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17?4?8 溫哥華現象.pdf 2017?4?10 列治文的漁人碼頭.pdf 2017?4?12 菲沙河上的愛情.pdf 大公報海雲專欄
4/8/2017
溫哥華現象:
在溫哥華住了幾月,我接觸了各個層麵的溫哥華的華人,最深刻最震撼我的溫哥華現象就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華人父母分居太平洋兩岸!
通常都是夫妻一方在中國繼續積累財富,另一方陪著孩子(有小到上小學的,大到讀大學的)在溫哥華定居。
撇開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飛速發展和人們財富的積累,撇開人心的膨脹和對金錢為上的膜拜,為什麽一對夫妻會認為夫妻分居大洋兩岸好幾年是正常的生活?為什麽一對父母一個緊盯孩子的一切,另一個遠離孩子的一切,看成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即便在我新結交的華人朋友中,我敬重他們的才華膽識和人生經曆,但一旦觸及到子女教育,就會踢到鐵板!那是一種難以溝通的深溝壑!
曾經有位美國人問這樣中國家庭的陪讀媽媽:你難道不要夫妻生活?不需要自己的生活?中國人似乎為了孩子什麽都可以放棄,這種全然的犧牲自我,根源又是複雜的。
在美生活近三十年,讓我遠離了典型的和現代的中國人的環境,從前年回國寫劇本開始,到在溫哥華進行進一步創作,這期間讓我能與中國人的現代生活接軌,也正因為我在西方生活了這些年,才讓我能從一個獨有的角度觀察和思考。才能比較並客觀地看待中西方的差異和各自的優缺點。
溫哥華現象是現代華人獨有的,它不僅存在於溫哥華,如今整個北美的華人集聚地幾乎都能看到這種為了孩子家庭分居的現象。
4/10/2017
列治文的漁人碼頭
很早就有朋友問我要不要去看看溫哥華列治文海岸邊的漁人碼頭,說那兒一早漁民的船隻靠岸,一船一船新捕的海鮮,種類繁多。我心動,但一聽說要早晨六點就得趕過去,我打了退堂鼓。
一位讀者朋友約我前往漁人碼頭吃午飯,吃完鮮美的海鮮午餐,又帶我去看海鮮市場。原以為都下午了,該沒啥新鮮海貨了,誰知過去一看東西還真不少呢!
整個海鮮市場裏最多的是三文魚,都是那種紅肉三文,普通超市裏比較貴的那種,可這裏便宜啊!六塊加元一磅,一整條大約十七、八塊加元。
還看見了海膽,據朋友說這海膽多年價格不變,一直是十塊錢三個。看著滿身是刺的海膽,還真不知道從何處下口,不曉得該如何吃呢!聽說先得開殼,然後吃裏麵那黃色的部分,一般新鮮的可以生吃,像吃生魚片那樣,沾日本芥末醬和醬油吃。海膽在紐約的餐廳裏,那可真是老價錢,一點點就價格不菲。
看了半天我最終還是沒敢多買。那裏還有不少石斑魚,想我沒幾天待在溫哥華了,一條三文魚太多吃不掉,就買了兩條小的石斑魚!回到我的小船屋裏,清蒸,什麽都不放,七分鍾大火蒸熟,撒點生抽,鮮得眉毛落了一地!哎,怎麽到最後幾天才去漁人碼頭呢,該早點去淘海鮮的!
溫哥華的海鮮不可錯過!
4/12/2017
菲沙河上的愛情
常在日落的時分,沿著菲沙河岸散步,河麵上有一艘老舊的遊船,裏麵似乎住著一個人,一個孤獨的人。從來看不到ta 的身影,隻有那船窗的簾子的變動位置,讓我忍不住猜測著這個獨居者的生活。
船停在河當中,曾經有木棧通到河岸,可木棧經年失修,已經斷裂了,隻有一艘小小的獨木舟被栓在斷裂處。這是怎樣的一個遠離塵世的人?!ta 又是如何堅守著這份孤寂!想象著一個孤單的女子,曾經有過一段美好的愛情, 愛人離去,她便守在這裏等待他的歸來!或是一個孤單的男子,心愛的她就在這船上離開了人世,於是他便把餘生釘在這裏,與愛人的魂魄一起共度餘生。一個可以寫得很美的故事,是不是?
沒有時間寫故事,便寫了首詩,算是我的菲沙河的愛情故事:
停泊在水中央,一個人的等待,固執的堅貞,伴潮起潮落,到地老天荒
曾經的纏綿悱惻,曾經的難舍難分,一起看日出日落,船頭的風依舊,還在河麵上輕舞,甲板上空置的木椅,從春走到秋,風蝕了斑駁
木棧之路朽了,塵世裏已無留念,隻用一艘船,鎖住了,愛的時空,定格成永久,
船倉裏的愛意,還濃
那個獨木舟,是為你而留,無論白日黑夜,無論春夏秋冬,隻要你歸來,解繩蕩舟
劃過水麵,愛的天堂,便再次降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