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香港政府和財政官員對此興高采烈,這是他們近年來夢寐以求的進展。但他們的興奮之情掩蓋了一個事實:這其實是一項典型的中國式漸進改革。而這些官員的熱情突顯出,香港在保住中國首要金融中心地位方麵存在不安。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總裁任誌剛(Joseph Yam)上周四表示:“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是一個裏程碑,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他還預計,內地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將帶動香港人民幣債券二級市場的發展。
東亞銀行(Bank of East Asia)主席李國寶(David Li)表示,此舉將有助於香港成為人民幣實現全麵自由兌換的試驗場。
然而,此次改革並非重大突破。目前,隻有個人和“指定商戶”可以在香港開設人民幣賬戶。這些“指定商戶”通常是那些接待內地旅客並接受人民幣支付的零售商、餐廳和其它服務提供商。
在東亞銀行,人民幣存款的利率隻有0.5%,而港元的存款利率卻在1.25%至2.75%之間。人民幣存款的持有人並非為了存款利息,而是在押注人民幣兌美元將繼續升值。
自從中國政府在18個月前對人民幣匯率進行重估,並允許其兌美元緩慢升值後,人民幣匯率現已升值約6%。
然而,為此下注的人依然很少。截至2006年11月底,香港各銀行的人民幣存款僅為228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不到30億)。對那些可能希望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內地金融機構而言,可用的流動性總量很有限。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行長張建國上周四明顯表露出對在港發債缺乏熱情。他在香港表示,該行需要時間對此項改革進行研究,然後再決定是否在香港發行債券。
與此同時,內地債券市場正迎來一輪流動性高潮。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經濟學家王誌浩(Stephen Green)和Jason Chang估計,中國企業去年通過發行短期和長期債券,募集資金近4000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2005年募集約2000億元人民幣,2004年募集資金不足500億元人民幣。 “2006年,中國企業在資本市場籌集的資金,將首次超過融資總額的20%,”王誌浩和Jason Chang上月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成就,表明中國內地融資渠道單調的狀況正在發生變化。”
然而,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樂觀地認為,到2008年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將增長3倍到4倍。加之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利率低,內地來港發行的銀行債券將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工具。
2003 年,香港的銀行首次獲準接受來自個人的人民幣存款,兩年後,又獲準可以接受指定商戶的人民幣存款。這至少終於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了放置人民幣存款的地方,此前,他們隻能在當地的兌換商店進行兌換。存款人還可以一次最多將6000港幣兌換為人民幣,這一限製後來被提高至2萬港幣。
香港花了近四年時間,才將這一試驗擴大到債券市場,這可以證明,在涉及重大改革時,中國政府是多麽的謹慎。
這也考驗了香港官員的耐心。他們總是樂於提醒內地官員,按照香港的“小憲法”——《基本法》,中央政府有義務維護該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他們認為,諸如周三宣布的這種改革,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所在。
譯者/ 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