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eautyinAutum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第二十二講 認清那些錯誤的想法(思維) 上

(2015-04-08 06:12:44) 下一個

先檢測一下自己:

1.       你是否曾經在不了解內裏的情況下定論事情的本身?

        如果有,請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是否曾經用輸贏來看待困難和境況?

如果有,請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是否曾為了你孩子的行為責怪自己?

如果有,請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是否曾經感到被困在你孩子的行為細節裏拔不出來?

如果有,請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是否曾經期待最壞的結果並且尋找這樣的結果?你的孩子是否也如此?

如果有,請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是否曾經預料你的孩子會有負麵的過激反應,在你給他機會反應之前?

如果有,請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你有過時候覺得你對你的孩子已經無能為力沒有任何辦法可使了?

如果有,請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的孩子是否認為他可以不經過努力就能達到他的目標?

如果有,請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思維),這些想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主導著我們的行為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然而,在我們很多自以為理所當然的看法中,有一些是錯誤的,正是我們屢感失敗或者總是陷入困境無法解決問題的結症所在,而我們渾然不覺。而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可能都處在某些錯誤的想法或思維中,所以我們無法幫助孩子達到預期的目標。

讓我們試圖來弄明白錯誤的想法或思維是阻礙良好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1.                     假設。跳至結論。喜歡在不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就下結論!舉例:家長回家看見孩子在打電玩,馬上就下結論孩子沒做家庭作業,開始嘮叨。而事實上,孩子在學校已做好功課。這大概是我們很多為人父母特別容易犯的錯誤。我們常常看見孩子的某些行為,就輕易地下了結論,理由是“我難道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你別說,我小的時候就常常聽到我的長輩這樣對我說,似乎對我無所不知,每次他們這樣說,我心裏都挺好笑的,覺得我心裏的想法隻有我自己知道。今天我們雖不敢說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我們常常會根據孩子一點兩點的表麵現象,來給孩子下一個似乎全麵的定論,這樣的定論一定是有欠公平的,或者說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

2.                     黑白分明。事情不是對就是錯,黑白分明。通常青少年會這般。比如:青少年常覺得學校裏成績好的都是書呆子。不要說孩子,我們某些成人都常常會以為一件事情,不是黑就是白,而忘了在黑白之間其實還有很多灰色地帶。

3.                     私人化。對於無法掌控的事情,怪罪自己。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夠理想,不是父母的錯,孩子數學沒拿到A,更不是父母的問題。

我記得我女兒最常在therapist那裏說我的一項“罪狀”就是我“take her most of things personally”,我請她解釋,她說她有的時候不高興不需要理由,就是不高興,可我作為她母親,會把這種低落看成是我自己的問題,老是去問她原因。Therapist也一再對我們說有時候,抑鬱的人不開心就是不開心,我們不要用常人的想法來追究原因,那樣反而使得他們更加有壓力!更不要往自己身上攬!這點因為發生了好幾次,令我困惑,我也是經曆這樣幾次,才能接受人身體裏化學成分的不平衡,連她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麽不高興。再想想女人在生理周期的前後,不也有時會經曆情緒低落的嗎?不一定要有外因,內因自己不是都清楚,不如在這種時候,陪伴著她度過,或者找來她的朋友可以岔開低落的注意力,讓朋友使得她興奮起來。

 4.                     糾纏細節忘記大事。過於在乎某個細節,卻把主體或者大畫麵給忽略了。比如:有些家長在與孩子談話時,要求孩子看著自己的眼睛,那孩子就是看著其它的地方,家長不斷要求這點,結果本來要跟孩子講他欺負他弟弟的事情卻給忘了。

5.                     擁抱負麵(消極)。用正麵積極的態度來擁抱負麵和消極的行為或事情。比如:你誇讚你的孩子今天很漂亮,她卻說你這麽說因為你是她媽媽。決不要就此就拉倒了,告訴她,就是覺得她漂亮,不管她相不相信。

6.                     情緒化。當下的結論或作的決定不是根據行為而來而是根據感覺而來,那就是情緒化了!通常青少年與父母都容易這麽做。發育期的青少年情緒波動很大,他們相信他們的感覺促使他們作出了某些行為,因此不需要為這些行為負責任。舉例:青少年的孩子在講電話時氣憤起來,結果是他把手機扔在地上,手機被摔壞了。當父母跟孩子理論東西損壞的時候,孩子會狡辯因為他太氣憤了,氣到一定要扔什麽東西,正好手上拿著手機,就扔了!

家長也會情緒化。常會出現讓情緒主導思維。比如:孩子說謊被家長抓住了,家長生氣地對孩子說:你這麽做讓我很生氣,知道不知道?這樣的反應就是錯誤的想法(或者思維)來對待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說謊是因為他無法解決他遇到的難題,所以用謊言來試圖解決難題,而不是為了讓父母生氣!

正如我以前隻要聽到女兒發脾氣說髒話,就很生氣,一旦我知道她那麽做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惹我生氣,而是她不曉得如何去解決她遇到的難題,也許那個難題在我們眼裏是那麽的微不足道,但是那一刻在她的眼裏卻很重要且她毫無辦法解決,隻好用脾發脾氣來宣泄或者罵人來解決,說到底,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我們自己先情緒化了,傻瓜一樣的用孩子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陷在傷心和生氣的情緒裏不能自拔,我們如何能幫到孩子呢?隻能讓孩子越來越困惑並且孩子脾氣越來越大! 

 

待續    欲加入海外文軒子女教育微信群,請加:haiy256, 然後我們會發邀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