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正文

淨空法師開示: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2004-11-18 01:57:51) 下一個
淨空法師開示   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隻要善於運用,都是很好的鞭策。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勇猛精進,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無一不是好事。幾時我們真正能將境界、觀念轉變,看一切人皆是善人,一切事皆是好事,就能入佛菩薩的境界。   如何轉變?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是比喻,指自己、善人和惡人。善人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效法、學習;而惡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凡夫永遠不會發現自己的過失,隻會看別人的過失;聰明人看到別人的過失,會回光返照反省自己,無則嘉勉,有則改之,所以惡人也是老師。佛菩薩之所以能作佛菩薩,道理在此地。而凡夫看到善人心生歡喜,看到惡人心生討厭,永遠墮落在分別、執著裏,所以不能作聖。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真實的教誨。何以不見世間過?實在說,世間沒有過,過是從自己的分別、執著裏來的。但是明明那個人有過,怎麽說是從我的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這個道理很深,初學佛法之人很不容易理解,也很不容易接受。真正深入經藏之人,修行有功夫、有心得之人,聽了就能理解。   這個原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自己的心,自己的識,所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境就是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境從哪裏來的?心變現出來的,離了心就沒有外境,外境與自己的心識是一不是二。若能參透這個道理,就能理解何以世間沒有過。   因此,善境界是自己的善念變現出來的;惡境界是自己的惡念變現出來的,與外境真的不相幹。實在講,若沒有入這個境界,這個道理真的不好懂,所以佛再用比喻來說明。“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裏會夢到好人、惡人,也會夢到順境、逆境,夢醒之後,再去想一想夢裏的境界,真有善人、惡人嗎?真有順境、逆境嗎?沒有,這都是自己意識心變現的,佛教導我們從這個淺近的比喻去思惟。   眼前這些現象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學過唯識的同修應當有這個常識。可是實際上的境界,我們沒有能證得,也就是說我們入不了唯識的境界。何以入不了?沒有轉識成智,所以我們還是凡夫的境界,不是佛菩薩的境界。而佛菩薩的境界,是在作夢裏,就覺悟了“我在作夢”,眼前的境界全是夢中境界。所以,覺悟沒有離開夢境,還繼續作夢,但是已經清楚“我在作夢”,就是在作夢時喚醒夢中人。因此,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十法界,如“普門品”裏所說的,“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所以,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啟建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這兩句話將佛菩薩應化的真相說出了。水中之月、鏡中之花都不是真的,這是說明境界的真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