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財經觀察 1254 --- 後華爾街時代
(2008-09-18 03:30:01)
下一個
現代華爾街已經滅亡 展望一個"後華爾街時代" 華爾街日報 這不僅僅是美林(Merrill Lynch)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終結。過去的72小時無疑已表明:現代華爾街已經滅亡。 未來又會是什麽樣子呢?未來在……瑞士 想像一個隻有幾家銀行業巨頭的國家,這些公司的規模和經濟地位對國家的成功舉足輕重,以致於它們本質上幾乎成了準政府性質的機構。 這就是瑞士,在這裏,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和瑞士銀行(UBS)在主導著國家的金融事務。這也將是美國經濟的命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甚至花旗集團(Citigroup)如今都代表了那些最後屹立不倒的巨頭。我們尚未看到全麵的整合,而這一趨勢必會在全國各地的一係列中小型銀行中蔓延開來。 這一變化的影響對整個經濟帶來了一些明顯的後果:資本來源減少、借貸利率缺乏競爭力以及一個幾乎集中式的銀行決策結構。這或許會在未來造就一個更健康的金融體係,但經濟上付出的代價卻是增長萎縮。未來在……私人資本運營業 鑒於Apollo Management、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和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等若幹私人資本運營公司遭遇的問題,這或許看起來有些不合常理。 不過這些公司卻麵臨著巨大的機遇。它們能低價創建一些盈利能力極強的業務,推動其從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向成為業務全麵的金融機構轉變。KKR已獲得經紀自營商業務許可,並已涉獵債券和股票發行。隨著華爾街很快將有大量銀行家流落街頭,KKR可廣攬各類人才,填補自己的業務空白。 這類公司要對現有的巨頭們構成挑戰還需要一定時間。盡管如此,在周一這個對金融類股來說恐怖之極的交易日裏,百仕通股票卻逆勢上漲,這難道不值得思考嗎? 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威爾海姆(William J. Wilhelm)說,對投行機構來說,參與者在發生變化,不過需求是相同的。威爾海姆從事投行曆史的研究。未來在……,但不在紐約市 不久美林就會被總部位於北卡羅來納的美國銀行所收購。雷曼兄弟也會和災難深重的Hornblower & Weeks或Hemphill, Noyes & Co.一樣成為曆史。 在金融領域,紐約以及從某種意義上講還有美國的主要作用現在都受到了嚴重質疑。原因之一就在於,美國正在放眼海外,也就是中東和亞洲,以便籌集新的資金。隨著資金而來的是更大的實力,包括新的金融機構、新的用工和新的規則。 據Dealogic的數據,去年美林和雷曼兄弟分別是世界第四和第五大債券承銷商,同時也是第二和第九大股票承銷商。如今這兩家公司都已是今非昔比。 所以,試想一家在未來幾周要籌集更多資金的公司。當然紐約會在它的籌資路線上,不過它會更謹慎地在新加坡、迪拜、北京和倫敦花更多的時間。美國看起來已經死於自己的創新。未來在……實實在在的工程 僅在紐約州,就有大約20.6萬名證券從業人員,距離2000年鼎盛期時的21.7萬人相差無幾。數萬名銀行家、交易員和後勤員工將很快加入到找工作的大軍中。 美國最聰明的學生現在或許意識到,新的財富之路不是在華爾街上或是對衝基金裏有幹上幾年走人。 這是一項積極的轉變。它鼓勵美國重返創造、建設和做事上去,而不是弄些紙上的東西來回交易。截至2006年底,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中金融類股占了22%的權重。但金融類股在過去11個月中損失了1.3萬億美元,所占權重降至14.4%。如果美國有更多的人考慮實際的工程結構問題,而不是華爾街上的結構性產品,這個國家的情況或許會更好。 市場開口說話了。它傳達的信息很清楚:現在該是回去工作的時候了。腳踏實地的工作。DENNIS K. B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