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531 --- 亞洲將在能源風暴中遭受雙重打擊

(2005-09-06 06:23:37) 下一個

如果高油價對已過度消費的美國消費者造成損害,那麽,以對美出口作為主要增
長動力來源的其他國家也無法幸免。處於能源風暴吹襲中心的亞洲,可能麵臨低效的
能源消耗技術和對美國消費者的過度依賴的雙重打擊。

  目前,世界各國正經曆著全球化年代的第一個油價風暴。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
兼全球經濟研究部董事史蒂芬·羅奇在其撰寫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對以美國為中心的
世界來說,高油價預示著不同尋常的風險。如果高油價會對已過度消費的美國消費者
造成損害,那麽以對美出口作為主要增長動力來源的其他國家也無法幸免。而處於2
005年能源風暴吹襲中心的亞洲則可能麵臨雙重打擊,低效的能源消耗技術和對美
國消費者的過度依賴,將會使亞洲經濟受到尤其嚴峻的衝擊。中國顯然很難不受影響。

  這份報告題為《要付的代價》,英文原文標題為“APricetoPay”。

  羅奇在報告中強調,從多方麵來看,全球化是有利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進程。但
對於過度依賴美國消費的世界而言,這一增長發動機如果出現故障將會帶來巨大的危
險。2005年的能源風暴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如果已經過度消費的美國受到衝擊,
亞洲將可能麵對嚴峻的考驗。

  能源成本飆升打擊美國消費

  報告稱,在油價持續走高的影響下,全球經濟迅速放緩(甚至可能出現衰退)的
可能性不斷增加。假使油價停留在約60美元一桶的水平,美國消費支出也必將顯著
放緩。

  第一個理由是,美國家庭的財政預算靈活度非常有限。他們的個人平均儲蓄率已
下降至零,遠遠低於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期間的平均值9.5%以及199
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夕的7%水平。目前大部分消費者惟一所能依靠的,就是由美國
日益危險的房產泡沫所創造出的暫時性財富。

  第二,在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前,美國家庭的自主消費已出現過剩,這為之
後美國最嚴峻的消費導向經濟衰退埋下伏筆。而今天,花在消費耐用品和住房建設的
支出平均占去年美國GDP的14.3%,這幾乎與70年代能源危機引發消費市場
崩潰前的水平一樣。

  羅奇表示,自上一次經濟衰退於2001年下旬結束以來,計入通脹因素的實際
油價已漲升三倍多,美國消費者很可能會開始減少開支,這預示著世界其他經濟體將
有麻煩。

  亞洲區可能麵臨雙重打擊

  羅奇在報告中分析了亞洲主要經濟體在油價風暴前麵臨的潛在危機。他指出,尤
其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增長最迅速的亞洲區(日本除外),它可能麵臨雙重打擊:該地
區低效的能源消耗技術和對美國消費者的過度依賴。

  分析中國所受的影響,羅奇認為,2004年中國的GDP每單位石油消耗量是
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像很多亞洲國家一樣,中國傾向給零售能源產品提供價格
補貼。盡管這意味著中國消費者所受到的高油價衝擊得到緩衝,但政府則要麵對更大
的財務負擔。此外,約三分之一的中國出口是輸往美國的,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對美國
消費能力的依賴程度很大。麵對能源風暴時,這是任何經濟體(即使是中國)均難以
應付的一個困局。

  同時,亞洲其他國家的情況未必能好多少。由於仍缺乏來自內需的支持,大部分
其他亞洲經濟體已緊密地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製造業供應鏈中。在這個層麵上,如果
高油價削弱了美國的消費能力,中國出口會隨之放緩,生產方麵的調整將最終波及韓
國、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也再次體現了全球化風潮下各個地區的相互依存性。

  日本和印度:所受影響也許低於其他亞洲國家

  不過,羅奇也坦言,麵對能源風暴,日本和印度也許能好過一點。

  其中,日本的內需增長近年有所改善,如果能持續,將有助於緩衝出口下降造成
的衝擊。同時日本還受惠於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麵的突出進展。自1973年起
,日本的石油密度比率(用以量度石油消耗量對比經濟產出的計算單位)下降了83
%,顯著高於同期美國達到的下降50%的幅度。然而,鑒於中國現已成為日本的最
大出口市場,任何由於能源衝擊致使中國經濟放緩的情況,都會給剛出現複蘇曙光的
日本經濟帶來實質損害。

  印度的情況則不同。印度與中國沒有密切聯係,其問題更大程度上是在於能源的
低效使用和定價。與中國情況相仿,印度的能源使用效率隻及發達國家水平的一半,
同時,國內價格結構給零售能源產品提供大量的補貼,這意味著上升的能源成本將對
已經緊張的財政狀況帶來負麵影響。因此,盡管日本和印度受到的高油價影響在某程
度上低於其他亞洲國家,損害仍將無可避免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