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527: 外儲不全是百姓血汗錢

(2011-10-18 06:45:44) 下一個
人民日報:外儲不全是百姓“血汗錢” 不適分給民眾 人民日報



楊威 繪(人民圖片)

外匯儲備究竟是誰的錢?

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也代表國民財富,不能理解成一般意義上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不能無償使用

“出口創匯”——對這個前些年熱火朝天的口號,許多人至今仍記憶猶新。於是,有觀點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外匯儲備究竟是誰的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須了解我國的外匯儲備是怎麽來的。中國的企業和個人出口商品或勞務,掙回美元等外匯,然後將這些外匯的一部分或全部賣給銀行獲得人民幣。外商對中國投資也往往需要將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匯資金換成人民幣,也得將外匯賣給銀行。銀行在保留一定額度外匯用於日常業務後,將其餘外匯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一旦被央行購買就成為國家外匯儲備。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已不再實施強製結售匯製度,企業出口等所獲外匯收入,可根據其經營需要自行保留或賣給銀行。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央行,而是通過銀行賣給央行,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於等價和自願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匯與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即“銀貨兩訖”。另一方麵,央行購買外匯,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幣,這個過程表現為人民幣投放,也就是“發票子”。換言之,外匯儲備是央行用“發票子”這種向社會負債的方式“買”來的,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為外匯儲備,負債方則是等值的人民幣投放。看似光鮮的外匯儲備其實並非央行的“淨資產”,背後對應的是等量負債。

“比如,截至今年6月末,外匯儲備餘額為31975億美元,相應的央行負債為22.6萬億元,也就是說,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央行用22.6萬億元人民幣‘買’來的。這22.6萬億元人民幣最終體現為流通中現金、各類銀行機構在央行的存款、央行票據等各種央行負債的形式”,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誌傑說。

由此可見,首先,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並且由於它是央行以負債方式形成的資產,因而不能無償使用。

其次,外匯儲備代表著國民財富,但也不能理解成一般意義上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從源頭看,外匯儲備一部分來自出口,這是國內企業或個人辛勤勞動的結果,可說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這筆財富由央行以外匯儲備的形式持有,老百姓以等值人民幣的形式持有。“外匯儲備還有一部分來自外商投資等資本流入,這部分恐怕談不上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了”,丁誌傑說。

還有觀點認為,外匯儲備是央行“發票子”“買”來的,但央行每多發一單位貨幣,老百姓手裏的貨幣就要貶一點值,發得越多,貶得就越多,這相當於央行向全國人民征收了鑄幣稅。因此說到底,外匯儲備是老百姓“交稅”買來的。

“這裏錯用了鑄幣稅的概念”,中國建設銀行[4.61 -0.22% 股吧 研報]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坦言,在金、銀本位等商品貨幣製度下,貨幣幣值與其內在價值之差就是鑄幣稅。比如,一枚幣值1文的銅錢,鑄造成本(內在價值)如果是0.3文,那麽鑄幣稅就是0.7文。“央行通過購買外匯發行紙幣,雖然紙幣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但由於紙幣的內在價值相當於與其幣值等值的外匯,因而不存在鑄幣稅。”

“至於說新發貨幣會導致原有貨幣貶值,那是在封閉經濟條件下,由於更多的貨幣追逐不變的商品,可能會貶值。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新發貨幣可以換成外匯進口商品,貨幣和商品之間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問題,也就不會導致原有貨幣貶值”,趙慶明分析。

丁誌傑認為,新發貨幣最終會被企業和居民持有,這些貨幣也是財富的一種形式,因而新發貨幣談不上是“征稅”。

外匯儲備多不多?

按照傳統觀點,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遠遠超過最低警戒線,這麽多外匯儲備是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運行的結果 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增長步入了“快車道”:2006年2月,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同年10月,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9年4月,突破2萬億美元;2011年3月,突破3萬億美元。麵對這條陡峭上升的曲線,公眾不禁要問:外匯儲備是不是太多了?

一國持有多少外匯儲備算適度,在理論和實踐中沒有統一標準。國際上也隻是定義了外儲的低限,高限則沒有共識。“傳統觀點認為,外匯儲備不得少於3個月的進口額、10%的GDP和30%的外債,而去年底我國外匯儲備為2.85萬億美元,可以滿足22.5個月的進口、相當於48.44%的GDP和5.2倍的外債。按照傳統觀點,我國外匯儲備已遠遠超過最低警戒線,總量比較充裕,但究竟多少合適,目前沒有定論,需要綜合考慮本國的宏觀經濟條件、經濟開放程度、利用外資和國際融資能力、經濟金融體係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麵因素”,丁誌傑說。

比如,我國外匯儲備現狀是“藏匯於國”,與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相比,企業和居民的外匯存款僅2500億美元左右,絕大部分外匯資產在政府手裏。而發達國家大多“藏匯於民”,2010年,日本、德國、英國、美國的民間外匯資產分別高達4.99萬億、6.91萬億、12.78萬億和15.4萬億美元。雖然這些國家的官方外匯儲備不及我國,但加上民間這一塊,其外匯資產均遠遠超過我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於確保國際清償能力、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意義。不過,巨額外儲猶如一把“雙刃劍”,也帶來四個“不利於”:

不利於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央行買入外匯形成儲備,必須投放等值的人民幣(稱為外匯占款),因此,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也意味著央行被動投放的人民幣在高速增加,如果不能及時完全對衝、回收,就會向市場注入過多的流動性,加大通脹壓力和資產泡沫風險。

不利於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會引起國際上對我國貿易狀況和人民幣幣值的高度關注,容易誘發爭端。

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時下,外匯占款已成為貨幣發行的主要方式,長此以往,會出現創匯較多的東部地區資金多、創匯較少的中西部地區資金少,創匯較多的第二產業資金多、創匯較少的第三產業資金少等現象。

不利於保值增值。當前歐美債務危機蔓延、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將對巨額外儲的保值增值帶來挑戰。

需要強調的是,這麽多外匯儲備並非我們刻意追求,而是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運行的結果。

經濟學中有一個國民收入恒等式:儲蓄-投資=出口-進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消費率的不斷下滑,儲蓄率不斷攀升,根據恒等式,當儲蓄率超過投資率時,出口必然會大於進口,從而形成貿易順差,引發外匯源源湧入。“外匯儲備激增,根子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國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過度依賴出口,而要轉變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仍需時日”,趙慶明說。

此外,長期以來,我國在涉外經濟政策上“獎出(出口)限入(進口)”、在外匯管理政策上“寬進(流入)嚴出(流出)”,以及由於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企業和居民普遍不願持有和保留外匯等因素,也都助推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專家認為,應對外儲激增的“方子”是使其增量部分放緩速度,存量部分用好管好,打個比方,就是把進水龍頭關小點,出水龍頭開大點,這樣池子裏的水位才不至於過快上漲。就增量部分而言,應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按照“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思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如此,方為治本之策。

外匯儲備能不能分?

無償分給民眾,會導致通貨膨脹、央行破產等嚴重後果,“花”外儲應堅持有償使用、境外使用的原則

有人說,近年來我國香港、澳門政府常常向所有市民派發數千甚至上萬現金,俗稱“派糖”。既然我國外匯儲備太多了也不好,能不能分些給民眾?

讓我們來推演一下假如把外匯儲備“分”了,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首先,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資產對應著等值的人民幣負債,如果分掉資產,不動負債,其結果就是央行資不抵債,陷入破產境地。其次,假如老百姓“分”到了外匯儲備,他隻能將這些外匯換成人民幣才能在國內花,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人民幣的“二次投放”:當其將外匯賣給銀行時,會形成一次投放,而這些外匯被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賣掉、最終被央行收購時,會形成二次投放。“二次投放”的後果就是濫發人民幣,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

“港澳地區政府用來‘派糖’的錢來自財政盈餘,這是政府的淨資產,可以用來分配。事實上,盡管香港外匯儲備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卻沒有拿來進行過所謂‘派糖’”,趙慶明說。

還有人說,外匯儲備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直接分給民眾不合適,是否可以剝離一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主權養老基金,以充實我國社會保障體係?國外利用外匯儲備建立主權養老基金的方式已存在幾十年,如挪威1990年建立的“政府全球養老基金”。

應當說,無償剝離外匯儲備充實社保體係,其性質同無償分給民眾一樣,會造成不良後果。“不過,倒是可以考慮由財政發債的方式來購買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主權養老基金”,丁誌傑說。

事實上,我國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是上繳財政的,這筆錢可以用於包括社保在內的各種用途。曾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新近出版的《朱鎔基講話實錄》中披露:“去年(指2002年)國家財政很困難,財政部早已做好收支平衡,快到年底時,突然蹦出來一筆收入,有407億元,主要就是外匯儲備的收益。我決定這筆錢先不要用了,把它全部撥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

趙慶明說,世界上外匯儲備主要有兩種形成方式:一種是像我國那樣,由央行投放人民幣購入外匯形成外儲;另一種是財政出資形成外儲,其中日本等國家由財政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形成外儲,挪威、新加坡等國家則由財政用淨盈餘購買外匯形成外儲。“隻有挪威、新加坡模式才能免費使用外儲,因為這是財政淨盈餘買來的,不對應負債。日本模式由於外儲對應著負債,也不能免費使用。”

說到這裏,“花”我國外匯儲備的兩大原則也就明朗了:一是有償使用;一是境外使用,在境內“花”會導致人民幣“二次投放”。

專家認為,應當積極探索利用外儲支持國內經濟發展的方式,比如進口國內緊缺的能源、資源,形成能源、資源儲備,再如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擴大對外投資等。

也有專家提出了大膽的思路。“外匯儲備原則上不能無償使用,但由於央行發行的貨幣流通時,有很大一部分沉澱下來,不存在償付壓力,拿出資產方即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用於支持國內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不會帶來太大的風險。未來可在這方麵作些嚐試”,丁誌傑說。

外匯儲備投資是否劃算?

持有美國國債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現有條件下的現實選擇,應適時、穩健地推進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

根據美國財政部報告,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持有者。在美債信用評級下調、美元貶值的背景下,外匯儲備持有如此大額的美國國債是否麵臨越來越大的風險?

我國外匯儲備持有美國國債是市場投資行為,根據市場狀況動態調整。業內人士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說,持有美國國債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現有條件下的現實選擇。

一方麵,國際金融危機並未動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主導地位,在相當長時間內還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元的資產。事實上,目前美國國債仍是全球規模最大、品質最優、流動性最好、信譽最佳的國債。“越是形勢動蕩,美元資產就越是‘避風港’。近期,隨著歐債危機再掀波瀾,美國國債再度受到避險資金追捧,收益率連創新低,說明全球購買者眾多”,丁誌傑說。

另一方麵,其他幣種國債要麽市場容量小,要麽當地不歡迎。“在歐元區國債中,最好的是德國國債,但其規模僅相當於美國的1/5,而且德國國民儲蓄率較高,國債都是國民自己購買,留給外來資金的空間很小。再看日本國債,日本的國民儲蓄率更高,吸納外來資金的能力較弱,並且日本政府的負債率已超過GDP的200%”,趙慶明分析。

至於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和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在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組合中已包含與之相關的投資。這些商品和能源資源價格波動較大、市場容量相對有限、交易和收儲成本較高,不適合外儲大規模投資,否則可能會推升其市場價格,反而不利於我國居民消費和經濟發展。

“有人說,既然沒有最佳方案,外儲幹脆存銀行得了。可是存銀行不僅收益更低,並且在國外,銀行破產的可能性遠高於政府破產的可能性,還不如買國債”,趙慶明說。

不過,專家也認為,應密切關注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和外匯市場走勢,適時、穩健地推進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最大限度減少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對我造成的負麵影響,更好地實現外儲保值增值。“盡管不能全盤否定持有美元資產的合理性,但也不能忽視可能存在的問題,即持有的美元資產是否過多以及過多帶來的風險。美債降級事件表明,過去我們認為無風險的資產實際上也是有風險的”,丁誌傑說。

   
油炸響鈴 發表評論於 2011-10-18 06:33:05
樓下這位說的‘IF YOU CAN NOT CONVINCE HIM,CONFUSE HIM’正好是在說自己。

沒搞懂你在說啥,是不是說中國人民可以拿美國的1美分,但不能用中國銀行的人民幣,應該直接用美分買食品啊?用了人民幣就是全國老百姓的血汗錢,就應該瓜分給民眾?

國外老中的PHD真是知識淵博,還是dumb and dumber?!
無忌巴巴 發表評論於 2011-10-18 02:56:07
皇帝的新妝
非也非也-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22:50:51
美國某肥皂劇裏的推銷員有一條墨菲定律:如果你無法將他說服,那就把他搞糊塗(IF YOU CAN NOT CONVINCE HIM,CONFUSE HIM)。

原文當屬此類。

借用農民大伯舉的例子來說,如果那個買你筷子的美國公司給你一美分,你用這一美分把該美國公司生產的價值6.3分人民幣的食品買來喝買來醉,你們直接交易的兩家都沒損失自己的血汗錢。中國其他沒參加這個交易的也都沒損失自己的血汗錢。

但是現實是你們不能直接交易,要通過中間機構(人民銀行)才能交易。

如果你們通過人民銀行間接交易時,人民銀行一手接收你用血汗換來的一美分,一手交給你價值6.3分人民幣的食品,你和中國其他沒參加這個交易的一樣,也都沒損失自己的血汗錢。這與直接交易是一樣的。

麻煩的是,這個中間機構(人民銀行)不流血,不流汗,沒生產這價值6.3分人民幣的食品,拿什麽去換你手中的這一美分血汗錢呢?

有一個辦法就是用一美分向美國公司買來這價值6.3分人民幣的食品交給你。

可是這個中間機構(人民銀行)沒這樣做,他交給你的不是價值6.3分人民幣的食品,而是變戲法似的變出6.3分人民幣交給,讓你到國內市場上向中國公司買這價值6.3分人民幣的食品。

毛病就出在這變戲法上。

本來沒變出6.3分人民幣之前,中國公司生產的食品是供需平衡的,比如說有價值13.7分人民幣的食品供給國內其他持有13.7分人民幣的人。多出6.3分人民幣之後,供需平衡被打破,20分人民幣去買原價值13.7分人民幣的食品(即每分人民幣隻能買13.7/20的食品了),你手中的6.3分人民幣隻能買回(13.7/20)x 6.3的食品了。你買回的東西少了,你的血汗錢難道沒損失嗎?

當然,你的損失與國內其他持有13.7分人民幣的人的損失程度是一樣的,他們手中的13.7分人民幣也隻能買回(13.7/20)x 13.7的食品了,你們現在手中的人民幣都隻相當於沒變出6.3分人民幣之前的價值的68.5%:

你的情況 ((13.7/20)x 6.3 ) / 6.3 = 68.5%
其他人的 ((13.7/20)x 13.7) /13.7 = 68.5%

你的損失 (1-68.5%)x 6.3 = 1.9845 分人民幣
他人損失 (1-68.5%)x 13.7 = 4.3155 分人民幣
國人共損失 = 1.9845 + 4.3155 = 6.30 分人民幣

那麽你們損失的財富在哪呢?就是中間機構(人民銀行)持有的這一美分。

所以,人民銀行外儲中來源於國內出口創匯的部分,就是全國老百姓的血汗錢。



農民大伯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9:10:29
外匯儲備和全體中國老百姓有屁關係

打個比方,你在國內勞動,做了一雙筷子,賣給美國一公司。美國公司給你一美分。但是你人在國內,沒法花美元,所以人民銀行拿著這一美分,然後給你6.3分人民幣。現在你已經賺到了你應得的6.3分報酬,你想買吃買喝買醉都是你自己的決定了,人民銀行則多了一美分的外匯儲備,但是少了6.3分的人民幣。你現在要人民銀行把這一美分再發一次,而且還是平均到全國13億人頭上地發,這不是腦子有病嗎???
煤炭工人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8:56:00
有錢分了?強烈要求恢複中國國籍!
s99008399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5:30:57
人民政府, 當然是人民當家做主。 難道我有傻了一回
ThisIsDifferent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5:04:14
這個事兒文學城討論多次,結論早就通過了。 這回人民日報出來說,原來不願意相信的人也該相信了。

很多人認為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都是用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買的。其實不完全是那麽回事。

美國財政部統計的外國國債持有數據, 是以地區為單位統計的(看看TIC數據的注解)。列在中國名下的國債, 包括所有中國持有美債的中外金融機構(當然也包括中國中央銀行)。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現在中國已經不再執行強製結匯的金融政策。


http://treasury.gov/resource-center/data-chart-center/tic/Pages/index.aspx
believe72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2:31:46
人民幣其實是政府幣,真的很讓人傷心啊。
非否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0:56:22
Bullcrap。老蔣也說金圓券和收繳的黃金是等值的。
藏富於國就象是把鑰匙交給小偷然後去度假。
gagaga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0:53:27
屁文!
罪惡!
--GCD不倒,中國永無寧日。
又可以圍觀了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0:51:18
中國政府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既然政府貢獻最大,拿大頭也理所應當。再說,政府好歹是大家的,不是某個人的,總比交給某個財團或個人強吧。而且,現在也沒有什麽證據證明別人能比政府更好地看護國有資產,那麽前還是由政府掌管穩妥些。朱鎔基時代聽信經濟漢奸的讒言,把國有企業搞得一塌糊塗,下崗工人遍地,經濟舉步維艱,國家整體實力下降,人家航母編隊動不動就在台灣海峽玩穿越,教訓何其慘痛。現在美國人還敢玩嗎?連黃海都不敢進。重要的是實事求是,抓住各個曆史階段主要矛盾,靈活應對。老美倒黴就倒黴在僵化上,老以為自己是對的。對你尼瑪啊,你要一貫正確,不至於到今天這步吧。
stvw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0:29:42
趙慶明欠知:
美國任何銀行破產,儲戶本金(每行每類$25萬以下)毫無損失。
因為有FDIC保險。
s99008399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0:24:02
敢和共黨理論, 膽子不小。
還是和共和黨理論理論吧。
stvw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10:23:47
丁誌傑說得對,但趙慶明說得多半不對。
血汗錢之說肯定不對。
"開放經濟條件下"之說在故意誤導。
又可以圍觀了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8:58:56
不過血汗錢的說法和民意可以用來作為金融戰的口實。比如說拒絕買入或者賣出持有的證券。
又可以圍觀了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7:48:07
金融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誰的資本雄厚,誰就有發言權。所以在國家競爭層麵上要集中使用,形成規模優勢。就像炮兵一樣,集中使用才有效果,分散以後還不如步槍。現在別人動不動就批評中國的舉國體製,他們批評是應為害怕和嫉妒。除了毛澤東教育出來的中國,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別的國家在這方麵隻能幹瞪眼。敵人就是要用個人主義,隻顧眼前蠅頭小利的使用主義來瓦解你的集體主義和長遠打算。所以中國教育當中的馬列哲學課絕對不能放棄,不但靠大學要靠,博士更要考。這樣訓練出來的科技人員才能從更高、更遠的角度對待自己的專業技術問題。
過客2010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6:01:31
鑒定完畢:磚家的bullshit!
none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5:46:45
哪來的命題?分到老百姓手裏或到貪官手裏,就不值那麽多錢了。國家的實力就難以維持穩定的增長。
又可以圍觀了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4:26:23
性質上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但用途上應該是老百姓的保命錢。沒有這些家底,百姓總體上就是赤貧。相當於沒有土地和種糧的貧農,長工,有了就是起碼是個自耕農,別人不能把你咋地。分了就是吃種糧,敗家,老農都知道,餓死爹娘,不吃種糧。一分了,中國就再也沒有實力跟人家硬強了,最後百姓手裏的還不是讓人搶了去。看看蘇聯百姓的下場。集中在國家手裏,就相當集中火力,才能攻堅克難,分散火力等於自取滅亡。現在美國人不敢硬磕你,就是因為你有資本優勢,它天天讓漢奸給你出歪主意,騎瞎馬,就為方便收拾你。提高警惕啊!
sbwanwan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4:05:36
台把子紅眼病啊。。都用自己的帝國主義的係統來分析大陸的經濟來源。。有問題啊
hachimada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3:54:35
wdcwr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0:47:06
中國者,中共官僚資產階級的中國。
neuron_mac 發表評論於 2011-10-17 00:19:04
樓下有人說道中國房產的70年使用權問題。其實這裏有個私有性的問題。紙麵上美國房子號稱是你的,其實其私有性還不如中國的呢(指法律層麵上,社會上不依法執法的另說)。舉個例子,我把我們家後院畫出一平米的地方,然後簽個合同賣給你,說這是你的了。但是,我要向你每年收個稅,你在這一平米的地方幹啥都要我允許,你轉讓給你孩子也要向我交個轉讓費,這地裏挖出啥寶貝也不是你的。。。。那麽這個名義上你私有的東西真正體現了你的私有性了麽?比如,這地方是你的了,你在這地方上殺人放火,隻要你不出去,警察不能抓你,OK,那這地方太私有了,沒問題。07年中國通過了物權法,隻要地上的房子沒報廢,70年後,無手續費自動將使用權再沿70年。房地產開發,雖然這地不是你的,但一樣要協議補償你。美國這所謂的私有每年還要交房產稅,這不跟租這地方一樣了麽?你自己買台大彩電,你還要每年交稅嘛?你把你私有的彩電送給兒子要交遺產稅嘛?這個私有性體現在何處呢?別說釘子戶的問題,美國如果是政府基建項目,公用的,你也得搬家走人。私人開發商和你則是你倆間的買賣了,政府不管。所以我說美國的房產私有其實是大打折扣的。中國的70年房子,你可以隨便放上直係親屬的名字而無遺產稅一說。到70年後,使用權自動續約,你一樣住著。中國房產目前都沒有交房產稅(雖然我支持對第二套征收),你買下了就是你自己的,除了物業費,你不用交任何錢。因此,美國的房子還是中國的房子,誰更私有??
黑眼圈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3:40:18
《人民日報》在我眼裏真如五毛蛋一樣高大。
黑眼圈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3:28:57
其實好比一個物業公司,收了業主的物業費,卻以缺錢為理由,該給業主辦的事很多都沒有辦。忽然說物業公司賬上儲備一筆巨款。該物業公司的告示說,其實這比存款並不全是業主的物業費,是由物業公司發行的代金券換來的。
本來物業公司的一切財產都是由收取業主的物業費構成的,那麽代金券的價值是從哪裏來的呢。
正有業主想深究這個問題,物業公司告示適時提醒業主“槍杆子裏出物業”的道理,保安隊開始列隊操練。
加州魚郎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3:27:40
一錢兩花就是說,這個一錢是有抵押或者勞動付出,兌換來的,是有所本的,可以放心大膽地化。如果兩花,對政府來說,就得憑空開動印刷機再多印一個錢,並拿出去花費。即使有些政府偷偷摸摸地幹,但是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剝奪人民財產。

現在中國通貨膨脹率大概是百分之六左右,M2在上月大概是78.7萬億人民幣,如果把這個三萬億美元再投入到國內花費,按照1:635簡單計算,這個外匯儲備就是19萬億人民幣,M2將會達到99萬億人民幣,這必然直接導致通貨膨脹率再高出百分之24左右,總的通貨膨脹率就立即達到百分之30。如果社會心態失控,將會導致成倍的通貨膨脹率。

國家外匯儲備中有企業進出口結餘和私人匯款,這是企業和匯款人的錢,不是全體老百姓的。即便如此,外匯管理局也立即兌換成人民幣支付過了。這部分人民幣,是直接開機器印的,是以外匯做抵押的,理論上並不是太影響國內通貨膨脹率,從而影響老百姓生活,但是,如果量太大,還是多少影響通貨膨脹率的,中國目前百分之六的通貨膨脹率很大一部分就是這個原因。

一旦外匯管理局支付了人民幣,留在其手裏的外匯,隻是央行開機器印刷那部分人民幣的一個抵押品,並不是外匯管理局的財富,更不是全國老百姓的財富,那是一張契約而己。當然,這個契約是非常有力的,手中握著就是大爺,外匯管理局可以做國際投資,借給其它國家,做其它國家政府的抵押,讓那些財政吃緊的外國政府可以直接使用或者開機器印本幣。外匯管理局賺利息,國家賺影響力。

但是,這個外匯儲備的投資使用所導致的外匯管理局盈虧卻是政府的,也可以說是全體老百姓的,不過這個盈虧都會打在政府財政裏麵了。

GDP是國家一年的產出,M2是一個國家的廣義貨幣總值,是從很遙遠就積累的貨幣總量,並不是每年國家開印的新錢,M2與GDP幾乎風馬牛不相及,最多隻能說GDP越高,M2就會越高。如果人民幣國際化,M2將會成倍增長,因為國際流通對人民幣的需求就會放大很多倍。
aac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2:10:54
偷換概念,和稀泥,人民日報的強項。首先,強製結匯是什麽時候終結的?為什麽如今還有每人每年兌換外匯額度?如果中國的匯率是自由的(包括國際資本流動自由化),人民日報說法基本正確,當然還要細分下去。不過用一條簡單的邏輯,人民付出了勞動,創造了外匯盈餘,紙幣沒有價值,要換成產品,但是由於國家政策人為壓低匯率,老百姓吃了虧。要記住,3萬億不是一天積累出來的,人民幣1:8美元多少年了?這裏頭是不是老百姓血汗錢?錢銀兩訖沒錯,隻不過必須按照你的價格,哈哈。央行買入外幣,錢哪裏來?是發行人民幣來的,印鈔和鑄幣一個道理,都是鑄幣稅沒得說,通脹嘩嘩的。這部份是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一錢2用是基本經濟學常識了,一錢3-5用甚至100用都可以,因為現在中國也是采用名義貨幣(看看央行資產負債表,早就破產了),M2是GDP的多少倍?
explorer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2:08:09
還是"魚郎"有見地,看來人民日報的“不全是”已經很委婉了,怕刺傷民眾。
加州魚郎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2:04:51
更正:“軍火等,也是企業,國企在做,政府的財政預算,沒有這個項目”,此句不對!政府有這個預算,需要用預算中的人民幣兌換成外匯儲備中的外幣。這時候國內人民幣流通量就減少了,而外匯儲備響應也減少了。

補充底下另一個留言:龐大的外匯儲備之所以導致通貨膨脹,原因是增發的人民幣太多,導致流通量劇增,出現通膨。流動性是通膨的禍首,中央從去年一再多次地要求銀行提高準備金,其實就是減少人民幣流動性,壓製通貨膨脹。
加州魚郎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51:36
外匯儲備過多會導致通貨膨脹,除過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中國現在的通貨膨脹很大一部分就是外匯儲備過多造成的,這就是中央最近幾乎放棄了壓製通貨膨脹的努力,國資委不再找大型企業要求限價了。

以下是我一個月前在文學城《我的中國》論壇裏寫的
http://bbs.wenxuecity/mychina/579734.html


《侃侃中國的外匯儲備》

09/21/11

原則上政府不可以花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是進出國門節餘的外幣,包括貿易順差,外商投資,政府的外債,外來熱錢,私人匯入等等,政府要印製等量的人民幣,換下外幣。這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或者最大的原因。

所以,這個外匯儲備是政府不可以花費的,但是可以拿去在國外投資,其盈利則是政府賺到的,可以花,或者用來支付外匯投資的管理成本,當然,虧損也隻好列入政府的下年度財政預算裏。

正如銀行的錢,是存戶存下的,銀行付利息給存戶,再用較高的利息貸款給其它借款人,以便於賺利差,這個盈利部分,就是銀行的毛利潤,同時也是支付銀行的管理開銷資金。但是,銀行不可以花掉這筆錢,否則儲戶取錢的時候就拿不出錢了。

中國現有約三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中約有6-8千億是中國的國債,一萬多億是外商投資,貿易順差應該有一萬億美元之譜。熱錢每個月估計有800億美元的進出,但浮動非常大,不穩定。華僑等私人匯款估計每年幾百億之譜吧。(這裏都概數,沒有查證)

中國政府的外匯儲備,要支付到期債務,更多的要隨時兌換成人民幣,以便於買回外商投資,支付公,私的進口款,支付公民出國消費,支付企業在海外的投資等等。

原則上來說,如果沒有外匯的投資盈利,也沒有匯率的變化,這三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是一堆紙張,沒有任何價值。就算貿易順差部分,也不是中國政府賺的,政府不可以花。那是中國企業賺的,企業已經把這部分錢換成人民幣,在國內花著呢。所以,政府如果也花這部分,就變成了一錢兩花了,會導致通膨的災難。

外匯儲備必須要求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所以,外匯儲備隻能用於投資,而且必須是低風險的,可以兌換的投資。比如美國國債,黃金等。外匯儲備不太適合買公司,買地產,買產品等,因為流動性太差,風險太大,盡管利潤很高。如此巨額外匯,也不適合全部用於買黃金,石油期貨,鐵礦石等實物資產。

美國國債目前仍舊是最安全最穩定的外匯儲備投資去處,而且,日交易量巨大,流動性高,適合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國家投資。中國外匯儲備巨大,買美國國債還有不少好處,比如平衡貿易逆差,拉抬美元,使之不易貶值,或人民幣升值。同時,也是一個政治手段。當然,一籃子買美國國債也不可以,會被套牢。目前中國手裏持有約1.16萬億美國國債,約5千億美國兩房企業債券。兩房企業是美國自負盈虧的國企,其債券,類似於國債,但是,風險比國債大很多,比一般企業債券低很多。

但是,如此巨額的外匯,買回人民幣的事同時發生是不可能的,這就給外匯留出了濫用的空間,比如先花了,再用後來的錢補上前款。但是,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類似於龐氏騙局。理論上來說,同時賣出美元是可能的,比如發生戰爭等重大事件,導致外商集體撤資。

如果人民幣匯率升值太快,這個三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變成負資產了。比如GE某年在中國投資一億美元建廠,當時的人民幣兌美元是1比8。中國政府就要印製8億元人民幣,供GE在國內使用。如幹年後,人民幣兌美元成了1比6。即使GE在中國的資產仍舊是8億人民幣,一旦GE撤資,中國政府就要用1.33億美元買回GE手裏的8億人民幣,並銷毀變成廢紙,中國政府外匯儲備賬麵上就平白無故損失了0.33億美元。但是,由於那8億人民幣的升值,中國並沒有損失,而且,由於GE的這項投資,拉動了國內的需求,增加了就業率,也帶動了中外技術交流,所以各國政府都是歡迎外商投資的。

如果中國政府花費了這個1.33億美元,就拿不出來買GE手裏的8億人民幣,就形同於沒收了,成了國際外交問題。

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不讓外商在華投資匯回利潤的原因之一,以便於掌控外匯儲備的波動。

中國外匯儲備過多,已經成了中國政府的負擔,具有很大負麵效果,如通貨膨脹等。另外,中國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形式,約占外匯儲備的百分之七十。但是,最近幾年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外匯實質上虧損不少,僅2004年匯率虧損就達到了400億美元左右。

鑒於中國持有美國巨額國債,而美國政府預算卻捉襟見肘,正是要求美國放寬對華貿易,對華軍事技術和高技術控製的好機會。這對中美關係,對中國科技發展,對中國國防力量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時,就現在中美關係而言,現在基本上阻力已經不大了。
加州魚郎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49:39
不費解。

買賣是企業的事,國家無從幹涉。沒有預算,也不應該搶企業的生意從國外買產品來過來賣。即使買軍火等,也是企業,國企在做,政府的財政預算,沒有這個項目。

外匯管理局買外國國債,一是賺錢,而是平衡貿易,尤其是美國國債,就是平衡巨額貿易逆差的,如果不做,必然導致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造成出口萎縮,出口企業嚴重的利潤下滑和倒閉。
xiangnei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47:39
北京每次和美國談判時,總是通過自己的媒體給國內民眾(國外民眾它不敢,也沒人信)造成這樣一個印象:它買美國國債是在幫助美國,美國應該表示感激。其實美國國債是國際債券市場上最搶手的債券,不愁沒有人買,不是美國求中共買,而是中共自己搶著買,為了手中的美元外匯儲備能夠賺點錢。中共購買美國國債,不是為了幫美國,而是為了自身利益。

其實,美國早就注意到中共喜歡購買自己國債的問題,但它並不太擔心自己因此會被中共控製,因為美國國債的總額為14萬億左右,購買美國國債的主體是美國國內的機構和個人,外國政府購買的合起來大約隻佔一半,其中中國買的最多,約1萬億,也就是不到美國全部國債的1/10,隻是一個零頭。即使中國惡意拋售,對美國也不會造成天翻地覆的破壞效果,倒是中國在拋售時,會使美國國債的價格大幅走低,讓自己大蝕一把。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共購買美債,等於把自己套牢了。

另外,美國藏富於民,民間資本高達50多萬億美元,政府一直沒有動這筆錢的點子,如果真被逼急了,也可能會發行所謂的「愛國債券」,讓國民發揚愛國熱情來購買。總之,美國國債的情況不象很多國人想象得那樣,中共的影響力被它控製的媒體有意或無意地誇大了。
MarsFather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34:32
有點讓人費解:外貿,中國多賣,少買,造成國內貨幣與商品嚴重失衡,物價飛漲。為什麽不多賣外國貨回來,增加國內商品量,平抑物價,而要去買不斷貶值的美債,甚至希臘的爛債?
加州魚郎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27:33
外匯儲備沒有一分錢是老百姓的錢,那是從國外進入中國的資金,包括中國出口,外商投資中國,華僑匯款,中國外債等等。但是,這些錢都應經用人民幣支付給這些攜帶來外匯的企業和個人了,這個外匯隻是一個抵押品。央行手裏這筆巨額抵押品是不可以花費的,但是,由於企業和個人不可能同時再用手裏人民幣兌換外匯出境,央行就可以用這個抵押品暫時投資,賺取利息。從這點上講,類似與銀行的存款。

如果人民幣匯率不變,外匯管理局也沒有用其投資,那麽外匯管理局手中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是一張紙,沒有任何財富的意義,隻是一個外幣投資的實力而己,而此時外匯管理局的資產,其實是負資產,因為外匯管理局本身為了管理這筆錢有成本的。就像你到銀行存款一億元,如果銀行沒有付你利息,也沒有用你存款投資,貸款,那麽,銀行就虧大了,因為銀行本身有經營成本。
該說就說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24:53
美國欠中國的1萬多億美元國債,在美國這一邊欠債的主體是明確的,即美國人民,但在中國那一邊債主是不是中國人民可就難說了。中國的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1萬億是外國在華企業的直接投資,即FDI,是別人的錢,隨時可能被提走,真正屬於中國的外匯儲備隻有2萬億美元左右),在中國被稱為「國有資產」,但這個「國有」和西方的「民有民享」完全是兩回事,就像中國老百姓不吃不喝攢錢買個樓脆脆一樣,所有權不是你的,買下的隻是70年的使用權,同樣,中國的外匯儲備所有權也不是中國人民的,中國人民隻是名義上的所有人(就像“人民銀行”、“人民日報”、“人民印刷出版社”這類名字一樣),這筆錢要怎麽花,和人民一點關係也沒有,全由政府說了算,所以嚴格地說,它隻是共產黨的黨產。

正因為這樣,北京當局才會心安理得地把這筆錢交給中投公司去海外投資,虧了多少億也不用向人民匯報一聲,或者大買特買美國國債,即使貶值或違約也在所不惜。如果共產黨政府是一個廉潔的好政府,老百姓把自己的錢放在它那裏託管倒也無妨,但它偏偏貪腐成性,又拒絕公眾監督,所以國有資產變成個人私產的例子便比比皆是,像不久前號稱「中國高鐵第一人」的原鐵道部運輸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下台後,被揭在海外的存款高達28億美元,是28億美元啊!而他的上司劉誌軍也被查出貪汙了十多億人民幣。那真是人民的血汗錢啊,那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在像富士康那樣的工廠裏一個產品一個產品那樣掙來的啊,但就這樣被成億成億地貪汙和流失掉了。
MarsFather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20:45
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怎麽來的?從外貿順差來,即賣多,買少,為生產數量巨大的順差產品(每年幾千億美元),政府要印巨額的人民幣給出口商,但生產的商品都賣到了國外,國內因此鈔票大量增加而商品沒相應增加,引起物價飛漲,相當於民眾要以隱形購物稅方式買單。那當然是中國民眾的血汗錢。
加州魚郎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14:01
外匯儲備隻是央行的一個數據,是進出國門資金結算,表現在外幣上的一個數值,對用的,央行要增發相同價值的人民幣,而這個外匯就是這個增發人民幣的抵押品。所以,外匯儲備隻能用於境外的投資,以便賺取利差。在國內使用外匯儲備,就是一錢兩用,導致通膨暴漲,人民幣嚴重貶值。在國外如果不投資,比如買外國國債,企業債券,黃金等,就會導致央行和外匯管理局的嚴重虧損。原因是外匯管理本身有成本,其次是人民幣一直在升值,一旦企業或個人用手中的人民幣再兌換成外匯的時候,央行就虧損了。

事實是,這幾年中國外匯儲備,每年僅僅人民幣升值,就導致400多億美元的虧損,幸好買美國國債目前還能賺回來一點。
MovingTarget 發表評論於 2011-10-16 21:10:47
政府換給老百姓的等值的人民幣構成了政府欠老百姓的錢。政府手裏拿住的外匯,構成了外國欠中國政府的錢。
這些外匯要由政府把外國的東西買回來,再賣給老百姓,才能最終消除債務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