到管子的思想:“倉凜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原理。物質文明進步以後,有了經濟作用,就有私心,這個時候必須產生文化,要有法律。“故受之以履”,要有應該走的道路,所以就法律哲學來說,法律絕對是對的嗎?不一定。因時間空間的不同,法律的道理是相對的;在這一時間空間是最好的真理,拿到另外一個時代或社會,則會變成很壞的事情。那麽何以大家都承認法律是對的?這就是法律的哲學問題了,也就是這裏所說的“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在每一情形下,要有一條路讓大家好走,有一個秩序好遵守實行。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履卦下麵見泰卦,這是社會的發展,政治的發展,一項政治製度,大家都走得很舒服的一條路,王道坦坦,就履而泰,天下太平,然後平安了,大家都舒服,也所謂自由平等,大家都平等了,所以履卦下麵是泰卦,泰也就是通暢了,沒有阻礙了,沒有問題了。
否--人類第二次的文明低潮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可是問題來了,中國有兩句老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兩個好朋友,尤其兩夫妻,很難得一千天裏不吵架,沒有一朵花開到一百天不凋謝的。我們古人看曆史看得多麽通,最好的時候就是壞的開始,所以泰卦下麵,就是否卦。我們看中國曆史的漢朝、唐朝,看西方曆史的羅馬時代,鼎盛的時候,就衰敗下去。家庭也是一樣,興旺的時候,兒女媳婦都驕貴起來了,太驕貴就是泰到極點,否就來了,否到極點泰來了。不但人是如此,曆史也是一樣,社會發展也是一樣,看通了人生,如此而已。餓了吃,吃了脹,脹完了大便,通了又餓,又吃,就這麽一回事,一切都是循環。
同人大有--人類文明的更上層樓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否,壞到極點就要好了。倒楣到極點的時代,像我們現在遭遇到的就是否卦,可是人不會永遠倒媚。“物不可以終否”,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故受之以同人”,否卦下麵是同人卦,人遇到倒媚的時候,就要交朋友,交誌同道合的人,重新來創業,這是大同思想,自由平等的原則。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找誌同道合的人,要“與人同者”替我想,也替你想,沒有自私占有,欲自私隻有公眾的大自私,為團體而自私,為國家而自私,為天下而自私,這就是“與人同者”。能夠有這樣的胸襟,就“物必歸焉”,天下萬物都向同人集中了。所以同人卦下麵就是大有卦,就是說公正廉明的人,就有很多朋友,很多部下擁護,所以同人的綜卦,就是大有,所有好的都集中在一起。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大有卦下麵,接著是謙卦,這就告訴我們人生哲學,也是曆史哲學,人到了最高點的時候,不要自滿,再加便會溢出來,所以大有卦下受之以謙卦。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一個人富貴功名地位到了極點,又能謙虛,就舒服,自然優豫,所以謙卦的下麵,就是豫卦。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豫卦的反麵(綜卦)是隨卦,這又是人生哲學,曆史也是這樣,西方羅馬鼎盛時代,天天歌舞升平是豫,接下來是衰敗,人應居安思危的道理,就從這裏來,舒服的結果有隨跟著來,因為內部要發生問題了。隨是追隨,意思是有反麵的東西跟著要來,也是隨便的意思,自己沒有中心,隨別人如何便如何。優裕的人,往往自己懶散,連腦筋都不願用,所以受之以隨。
由蠱而剝看人性的墮落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有錢,有勢,有地位,樣樣好的人,就是天下第一人,也就有人來跟隨在他的後麵,沾點好處,這樣跟隨的人越來越多,這時就要擔心了,就會有事故了。漢高祖打下了天下,大家都吵,張良就告訴漢高祖,天下豪傑追隨你去拚命打天下,是希望天下平定,現在天下統一了,如得來一塊肥肉,還沒有分,大家當然要吵了。漢高祖所以封功臣,便是看透了人生,到了某一地位,應該做的事就做了。不能喜歡別人的恭維或感謝,因為隻要自己有一點喜好,就有人投其所好--“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惑,蠱是一種蟲,以前貴州、雲南的一些邊疆族人放蠱,麻醉人,使人的腦子都昏了。蠱也是蟲,很多的蟲,如房屋的白蟻,人身的病菌,蟲多了就有事。
“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但是人不怕事,“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懂了這個道理,有事不可怕,有人也不可怕,隻要認清“我所有的就是大家所有的”,這樣就不錯了,所以下麵是臨卦,就是擴大。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臨卦下麵是觀卦,一個東西大了,如一粒種子種在馬路邊上,有誰去理它?經過幾百年變成神木了,大家都來看了,所以壯大了,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觀卦的後麵是噬嗑,所謂噬嗑,就是張嘴咬下來的樣子,就是啃,觀卦以後為什麽是噬嗑卦?因為有可觀之處,就有所遇合。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這裏又講到文化思想,社會發展到這個時候,原始的東西要加工,要加上人文文化,如麵前的塑料盤子,是用尿素製成,製造過程一定要經過人文文化的科學處理,不能隨便和些泥漿或麵粉做成,這就是不能苟合,所以一定要有人文文化,受之以賁。“責者飾也”,賁就是裝飾,就是藝術的、文明的。
“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
也。”
文明到了極點,藝術發達,社會平安,等於一個人一樣,家裏富有,藝術字畫堆滿了,亨通了,到了前麵沒有路了,所以跟著賁卦下麵就是剝卦,物極必反,開始剝落了,剝者就是慢慢掉落,又是一個循環。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複。”
剝卦的下麵就是複卦,時代也是如此,剝極了就恢複。“物不可以終盡”,不會有絕路的。“剝窮上反下”,上麵的路走完了,翻過來,就成為複卦。
由複到離看人生興衰往還
“複則不妥矣,故受之以無妄。”
人受了災難,受了打擊,知道反省,知道複興,就不錯了,所以複卦下麵是無妄。
“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沒有錯,新的境界來了,有大的發展了,所以受以大畜卦。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真到了社會的物資夠了,財富平均了,萬物都富足了,然後可以養人,經濟生活可以養了,所以大畜卦下麵是頤卦,頤就是很舒泰,所以我們恭維老年人退休在家享福為“頤養天年”,就是這個頤。
“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天地間舒服到極點,就要出毛病,有人說某人作惡多端,卻過得蠻舒服,而我們循規蹈矩,生活卻苦得很,報應在哪裏?但中國人有句話:“天將得厚其福而報之。”也等於基督教講的:“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先使他發狂。”使他得意到極點,快點惡貫滿盈,走到頭了,跌下來,所以養到極點,罪惡、浪費、奢靡到了極點,就會出問題,所以頤養的卦下來,就是大過。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大過不行,宇宙、人生、曆史、社會都是一節一節,所謂運氣,就是階段,和門檻一樣,所以大過卦下是坎卦,有階段就陷下去。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覺得陷下去了,不要怕,在苦難的當中會站起來,所以下麵是離卦,離卦的意思,像太陽出來一樣,非常漂亮,新的一個時代又開始了。
上麵是上經,六十四卦的卦序,是分兩部分排列的,而上經的卦就是這樣排的: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複、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等三十個卦。這裏是簡單地講,如果加以發揮,卦與卦之間,產生了太多的道理,人類世界的曆史哲學原則,我們早都有了。我們現在多可憐,有那麽豐盛美好的文化寶庫,我們後代對不起老祖宗們,沒有人去發揮,反誤以為自己什麽都沒有。
上經的卦序,是講人類社會與曆史發展的關係,下經講到人生了,下經亦很妙。上經以乾坤兩卦開始,下經開始的兩卦是鹹、恒。恒卦是雷風恒,上麵是震卦,下麵是巽卦一囗。翻過來,綜卦為囗澤山威卦,上經起於乾坤,為什麽下經起於鹹恒?威等於說平等,大家需要一齊,恒是經常的,但在上經裏沒有提乾坤兩卦的卦名,隻以天地作代表,下經裏也不提鹹恒的卦名,而以男女作為代表,現在大家看下經的卦。
孔夫子的婚姻觀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
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
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鹹卦並沒有提什麽叫“鹹”--大家都是這個樣子就是鹹。在大學裏上課,有些同學問起,戀愛哲學是什麽?我告訴他們,我愛你就是我愛你,不愛你就不愛你,愛就是自私的,戀愛沒有什麽哲學。但是孔子講得妙,他說有了天地就有萬物,有了萬物就有男女,既不是上帝造的男人,也不是上帝從男人身上拿出一根肋骨來造女人,而是有了萬物,其中就有男人、女人。一部人類史,就是兩個人唱的戲,唱了幾幹萬年,有了男女,自然就會結合,就會談戀愛,變為夫婦,並不是偷吃了蘋果才變成夫婦,就是說人類社會,隻有四個字“飲食”、“男女”兩件事,一是需要活著的問題,一是兩性需要的問題。《易經》上也點明了這兩件事,上麵說了人事曆史發展的關係,下麵說有了男女,就自然有夫婦,有了夫婦就自然形成家庭,自然生孩子,生了孩子自然有父子,所以這是五倫的道理,為什麽有五倫。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子--說五倫是吃人的禮教。上述這些是自然現象,社會擴充了,就有人,大家都是人,某人人好一點,選他做領袖,他就是君,我們聽他的,我們就是臣,社會的程序就成了。如果以醫學的觀點來說,假如我在醫學院講,也可以亂吹:“人類曆史是荷爾蒙造成的,由一個精蟲和卵子,又加上些什麽染色體變成的。”這樣也沒有錯。如果以這個觀點看,所有人類都有病態,都該打針,可知人的思想多可怕!思想不純正,亂吹一陣,也可以煽動別人,可是結果卻害了自己,害了別人。譬如弗洛依德說的性心理學,也沒有錯,可是歪理有千條,正理隻有一條。現在《易經》這裏告訴我們,人類的五倫,不是勉強形成的,不是法律規定的,這是人性的本來,人性走正理,自然發生的。有男女,自然有夫婦,有夫婦自然有父子,有了許多夫婦、父子,自然形成社會,有了社會組織自然有階段。現在西方文化,男女青年都不願意結婚,彼此都不願負責任,這個現象的問題很大,中國文化要夫婦相敬如賓,就要持久,有恒。
上經是說自開天辟地,有了宇宙的社會發展,現在下經是由個人開始,講到夫婦家庭,父子、君臣的人倫關係,這裏又產生一個哲學問題,天地間的事,沒有永恒存在的,佛學中稱這現象為無常,《易經》叫作變化。
功成,名遂,身退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我們看老子的話“物壯必老,老者必倒”。我們看孔、孟、老、莊思想可知都是從《易經》裏來的,這是自然的法則。天地間的萬物,壯大,茂盛了,定衰老,一衰老了就變化,曆史的階段就過去了,所以這裏告訴我們曆史的哲學:“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適。”這個物當然不是單指物質,而是包括人、物、事。就是一個東西不能永恒存在,所以就慢慢退化,故其下為遁卦。再看老子的思想,“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從《易經》這個地方來的。從這個序卦的道理看,人到老了,就應該退,交給下一代去。總之,《序卦傳》中,《周易》每一個卦的排列程序,都包含了許多道理,中間有很多學問,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去研究。如醫學上的研究,最近外國最流行的,男女更年期是最可怕的,所謂家長本身這時要再教育,夫婦之間的問題,也多半發生在這一時期。外國人研究夫婦感情最好是三年到五年,有的時間更短;以後幾十年,維持家庭夫婦關係的,那是道德在維持,法律在維持,並不像在戀愛期間那種昏天黑地的感情了。而我們《易經》上就講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必定退,必定是這樣。
“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但話又說回來了,老年人退了,交給年輕的一代,就大壯了。
“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
大壯過了為什麽是晉卦?晉卦孔子解釋就是進步的現象,一個東西壯大了,自然會求進步,新的一代起來。
“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這裏又是社會哲學,曆史哲學來了,進步的階段,一定有傷害。社會的發展,一個求進步、求改革的法令,固然有遠大的理想,可是對於舊有的具破壞性,這也是革命的哲學,革命就必有所傷。
“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明夷卦的下麵接家人卦,孔子解釋在外麵受了傷的一定跑口家,不隻是人如此,即使家畜也是如此。又如我們的文化,一百多年來,受西洋文化的刺激,變成現代這樣,可是現在慢慢地連外國人也開始學我們中國文化了,這就是“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所以是家人之卦。
“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古代“睽”的意思就是夫妻反目,意見不合,所以是處家庭的哲學,家道窮的時候,這並不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窮”,而是到了“極點”的意思,“窮盡”的意思。如一個家庭有錢,慢慢奢侈,奢侈到極點,就出毛病,夫婦的感情,國家的政治,都是這樣,一定要乖張。
“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
乖就是乖張,個性的偏激,家庭、社會、政治的問題,都是這樣,過分的乖張,就有困難來了,所以是蹇卦。“蹇”字的意義,就是跛腳,受了傷走不動,寸步難行。
“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自然的法則,一個東西沒有永遠困得住的,不會永遠困難,困久了總要想辦法找出路,所以賽卦下麵是解卦,要解除,要緩和困難。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有些性情急躁的人容易出事,而性情緩慢的,則容易把困難拖下來,慢慢用變化來解決,但是太緩了也不行,一定會有損失,急躁的人容易憤事,把事情搞砸了,緩慢的人則容易誤事,等於醫生處方下藥,雖沒有吃壞,可也沒有治好,這就犯了醫學上的過錯,延誤了治療時間,所以解卦下麵是損卦。
《易經》告訴我們,萬事都是相對的,沒有一樣是絕對的,沒有哪樣是對,也沒有哪樣是不對的,有時要偏一點才對,有時偏一點又是錯了。
“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損的反麵是益,損了這一邊,就益了那一邊,禍福是相倚的。
“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央,央者決也。”
在受益時不要以為得誌有福氣,得誌就是益,《易經》告訴我們要曉得進退存亡之道,益了以後不曉得退,到極點就崩潰,就斷了,所以益下麵是失卦。
“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垢,垢者遇也。”
由《易經》來觀察宇宙事物,來講曆史文化,人生不會有絕路,要用智慧處理這個人事,處理這個宇宙,就是中間斷了,必然會另外有一個新的環境出現,於是遭遇就來了,所以(決右)以後就是女後,女後卦為陰陽相交之卦。
“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一個東西隻要有新的來相遇,就會有新的結合,這個“萃”,現代的觀念就是結合,萃字本身就是很多茂盛的草聚在一堆,是一種青春可愛的現象。
“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
一有所聚,慢慢挪移向上升發,社會曆史的發展,亦是一樣。比如十幾年來,許多人本來沒有錢,慢慢合力經營,都變成了大老板,就是革然後升發。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升卦的反麵就是困卦,上升不已就必然遭遇新的困難。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困在上麵,到了最高處,自然要下來,就掉到井裏去了。個人也好,家庭也好,所處時代環境也好,如同掉下井裏,上麵空空爬不上去,下麵入不了地,四麵又圍住了,這多可憐,於是革卦這個時候就來了。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想辦法打破時代環境的樊籠,這就是革命。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談革命,常說“鼎革”,那麽鼎革兩卦就值得研究了。上麵講到一個東西欲進步,一方麵一定要受到損失。所以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很可憐,他的思想現在卻被推崇,如鄰裏保甲製度,都是他當時創製的,可是他當時受那麽大的損失,曆史上也給他這麽大的罪名。到現代我們才號稱他是曆史上的大政治家,就因為他在變革的時候一定傷害到別人,他忘記了社會的舊習慣這個力量,很不容易鏟除的。《易經》的原則隻能漸變,沒有突變的事,那種看來是突變的現象,也是漸漸來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個新的辦法,認為很有道理,要用來變更舊東西的時候,千萬要根據曆史的經驗,慢慢來。而王安石當時隻想自己親眼看到成功,可是曆史上一個好的東西,假使他能夠忘我,並不希望自己看到成功,用漸變的方法就好了。很多人犯了這個毛病,想自己看見成功,便一定會失敗。這裏就說,假如要突變的改,除非全麵推翻,改革的最好工具莫如鼎,鼎就是鍋,無論什麽東西放進去,都會被化掉,重新熔化一番,再建立起來,所以鼎革兩卦,連在一起。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
古代中國家族製度,大兒子當家,弟妹視長兄如父,所以當家的莫若長子,所以受之以震。在《易經》的象數中,震卦是長男,代表大兒子,同時震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動,也就是革命會有一個時期的動亂。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
也。”
這裏說明一個處事哲學,政治哲學。領導一個動亂的時候,要曉得時機,把動亂停止下來,所以是艮卦,艮也代表山,好像山一樣靜止下來。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但是天下事不能永久停止下來不進步,《大學》裏的苟日新,日日新,就是要不斷進步,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成就,所以接下來的是漸卦。
“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易經》歸妹卦,是結婚卦,這裏是說,有進步一定有收獲,因此下麵是歸妹卦。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有了收獲,家庭興旺起來,擴大了,就是豐卦。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家庭擴大了,人口多了,房子也不夠住了,隻好出國去,像我們民族龐大了,所以世界上到處都有華僑。講人生的哲學,過分擴大了就會忘記了本位。
“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外麵跑跑,失敗了,也吃不開,隻好買張飛機票回來,這是巽卦。
“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這裏“說”音悅,就是《論語》上“不亦說乎”的“說”,回來就高興了。
“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澳,渙者離也。”
高興過度了,又散掉了,得意不能忘形,所以兌卦之後是渙卦,渙是水一樣散開。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渙散之後,不能一直渙散下去,而終歸要節製。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了節製就有中和的作用。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中孚也是有信,有信往往矯枉過正,故受之以小過卦。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既然過頭了,有正有反,有另外一個新的接觸,所以小過卦下麵是既濟卦。
永無盡止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最後是未濟卦,永遠湊合不了,這裏產生二個哲學問題。《易經》中,孔子告訴我們一個曆史哲學,看懂了要哈哈一笑,人世間事情是永遠作不了結論的,永遠是未濟。宇宙永遠這樣發展下去,這個地球毀滅了,一個新的地球又會來,永遠停止不了,這是我們偉大的曆史哲學。我們文化寶庫裏有這樣好的曆史哲學,可惜把它丟在倉庫裏給書蟲去吃,這是中國文化可憐的地方。
同時,從這未濟卦上,也產生了我們個人的修養,說人生要作一個交代,那隻是一個理論,因為最後是未濟卦,永遠完不了事的,這是一個觀念。
還有一個觀念,是研究六十四卦的方法,用中爻上下交互,最後的結果,除了乾坤兩卦外,不是既濟就是未濟,所以大家卜卦欲知過去、未來,也是這兩卦的作用,吉凶,對或不對,就是既濟或未濟,懂了這些,所以《易經》很好研究,並不深奧得那麽複雜可怕。
不斷的研究與求證
上麵孔子研究序卦的這番理由對不對?作曆史哲學看,作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嚴格說來,孔子這篇《序卦傳》,隻是解釋卦名而已,譬如他隻解釋什麽是需,是需要的需。以現代經濟學觀點而言,人類活著就要飲食,這就是需,有了需要,人就會發生鬥爭,因此需卦下麵是訟卦。孔子說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易經》的本身,是從象數來的,如果以象數來看需卦,我們這位聖人所說的理由,還是成了問題。隻能說,孔子隻是就易理上講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這一方麵,講得非常圓滿。至於六十四卦為什麽這樣排列的科學性關係,他在《序卦傳》裏並沒有說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們滿足,不必要因為他是聖人而我們就認為都是對的。
我們《四庫全書》裏,發現古人對《易經》解釋的著作占有很重的份量,自成一個係統。後世的注解--自秦漢以後直到現在,所有解釋性的著作,有一個共通的概念,認為《周易》這本書中的意見都對。有的解釋不出來的,也要旁征博引證明它是對的,著作人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如何去符合“都對”的那條理路上,像這樣做學問的態度,是不是正確,值得考慮。
比如說《周易》為什麽乾坤兩卦以後,接下來就是屯卦?也可以說屯卦是乾坤兩卦變來的,水雷屯,坎卦是坤卦中間一爻由陰變陽而來,震卦是乾卦第二三兩爻由陽變陰而來,那麽為什麽是二三兩交變?這裏產生了一個思想了。
推開《易經》我們再看,西方的文化來源是由宗教而哲學。西方的哲學首推希臘,開始研究形而上學--宇宙來源,說宇宙的第一個原始是水做的,當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水。以地質學而言,地球在沒有形成以前,太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像台風一樣,中國人稱它為氣。這個氣是液體的氣,就叫作水,慢慢在旋轉,不知旋轉了多少億萬年,這股水氣,凝結起來,就變成地球。突出的是高山,陷下的是海洋,海洋中的水是第二重的水,是後天的水,在地球形成以後,包圍了地球的氣所成的。印度人也講地、水、火、風,是水開始,中國人也這樣說的,五行道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也是水做的。那麽《易經》乾坤兩卦,這個乾坤--宇宙怎麽來的?水雷屯來的。可以說宇宙來源的開始,或者說後天的世界開始,是屯卦。看卦辭也是那麽說,因為乾卦外麵一動,就變成震,震是一種能量,等於科學、地質學的解釋宇宙最初的動力,動起來以後,就慢慢成為中爻的凝結,就變成地球。這個現象,我們給它一個符號,叫作“水雷屯”。地球形成以後,還沒有萬物、人類和文化,慢慢山水蒙,屯卦一翻過來的現象,地球下麵都是水,上麵是高山,慢慢草木生長發芽了,人類生長了,人類來源是哪裏則沒有講。這樣一湊,又是“有道理!我們的《易經》偉大!”但這一套是我湊的。要捧自己的祖先就是這樣,把古今中外凡是有理的湊上去就對。好像到百貨公司買一副七巧板,很漂亮,可以湊成各種形象,就像以上所說的。可是我自己對於這樣的解釋,並沒有滿足。這樣講一套,大家聽起來,言之成理,可是我反問自己真的就這樣嗎?還是此心不安,大有問題。究竟它是怎麽來的?還是一個大問題。我在這裏把研究《易經》的經驗告訴大家,所以我不肯講《易經》,如果自己認為自己對《易經》的意見就是真理,那就錯了。文王、孔子都死了,欲向他們當麵請教,又沒有辦法。所以研究學問,要用這樣客觀的態度,因此我說六十四卦的《周易》次序,為什麽這樣排列問題,求之於古人,沒有得到解決。
由此看來,幾千年來,我們對於《易經》這本書,無論是哪位《易經》大家,乃至於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都沒有給我們一個圓滿的解答,這是要注意的。
六十四卦有時候矛盾的地方很多,包括孔子的“十翼”在內。比如《彖辭》和《彖辭》,對卦所下的定義,往往是相反的,都要去研究、考據。如認為《彖辭》是一人作的,《彖辭》又是另外一人作的,並不完全是孔子作的,因此有一說,認為《彖辭》是孔子作的,《彖辭》是周公作的。當然,這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事,周公也好,孔子也好,《彖辭》與《彖辭》下的定義,有時是相反的,有時是一致的,這中間都是問題。求真理要會懷疑,當然也不要沒有理由的亂懷疑,抗拒性的懷疑也不對,而是要虛心,懷疑也是虛心的一種態度,不要以崇拜性的觀念認為前人一定是對的,這樣就不科學了。
附錄
淺介南著《易經雜說》
閻修篆
《易經》是一部十分難讀的書,很多人想讀《易經》而不知從何著手,大家都以為《易經》是一部很神秘很玄妙的書。
曆代賢哲有關《易經》的研究與著述,往往窮畢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屬汗牛充棟洋洋大觀,可惜的是曆代的《周易》名家,都沒有把他們的方法與心得,明白地告訴世人,因之史家多記其事而略其法,尋章摘句,望文探幽者,雖連篇累牘,然亦說多紛歧,使人如墜雲裏霧中,乃士大夫之易,對於一般社會大眾,沒有多大的幫助。
丁卯夏,於老古文化公司,得睹國學大師南懷瑾教授的《易經》講稿,拜讀之下,簡直使我難以想象,我會以讀江湖奇快傳一樣的心情,一口氣將它讀完,使我深深體會到古人“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的情景。
這本書所給我的印象--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
《易經》本來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但這必須要先能入乎其內才可,初學者能像讀武俠小說一樣,那麽傳神、那麽專注、那麽引人入勝,實在是曠古以來僅有的第一部易學著述,這證明了《易經》“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的說法是不錯的,但也唯有真正懂得了《易經》的人,才能深入淺出,引喻舉譬,說得這麽清楚,這樣明白,毫不隱僻含混,勉強湊合。本書引人入勝處,即在透過作者淵博的學識,把握了曆史發展的趨勢,將人事與自然法則、曆史規則結合為一。南先生以其極為嚴肅的治學態度,輕鬆的口吻,網羅逸聞,探玄尋秘,透露了《易》的消息與秘密。
這是一部人人讀得懂的書
始所周知,《易經》的難識難懂,由於象數的失傳,本來艱澀的詞句,幽晦不明的含義,已經造成了後人學《易》極大的文字障礙,複加以後世治《易》者紛歧不一的說法,使《易》愈以難識難曉了。南先生以其真知灼見,透過時代思潮與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像寫小說一樣,極其平易地幫助我們解開了幽晦艱澀的苦結,使人人易知易曉,為青年學子、社會大眾,牖啟了一條嶄新的學《易》門徑。三聖心法,雖不敢說已由此可窺可見,但確已破解了千古以來學《易》的謎結。
這是一部融義理象數為一的書
世人說《易》,有所謂“義理之學”者,有所謂“象數之學”者。義理之學是偏重人文的,這自晉朝的王弼開始,王弼主張掃彖,所謂“得意而忘彖,得彖而忘言”,宋儒附之,遂使象數之學,隱晦了好幾個世紀。象數之學,偏重心靈玄秘,是探睛索隱,尋求前識的學問,亦即近代所謂的心靈學、神秘學之類,在人們心理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兩種思想,極其涇渭,前者形成士大夫的獨家殿堂,後者流入江湖,往往成為江湖術士混飯吃的工具。不知古人象數之學,本為演繹自然、闡明《易》理而設,如所謂“懸彖著明”,使人們透過了“象”的啟示達到“明”的境地,明白事的悔吝,動的休咎。人們十。何才能見了這個彖而知所趨避?那必須要透過一種特殊的方法與程序,這個方法,各家不同,有管輅虞翻的、有焦贛京房的、有鄰康節的……但他們的基本原理卻是一樣的,也都是彖、理、數的綜合運用而已。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不就是和《易經·係傳》所說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樣的麽?《易經》的一切作為,都是在“明於憂患之故,以前民用”為目的,可知後人執象數而棄義理,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將流入“其蔽也賊”的後果,掃彖而得意,也明顯地違背了《易經》“潔靜精微”的精神。
這是一部與人人有關的書
前麵說過,《易經》是為人事而設,這點《易經·係傳》“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誌,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已說明了一切,所以盡管《易經》包羅了天地間的一切學問,但這些莫不與人事有關,古人“不學《易》不可為將相”的話,雖然不錯,但將相畢竟是芸芸眾生中的極少數,“百姓日用而不知”,可見《易經》是與社會大眾人人有關的了,也可以說上至將相,下至幾庶,幾天地之間的莫不與《易經》有關。南教授在本書中說明了支為什麽止於六,人生的曆程,也是如此,一個卦的六支,往往就是一個人一生各個階段的指標,也可以說是人生經曆的寒暑表,這中間已包括了亨通的、困阻的、危殆的、複蘇的種種事實與啟示。固然《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支,四千九十六卦之,無一不為人事而設,但這多是告訴占者占得此卦此爻如何如何,本書作者卻明白地指出了不待占而知的全部人生,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階段,所應遵循的法則與規範。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學《易》的捷徑與秘訣
近代科學,關於學習的方法有著很多研究,教育家們希望能透過這種研究,來訓練記憶,幫助學習,對於近代的教學活動,助益很多。但是生活在過去的人,在學習上便沒有這樣方便與幸福了,他們隻有一個方法--老師教,學生學。聰明的人在吃足苦頭之後,也往往會悟出許多科學的方法與技巧,來幫助學習,便利記憶,但他們卻又不把這些方法告訴後人,使後來的人照著他們原來的路子去摸索,去碰撞。當他們吃足苦頭後,又悟出了許多新的方法與技巧,也不告訴他們的學生,仍舊讓他們自己去摸、去碰。我們的教育就是在這樣情形下,不知道使後世學子多走了多少冤枉路。邵康節學《易》於李挺之,就有過這種故事。當時邵康節向李挺之學《易》,邵康節請求李挺之給他一點提示,不必明白說出內容即可。李挺之告訴了他“一二三四”幾個數字,邵氏在易學上從此自成一家,在易學上的成就,可謂中世紀末的第一人。
在本書中一開始,南教授即將他個人過去學《易》所吃的苦頭,不厭其詳地告訴大家,他毫不保留地把他因而知之的方法與心得,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如果我們不學習《易經》則已,假如我們打算拿《易經》來玩玩,有關《易經》的一些基本知識,如卦名、卦序、八宮卦變、六十四卦方圓圖等,卻必須詳知熟記。本書中有很多學習《易經》的技巧與要領,使我們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告訴了我們學《易》的千古不傳之秘
《易經》對世人來說,始終是一個謎,多少人被它所吸引、所迷惑,尤其曆史上那些用《易》的大家,對後世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家喻戶曉的諸葛亮、李淳風、劉伯溫等自不待言,後漢的司馬季主、焦京師徒,三國的管輅,晉朝的虞翻、郭璞,宋朝的邵康節等,可以說代有奇人。在曆史的記載中,這些人都有前知的能耐,但他們的方法,卻湮而未傳。後世雖有火珠林、金錢課之法,也有黃金策--明胡宏著--之述,但求之於昔日卜者之如響斯應,則已不多見了。因之象數之學,遂流為江湖人士覓食之術,為士人所不苟同。其實江湖術士覓食者流固多,但亦不乏高世貴人之風者,至其術則類於莊子講僻統的故事,“有以封者,有以氵並氵辟糸光而終其生者”,下麵我們舉一則有關漢朝管輅的故事:
石苞是鄞郡掌理農業的官員,問管輅說,你們同鄉有一個人叫翟文耀,會隱身術,是否可信?管輅說,這是陰陽避匿之數,如果知道了這個方法,即山河大地,皆可隱藏,何況一個人在變化之內的七尺之軀,散雲霧可以隱身,灑金水可以滅形,術足數成,這是很容易的事……
但這卻不是很容易的,本書中到處都散發了個中消息,要在有心者去捕捉去尋覓它了。
總之,本書可說是南教授學《易》的心得報告,其中揭發了很多千古不傳的秘密,也有些是他個人獨到的創見與發明,雖不敢說已得三聖之秘鑰,但卻把《易經》與我們人生的關係,更拉近了一步。如同前麵說過,《易經》是與人人有關的書,透過本書的問世,我們希望人人都能獲得《易經》的幫助,無論你是政治家,企業界的領導人,抑是初出茅廬被領導的上班族,是“潛龍勿用”的在校學生或“飛龍在天”的功成名就、爬上事業巔峰的大家……本書對你趨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永享成功的果實,都會有著極大的幫助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