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eautyinAutum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麵對生死…讀Paul Kalanithi的書《When Breath Becomes Air》

(2019-01-14 06:09:32) 下一個

這本書正文的第二部分是講醫生生肺癌確診之後的一切,他從一個腦神經外科醫生的角色變成了一個身患癌症的病者,這種身份的轉換對他的打擊,以及在麵對死亡通知書後的心路曆程,而在這過程中,他有過奇跡般的好轉,還生育了一個女兒,可是在好轉之後,他選擇回到工作崗位,完成他住院醫生的最後一段,他也終於完成了,可是再次病倒,無法參加慶典,即便是斯坦福醫院並沒有雇傭他,亞利桑那州的醫院聘雇依然身患絕症的他,並且給出了很好的待遇,隻是可惜,他的生命無法再創奇跡,他的這本書也在他的女兒誕生不久隨著他的病入膏肓而中斷了,不久他的肉體也消失在這個三維世界裏。

不知是不是天意,這本書剛開讀,我發現自己也有了疾患,在等候醫生判決的過程中,神奇地感受到這位醫生麵對死亡來時的心境。正如他所說的死亡也是是突如其來降臨的,沒有預感,沒有先兆,當他還正為自己光明的醫生職業前途而滿懷憧憬時,當頭一棒落下,被打的措手不及。然後生活隨之完全改變,家人也跟著掉進了苦海裏。而這之前,他是一個多麽令人羨慕的人,經曆了美國醫學院的煉獄,經曆了美國嚴苛的住院醫生的煉獄,馬上就要成為那個受人尊敬一言九鼎的主刀腦神經醫生,還有著一個同為醫生的妻子,他是萬人之上的那一個尖尖子,可是生活就是這麽殘酷的,一個人尖一下子就被判了死刑,而作為醫生的他完全清楚自己在這個世上還有多少時間,他看的到死神的網正往自己頭上撒下,這是一件多麽殘酷又多麽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他還那麽年輕!死亡本來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也是一件他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他需要幫別人去麵對的事情,可頃刻間竟然落在他自己的頭上了!他書中寫道當他的胞弟來看望病榻上的他,安慰他說已經取得了很多成就的他,已經很了不起了。他說這些話對他來說是那樣的空洞。

海外文軒文友中也有一位病重的朋友,我們都十分關心他的病情,曾經幾位文友相約這去看望他,我們臨走的時候,他會說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再見了。那時隻覺得他的話太悲切,現在才明白這樣的想法,生了重病的人都會有。

正如我在等候檢查結果的期間,站在太陽下,我會想不知道這樣的陽光我還能看見多少次?而當身邊的人勸我要樂觀,說尤其越是病重越要樂觀,這樣的勸說對患者也是空洞的,大道理大部分人都懂,隻是每個人都要麵對被判決的殘酷,震驚之後才能慢慢自我消化和淡化那種恐懼感。這種時候不論是讚美病患者取得了多少成就,還是勸患者要想開一點,或者更有人說你不是有信仰嗎,死後去天堂,那你還怕什麽?這些都幫不了患者,麵對死亡時,唯有自己慢慢地接受,恐懼也好,淡然也罷,都得一點點自己消化。

有些人相對神經不那麽敏感,我就剛得知一位朋友也是得了重症,不久前接受了治療。可我一直沒看到她抱怨或者消極的信息,她說她自己比較大條,沒心沒肺的,這種時候,其實這樣的性格反而是好的。可是人各有命,性格也都不同,我這個人就是喜歡天馬行空的想東西的,在等待結果的期間,還沒被判決“死刑“, 我已在想身後事了……

我當時想,如果結果果然是壞的,我想知道我還有多少時間,這一點,Paul Kalanithi也是如此,他一直問他的醫生他還能活多久,可他的醫生始終沒給他確切的答案。他說如果他還有兩年,他就去寫作,如果他還有十年,他就回手術室繼續為病患動手術。而我想的是,我還能寫幾本書?我剛動筆的那個長篇,是以我外公外婆為原型的家族史小說,如果能讓我把那本小說寫完,我還想寫我父親家族史另一部小說,我還想寫老公家族史上海灘上的故事,我還想寫一部以我自己一生為原型的長篇小說……我的時間夠嗎?

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除所有消耗我額外精力和時間的東西,我想我會關掉我的微信,退出所有的微信群,隻在文軒我的專輯裏繼續寫我的小說。我會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老公,還有盡可能多地回國看望父母……

你看,當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生命的盡頭時,我們才開始會有一種緊迫感,時間是永遠不夠用的,所以,怎麽可以拿時間來浪費呢?在麵對自己的死亡時,我們都會掙紮,是去重建舊生活?還是去尋找新生活?每個人的決定不一定相同,有的人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願,有的人願意去彌補以往的虧欠,Dr Kalanithi去冷凍了他的精子,卻也為該不該有個孩子而糾結。

當最初的恐慌感退去,新的生活秩序才能慢慢建立起來,不論接下來還能活多久,都需要這種新的生活秩序。

寫到這裏,我由衷的感激文學,因為當我迷失在死亡的迷霧中,唯一能讓我忘記恐懼和煩惱的就是寫作,我讓自己沉浸在故事的續寫情節裏,於是,這個世界上身有疾患的我消失了,變成了我筆下或者準確地說電腦鍵盤敲擊下的一個個漢字,我相信文學寫作必將是我最後生命中能托舉我浮出水麵不至於窒息的那根浮木。

這點對Kalanithi 醫生也是如此,他走出死亡前的荒漠,決定開寫這本書《When Breath Becomes Air》。前文中我提到的那位身患重疾的文友也是如此,他用他生死之間掙紮的親身經曆寫出來的文字,感動和影響了眾多的讀者,也讓他自己的生命創作了奇跡。正如《When Breath Becomes Air》這本書一樣,感動了如此多的讀者,讓我們讀起來對生死都有了一種深切的理解。

Dr Kalanithi最令人敬佩的是他還決定回到他的手術台前,繼續做一名腦外科醫生。我想除了他生命中的那種使命感,還有就是隻有站在手術台前,他的自我才能得以充分展現,那才是他!我們一生都會尋找那個真正的自我,即使你病入膏肓也不能避免,可見人的精神層麵的東西始終高於你身肉的一切。所以即便那個肉身皮囊已經有了問題,精神不敗是很重要的,但是這一點,不能靠別人來提醒了,隻有自己意識到才行。Trust me, 有慧根的人早晚會意識到的。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出自我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Dr Kalanithi還提到一點,很有趣,他說“The tricky part of illness is that , as you go through it, your valu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價值觀的改變是因為我們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死亡隻有一次,可是與絕症共存卻是有一段時間的。而那個老生常談的絕症病患者的五個階段是:“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消沉→接受”。他說他的次序卻是顛倒的。我要感謝上帝,我還沒經曆到憤怒,連否認都沒有,隻是恐慌了一周。

說到信仰,這位醫生最後提到,他是一個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孩子,可是在求學、學醫成長的過程中,他也遠離了信仰,篤信科學,也是在生病之後他才回歸信仰,回歸了基督教的核心價值:犧牲、救贖和寬恕。Dr Kalanithi的病情在他住院醫生生涯完美結束時進一步惡化,與此同時,他的女兒在母腹中日益長大,他得以看到女兒的誕生和最初的成長,書的結束是以他給女兒的一段話而嘎然而止的,他對女兒說她的誕生給了一個垂死的男人生命中無以倫比的歡喜, 而他的生命也因此有了滿足。

我們的生命因為我們的後代而延續,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完整的滿足感,也帶給我們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歡喜。

死亡與新生就這樣在這本書裏完美的連接在一起,故而醫生的逝去便不那麽的悲情了。

後麵他妻子寫的序,更詳盡的記載了他最終的日子是如何走過的,也讓我們稍感安慰,在一個醫生妻子的照顧和陪伴下,他在痛楚最可能小的情況下安然而逝。

人都有一死,生命的長度其實早已有天定,隻不過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如何能在有生之年,更多的有滿足感,體驗生命的意義,也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思考。

RIP  Dr Kalanithi!

全文完

上一篇:驕傲和責任…讀Paul Kalanithi的書《When Breath Becomes Air》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清風不識字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好文。我雖然沒得大病,但因為年齡問題現在開始常常思考這個問題。古人說的好:不知死,焉知生
樂學樂遊 回複 悄悄話 Hope all is fine with you +1
迪兒 回複 悄悄話 問好海雲,多年以前就是你小說的讀者。

我聽了這本書,所以對你的書評很感興趣。你以一個醫生女兒還有醫生母親的角度,寫你對Dr.Kalanithi的理解,對我非常有啟發。你的感悟也是我感覺到而沒有總結出來的,謝謝你的分享。

讀這本書時,正逢聖誕新年假期,我剛好前不久從國內帶回來也曾是外科醫生我的外祖父的一本發黃的日記,和兒子談了很多家裏這些做醫生的人的經曆,我指著那本泛黃的日記封麵,外祖父的親筆簽名“Dr. Chen”, 告訴將來的醫生:這兩個字裏透著多少的Pride和Responsibilities!

這段寫的讓我感動也非常認同。我現在也在學著和自己對話,也鼓勵孩子麵對他們自己的內心,傾聽自己靈魂的聲音。
梧桐點滴 回複 悄悄話 Sending my prayers. Hope all is fine with you dear.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