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7 . 肚子裏的蛔蟲。試圖猜譯他人的想法,反而招致負麵的行為。比如:父母很希望帶著孩子去看爺爺奶奶。但是卻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沒有興趣去爺爺家,你寧願跟你的同伴玩兒。但是我們希望你能跟我們一起去。這樣猜譯孩子的想法,反而導致孩子真的跟父母擰著幹。
8. 怪罪。掩蓋了實事,卻把自己或別人放在焦點下。怪自己怪別人,卻偏偏忽略了問題所在。
例子:老爹責怪兒子從冰箱裏偷拿啤酒喝。兒子反過來怪老爹總愛喝酒,離開酒過不了日子!孩子於是把自己違法喝酒的事怪罪到父母喝酒上來。相互責怪,卻沒追究真正的問題。
9. 違規的借口。青少年通常會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借口,用他們的情緒或者某些其它的問題來掩蓋。比如,說:那個規章我不需要遵守,因為我今天抑鬱心情不好!
學校給那些遲到的孩子警告,常碰到孩子抱怨不該處罰他們,因為前一晚他們與父母吵架很生氣,睡不好等等。
10。獨特性。用自己的獨特性遮蓋所有的問題,以致一直學不會解決問題。比如:一個少年人去商店裏申請營業員的工作,去麵試後立刻斷言商店不會雇用他的,因為他們看不到他的特殊才能,而且他們雇用的人都是跟他不一樣的怪人。
11。最小化。把自己的破壞性或者對別人造成的傷害看成是最小性質的。舉例:孩子在學校跟別人打架,把別的孩子打得鼻青臉腫,被學校處罰,回家對父母說他沒怎麽打架,那個孩子連一根骨頭都沒斷。孩子從父母的錢包裏偷錢,父母指出,孩子狡辯:我隻拿了兩塊錢!
12。醜化或者惡化實事。對別人的正麵積極的努力,總給予負麵的預測或者極力醜化惡化實事。把世界看得很灰暗,把所有的人看得很罪惡。比如: 青少年參加陶瓷製作的課程,花了半堂課的時間在說他做不出好陶瓷,做出來的肯定醜陋不堪等。事實上,他化了許多時間在計劃他醜陋的作品,而不是好好學習技藝做出漂亮的東西。
13.錯誤的自我感知。期待自己成功卻拒絕作任何努力去改變。青少年總認為奇跡會發生,他們指望著天上掉餡餅!很多高中生會告訴你他要上最好的大學,可是往往這些孩子在說這話的時候並沒看到他自己與那些好的大學的距離,他以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達到他嘴裏說的那一步。
14. 自我錯覺。錯誤的感知和思維,不斷地重複和出現,最終就變成了一個人堅信不疑的東西。比如:一個孩子多年一直相信他的弟弟不喜歡他,最終他堅信他的弟弟恨他,所以他對弟弟充滿了敵意,常常會趁父母不在打弟弟。
錯誤想法(思維)的家庭案例:
馬基和泰德有四個兒子,問題大多出在大兒子卡爾身上。
卡爾對父母態度惡劣,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問題都怪罪在父母身上。每當父母試圖管教他時,都被他的長篇大論迎頭痛擊,當父母發現他在自己的房間裏偷偷吸煙並指出時,卡爾大叫:“你們不是說我是失敗者嗎,那你管我吸不吸煙!”
後麵的三個弟弟都開始學習大哥的樣子頂撞父母,這對父母發現在他們管教孩子的時候,常常陷入需要自衛的地步,與孩子爭執半天,卻把最初需要對孩子想說的話都忘記了。
媽媽馬基尤其煩惱,她對長子的態度是非常的黑白分明的。而卡爾這個十五歲的少年人,荷爾蒙正如火山爆發,如他這個年齡的一些孩子一樣,社交上常感乏力尷尬,不曉得如何與他人縮短距離感。媽媽希望兒子能夠聰明一點,不要總像個失敗者“Loser”。
李曼先生對這位母親指出,期望可以黑白分明,但是看法可以是靈活的。(black and white in expectation but very flexible in perception)。也就是說在給孩子製定十八歲之前在家裏不可以吸煙,這個規章可以是黑白分明的,十八歲以後,孩子從家裏搬出去,不再受製於家裏的規章,也是合理的,那時,他有自己的選擇權,自己負責自己的行為後果。但,有一條,卡爾的媽媽不該用“失敗者”這樣的詞來給兒子定型,我們都應該看到少年時代隻不過是一個人一生中很短的幾年,是一個人從孩提走向成人的過程,這段時間很多的變化會發生,卡爾今天社交笨拙,不代表他一輩子都是如此!他們會從學校、電視、網路等各種渠道去慢慢學習掌握技能,孩子的可塑性常常超出我們的想像!
李曼先生引導這對夫妻修正他們本身的錯誤思維方式,這使得他們自己猶如拿著一麵鏡子對照自己的言行,他們很快地意識到在能夠幫助他們的孩子糾正不當行為之前,他們自己必須改變一些過去的認識和想法,這樣才能有效地與孩子們達到溝通的效果,從而最終幫助孩子平順地度過他們成長發育的階段。
待續
欲加入海外文軒子女教育微信群,請加:haiy256, 然後我們會發邀請。